1、精神病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继承权,具体如下:精神病人因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设立遗嘱,则其遗产按法定继承进行;如果有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父母、配偶、子女,则由第一顺序继承人共同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继承。
1、属于一方个人财产的,离婚时不得分割;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双方有协议的,按照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精神病人生活困难的,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
2、精神病人的抚养能力:如果精神病人具备承担子女抚养责任的能力,并且愿意承担这一责任,同时征得其配偶的同意,那么孩子有可能归其监护和抚育。但这需要严格评估精神病人的实际抚养能力和精神状态,以确保子女得到妥善照顾。
3、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第十四条 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4、如果女儿在经济或其他方面遇到困难,她可以寻求家庭成员、亲戚或社会机构的帮助,共同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总之,女儿在父母离婚后仍然有义务赡养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上的责任。通过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女儿可以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确保母亲能够得到适当的照顾和关怀。
你好,精神病人死后,监护人能否继承其遗产,要看监护人是否属于精神病人的法定继承人。精神病人的遗产,由配偶、子女、父母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监护人是法定继承人的,可以按照继承顺序继承被监护人的遗产。
有权利。继承法中没有关于精神病患者死亡后继承财产的特别规定,即依照继承法关于合法继承的规定。 当精神病患者无法识别和控制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就无法做出遗嘱。 即使他们有意志,也无法生效。 因此,不存在继承问题。
监护人可以继承被监护人的财产,但是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监护人,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护职责的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都应设置监护人。
在特定情况下,监护人享有对被监护者遗产的继承权,然而该权利须受到严格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监护人为确保无民事行为能力者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的人身、财产及所有合法利益得到妥善保护而承担相应的监护责任。
精神病人是可以继承遗产的。有遗嘱的可以从遗嘱继承,如果没有遗嘱的话,遗产按照法定继承处理,跟法定继承人的精神状态无关。如果继承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遗产继承。法律分析精神病人同样享受继承权。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监护人能不能继承财产,要看以下两个各方面:第死者生前有没有留下遗嘱,如果有,那么遗嘱中有没有他的份额,自书遗嘱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有法定继承权了。
离婚财产分割主要是针对夫妻共有财产的处置。对于精神病患者离婚案件,法律依然尊重平均分配原则进行均等切割;不过考虑到精神病患者在离异之后可能面临的生活困难,通常会予以适当的额外补贴。如若无法达成协议,则由司法机构作出最终裁决。
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和赔偿通常基于婚姻期间的共同财产、过错方的行为等因素。 单纯因一方患有精神病,并不构成过错,因此不应成为赔偿的理由。 建议措施: 若面临此类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 保持冷静,不要因对方的言辞而做出冲动决定。
精神病离婚财产的分割:属于一方个人财产的,离婚时不得分割;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双方有协议的,按照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精神病人生活困难的,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
此外,精神病患者离婚时的财产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法院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在共同财产中的份额,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也会遵循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来进行。总的来说,精神病患者的离婚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法院在判决离婚时,会充分考虑精神病患者的实际情况,确保子女得到妥善抚养,并公平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后续安排:离婚后,需确保精神病患者得到妥善安置和照顾,避免其因离婚而陷入困境。总之,精神病患者离婚需遵循法律规定,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女方有大病离婚不能得到补偿。这种情况一般只是涉及分割财产,没有额外赔偿。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另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法院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离婚财产分割主要是针对夫妻共有财产的处置。对于精神病患者离婚案件,法律依然尊重平均分配原则进行均等切割;不过考虑到精神病患者在离异之后可能面临的生活困难,通常会予以适当的额外补贴。如若无法达成协议,则由司法机构作出最终裁决。
婚姻法中,精神病人离婚时并不一定能直接获得补偿,但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申请经济帮助:不是直接补偿:首先得明确,患有精神疾病并不是直接要求对方进行离婚补偿的条件哦。
法律分析:如果精神病人需要协议离婚,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配偶与精神病配偶的法定代理人协议处理。如果协议不成,由于精神病人多属于自身既无生活来源又缺乏相应的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形,法院会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精神病离婚财产的分割:属于一方个人财产的,离婚时不得分割;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双方有协议的,按照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精神病人生活困难的,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
一般来说,如果精神病人在离婚后生活困难,另一方应该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这个“适当帮助”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支持,比如提供住房或者照顾等。具体怎么帮、帮多少,会考虑到双方的经济状况、当地的生活水平、婚姻存续期间对精神病人的照料情况等因素。
*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六条提供指导,指出“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个人财产与离婚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且离婚后无住处的情况。对精神病人离婚,另一方应支付经济帮助款项或提供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