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部分投资者认为,考核基金经理最核心的指标是看他会不会赚钱,但是综合来看,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指标:
1、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有没有经历过牛熊周期。
在牛市的时候,即使完全不懂投资的人也能够赚得一桶金,产生自己也是股神的错觉。所以尤其要选择有长期(至少3年以上)投资经验的投资经理。尤其是经历过牛熊周期洗礼的基金经理,我们更能看出他的抗风险能力和中长期投资策略。
2、基金经理的从业背景。
让一个做茶叶蛋的去造导弹,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然而随着基金行业的迅速扩充,基金经理的质量和数量增长却并未能很好赶上这一节奏。
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有些基金经理之前是做宏观策略的,结果却被安排在指数基金基金经理的位置上,有些基金经理一直是做固定收益的,然而又被安排管理股票型基金,诸如此类荒唐的事情是值得引起投资者高度重视的。
3、基金经理的过往管理业绩。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但历史又总是如此相似。考察基金经理的过往管理业绩,并不能起到预测未来业绩的作用,但是却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不仅经历过牛熊市,中长期的管理业绩还能排在前1/3,那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基金经理是中上的,至少是潜力很大的。
4、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风格是否稳定。
不同基金经理的操作风格总是千差万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基金经理能否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为投资者创造更高的收益。
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经理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比如,有些基金经理崇尚深度价值挖掘,并在投资过程中不作择时,这类基金的业绩表现波动可能会比较明显。另外,从投资风格上看,有些基金经理偏好价值股,有些偏好成长股。
只有用稳定的投资团队、持续一致的投资哲学获得持续卓越表现的投资经理,才值得托付。
除了上面这些指标,还有很多评价指标,比如择时能力、反应速度等等。所以我们需要长期坚持关注基金经理,认真分析其管理的基金表现,时间长了自然会对基金经理的能力有比较准确的判断。
; 就现状而言,没有经过市场考验的年轻基金经理上岗,掌舵基金投资已经不是普遍现象。一直好的基金,在没有经验的基金经理手中,不出两年,就已经物是人非了。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直接关系到基金的健康成长。甚至很多投资者疑问在更换基金经理后是否应该更换基金。
国内国外基金经理任职年限比较
在国外,基金经理被视为“银发行业”,担任的年限越久越“值钱”。市场的历练是一位合格的基金经理必须具备的资本。管理年限10年以上才是*的基金经理。而在国内,基金行业对于基金经理的要求要宽松得多。大批缺乏足够实战经验的年轻的基金经理正占据着这个职位的一大块比例。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内地现任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日期只有约588天,44%左右的现任基金经理的任职年限还不到一年,只有近28%的现任经理可以够上“任职期限两年以上”的标准。而任职年限超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更是凤毛麟角。
基金经理的任职年限与投资者的信任度
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往往会把基金经理看做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历史业绩标志着他能给这只基金带来的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因此,在投资价值的评估上,投资者通常会将基金经理的任职年限与自身的信任度紧密联系起来。基金经理的任职年限越长,历史业绩越突出,投资者赋予的信任度就越高。
面对年轻基金经理手持的基金,就算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高,投资者也会掂量掂量这里面的含水量有多少。所以,对于基金经理一职,从业年限越长,受投资者的亲耐程度越高。
为什么年轻基金经理比例这么高?
1、国外的基金经理年龄普遍高于国内的一个客观原因在于中国的基金投资市场起步较晚。我国基金市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短短20几年的初级发展时间内,基金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任职年限长的基金经理不多。
2、另一方面,基金行业从业人员新陈代谢的速度相对比较快,基金经理的更换速度可想而知。随着金融理念在社会的拓展,年轻一代人对于投身基金的热情膨胀,自然在数量上压过了年老一代。
3、此外,基金经理每天工作时间长,有很大压力,基本的工作包括每天早晨开会,研究市场的各种议题;平常有时间,一定会去拜访许多上市公司或行业;每个礼拜还要参加内部会议以检讨市场总体形势及个股的选择问题,并不定期地去听券商的分析报告。强大的生活压力让很多*的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或者被迫转业。
对基金经理的分析和评价主要是对其投资管理能力和操作风格进行考查和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对该基金业绩的分析和评价是一致的。目的:基金绩效衡量是对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衡量,其目的在于将具有高超投资能力的*基金经理鉴别出来。意义:投资者需要根据基金经理的投资表现了解基金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投资目标,监测基金的投资策略,并为进一步的投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 在一支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当中,基金经理发挥着核心关键的作用,对基金的具体投资策略的确定、投资标的的选择、买卖时点的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而言,基金经理可以说是基金管理的灵魂人物。
基金市场上一共有两千多位公募基金经理,基本学历都是在硕士以上,有的投资者喜欢跟随明星基金经理投资基金,有的喜欢根据基金的排名挑选基金,但是不管怎么样,评价基金经理都是我们投资基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基金经理呢?
第一,历史业绩
虽然说历史业绩不能代表未来,但是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都是有数据可查的,比如说任职期间获得的*回报是多少,所管理的基金业绩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情况。分析历史业绩要从多个时间维度去考察,的,中期的,长期的,长期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更值得信任。根据管理的不同类型的基金从业绩分解的角度去去考察,比如股票型基金经理将基金收益分为市场收益和超额收益,债券基金经理分成系统收益、国债效应、利差效应,“固收+”基金经理分为固收部分收益和“+”部分收益(股票、转债、打新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的评价。
第二,风险控制能力
投资过程中,风险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基金经理会让投资者更信赖,并且投资体验感更好,关于风险控制能力投资者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特色数据去进行对比,比如说所管理基金的*回撤(*回撤越大风险控制能力越差)、波动率(波动率越大风险越高),很多投资者都高估了自己的亏损容忍度,大部分投资者在面对亏损的时候很容易止损放弃投资,所以基金经理的风险控制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投资经验
市场是*的老师,那些些历经牛熊市场洗礼的基金经理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更够从容处理,中国的基金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国内累计任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已经很少了,根据中国市场大概5年一轮的牛熊市场周期,投资者可以尽量选择经历了一轮以上牛熊市场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同样需要考虑所管理基金与其投资经验和专业的匹配度,比如说医药研究专业毕业的基金经理或者一直致力于医药行业研究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医药基金会比从信息科技转过来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医药基金更值得信赖。
第四,投资风格稳定
投资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要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否与自己的投资需求想匹配,如果理念不同,很难在投资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会导致信任危机,投资也难以继续,比如基金经理的风格是积极进取的,股票的仓位配置比较高,投资者是保守稳健的,那可能难以接受投资过程中的基金波动。再者就是看基金经理的是否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有没有发生驼子风格的偏移,市场是多变的,有的基金经理迫于业绩压力,为了追求短期内更高的收益或者是追逐排名而远远地偏离了自己原先的投资风格,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通过基金经理的持仓、换手率、平时言论、定期报告等去判断投资风格的稳定性。
第五,投资团队
管理一支基金不是基金经理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基金经理和背后的投研团队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有着丰富的投研能力的团队对基金经理管理基金肯定是锦上添花。
第六,其他综合因素
除了以上,投资者还可以从基金管理规模、踩雷、净值异常、处罚、负面舆情等角度综合考察。
; 不同基金具有不同的风险,一个*的基金经理,可以较大程度的分散风险,那么如何在这些基管理人和基金经理中,选择出适合和*的基金经理?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吧。
第一步,关注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的资质
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的资质会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一个好的基金管理人旗下的基金经理的学历、投资经验都会更加丰富,会让你选择的基金产品得到更好的配置,所以选择一个成熟的经理人很重要,它不需要很大规模,但一定要很专业。
第二步,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
每个经理人的投资风格和实施的投资策略都不同,这就决定了经理人对投资目标的态度,有些经理人属于激进投资,更关注预期收益,有些经理人更关注风险的管理,所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者风格,可以有效的筛选出适合投资者的基金经理。
第三步,关注基金经理的历史盈利能力
一个基金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预期收益能力,观察一个基金经理的经营预期收益能力,就是观察他的长期净值和增长净值,一个高效益的产品它的净值会更高,这种产品更容易获得高预期收益。当然,我们要注意基金产品的风险性,在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范围内,选择净值更高的、预期收益能力更强的基金经理。
关于怎么判断基金经理水平的内容就说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馨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