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7月26日盘中消息,9点34分丽江股份(002033)封涨停板。目前价格9.86,上涨9.56%。其所属行业旅游及景区目前上涨。领涨股为大连圣亚。该股为旅游概念热股,当日旅游概念上涨2.42%。
资金流向数据方面,7月2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566.55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479.76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2046.3万元。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
丽江股份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
丽江股份(002033)个股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国内*的互联网娱乐服务平台猫眼娱乐(1896.HK)于除夕(2月4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此前猫眼已于1月23日启动公开招股,据公开披露,猫眼拟全球发行共1.32亿股,定价区间为每股14.8-20.4港元。另据香港媒体消息,猫眼香港公开发售已获超2倍认购,并最终确定IPO发行定价为14.8港元,位于招股区间14.80至20.4港元区间低端,不过,猫眼娱乐上市即遭破发,目前股价13.7港元/股(2月19日收盘价)。
然而,作为在线票务服务行业龙头的猫眼,连续三年亏损,在面临行业第二名淘票票的紧追、电影行业降温、外部依赖严重的挑战下,如何实现盈利?针对此问题,《投资者网》致函联系猫眼娱乐公司,未收到回复。
盈利难解
在线电影票务市场经历近几年竞争与整合之后,基本被猫眼和淘票票两分天下,在其他对手已出局的情况下,双方依然处于势同水火的竞争中。
猫眼在其招股书中援引艾瑞咨询数据称:按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电影票务总交易额计,猫眼是中国*的在线电影票务服务平台,占61.3%的市场份额,同时是排名第二的在线现场娱乐票务服务平台。
作为在线票务服务行业龙头的猫眼依然面临难解的盈利问题。据猫眼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8年前九个月,猫眼经营亏损分别为12.98亿元、5.08亿元、7610万元、1.44亿元,在2015年至2018年前9个月,猫眼累计亏损额已超过20亿元。
近年来,随着猫眼行业地位的提升,业绩表现高速增长,然而日益高企的营运成本造就了猫眼的连年亏损。
据其招股书显示,在2016年、2017年、2018年1—9月份,猫眼分别实现营收13.78亿元、25.48亿元和30.6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03.3%,其中2018年前9个月比2017年同期增长99.6%,接近翻番。同时,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猫眼销售和营销开支分别为15.21亿元、10.28亿元、14.2亿元、11.45亿元;猫眼2015年销售费用占到毛利的500%,2017年下降至81.5%,2018年上半年又上升至96.6%。
猫眼亦在其招股书中提到:“销售及营销开支由截至2017年9月30日止九个月至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大幅增加,乃主要由于为推广我们的服务而增加用户激励所致,我们于2018年农历新年前后增加使用用户激励措施,于该期间内应对市场竞争及增强我们的市场领导地位。”
暗藏隐忧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中国娱乐市场近年来增长速度惊人,中国娱乐产业市场规模于2017 年达人民币12830亿元,已成为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市场。并且随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在线电影票务的渗透率由2012年的18.4%增至2017年的82.3%。
以61.3%市场占有率占据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市场头把交椅的猫眼,理应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影视行业的低迷、淘票票的紧追和自身的盈利难题,让猫眼的发展暗藏隐忧。
根据国家电影局2018年12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依旧保持了多年来的增长态势,全国票房达609亿元,同比增长9.06%,实现了票房新高,然而9.06%的增速,是近三年来*低于10%。同时,2019年元旦档票房仅录得10.5亿,同比大幅下滑17.3%。有业内声音认为国内电影市场增速放缓,开始降温。
而猫眼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四大业务:在线娱乐票务服务、娱乐内容服务、娱乐电商服务和广告服务。据猫眼招股书显示,从2015-2018年第三季度,猫眼在线娱乐票务服务在整体收入结构中的占比从99.6%下降至59.8%,虽然比重在逐年下降,但依然占据猫眼营收的主要部分。电影行业的低迷无疑会影响猫眼的营收状况。
另一方面,可以预见,国内在线电影票务市场将上演“猫淘大战”,位居第二的淘票票在阿里的大力扶持下,正向猫眼奋起直追。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猫眼电影的月独立设备数为287万台,环比增幅为2.1%。淘票票的月度独立设备数位510万台,环比增幅6.3%。
淘票票市场地位的上升得益于阿里影业的大力扶持,2018年11月,淘票票宣布启动“用户和市场扩增计划”,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协同手机淘宝等电商生态,继续为电影市场创造增量,全面扩增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
猫眼自身的发展也极其依赖外部力量,微信支付和美团是猫眼最为倚重的流量窗口。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猫眼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仅有680万来自自有应用程序,而来自微信及QQ应用程序、美团及大众点评应用程序分别为5560万、7220万。在线电影票务服务的交易用户数目,740万来自猫眼自有应用程序,来自微信及QQ应用程序、美团及大众点评应用程序分别为4090万、7230万。
据了解,猫眼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与美团和腾讯确立了5年战略合作关系,合同期满后猫眼是否有所变化,就要看IPO后的发展了。(思维财经出品)
7月28日晚间,九华旅游(SH603199,股价22.83元,市值25.27亿元)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9亿元,同比减少51.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292.3万元,同比下降162.32%;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3718.93万元,同比下降181.84%;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流出5406.96万元,同比上期更是缩减210.81%。
由于国内疫情多地散发,上半年旅游业受到了较大冲击。作为A股自然景区行业首份2022年中报,九华旅游的这份中报难免映射了旅游业上半年来经营的状况。虽然6月以来不少地区出行政策放宽,文化和旅游活动得到了逐步恢复,但是对于旅游公司来说,想要恢复到往期水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半年报发布后,截至7月29日收盘,九华旅游股价下挫,当日下跌3.67%,收盘价为22.83元/股,较年内高点跌去了近20%。
上半年营收1.19亿,同比减少51.88%
九华旅游业务主体在九华山景区,拥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凭借处于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合肥、黄山之间的突出地理区位,在疫情之前,收入稳步增长。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酒店、索道缆车、客运、旅行社。上半年,九华旅游营业收入1.19亿元,相较于2021年同期下降51.88%;净利润亏损3292.30万元,同比下降162.32%。
对于此次业绩下滑,九华旅游认为是“国内疫情多发散发,尤其3月以来受主要客源地长三角地区疫情严重冲击,公司经营生产受到了较大波及。”
事实上,不止九华旅游一家自然景区上半年业绩受损严重。在今年中报业绩预告中,丽江股份(SZ002033,股价8.76元,市值48.14亿元)预计净利润亏损4800万元-5700万元,黄山旅游(SH600054,股价10.48元,市值76.44亿元)预计亏损1.5-2.15亿元,张家界(SZ000430,股价6.35元,市值25.71亿元)预计亏损1.05-1.3亿元,桂林旅游(SZ000978,股价6.25元,市值29.26亿元)预计亏损1.37亿元。
毛利下降42.72个百分点
除了营收受到疫情影响造成收入与利润下降,高居不下的重资产运营成本让九华旅游难以摆脱营运压力。在营业收入下跌51.88%的同时,营业成本仅下跌12.29%,Wind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48.09%下降至5.37%,总体跌去了8成。
九华旅游表示,由于国内疫情反复,旅游市场格局和游客需求发生转变,旅游企业生存压力加大,需要具备更大的适应力和韧劲,旅游产业洗牌和转型创新不断加速。报告期内,九华旅游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两微一抖”官方平台打造全媒体营销矩阵。
《》
在不少景区官方账号的橱窗上,挂着文创产品、酒店住宿、餐饮美食、门票与索道联票等产品链接,消费者可以直接线上购买。九华旅游表示,公司正在开展文创产品、农副产品和九华健康素食等策划开发,走轻资产资源整合之路,实现流量转化。
不过,想要通过线上化解景区经营压力并非易事。根据《2022抖音旅行生态报告》,截至2021年12月,共有10.47万个旅游企业在抖音开通了企业账号,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抢占C端流量,竞争程度显而易见。
九华旅游入驻抖音的官方平台“九华山风景区”。 抖音截图
近日,华邦健康(002004.SZ)旗下两个子公司颖泰生物和凯盛新材(301069.SZ)将分别登陆北交所和深交所创业板,进而促使华邦健康及其背后实际控制人张松山的资本版图进一步扩大。
华邦健康的业务版图涵盖多个行业,包括医药医疗、农化、新材料、旅游等颖泰生物和凯盛新材则分别负责农化、新材料业务。
在旅游业务方面,华邦健康此前曾通过“举牌+增资大股东”的方式获得丽江股份(002033.SZ)合计约29.91%的股权,而实际控制人也已变为张松山。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华邦系”最主要的资本运作上市控股平台,张松山及关联方并未对华邦健康实现*控股,张松山及关联方直接和间接持有华邦健康约28.39%的股份,而这一比例仍然有可能受到来自外部潜在“野蛮人”的觊觎,此前旗下坐拥一家上市公司及多家新三板公司控制权的中国宝安(000009.SZ),就在去年以来被粤民投(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不断举牌。
“华邦系”版图初显
随着华邦健康的两大子公司颖泰生物和凯盛新材分别将于北交所、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张松山及其关联方实际掌舵的“华邦系”正在表现出即将同时控股四家上市公司的“一拖四”格局。从实际控制角度看,华邦健康的业务并不只是局限在医药医疗领域,同时还涉及农化、新材料、旅游等。
根据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华邦健康营业收入为108.76亿元,同比增长7.78%,归母净利润为6.52亿元,同比增长5.16%。
而在华邦健康众多子公司当中,其创收排名前三的子公司分别是颖泰生物、华邦制药和凯盛新材,2020年三家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2.25亿元、14.93亿元和6.24亿元。
其中,华邦制药系华邦健康的全资子公司,产品主要覆盖皮肤、结核、抗感染、呼吸、抗肿瘤等品类。
而除了华邦制药由华邦健康设立外,颖泰生物和凯盛新材的控股权均由华邦健康以收购方式实现,且目前华邦健康对二者的持股比例均为51.91%,处于*控股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交所问世前,华邦健康曾意图通过减持颖泰生物的相关股份来满足分拆上市新规(《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的相关要求,以谋求实现子公司颖泰生物的转板上市。
根据分拆上市新规,“上市公司最近1个会计年度合并报表中按权益享有的拟分拆所属子公司净资产不得超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的30%。”
而减持前,华邦健康对颖泰生物的持股比例为66.76%,按照该持股比例所享有的颖泰生物30.83亿元的净资产和华邦健康的归母所有者权益96.29亿元进行换算,则该比例为32.02%,已超过证监会要求的30%的红线。但是在股权减持至51.91%后,该比例则下降至25.79%,满足分拆要求。
“公司将立足于分拆规定等要求,积极推动凯盛新材、颖泰生物的分拆上市工作。”华邦健康曾在答投资者问中表示。
不过由于北交所的设立,颖泰生物的分拆上市愿景或将提前实现。据证监会的表态——“精选层挂牌公司将全部转为北交所上市公司”。
这意味着伴随着北交所的开市,颖泰生物有望直接“转正”为上市公司。
此外,张松山的“华邦系”还曾通过二级市场方式闯入丽江股份。
2016年9月,华邦健康实控人张松山之子张一卓*举牌丽江股份。张一卓以11.70 元/股至15.32 元/股的价格区间从二级市场累计购买丽江股份2113.5万股,持股比例约为5.0002%。
一个月后,华邦健康再次增持丽江股份股票,增持2115万股,持股比例约为5.0037%,至此二者股份合计达到10.0039%。此后通过2016年第四季度的再度增持,华邦健康及张一卓合计持有丽江股份14.26%的股权。
2017年11月,华邦健康通过间接方式再度增持丽江股份15.73%的股份,即华邦系通过“举牌+增资大股东”的组合拳获得了丽江股份约29.9%的股权比例,进而让张松山获得了丽江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地位。
“野蛮人闯入”风险仍存
至此,华邦系控制的上市公司数量将达到4家之多。
目前在A股市场中,控制上市公司数量不少于4家的资本系仅有5支,分别是复星系(7家)、中植系(7家)、方大系(4家)、冠球系(4家)以及均瑶系(4家)。
颖泰生物、凯盛新材如若顺利上市,则华邦系则有望跻身上述队伍。
虽然旗下上市公司已达4家,但华邦系的核心平台——华邦健康本身在控股比例上也存在一定的“野蛮人闯入”风险。
据华邦健康中报披露,截止2021年6月底,西藏汇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汇邦科技)、张松山和张一卓的持股比例约为18.71%、5.91%和3.78%,即张松山及关联方直接和间接持有华邦健康约28.39%的股份。
这一持股比例虽然不低,但不但未形成*控股,甚至没有达到30%的要约收购线。
另一方面,华邦健康旗下控、参股多家上市公司,一旦完成了对华邦健康的入主,意味着可以实现“一箭多雕”的杠杆效应。
事实上,从粤民投去年以来不断举牌中国宝安的案例,亦可管窥类似“一箭多雕”的战略意图。
与华邦健康相似,中国宝安旗下控股着上交所上市公司马应龙(600993.SH),其子公司贝特瑞目前也是精选层市值超过800亿元的龙头标的,并有望平移北交所实现上市,同时旗下还坐拥永力科技、大地和两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如果能够在中国宝安中争夺更大的话语权,或实现对中国宝安的入股,显然可同时实现染指多家上市公司业务的“杠杆效应”。
而从去年底开始,作为粤民投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内的韶关市高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韶关高创)开启了对中国宝安的持续增持。
2020年10月至11月,韶关高创在二级市场购入中国宝安约1.26亿股,持股比例约为4.9%。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从2021年的2月至4月,韶关高创连续6次买进中国宝安的股份,其持股比例一路升至13.3%,取代深圳市富安控股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
公开数据显示,韶关高创目前已是中国宝安第一大股东,其持股比例为13.45%,而曾经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深圳市富安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富安控股),目前持股比例仅为8.12%,位居第二。
而在粤民投闯入前的2020年三季度末,中国宝安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富安控股、深圳市宝安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牛散李松强,持股比例分别9.97%、5.57%和4.95%,且三大股东并非一致行动人。
可见,正是由于中国宝安的股权集中度较低,且旗下上市资产众多,导致其成为了粤民投的“一箭多雕”的举牌对象。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002033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002033股票、猫眼娱乐遭破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