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基金(青年基金查询)

2022-07-29 10:31:11 证券 xcsgjz

青年基金



本文目录一览:



文 | 《中国科学报》


王成善院士在办公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一张“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铺满整整一面墙,这是属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的世界。


“以雅鲁藏布江为界,往南叫作西藏南部。在藏南定日县一带,保留了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海洋地层。”王成善取下眼镜,凑近地图,边用目光扫视边向《中国科学报》介绍。最后,他的手指停在一块浅绿色的地方,“这是我们发现的新地层——甲丕拉剖面,就在江孜县,我不知道爬上去过多少次啊”。


1987年,王成善的一个课题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题目是“西藏南部白垩纪黑色页岩与大洋缺氧事件”。这项研究从位于江孜县的甲丕拉剖面开始,也成为他随后几十年科研人生的起点。


“对我而言,青年基金资助的这项研究就像改变火车轨道的‘扳道工’,让我走上基础研究的征途,有机会遇见‘星辰大海’,探索未知。”他说。



险些错过的机遇


王成善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青藏高原。早在1972年,他就来到西藏开始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1977年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后他本来可以留校任教,但却坚决要求去地质队,回到西藏出野外。


是什么让他如此着迷?因为“石头会说话”。王成善告诉《中国科学报》,“当你发现海拔4000多米处的石头,过去居然沉积在4000米深的海底,你的脑海里会展现出一幅平时难以想象的画面。”作为地球科学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上各式各样的“石头”背后隐藏的秘密总是深深吸引着地质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初,地质工作者从事野外调查的条件极其艰苦。“白天我们走路、爬山考察地质剖面,晚上就住在当地的兵站或老乡家里,或是自己搭帐篷。因为山特别陡,一天下来,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路上。”王成善回忆,“我不怕高原反应,好像越到荒野的地方、基岩裸露的地方,我的高原反应越轻。”


1980年9月前后,他第一次来到甲丕拉剖面。举目四望,山的一边是一望无际的高原荒野,远处雪山巍峨,另一边则是深深山谷中流淌着的清澈河水。目光向山谷聚焦,因为河流冲刷,整个剖面的构造和各类岩石都被清楚地展示出来。


山谷中沿着河流分布的黑色页岩引起王成善的注意。“当时的季节、那样的环境中,页岩的黑色显得特别单调、特别明显。”他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石头颜色这么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几年里,王成善一直在科研中寻找答案。当时,国际科学界对白垩纪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说:6500万年至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存在频繁的“大洋缺氧事件”。他们同时推测,大洋缺氧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和贫氧,沉积物质由还原过程形成,继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黑色。


王成善还从文献中获知,欧洲科学家已经在位于今天地中海附近的“西特提斯”地区找到了黑色页岩作为证实这一假说的证据。“如果在位于西藏的‘东特提斯’也能找到类似的证据,就可以证明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的全球性。”很自然的,他想到了甲丕拉剖面上看到的黑色页岩。但是,由于一直忙于出野外,王成善来不及也顾不上开展进一步实验。然而,正是有了前期不断的积累,才使得他在后面的“科研轨道”上越走越远。


机遇直到1987年才到来。王成善刚好结束一次长时间的野外工作回到成都,这才赶上首届青年基金申请。一番认真准备后,这年秋天,他远赴南京答辩,最终以35岁“高龄”,擦着青年基金年龄上限搭上了“末班车”,获得资助。


无独有偶。1996年,他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因作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西藏科考路线的领队而几乎没有时间准备答辩材料,又由于飞机原因险些错过答辩。好在最终他抓住机遇,“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回想起来,王成善的这两次机遇似乎都差点因为出野外而错过。如果真的错过了,会感到遗憾吗?他的解答是,“会有遗憾。不过,时代和历史会造就人,错过了这一次机遇,还会有下一次。”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探索未知的征途


拿到青年基金4万元经费,王成善喊上自己的第一个硕士生,用一辆越野车装上锅碗瓢盆等吃穿住所需的家当,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甲丕拉剖面所在地——江孜。


几年下来,项目执行完毕,王成善从那些黑色页岩中找到了思考已久的科学问题的答案。“这项研究证实‘东特提斯’也发生了‘大洋缺氧事件’,基于研究结果我发表了相关领域的第一篇论文。”他说。


获得青年基金资助,王成善也感受到学界对他长期积累的认可,从而信心大增。如今,当年的一个“小问题”已经被做成了“大领域”。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国际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也培养了一批走在科学前沿的中国学者。


王成善认为,青年基金设立之时,国家经济实力和学界认识水平限制了大家的视野,基础研究远不如现在受重视。“我的专业是沉积学,顺理成章要为油田生产实践服务。正是青年基金这个‘扳道工’的作用,使我认识到基础研究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坚持从事基础研究一直到今天。”他说。


35年来,王成善沿着青年基金确定的研究方向不断拓展,即围绕关于白垩纪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从“大洋缺氧事件”到“大洋富氧事件”,再到温室气候,踏遍青山人未老,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


在如今年逾古稀的他看来,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肩负的使命担当就是探索未知,不停追问“为什么”——为什么白垩纪是整个地球历史上形成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时代?为什么这一时期出现了规模如此巨大的温室气候效应?我们的研究对国家油气资源勘探利用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能有多大的帮助?


这位可爱的老顽童有着孩童一般的天真、仰望天空,更有着科学家的严肃、脚踏实地。他说:“我们科学家需要有一点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专注在一件事上不断挖掘,才有可能遇见征途中最美的‘星辰大海’。”


即便已年过七旬,王成善仍在思考,地质学应当如何蹚出一条探索“未知”的道路。“地质学将进入一个令人心动不已的范式变革时代。”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学科的帮助下,地质学将得到深度挖掘、整合处理和可视化分析,从而获得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知识。


征途,永远在路上。



充满信心的期待


“35年前,35岁的我获得青年基金资助开始做基础研究,那时还是‘跟踪式’的研究,很高兴看到现在35岁的年轻人比我当年水平高太多!”王成善欣慰地说。


王成善曾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希望从他团队走出去的青年科研人员都能拿到青年基金。为此,每年申请季他都会给年轻人的申请书提建议。“申请书中,我最看重的是科学问题的凝练。”他强调。


王成善期望中国地质学能从“跟踪式”研究尽快迈向“分享性”研究的新阶段。为此,他决定从基本概念入手。2017年,他曾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共同发起一次学术会议,专门研讨地质学领域大大小小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有超过200人参会。


“基本都是年轻人,我们给他们布置作业,比如‘蓝闪石片岩’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我们中国科学家能从中得到什么经验。”王成善说,“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够重新思考和学习究竟怎样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而不仅仅限于概念层面和‘喊口号’。”


他这样寄语青年科研人员:“希望你们能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的研究。”


王成善一边思考着地质学的未来、青年科研人员的未来,一边憧憬着出野外。他已经计划好不久后的野外考察。“我没有一天不想去野外,去‘听’石头‘讲述’科学故事。”他说。


王成善的心中,始终荡漾着这样一种可能只属于基础科学的诗意期待。“就像研究我们人类的历史一样,我们了解地球上千万年前甚至上亿年前的过去,从而预测我们生存的地球未来将去向何方。”


20世纪80年代,王成善在青藏高原考察时留影。受访者供图




青年基金查询

【科学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一张“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铺满整整一面墙,这是属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的世界。

“以雅鲁藏布江为界,往南叫作西藏南部。在藏南定日县一带,保留了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海洋地层。”王成善取下眼镜,凑近地图,边用目光扫视边向《中国科学报》介绍。最后,他的手指停在一块浅绿色的地方,“这是我们发现的新地层——甲丕拉剖面,就在江孜县,我不知道爬上去过多少次啊”。

1987年,王成善的一个课题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题目是“西藏南部白垩纪黑色页岩与大洋缺氧事件”。这项研究从位于江孜县的甲丕拉剖面开始,也成为他随后几十年科研人生的起点。

“对我而言,青年基金资助的这项研究就像改变火车轨道的‘扳道工’,让我走上基础研究的征途,有机会遇见‘星辰大海’,探索未知。”他说。

王成善院士在办公室(受访者供图)

险些错过的机遇

王成善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青藏高原。早在1972年,他就来到西藏开始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1977年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后他本来可以留校任教,但却坚决要求去地质队,回到西藏出野外。

是什么让他如此着迷?因为“石头会说话”。王成善告诉《中国科学报》,“当你发现海拔4000多米处的石头,过去居然沉积在4000米深的海底,你的脑海里会展现出一幅平时难以想象的画面。”作为地球科学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上各式各样的“石头”背后隐藏的秘密总是深深吸引着地质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初,地质工作者从事野外调查的条件极其艰苦。“白天我们走路、爬山考察地质剖面,晚上就住在当地的兵站或老乡家里,或是自己搭帐篷。因为山特别陡,一天下来,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路上。”王成善回忆,“我不怕高原反应,好像越到荒野的地方、基岩裸露的地方,我的高原反应越轻。”

1980年9月前后,他第一次来到甲丕拉剖面。举目四望,山的一边是一望无际的高原荒野,远处雪山巍峨,另一边则是深深山谷中流淌着的清澈河水。目光向山谷聚焦,因为河流冲刷,整个剖面的构造和各类岩石都被清楚地展示出来。

山谷中沿着河流分布的黑色页岩引起王成善的注意。“当时的季节、那样的环境中,页岩的黑色显得特别单调、特别明显。”他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石头颜色这么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几年里,王成善一直在科研中寻找答案。当时,国际科学界对白垩纪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说:6500万年至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存在频繁的“大洋缺氧事件”。他们同时推测,大洋缺氧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和贫氧,沉积物质由还原过程形成,继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黑色。

王成善还从文献中获知,欧洲科学家已经在位于今天地中海附近的“西特提斯”地区找到了黑色页岩作为证实这一假说的证据。“如果在位于西藏的‘东特提斯’也能找到类似的证据,就可以证明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的全球性。”很自然的,他想到了甲丕拉剖面上看到的黑色页岩。但是,由于一直忙于出野外,王成善来不及也顾不上开展进一步实验。然而,正是有了前期不断的积累,才使得他在后面的“科研轨道”上越走越远。

机遇直到1987年才到来。王成善刚好结束一次长时间的野外工作回到成都,这才赶上首届青年基金申请。一番认真准备后,这年秋天,他远赴南京答辩,最终以35岁“高龄”,擦着青年基金年龄上限搭上了“末班车”,获得资助。

20世纪80年代,王成善在青藏高原考察时留影(受访者供图)

无独有偶。1996年,他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因作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西藏科考路线的领队而几乎没有时间准备答辩材料,又由于飞机原因险些错过答辩。好在最终他抓住机遇,“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回想起来,王成善的这两次机遇似乎都差点因为出野外而错过。如果真的错过了,会感到遗憾吗?他的解答是,“会有遗憾。不过,时代和历史会造就人,错过了这一次机遇,还会有下一次。”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探索未知的征途

拿到青年基金4万元经费,王成善喊上自己的第一个硕士生,用一辆越野车装上锅碗瓢盆等吃穿住所需的家当,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甲丕拉剖面所在地——江孜。

几年下来,项目执行完毕,王成善从那些黑色页岩中找到了思考已久的科学问题的答案。“这项研究证实‘东特提斯’也发生了‘大洋缺氧事件’,基于研究结果我发表了相关领域的第一篇论文。”他说。

获得青年基金资助,王成善也感受到学界对他长期积累的认可,从而信心大增。如今,当年的一个“小问题”已经被做成了“大领域”。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国际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也培养了一批走在科学前沿的中国学者。

王成善认为,青年基金设立之时,国家经济实力和学界认识水平限制了大家的视野,基础研究远不如现在受重视。“我的专业是沉积学,顺理成章要为油田生产实践服务。正是青年基金这个‘扳道工’的作用,使我认识到基础研究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坚持从事基础研究一直到今天。”他说。

35年来,王成善沿着青年基金确定的研究方向不断拓展,即围绕关于白垩纪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从“大洋缺氧事件”到“大洋富氧事件”,再到温室气候,踏遍青山人未老,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

在如今年逾古稀的他看来,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肩负的使命担当就是探索未知,不停追问“为什么”——为什么白垩纪是整个地球历史上形成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时代?为什么这一时期出现了规模如此巨大的温室气候效应?我们的研究对国家油气资源勘探利用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能有多大的帮助?

这位可爱的老顽童有着孩童一般的天真、仰望天空,更有着科学家的严肃、脚踏实地。他说:“我们科学家需要有一点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专注在一件事上不断挖掘,才有可能遇见征途中最美的‘星辰大海’。”

即便已年过七旬,王成善仍在思考,地质学应当如何蹚出一条探索“未知”的道路。“地质学将进入一个令人心动不已的范式变革时代。”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学科的帮助下,地质学将得到深度挖掘、整合处理和可视化分析,从而获得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知识。

征途,永远在路上。

充满信心的期待

“35年前,35岁的我获得青年基金资助开始做基础研究,那时还是‘跟踪式’的研究,很高兴看到现在35岁的年轻人比我当年水平高太多!”王成善欣慰地说。

王成善曾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希望从他团队走出去的青年科研人员都能拿到青年基金。为此,每年申请季他都会给年轻人的申请书提建议。“申请书中,我最看重的是科学问题的凝练。”他强调。

王成善期望中国地质学能从“跟踪式”研究尽快迈向“分享性”研究的新阶段。为此,他决定从基本概念入手。2017年,他曾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共同发起一次学术会议,专门研讨地质学领域大大小小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有超过200人参会。

“基本都是年轻人,我们给他们布置作业,比如‘蓝闪石片岩’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我们中国科学家能从中得到什么经验。”王成善说,“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够重新思考和学习究竟怎样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而不仅仅限于概念层面和‘喊口号’。”

他这样寄语青年科研人员:“希望你们能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的研究。”

王成善一边思考着地质学的未来、青年科研人员的未来,一边憧憬着出野外。他已经计划好不久后的野外考察。“我没有一天不想去野外,去‘听’石头‘讲述’科学故事。”他说。

王成善的心中,始终荡漾着这样一种可能只属于基础科学的诗意期待。“就像研究我们人类的历史一样,我们了解地球上千万年前甚至上亿年前的过去,从而预测我们生存的地球未来将去向何方。”

ID:jrtt




青年基金公布时间2022

本届CCF-阿里巴巴创新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基金(简称:CCF-AIR青年基金)自2022年5月11日发布以来,共收到来自国内外48所高校/研究机构的86份申报。通过多维度评审,11项申报获得资助。


2022年1月,首届CCF-AIR青年基金支持了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优化调度、视频编解码技术、毫米波通信、供应链决策优化等方向的9项课题。2022年5月11日,第二届CCF-AIR青年基金发布,基金覆盖了AI技术、云存储、数据安全、卫星通信等多个领域。自基金发布以来,共收到来自国内外48所高校/研究机构的86份申报。通过多维度评审,11项申报脱颖而出,以下是本年度获资助老师名单:


申请人

单位

课题名称

晏轶超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神经辐射场的3D人脸技术

李元满

深圳大学

面向多社交平台的鲁棒视频来源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

周游

华中科技大学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of ZNS SSDs Based on Software Zone Abstraction

陈昌盛

深圳大学

基于失真模型和域泛化网络的屏幕翻拍、翻录检测方法

糜泽羽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虚拟机无感的高效分层内存方案

郑嘉琦

南京大学

主机网络卸载可编程能力研究

江波

上海交通大学

容器化5G RAN协议栈设计与实现

徐梦炜

北京邮电大学

Benchmark, Measuremen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Low-power Heterogeneous Processors in Edge Clouds

王鲁晗

北京邮电大学

服务化的无线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原型实现

高扬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少样本学习研究

杨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面向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知识探测与知识利用


阿里巴巴将与获资助学者开展一年期的项目合作,借助CCF平台携手前进,探索新技术的边界,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落地。


延伸阅读:



CCF-阿里巴巴创新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基金(简称“CCF-AIR青年基金”)是CCF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的青年科研基金,旨在为国内青年学者提供产业界的真实场景和阿里巴巴集团所攻关的的技术课题,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度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落地。


晏轶超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博士学位,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曾担任阿联酋起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图形学技术及其在虚拟现实、元宇宙、数字多媒体中的应用,发表包括TPAMI、CVPR、ACM MM在内的国际高水平论文20余篇,Google Scholar 引用超过1000次。曾担任人工智能领域国际*会议 AAAI 以及IJCAI程序委员会成员,长期担任TPAMI、IJCV、CVPR、ICCV等十余个国际*会议与期刊审稿专家。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获2020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博士论文奖。

李元满

深圳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助理教授。2012年获重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士。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推免到***大学,并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获得***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9月至今,任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21年6月至今,任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2020年获评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2018年获***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颁发的《***研究生科技研发奖》。2020年开始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CSIG)-数字媒体取证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

周游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于2011年和201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非易失存储器件、固态硬盘及存储系统方向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1项,在FAST、EuroSys、ESWEEK、ToS、TCAO、TCAD等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担任ACM TACO、IEEE TCAD、IEEE TC、IEEE VLSI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陈昌盛

2016年4月加入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为长聘副教授,博导。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类,2016年),南山区“领航人才”(2018年),深圳大学*青年教师“荔园优青”(2021年)。中国图象与图形学会数字媒体取证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近五年,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高水平纵向科研项目9项。担任IEEE Trans. TIFS, TIP, TNNLS, TMM, TCSVT, AAAI, ACM MM等多个*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目前为IEEE、CCF和CSIG的*会员。

糜泽羽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目前为“领域操作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虚拟化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操作系统和系统虚拟化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在包括SOSP在内的操作系统领域国际*会议和期刊发表/录用13 篇学术论文。作为主要人员编写的《操作系统:原理与实现》教材获得51CTO 2020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IT 图书。

郑嘉琦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理教授。2015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新型网络体系结构(SDN/可编程数据平面/智能网卡等);网络协议优化(TCP/多径TCP/QUIC/ WebRTC等);高性能数据结构(Hash/Bloom filter/Sketch等),在线优化(在线SGD算法/多臂老虎机算法/竞争比和悔界分析等)。目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互联网专委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华为、蚂蚁金服等企业项目。发表CCF A/B类论文50余篇,包括ACM CoNEXT,IEEE INFOCOM,IEEE ICNP等国际会议,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IEEE ICNP*论文奖、CCF*博士学位论文奖和江苏省*博士学位论文奖等荣誉。

江波

上海交通大学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建模、性能评估和优化,无服务器云计算,深度学习理论。在SIGMETRICS,TON,WWW,ICLR等*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领域的旗舰会议SIGMETRICS上获得2016年*论文奖。

徐梦炜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人才引进),博士生导师。于北京大学获得本科与博士学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访问学者,普渡大学访问学者,ACM SIGMobile China 2021优博。主要研究领域为移动/边缘计算和系统软件,近些年专注于低功耗芯片与终端设备在边缘场景下的调度与优化工作,相关成果发表于ACM MobiCom/MobiSys/UbiComp/USENIX ATC/IEEE TMC等国际*会议期刊,受邀担任UbiComp/ICWS/IEEE TMC等会议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北京市科技新星、CCF—百度松果基金等多个项目。

王鲁晗

北京邮电大学助理教授、硕士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研究方向:云网融合、开源移动通信、网络内生智能。201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先进信息网络北京实验室,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于2016年期间赴法国Eurecom联合培养。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或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纵向与企事业横向项目20余项。参与发起成立国内首个开源无线网络社区OS-RAN,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开源创新榜,并主导了OpenXG-Core核心网等开源项目研发,在无线网络服务化架构、网络切片治理、云网融合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已取得授权专利34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工信部“绽放杯”5G应用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高扬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曾与2019年访问爱丁堡大学自然语言实验室ILCC,合作导师Mirella Lapata。现任中文信息学会自然语言生成与写作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CIPS青工委委员,SMP专委会委员。

杨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得理法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 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1全球前2%*科学家, 入选百度发布的2022年度AI华人青年学者榜单。2017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入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中科院一/二区期刊和CCF A/B类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引用超过3700余次,H-index 32(据谷歌学术统计)。担任国际会议ACL-2021/2022、EMNLP-2021、COLING-2022、NAACL-2022、NeurIPS-2022领域主席。




青年基金申请难度

马上到了一年一度科研人员的大考截止之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截止日期即将到来。国自然基金申报是每一位科研人员都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我这种博士毕业几年了,马上面临35岁门槛的科研弱鸡。本人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说说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1、个人基本情况

本人博士毕业后入职了一个三线城市普通二本高校。没来这个城市之前,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它。我来这的理由有2点:离老家近,学校有一笔不菲的安家费,这足以吸引我这个农村出来孩子的眼球,也是我重点考量的条件,当时感觉这足以解决我工作前几年的买房压力。我博士成果有限,没有留在读博单位的勇气。自来到这里后,就进入了年复一年的科研赶考之路。

2、屡战屡败的申请之路

我从2017年暑假入职到现在,赶考了4年。

(1)第一年的稀里糊涂。入职高校时,是否是博士,是否小于35岁,是学校重点考量的条件。我入职后,第一年就正式开启了赶考。把博士论文里面一部分,拿出来加工加工,照猫画虎,勉勉强强提交了第一版申请书。得到的评审意见1好,2坏。当时还窃喜,应该是遇到某熟悉的专家了。专家对选题没有大的意见,第二年准备坚持这一选题。

(2)第二年的懵懵懂懂。看到同一年申请的同事中了,也给我鼓了劲。继续按照第一年的申请主题,完善,修改。提交的时候信心满满,出结果的时候万箭穿心。

(3)第三年的得过且过。提交的时候信心满满,出结果的时候万箭穿心。………………

(4)第四年的进入状态。提交的时候信心满满,出结果的时候万箭穿心。………………

(5)第五年的背水一战。马上35岁了,最后一年申请青年基金,心里也有很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没有国家青年基金,作为高校的我,以后的科研之路何去何从呢。屡次败北的结果,也被我媳妇作为生气时攻击我的“话题”[笑哭],这种压力由我传导到了家庭。 大部分时间,她还是积极鼓励我的。最后一次思路是:改变申请内容和申请的学部。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吧。

3、为何我屡战屡败。

(1)客观原因:学校工作和家庭生活,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精力。在学校的这几年,主要的事情有:上课、学院工作、科研。上课是本职工作,每年的工作量着实不少。学院工作占用了一部分精力,作为学院的一员,也应当为学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家庭生活,需要丰富多彩一点,就要有吃喝玩乐,就需要时间的消耗。这样留给科研零零散散的时间,就有限了。我发现,周边同龄的同事也有这样的抱怨。

(2)主观原因:没有长远的规划,自律性差。工作后,显然没有读博时候的认真和努力了,自身有所懈怠。投入科研的时间太少,自律性差。

这就导致科研产出低,被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龄牛人分分钟*。

不中有不中的道理,科学问题的凝练可能需要经年累月的悟。科研路漫漫,坚持走下去。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青年基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青年基金、青年基金查询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