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这个词怎么来的(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2022-09-06 11:42:36 证券 xcsgjz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华民族这个词怎么来的,以及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中华民族这个词怎么来的





大约在5000多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的时候,这个族就称“华”了。直到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了“中华”的族称,这是“中华民族”族称的内部成因。

到了19世界末,作为近代名族学专业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词汇也就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族称的外部成因。

从“华”到“中华”再到“中华民族”的演变,族称虽有细微变化,但内涵一致,即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也包括对“华”的含义。

对“华”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自认为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周朝人喜欢红色,而“华”是花的本字,“华夏”、“中华”用于表示光彩、文采、繁盛、精华、青春、美丽、富贵等含义不变。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族人;中华又是文化概念,一般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那时黄河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华"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时,南北朝已普遍使用。《晋书 刘乔传》记载刘弘上表给晋惠帝,表文中有:“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晋书 陈传》记载于陈东晋初上书给王导说:"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这里以"中华"对“边陲",是指郡县地区与全国而言。至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注中评论说:"若使(亮)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必不出曹操诸谋士之下。这里是以中华称中原地区。《魏书韩显宗传》记载显宗上书魏孝文帝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取得了统治地位的"戎狄",自居中华正统而斥江南朝廷为“南伪"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首个将“中华"一词用于政治领域。他在吴元年(1376年)十月,命徐达等北伐后发布台谕中原各地民众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且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纲领的“民族主义”中,借用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再次将“中华"成为政治口号。

后来"中华"又与"民族“一词合为"中华民族"。最*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响彻神州大地,响彻全世界!

因国人受孔子思想灌输,视“中"为国之代名词,把国视为在中,四方宾服,而汉族自视为华夏,近代就以中和华夏取义为中华。

中华”一词最早源于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天文经星·中宫》)。

古代华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中华,指的是我国全境,该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中华古称华夏,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比较*的中华人文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中(众或拟声)甲骨文画直立的一面旗,在旗杆的中间加一圆圈。用以表示位置的中心与长度的中间。隶变楷化后,用“口”和“丨”会意而成的“中”字。“口”表示圆,表示方圆范围;“丨”表示纵立,垂直之意,这里表示矗立于中央。借“众”声表示居中应四方,以寡御众;拟声(读四声)像箭贯穿物之声。物之当正之处为中,中者,不偏倚居中以应四方,以寡御众;居中而受围者曰央,央借“仰”声表示四方景仰。所以,中的本义为当正,不偏不倚的位置。

作为华夏子孙,应该明白华夏二字的本义,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是表示什么 依据《中华字通》分析下华夏二字,供大家参考!汉字隐含无数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汉字有通过字形、字音进行“自定义”的功能,这种“自定义”是通过造字的原始表象定格下来的。因此汉字成了“活化石”,隐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献资料中查不到的历史悬案,可从汉字中寻找他的脉络,华夏二字究竟是记录人物特征,还是记录时代特征,可以从二字的本义去得到 案。

华華崋(化huá huā huà)是花的本字,华是由華简化而来。繁体華是由草的省形“艹”和垂的省形变化为“”会意而成的字。草“艹”表示草木;垂“”表示草木花朵儿下垂,开花授粉,是花的意象写照。借“化”声表示花变化快,花样多,完善“華”的意义。1965年简化为“华”,是由“十”和“化”会意而成。“十”表示我们中华十全十美,或者说花样多,繁花似锦;“化”表示我们中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如美丽的花儿是草木的精华生化而成,化即标音又会意。崋是由“山”和垂的省形变化“”会意而成的字。“山”作为归类符号,表示山峰;垂“”表示华山陡峭险峻,垂直纵立的山峰。崋因山顶有“莲花池”而得名“華”,后崋和華二字合一,均有华美花美之意。

夏夓(下xià)为缫丝织绸的过程。“”为下的古文,既标音又会意,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成卷;“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夓中頁两侧的手“臼”表示双手穿梭引导纬线,“夂”表示缫丝过程(见夂字解),所以,夏(夓)为缫丝织布的过程(禹为蚕虫吐丝的过程。禹建立夏朝,大禹治水,沧海变桑田,夏朝是我们华夏民族养蚕织绸的大面积推广时期)。因缫丝织绸需要潮湿温暖的气候环境,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这个季节属于温暖潮湿季节,适合缫丝织绸,所以称“夏季”。纺织织工最明白,织布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不明白可以去纺织车间去体验下,就知道为什么夏和织布有关联了!


今天关于《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中华民族这个词怎么来的的详细内容...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