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巨石
当我谈论中国巨石时我在谈些什么?
说实话,我一直没找到写巨石的感觉,但是研究了许久,实在觉得不吐不快,那就起一个矫情的标题,顺着思路说到哪里是哪里,也不贴图,不翻数据了,完全凭印象来,难免有纰漏的地方,请大家多担待。
A.玻纤是个好行业,虽然有周期性,重资产,但是是一个持续增长,接近永续发展的好行业。过去10年玻纤的增速都在5%左右,未来也大概率大于GDP的增速。
B. 而中国巨石就是这个行业的月亮,未来如果和泰玻合并,全球占比30%以上,国内占比50%以上,那就是玻纤领域的万华。
当一个好行业里,有这样一个龙头,你的投资难度就降低了一半,所有的竞争都不用分析了。
C. 好生意,好公司,好管理层(如果对这一点有疑问,读完新工业时代就明白了)巨石都具备,那么分歧就是现在是不是好价格。
D. 我觉得现在未必是*的价格,但是*不是一个差的价格,我们试着算一下:
按2021年预测50亿的利润,现在是12PE;
按2020年疫情影响,行业低谷的业绩24.16亿,现在是25PE。
你如果按50亿作为周期的高点,19年21亿作为周期的低点,平均一下35亿,现在是17.5PE。
那么你一定要按周期低点21亿来算,现在接近30PE, 而历史*到过15PE, 300亿的市值,确实是还有腰斩的空间。
E. 那么这个空间大不大?单纯的争论巨石是偏周期还是偏成长,意义不大。历史已经证明巨石的在周期下的成长属性,关键是未来。
F. 当我们探讨未来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分析供需2个方面。
供应的角度,我们看库存和新增产能。
需求的角度,我们看下游几个主要的产业:汽车,PCB, 新能源未来几年的景气度。
G. 先谈谈供应层面。
先看库存,当前国内的库存大概是2周,国外情况不一,但都不高。
再看未来两年的新建产能,21,22年总的新建产能应该是100万吨左右。平摊到每年是50万吨。
到2022年全球的总产能大约是993万吨,这样算下来年增6%左右。
给大家一个对比,2016-2019年行业产能的年增速是12%-14%。
而且所有的新增产能都在中国,巨石自己的新增产能的速度是10%左右,这些数据在未来可以去验证。
H. 再看看需求层面,几个*的行业。
风电:到2025年,全球的增速预测是4%年均。
PCB: 过去几年的历史增速是全球4%,中国8.7%, 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巨石大力发展电子布的原因。
汽车:并没有明确的预测,但是可以想象玻纤的应用对于减重的影响,这个需求未来也是上升的,也可以思考一下未来几年的汽车市场是否会处于一个景气周期。
以上三块是玻纤发展最快的下游行业,也是当下巨石着力发展的三个方向,除此以外,建筑行业的需求,我们对其预测可以保守一些也无碍大局。
I. 看完全球的供需情况,我们再看看玻纤的第一市场中国的玻纤供需,这里的核心是看一下玻纤的十四五规划。
我把核心内容摘抄一下:
产能调控目标:严格控制玻纤纱总产能过快增长,将行业年度玻纤纱实际总产量同比增速控 制在不高于当年 GDP 增速 3 个百分点及以上。
在需求预测方面,“145”期间,复合材料,产业用纺织市场和覆铜板市场预计高于当期 GDP 约 2-3 个点、4 个点和 3 个点的同比增速。
一句话总结就是145规划要求产能增速与需求增速匹配。
J. 看完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得出未来2年,或者再放宽一点到2025年,整个玻纤的供需处于一个紧平衡当中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如果这个假设能够实现,因为2016-2019过度的产能投放造成行业周期性将大大减弱。是的,玻纤的需求波动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大,过去几次大的周期波动,都是因为产能投放过度造成的。
K. 除了以上的分析,还有哪些因素可以使得未来的周期性减弱呢。
那就是高端产能的占比,高端产能的价格波动远小于低端产能,145规划中结构调整也是中国和巨石共同努力的一个目标,巨石的目标是在2025年将高端的产能从60%上升到80%。
L. 既然未来几年的供需都处于紧平衡状态,玻纤价格的周期性大概率大幅降低,巨石所拥有的持续增长,核心资产的特质将开始显现。
那么,现在还定位于周期股的巨石未来有被重新定价的可能,这就是我们当下投资巨石的机会所在。
M. 最后谈谈估值
我个人是这么假设的,求的是一个模糊的正确,权当给大家一个参考。
如果21年能做到50亿,22年巨石的产能增速是10%左右,但是22年的价格可能会下滑一些,那就当22年也是50亿。
23年继续有个10%的增长,也就是55亿。
我愿意给个25PE*55亿=1375亿,差不多是3年一倍。
如果考虑到安全边际的话,我们不妨看到2025年,24,25年继续按10%的增速,届时巨石能做到66.5亿的净利润。
基于对未来增长的保守预测,给20PE=1330亿。差不多是5年一倍。
5年的时间,即使再出现一次意料之外的周期,也足够用时间来熨平了。
3年1倍或5年一倍的赔率,搭配上较高的胜率,我还是挺满意的。
刚刚中国巨石放出了一季度业绩预告,可以说是出奇的好,但是股价却背道而驰。
这样的业绩不管是同比还是环比,都非常不错,而股价...
中国巨石日线图
直接跌破了9号的恐慌低价,只能退守前期的一个横盘箱体。业绩有这么好的预期和公告,为什么还会放量下跌呢?
众所周知,股票炒的都是一个预期,在业绩还没有实现之时,机构就早已经通过对公司的深入研究和实地调研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股价会先于业绩启动,开始一波涨势。
从更远期的一个横盘箱体来看,从箱体底部到*点已经积累了***的涨幅!这已经非常*了。而在里面的资金虽然肯定赚不到***,如果有个百分之几十的收益,也非常可观。如此之多的获利盘,就是造成这波回调的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就是最近市场的持续低迷和恐慌。
来看券商给出的今年的盈利预期,翻倍的利润增长,股价翻个倍其实并不为过。
业绩如此有保障,最近的下跌只是获利盘的抛压释放,预计后面还会涨回来一些,到市场乐观的时候,再去挑战新高也不是不可能。按照今年这个业绩预期和股价来看,动态市盈率才只有15,性价比极高。但是目前的底部还不是很明显,还需要再观察几天再出手。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中国巨石(600176.SH)“买入”评级,预计2021-2023年EPS分别为1.33/1.48/1.64元/股,对应PE为12.6/11.3/10.2x。
国信证券主要观点
Q2延续高增长,业绩超预期
2021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6亿元,同比增75%,实现归母净利润25.97亿元,同比增240.68%,扣非归母净利润25.12亿元,同比增262.99%,业绩预告均为同比增200%-250%,扣非归母净利润超预告上限,EPS为0.6487元/股;其中Q2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64亿元,同比增86.34%,环比增14.22%,归母净利润15.34亿元,同比增238.72%,环比增44.21%,扣非归母净利润14.53亿元,同比增301.23%,环比增37.15%。
量价齐升,盈利创新高
2021H1受益行业高景气,玻纤量价齐升,公司实现粗纱及制品销量110.19万吨,电子布销量2.22亿米,均创同期之最,玻纤及制品收入81.58亿元,同比增76.69%,占全部收入比重95.3%;分地区来看,国内收入57.18亿元,同比增91.24%,海外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51.53%。同时,公司积极调整产能和产品结构,综合成本不断下降,盈利创历史新高,2021H1综合毛利率46.68%,同比增14.88pct,Q1、Q2单季度毛利率分别为43.52%、49.45%,Q2环比增5.93pct,其中玻纤及制品毛利率48.8%,同比增16%,净利率30.57%,同比增15.46%,Q1、Q2单季度净利率分别为26.74%、33.92%,Q2环比增7.18pct。
制定超额利润分享方案,长效激励助力发展
公司公布2021-2023年超额利润分享方案,激励对象为管理、技术、营销、业务等核心骨干人才,在岗位上连续工作1年以上,激励人数不超过在岗员工中枢的30%,并明确了目标利润考核、提取比例、分配方式、兑现方式等,通过实现核心骨干人才的长效激励,将业绩增长与核心团队考核挂钩,有望进一步激发团队积极性,提升发展动力。
景气度有望延续,智能制造加速推进
在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下,玻纤需求有支撑,同时供给端新增产能有限,叠加冷修周期带来阶段性供给改善,看好玻纤景气持续性,同时看好公司作为全球玻纤龙头的竞争优势,智能制造加速推进,助力产能和产品升级,降本提效夯实发展基础,公司成长确定性高、业绩弹性凸显。
风险提示:供给超预期增加。
在存量竞争的建材行业中,行业集中度越高,头部盈利能力越强。在建材上市公司中,中国巨石、中材科技、北新建材等公司,都是细分行业内响当当的龙头,占据*的竞争优势。
而在这些龙头公司背后,有着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的影子,这就是中国建材(3323..HK)。
中国建材集团是全球*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是由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平台,集团采取母子公司管理制度,目前旗下有 18 家建材子公司,其中 13 家为上市公司。
截至2019年末,公司水泥产能约5.21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商品混凝土产能约4.6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石膏板产能24.70亿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风机叶片产能15.85GW,位居世界第一;玻璃纤维产能249.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旗下拥有这么多龙头公司,然而中国建材目前的pe仅有6倍,是否有些估值较低呢?
港股市场的看法
港股市场主要由外资主导,外资不喜欢高负债企业,中国建材正好是负债高达2000亿以上的这类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估值难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建材大量收购全国范围内的中小落后产能的中小水泥厂,几乎等同于以市场规则代行了国家整合水泥行业产能的职能,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但也带来了明显的后遗症,付出巨大的短期经济代价,包括但不限于:巨量负债、不少高成本的中小型水泥产能、形成巨额商誉等等。
以上这种情况使得中国建材的价值一直不被香港市场的外资认可,股价也数年不涨,相当低迷。
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估值修复机会
目前来看,中国建材估值修复有以下契机:
一、 行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必须用超出的一定比例的淘汰产能才能置换出新建产能的指标,产能增长受控,而环保错峰生产下,产量也受控,使得最近两三年水泥行业效率显著提升,利润持续增长。行业另一龙头海螺水泥因高ROE、低PE、利润持续增长, 更是持续数年走出了大牛行情。
二、 行业竞争格局极其优良,中国巨大的水泥市场基本上由海螺水泥和中国建材两家包揽,真正的双寡头竞争格局。
三、 水泥行业具有天然的地域垄断性质,由于高重量低价格、不易储存现产现销的产品特质,水泥产品基本上不适合长途运输远程贩卖(不经济),具有比较小的销售半径,所以提前布局的企业具有先占码头就有先发垄断的显著优势。
四、 环保加强的大背景下,全国范围内滥挖河砂受控,且实行许可证制度,河砂产量不断萎缩,这使得以砂石为原料的水泥骨料市场快速扩张,掌握了天量骨料资料的中国建材成了稀缺垄断性资源企业,接下来在滑料市场将具有极强的盈力能力和成长潜力。
因此,随着中国建材旗下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将带来中国建材盈利能力提升,中国建材的价值重估有望实现。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巨石》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巨石、中国巨石最近为啥跌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