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消息●
回购、回购,增持、增持,何享健掀起了罕见的股价救助行动。
5月21日晚,美的集团(000333.SZ)发布公告,何享健拟以不低于8亿元自有资金增持公司股份。
11天前,5月9日晚,美的集团曾披露,控股股东美的控股拟出资不低于25亿元、不超过50亿元回购股份,同时拟出资不低于8亿元增持。而在今年4月2日,美的集团已经耗资逾86亿元回购了约1亿股股份。
如此密集大力度回购、增持自家公司股份,有何深意?
二级市场上,今年2月18日以来,美的集团股价*调整幅度达30%。
5月23日,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
家电行业分析人士向
超150亿回购增持创A股纪录
股价已有回升迹象,何享健的刺激股价动作仍未停止。
*公告显示,美的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何享健,拟从5月20日起的6个月内,以不低于8亿元自有资金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增持股票价格不设区间。本次增持,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实施。
美的集团披露,何享健此次增持,是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这也是近年来何享健*增持自家公司股份。
今年以来,何享健控制的美的集团动作不断。
今年4月2日,美的集团完成年度回购计划,耗资86.64亿元回购了约1亿股股票。此前,公司曾披露,拟以不超过140元/股价格,回购数量不超过1亿股、不低于5000万股,回购资金不超过140亿元。
时隔一个月后的5月9日,美的集团披露第二轮回购计划,拟以不超过50亿元、不低于25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100元/股。
与此同时,美的集团控股股东美的控股也宣布,拟不低于8亿元资金增持公司股份。
至此,短短三个月,何享健、美的控股及美的集团就宣布了(含已实施)高达152亿元的回购、增持计划。
美的集团有回购股份传统。2015年7月,美的集团耗资约10亿元回购了2959万股股份,这是其*通过二级市场大手笔回购股份。
2018年,美的集团用于回购股份的资金增加至40亿元,回购股份数量为9510.50万股。这两次回购的股份均被注销。
2019年底,美的集团回购了6218.11万股股份,支付的资金为32亿元。
2020年,美的集团支付的回购金额为26.97亿元,回购的股份数量为4182.61万股。这一次,实际支付的回购金额与披露的计划存在一定差距,原因是股价大幅上涨,无法继续实施回购。
四个年度回购,合计耗资约108.97亿元。相较于前四个年度的回购,今年投入回购、增持的资金已经远超此前四个年度之和,更是超过A股市场任意一家公司。
截至目前,A股市场上,年度回购金额靠前的多在数十亿元。
那么,何享健及美的集团为何要如此大规模实施回购及增持计划呢?公司披露,推动公司股票价值的合理回归,稳定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传达成长信心。
二级市场上,今年2月10日,美的集团股价*为108元/股,今年5月14日,盘中*为73.62元/股,*跌幅为31.83%。近几个交易日,股价有所回升,5月21日收报81.55元/股,较2月10日的高点108元/股,跌幅收窄至24.49%。
股价大幅上涨缺乏想象空间
何享健大规模实施回购、增持的救助股价行动,为何未能推动股价大幅上涨?
今年2月23日,美的集团披露的2021年度回购股份方案显示,回购价格不超过140元/股,彼时,公司股价为90.94元/股。
从这份回购股份方案看,美的集团对其股价的预期是接近140元/股。今年5月9日,公司披露的年内第二份回购方案,回购价格为不超过100元/股,这意味着公司对股价的预期是100元/股左右。
从今年2月18日以来的股价走势来看,美的集团整体上表现为向下调整趋势。何享健采取了如此大规模的救助股价行动,仍未推动股价达到合理预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
由此可见,近三个月,即便美的集团股价有较大幅度调整,但仍然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涨幅,股价仍然处于相对高位。
针对何享健频频回购、增持动作,沈萌认为,美的集团是在进行市值管理。前期,抱团股经历一轮上涨,均有较大幅度下跌。何享健的动作,可以视作向市场传递信心,阻止股价大幅下调。此外,去年9月至11月,何享健及美的控股通过大宗交易合计减持了7027.99万股股份,套现55.92亿元。本次增持,也可解读为何享健有出有进。
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美的集团的股价缺乏上涨支撑。前期,股价大幅上涨已经透支了经营业绩,股价回调是价值回归。目前,公司22倍的市盈率处于基本合理区间。
截至5月24日,美的集团市值为5793亿元,同行业公司格力电器市值为3417亿元,二者仍然相差约2300亿元,此前的差距一度达3000亿元。
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30.1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64.69亿元。同期,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35.17亿元、34.43亿元。美的集团营业收入为格力电器的两倍多,但净利润并未达到2倍。
对比2019年一季度,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团营业收入增长近80亿元,但净利润只增长约3.4亿元,并未出现高速增长。
家电行业分析人士称,短期来看,尚未发现有支撑美的集团大幅上涨的因素。今年以来,上游原材料涨价,成本也不可能全部转移至下游,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压力。从目前的产业部门看,也没有大力推动股价上涨的想象空间。
视觉中国图
中国现在的5G基站数量已经占到了全世界的70%左右,远远领先其他国家,甚至超出了预期。
7月19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王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深化5G共建共享,持续提升“双千兆”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继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力争全年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总数超过200万个。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一体化推进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实施5G行业应用“十百千”工程,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工信部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咨询专家项立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的5G基站数量已经占到了全世界的70%左右,远远领先其他国家,甚至超出了预期。
目前,全国正掀起5G产业的建设热潮。例如《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提出,2022年,力争实现全市5G基站新增6000个,千兆光网用户新增10万户;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于6月份发布消息称,上海正积极推进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根据计划上海将每年新增5G基站1万个;昆明市发布的《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2022年度工作任务》指出,加快5G网络的全面部署建设。
受益5G技术速度快、高容量、低延迟的网络特性,包括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智慧生活、VR/AR产业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多传统行业迎来了向更深层次数字化转型的契机。
这些低估值公司中报业绩预增
证券时报·统计,截至目前,共有57只5G概念股发布半年报预增公告。按净利润预计下限计算,盛路通信、中铝国际、京泉华、铭普光磁、中天科技、跃岭股份、特发信息等7股净利润预增5倍以上。
盛路通信预计增速*,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1亿元至1.35亿元,同比增长77.74倍至105.3倍,主要是因为上年基数较低,且军工行业和通信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订单逐步交付,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有较大幅度增长。
估值水平来看,截至7月19日收盘,14只5G概念股滚动市盈率低于30倍。明泰铝业、宏昌电子、新易盛、德赛电池、鹏鼎控股、菲菱科思等6股滚动市盈率不足20倍。与年内高点相比,新易盛回撤幅度39.65%居首,神州泰岳回撤幅度37.55%排在其后。鹏鼎控股、明泰铝业、菲菱科思、中际旭创、德赛电池等回撤幅度均在20%至30%之间。
新易盛产品应用领域覆盖数据中心、数据通信、5G无线网络、电信传输、固网接入、智能电网、安防监控等领域。近年来一直围绕主业实施垂直整合,力争实现光器件芯片制造、光器件芯片封装、光器件封装和光模块制造环节全覆盖。公司高速率光模块生产线新项目预计在2022年底建成。
宏昌电子与下游、终端客户保持紧密联系,针对未来5G以及超5G高频高速树脂展开前瞻性开发。2021年,公司超5G树脂已经获得实验室成品,目前处于产品性能评估阶段,预计2022年完成产品优化及应用评估。
明泰铝业是我国铝压延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上市以来铝板带箔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超15%。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5G通讯、汽车制造、军工、医药包装、特高压输电等众多领域。
中际旭创为云数据中心客户提供100G、200G、400G和800G等高速光模块,为电信设备商客户提供5G前传、中传和回传光模块以及应用于骨干网和核心网传输光模块等高端整体解决方案。Lightcounting在2021年发布的光模块厂商排名中,中际旭创位居全球第二。
声明: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证券时报智能分享新媒体。
智通财经APP获悉,西部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美的集团(000333.SZ)坚持出海道路,优化产业布局。预期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2838/3139/3448亿元,增速为1.6%/10.6%/9.8%;EPS为3.72/4.09/4.63元,对应当前PE为24.2/22.0/19.4,维持“买入”评级。
西部证券指出,2021年3月,美的机电事业群完成对泰国日立压缩机工厂的业务交割,随着国内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美的坚持出海道路,有助于完善公司产业链建设,寻求新的增长点。
西部证券主要观点
投资建议:工厂将逐步推动改进计划,短期财务影响较为有限。公司目前仍以暖通空调、消费电器为主营业务,在空调、洗衣机、电饭煲等多个市场具有稳定的内销份额优势,同时积极在海外推动自主品牌的销售,经营管理稳健
事件:2021年3月,美的机电事业群完成对泰国日立压缩机工厂的业务交割,该事业群的首个海外基地正式投产。该工厂以生产冰箱压缩机为主,交割后将以“GMCC&Welling泰国工厂”命名。美的将对工厂制造体系进行革新,预计年产能有望提升至800万台。
坚持出海道路,完善产业链建设。随着国内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面向海外寻求新的增长点成为家电企业的必经之路。美的集团在海外设有18个研发中心、17个生产基地,2019年海外收入占比为42%,计划近年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50%。海外压缩机工厂的投产,将为未来B端机电产品的销售奠定基础,为家电成品的制造提供核心部件支持。泰国工厂有望受益于区位优势:由于区域贸易协定,该地区制造的压缩机在东南亚国家享有免税地位;另一方面,近年来多家品牌为规避美国关税限制,将家电成品工厂迁至东南亚地区,也将创造对核心部件的潜在需求。
机电事业群稳步发展,GMCC市占领先。机电事业群拥有18个智能工厂、4500余项发明专利。据公司披露,以全球市场规模及品牌销量计算,GMCC品牌的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市占分别约为40%和16.7%。多年的技术积淀预计将为新收购工厂的改造提供有力支持。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海外疫情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
6月,即将迎来一年中的炎炎夏日。不过对于美的集团,似乎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前不久,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与券商机构座谈时提到,“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困境|
4月底,美的集团发布2021年财报以及2022年一季度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2021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达到3434亿元,同比增长20.06%;实现营业利润332.8亿元,同比增长5.68%。
不过,2022年第一季度,美的实现营业收入909.4亿元,同比增长9.55%;实现营业利润83.16亿元,同比增长12.18%。增速明显放缓。
从*值上看,美的的财务数据可圈可点。尤其是在疫情反复影响下,美的集团还能逆势增长,难能可贵。
可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美的集团隐忧初现。
中国的家电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市场培育过程。以美的、海尔、格力等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占领市场。彼时,中国的家电市场广阔、消费需求旺盛,在发展初期,美的集团也享受到了大量红利,营业收入常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随着消费市场趋向饱和、竞争加剧,曾经的蓝海变红海,以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企业也纷纷与高速增长作别。
2018年至今,美的集团营收增速分别为8.23%、6.71%、2.27%,仅在2021年实现了意外的20.06%增速,但更多的人却在质疑美的在2021年的成绩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
作为反映盈利能力的营业利润指标也不容乐观。2018年至今,美的集团历年的营业利润增速分别为18.2%、16.11%、6.1%以及5.68%,下降趋势明显。
在资本市场,美的集团也不受待见。
自2021年2月创下每股104元的历史高价后,美的集团的股票价格一路下跌,*的股价已经跌至51元附近,市值接近腰斩。
除此之外,美的家电销售与房地产行业深度捆绑,伴随着房地产调控以及原材料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美的集团已经提前感受到了市场的深深寒意。而关于美的集团大规模裁撤员工、收缩业务的传闻也频繁见诸报端。
美的究竟有多难,我们可以从董事长方洪波近日在内部社区的一封回信中略窥一二:
面对环境的变化美的必须要做出应对,关停非核心业务,紧缩非核心品类,……,但这一次确实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冲击,我和管理层经过1-2个月的反复讨论在挣扎中才做出艰难的选择!
|挑战|
美的还面临各种竞争对手的挑战,形势严峻。
首先是来自传统竞争对手的挑战。美的、海尔和格力并称为中国家电领域的三巨头,三家企业之间互相竞争,各有千秋。
格力的强项在空调,多年以来长期霸榜中国空调营业收入第一名。直到2020年,美的集团在空调领域才以1212年的营收力超过格力电器的1179亿元。尽管如此,美的集团的盈利能力还是远远低于格力电器。
以2021年财务数据为例,格力电器净利润230亿元,净利率高达12.15%,美的集团净利润为285.7亿元,净利率为8.5%。
最近几年,格力电器在董明珠的带领下也开始进军其他领域。除了空调,格力也开始布局全屋家电,包括除湿机、洗衣机等。此外,格力还押注新能源赛道,2021年格力电器出资18.3亿元收购珠海银隆30.7%股份,以期成为格力电器未来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海尔的产品战略与美的集团类似,产品线丰富,但是比美的覆盖面更广。除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与美的一致的传统白色家电,还涉及电视机、电脑等领域。
此外,海尔还在2006年创立了旗下高端品牌“卡萨帝”,与海尔其他品牌并行发展。作为海尔高端产品的主力军,卡萨帝在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远高于同行。
美的集团还要应对智能家居企业的异军突起。这其中又以小米为典型代表。
凭借*的互联网营销基因,小米进军智能家居市场后同样混得风生水起。小米除了推出自家的产品,还与生态链伙伴合作,品类已经涵盖空调、冰箱、洗衣机以及各类智能小家电。2021年,小米发布全屋智能战略,推出了小米全屋智能家居的质量标准,在小米集团以及生态链企业中广泛推广。
小米的家居产品,主打的噱头便是智能和性价比,瞄准的恰恰就是美的的软肋。据第三方咨询公司预计,2022年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将达到2000亿元,势必又会是一场家电企业间的激烈厮杀。
|新机遇|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美的新机遇在哪里?
一是高端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家电市场,“卖贵的”似乎已经成为许多家电厂商的共识,美的集团也不例外。
2018年,美的推出高端子品牌COLMO,聚焦菁英用户群体,定位紧跟海尔的“卡萨帝”。财报显示,2021年美的COLMO品牌销售突破40亿元,增速高达300%,其产品也多次斩获德国iF奖、德国红点等国际设计大奖。
但是美的COLMO出道晚,在高端家电市场的起步阶段遗憾缺席,无论是品牌知晓度还是销售额的*值,都低于海尔的卡萨帝品牌。
二是智能化。在万物皆互联的时代,美的集团与华为、腾讯等合作伙伴携手,毅然决然投身到智能家居的大潮中。
目前,美的家电已经有25个品类、共计230款产品搭载了华为的鸿蒙系统,积极布局鸿蒙生态圈;通过与腾讯合作,实现了腾讯小微助手对美的智能产品的AI语音操控。
可以预见,在各大互联网厂商的支持下,美的家居的产品将更加智能、应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
三是国际化。美的集团的国际化战略除了积极进军海外家电市场,还热衷于国际并购。
这其中,有两次比较重要的并购,并被许多人津津乐道。
2016年,美的收购日本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东芝是日本老牌家电企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几乎是高端、品质的代名词。收购东芝家电业务后,美的顺利打开日本市场,同时取得了东芝此前积累的部分专利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美的产品之上。
今年3月,美的宣布以10.54亿元收购德国库卡5%的股份,加上此前已经拥有的95%股份,美的顺利私有化德国库卡。库卡公司是国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在电子、医疗、汽车制造等行业都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美的此次并购,也为未来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结语|
在每年的财务报告中,美的集团总是习惯于在开篇来一封文采飞扬的致股东信,或满怀希望、或慷慨激昂。在美的*的年报中,文采依旧精彩,但诸如“坚守”“韧性”“变革”等此类词语也被屡次提及,颇有一番悲壮的色彩。
《权力的游戏》中,北方史塔克家族的家族族语“Winter Is Coming”,作为中国家电行业龙头的美的,是否真的会经历一个寒冷的冬天?
|一见财经旗下商业纪事分享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美的电器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美的电器股票、5g概念股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