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旦攻克了芯片难题,芯片肯定会变成白菜价,这个已经有大量实例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很多的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发达国家仗着中国没有,以垄断价格出售赚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当时很多设备上的线路板是中国无法维修和仿制的,所以一块线路板就卖到了几万甚至几十万,而中国能够制造以后一个线路板降低到几百或几千。
中国能够掌握了制造技术以后之所以能够使产品价格大幅的下降,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在中国没有掌握这项技术以前国外设备商以高价出售,然后赚取高额利润。
第二,所有的产品价格都是与生产量有关的,当产量大幅度提高的时候,成本会大大的下降.因为产量上升的时候产品的固定成本被摊薄,比如一辆汽车外壳的模具是100万元,生产100个每个的模具成本是1万元,而生产10000个每个分摊的模具成本就只要100元,工厂里的固定成本很多。特别是像芯片这类电子产品,以研发投入为主要成本,而产量销售量大幅度提升以后,研发成本摊薄了,就会使产品的价格大幅的下降。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市场,具有巨大的消费量,一旦中国能生产,满足了市场需求的时候,生产量销售量都大幅度提高。
第三,中国企业运营成本比发达国家要低很多,也是价格大幅度下降的一个原因。
另外,这也是发达国家封锁技术,不让中国学到各种先进技术,同时,拼命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原因之一。比如芯片技术、飞机制造技术等等。一旦中国掌握了各项目先进技术,不仅是中国市场上能够大幅度地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在全球形成竞争优势,将发达国家的工厂打的找不着牙。
总结:如今很多发达国家在电器制造,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多个领域已经被中国逼得节节败退,所以他们在拼命的封锁高科技领域,如果中国能够在高科技领域超过他们,他们的高福利,长假期也都会荡然无存。
3月15日,“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发布公告,宣布公司CTO、核心技术人员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已于近日离职。同一天,上交所就此向寒武纪下发了监管工作函。
2017年,芯片设计行业老兵梁军加入了成立约一年的寒武纪,负责AI芯片的总体技术和产品研发、研发团队管理等工作。此前梁军先后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华为海思工作共计17年,曾负责网络芯片架构、手机SoC芯片设计的相关工作,研发及管理经验丰富。
可以说,从2017年至今,梁军在寒武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军离职消息发布后,寒武纪股价持续下跌,3月15日报收66.02元,下跌18.38%。3月16日,寒武纪盘中一度跌破64.39元的发行价,收盘报65.01元/股,下跌1.53%。
根据寒武纪公告,梁军离职后,公司并未指定新的CTO人选,而是委任两位技术副总经理,分管边缘和云端两大业务,侧面证明了梁军的重要作用。
对此,部分投资者在交流平台上表示担忧:核心厨师走了,酒楼该怎么办呢?
市场对寒武纪的担忧不无道理,高层人事震荡之外,寒武纪的股价跌跌不休,还难以盈利。
从2020年7月20日在科创板上市以来,寒武纪有过市值突破千亿、股价超280元的高光时刻,但目前公司市值与股价均已跌去了约四分之三。 历史 数据显示,寒武纪的股价高光时刻出现在2020年7月23日,当天收盘价高达281.5元,市值为1126.28亿元。
相比之下,3月16日收盘,寒武纪股价为65.01元,较2020年7月23日收盘跌去近77%,而总市值已跌去865.71亿元。
从业绩来看,2017年起,寒武纪营收逐年攀升,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根据寒武纪2月26日公布的业绩快报,2021年寒武纪营收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为-8.47亿元,同比下滑94.98%,不仅“增收不增利”,而且亏损幅度增大。
困境背后,寒武纪的AI芯片业务正处于艰难转型之中。
2017年和2018年,寒武纪以销售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为主,而华为海思是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的最主要客户。
从2019年开始,海思受到贸易政策影响,对寒武纪的采购额大幅萎缩,当年度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营收即同比下滑了41.23%。
随后,寒武纪转变策略,开始发力IP授权的下游市场——芯片设计和系统集成。目标市场包括云边端芯片、智能计算集群、基础系统软件等。
同时,寒武纪还在积极布局车载智能芯片市场,*芯片将在2022年发布,并于2023年下半年通过车规认证。
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寒武纪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均超过***,分别高达122.32%和167.41%。
据Gartner曲线预测,AI产业经过2016年至2017年的爆发期,随后涉入产业的深水区,步入“死亡之谷”。在这一阶段,诸多AI企业在研发端仍需大额投入,在落地端则已面临许多质疑。
其中,寒武纪所处的AI芯片设计行业,素有进入技术门槛高、前期投入大、客户验证期长等种种特点。未来,寒武纪的转型成效还要留待市场验证。
(作者 市界 董温淑 编辑 雷彦鹏)
曾被投资者冠以“国内NPU第一股”的寒武纪因与华为合作关系的破裂而跌落神坛,如今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梁军也选择出走。随着这位“华为系”高管的出走,或意味着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道扬镳。
寒武纪与华为的“联姻”走向末路。
3月14日晚间,寒武纪发布了一项重磅的人事变动公告。公告称,公司核心技术骨干CTO梁军由于“与公司存在分歧”,已于2月10日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离职后,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CTO梁军被外界视为寒武纪与华为“联姻”的重要纽带,随着梁军出走,或意味着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道扬镳。
一年多以前,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时曾备受瞩目,首日股价涨幅一度超过300%,市值突破千亿。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被冠以“国内AI芯片第一股”名号的寒武纪迅速跌下神坛。
股东大幅减持、股价创出 历史 新低、首席技术官出走……寒武纪,曾经风光无两的独角兽,怎么了?
华为系梁军出走, “联姻”正式破裂
“梁军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不会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双方也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公司知识产权完整性不会受影响……”
尽管寒武纪用了一连串否定句对外积极表态,梁军出走的消息还是重锤寒武纪。
梁军辞任的消息发布后,次日,寒武纪股价收跌18.38%,市值蒸发超36亿,总市值仅余260.5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梁军于2003年加入华为,后成为海思的技术专家,负责过海思团队在手机soc设计、网络芯片架构设计等,2017年从华为跳出后加盟寒武纪,任副总经理和CTO。
作为华为的旧部,梁军在加盟寒武纪的第一年,寒武纪就与华为终端芯片展开IP授权,市场中有声音指出,梁军在这场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抱上华为“大腿”后,寒武纪的业绩迎来了暴发式的增长,更为公司日后的上市打下基础。
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9年,寒武纪对华为海思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的销售金额为 771.27 万元、1.14亿元和以及6*.80 万元,占到公司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销售收入比例的 100.00%、97.94%和 92.56%。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17和2018年度,寒武纪的主营收入里,终端IP占比高达98.33%和99.69%。可以说,没有华为,寒武纪的AI芯片的商业化进程不会走的如此顺遂。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业内泰斗的或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或是为了留住梁军,2020年12月,寒武纪曾经向梁军授予了10万股激励性股票。根据协议,梁军在离职后已获授未归属的8万股作废失效,以公司当前的股价65.22元/股计算,这部分股票的价值在522万元左右。
此外,梁军手中持有的北京艾溪 科技 37.6%的股权,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实缴成本叠加5%利息的回购价格,进行转让。 换言之,梁军此番离职近乎净身出户。出于何种原因,竟让这样一位业界大拿选择出走?
权宜之计,
“备胎”寒武纪惨遭抛弃
外部推测,在华为脱离寒武纪自研人工智能芯片后,寒武纪已经成了华为的“弃子”,梁军的出走实则是在寒武纪身上看不到出路而做出的自救行为。
在2019年的一场峰会上,寒武纪一位高管透露,寒武纪在和很多互联网头部企业做技术评测,其中包括快手、滴滴。 但一位曾在滴滴云就职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他任职期间,虽然有合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项目使用,因为产品“不好用”。
此外,寒武纪此前宣称,其芯片在百度有落地。虽然该消息属实,但根据业内人士的观点显示,百度所采用的芯片数量只有百块左右量级,并未用在核心业务上。
“寒武纪技术上不弱,但是产品也谈不上比传统大厂更好。”大型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客户,第一诉求是安全稳定,为什么放弃那些成熟芯片,而去用一个小公司、未经检验的芯片?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手中产品在商业化进程中频频遇困,寒武纪当初又是如何获得华为青睐的?或者说,华为与寒武纪的合作从一开始便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2016年,寒武纪推出*AI处理器Cambricon-1A,确立*AI独角兽公司的地位,彼时AI概念正风靡全球。
时隔不久,2017年,手机巨头苹果便将这项红极一时的ai芯片技术搬到了即将发布的iPhone11身上。
华为自然不愿在这场智能化的浪潮中落后,为了抢夺“全球*内置独立npu智能机”的名号,华为决定在麒麟970芯片中集成寒武纪的AI处理器IP。
只是,华为在此后的宣传活动中却一直淡化其AI处理器的出处,同时有迹象表明,华为采用寒武纪AI技术开发麒麟970的2017年, 华为海思一直与ARM合作研发基于ARM Trillinum框架的AI技术。
风险正在酝酿。华为海思在2018年发布了云端及边缘芯片,此后便一直致力于覆盖数据中心、边缘端及消费终端的全场景,而这恰巧也是寒武纪的业务线。这也意味着,未来在终端、云端、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产品领域,华为海思与寒武纪的正面交锋不可避免。
此后不久,2018年10月,华为宣布采取自主研发的“达芬奇架构”,2019年华为麒麟810处理器便搭载了自研AI芯片。
华为有了自己的AI芯片,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寒武纪2019年的业务结构发生了一次大换血,由华为撑起的ip授权业务的收入发生断崖式下滑,寒武纪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智能计算系统集成。
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对寒武纪而言,无疑是巨大损失,寒武纪也直言“公司短期内难以拓展一家在采购规模上足以替代公司华为的客户。”
成也华为, 败也华为
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在出现同比下滑, 仅为6877.12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下降至15.49%。而这个数字在2017、2018年分别为98.34%和97.63%。
此外,根据彼时公司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募投项目中也并无任何IP研发的内容。
这也引得上交所的问询,函中上交所要求寒武纪说明:“该部分业务的未来经营计划以及可持续性,是否存在逐步放弃该部分业务的趋势。”
要知道,仅仅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公司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就已经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业务。
没了华为业务的支撑,寒武纪只能另寻他路,而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中科院成了不二的选择。
2019年4月25日,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
而这个项目则是代替了IP授权业务成了支撑公司的“脊柱”。除了横琴项目之外,寒武纪2019年还签约拿下了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人工智能计算创新中心的项目。
比较公司2019年的财务数据以及珠海横琴和西安沣东两个政府IDC项目贡献的业绩体量后不难发现,在2019年这两个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约80%的收入,其中横琴项目贡献了60%的收入。
这两个项目虽然收入丰厚,但背后的关联关系和地方引资招商的战略考量因素,却让商业上的价值大打折扣。
一家芯片公司俨然成了一家idc承包“关系户”,不过,在这两个政府idc项目的滋养下,公司顺利登陆A股市场。
只是登陆A股后,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对公司的高估值并不买单。公司自上市第四日触及股价 历史 高点297.77元/股后便开始一路回落。截止发稿,公司股价报66.25元/股,较*价跌幅接近8成。
短期而言,公司的基本面也难言反转。根据寒武纪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同时归母净亏损8.47亿元,上年同期归母净亏损4.35亿元,同比扩大94.98%。
这主要是因为芯片行业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当市场上的芯片需求变少的时候,芯片的价格自然会有所回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之所以部分芯片的价格会出现80%以上的跌幅,并不是这些芯片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程度,而是因为这些芯片的价格回归到了正常的区间。在此之前,因为有些行业存在短暂的芯片短缺的问题,所以这些行业的芯片被炒作到了天价。因为芯片的总体产能再进一步提高,芯片行业的很多厂商也在提高自己的研发与制造能力,所以芯片的供应会变得越来越稳定,以后也很难会出现这样的天价芯片了。
你可以把这个事情理解为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的问题。
这个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当全球范围内的手机行业的研发速度变得越来越慢的时候,很多处理厂商本身并没有实现大的技术突破,所以市场对于手机行业的需求也不多。在此之后,全球手机行业的销量在进一步下滑,这会进一步带动芯片行业的需求下滑,所以芯片的价格自然就会有所回落。
以后的芯片价格会相对回归到合理的价格区间。
因为芯片的价格本身就会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基础生产成本和利润问题,在芯片短缺的问题出现以后,很多芯片厂商已经关注到了自己的产能建设问题,所以今后的芯片基本上不会出现严重产能过少的情况。如果能够进一步保证芯片的稳定供应的话,以后的芯片价格相对都会比较便宜,至少不会出现所谓的天价芯片,更不会出现天价芯片的价格雪崩的现象。
总的来说,芯片价格的回落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对于各种电子产品来说,电子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因为芯片价格的回落而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