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最近,有朋友问小新:小新你说买车险,要买大的保险公司,什么保险公司才算大呢?
对,小新确实这么说过,今天,就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大的车险公司?
大家可以参考银保监会公布的保费排名,它相当于一个官方的市场份额排名,这样会更加客观一点。
2018年参与统计的财产险公司一共有88家,我们看看排名前 20 的大公司都有哪些?
相信大家看到的数据,会和很多人主观上看的数据有些不一样。这其中,当然,有我们熟悉的人保、平安、国寿等,也有我们不熟悉的,第一次见到的,比如:出口信用等。
所以,日常我们在购买前,要仔细对比。大小公司的产品服务看似差不多,但也会有很多细微的差别,这些细微的服务体验,可能会影响我们选择保险公司的决定,尤其是注重服务的车主朋友,更要对自己所选的车险公司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
同时,除此之外,还有人经常问小新:人保、平安和太平洋,这三家保险公司,我应该选哪个保险公司?哪个保险公司的服务好。
小新对这3个保险公司的总结是:
1.人保理赔快,保障全:人保的网点很多,几乎可以说是全国范围内,对小金额理赔速度比较快;车险共有三个条款,人保用A条款,平安用B条款,太平洋用C条款。简单来说,A条款的保障范围更全,对车主更有利,一些B、C条款不赔付的范围,A条款基本都赔付。
2.平安服务好:不管是购买服务还是理赔修车服务,都相对来说比较好;
3.太平洋价格低:太平洋相比其他两者,价格*。
但问该选择哪一个保险公司比较好?
小新还是那句话:一定要选择你所在地网点理赔比较全的,服务比较好的保险公司,这样一旦出险或有个什么事情,能及时拨打保险公司的电话,他们车险也比较及时、专业,这样你也能获得比较快、全、专业的服务,不仅省事、省时,一些情况下,还能给你底气,保证你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今天就说到这里,还有几句话想告诉大家:
关于健康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大家在购买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
比如:这款产品好不好?适不适合我?这个疾病保不保?我能不能买?有什么限制吗?等问题。
关于身故保障,尤其是寿险,大家在购买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该给谁买?不该给谁买?买多少?*限额是多少?什么产品最适合?等问题。
大家对保险有任何问题和疑惑的地方,都可以私信给新一站保险网小新,小新立马回给予解答哦。
据12306网站显示,28日起至未来15天铁路车票预售期,保定站、保定东站至北京的车票均已停售,无法下单购买。
根据车次安排,保定站、保定东站每天进京列车分别为55趟左右。对此,网站公告显示,按照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防控政策要求,部分地区车站的旅客限制进京,请在出行前务必及时了解出发地和目的地疫情防控政策。
2021年上市险企保费排名榜:平安第一、国寿第二、人保第三!勉强以正增长收官,难上难的2021再见~
2021年
上市险企保费排名榜
注:除特殊标注外,本文均为累计保费数据。
第一名:中国平安(集团)
7,603亿元
第二名:中国人寿(集团)
7,114亿元
第三名:中国人保(集团)
5,810亿元
1
中国平安,五度蝉联第一
与国寿差距,压至500亿之下
2022年第一之争,“变数”加大
1. 中国平安:连续五年规模第一!今年最不易~
自从2017年,中国平安首度超越国寿集团,夺下保费规模第一的宝座之后,至今,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
从结果看,中国平安仍旧是以7603亿总保费,领先国寿集团,实现“五连冠”再度问鼎规模第一!
然而,今年这第一的宝座却是得来不易~
回顾2021年,从年初至10月末,一直都是国寿集团保费规模领先,直到最后这2个月,平安才得以反超。
而且,受产寿版块负增长影响,平安的保费规模相较前一年大幅缩水,减少了近370亿。
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平安今年实现“五连冠”的背后,或许用勉强保级形容更为贴切。
毕竟,相比2019年之前,平安的领先优势不断加大,近两年,受自身寿险改革和车险综改影响,保费增速持续低迷,是处于一直被国寿紧追的状态。
至于,二者差距缩小的背后,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2. 平安产寿发展均疲软,领先优势被缩小至489亿!
其实,去年平安领先国寿的保费差距,就已经被缩小了,彼时,主要是受寿险改革影响,再加上国寿的开门红表现出色。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寿险业务方面,国寿将其与平安的保费差距,从2019年的447亿,拉大到2020的1014亿,是集团规模增长的第一功臣。
2021年,国寿集团在“开门红”上的出色表现继续,寿险业务的领先优势得以继续扩大,领先平安近1300亿。
此外,一直关注“13精”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小编说过,平安2020年保费近乎零增长,之所以能够“保级”成功,全赖产险的大力支撑!
今年受车险综改影响,再加上主动清理信保业务等因素,非车险和车险两大板块规模均大幅缩水~
以至于,平安产险最终以负增长5.5%收尾,其在财险业务上的领先优势,也从1995亿降至1786亿,减少近210亿。
最终,受寿险和财险两方面,保费增长疲软影响,平安领先国寿的保费规模优势,被压至489亿。
3. 展望2022年,“龙虎之争”变数太多~
展望2022年,平安和国寿的规模第一之争,变数太多,恐难预测。
虽然,我们可以期待甩掉信保包袱,熬过车险综改阵痛后,平安产险应该可以恢复往日实力,继续快速发展!
但是,龙虎之争的核心,还是在寿险业务上,可受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寿险公司保费增速整体放缓,这一点在头部公司上体现更为明显。
再加上,互联网新规的执行,个代团队大缩水,不少公司都不得不将业务重心,移到银保渠道上,会导致竞争更加激烈。
更重要的,受原董事长被调查影响,国寿集团的领导班子也面临新的调整,详见《官宣!白涛任国寿集团党委书记》。
所以,无论是国寿的2022年发展方向,还是平安寿险的改革成效能否在今年显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
上市险企“太难”,增速↓股价↓
市值跌超万亿,一直在抄底的路上
1. 上市险企有多难?增速多数不及4%,同期GDP增长8.1%~
回首2021年的保险业,可谓称得上真正的“高开低走”,在这之中,上市险企更是明显~
从年初顺利实现开门红,备受资本追捧,到之后,实名举报、代理人大缩水等一系列负面新闻相继被爆,保费增速持续走低。
虽然,各家公司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策略,采取开发新产品,推出新的基本法,打造新团队等一系列措施。
但是,从最终结果看,还是不尽如人意~
除众安得益于上半年高增长支持,国华去年同期负增长影响,两家公司增速超15%外,其他一众公司增速都在4%以下,且平安还是负增长的。
而且,与2020年疫情时对比,上市险企的整体保费增速还是下降的,在2021年最后2个月靠产寿险的齐冲刺,才得以勉强以“正增长”收官!
然而,2021年我国GDP却是增长8.1%,其中,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
相比之下,国寿、人保等一众公司的保费增速,着实是太低了~
2. 市值蒸发超万亿,在抄底的路上越走越远~
从保费规模的角度看,上市险企的2021年真的比2020年要难太多。从利润的角度看,也不是很理想。
以2021年三季度末的数据为例,A股5家上市险企的归母净利润,除平安因踩雷华夏幸福下降外,其他公司虽都是增长的,但幅度并不大。
从非年化ROE的角度看更为明显,要么是同比下降,要么是基本持平。
最终,资本市场也从年初的大举买入,变成弃之而逃,保险股市值蒸发超万亿。其中,平安成为市值下跌最多的险企。
这一年,大家不停的探讨保险股是不是到底了?一直走在抄底的路上,却发现越走越远~
3
上市寿险公司压力大
新单保费持续“负增长”难解
1. “开门红”风光一时,险企不再盲目冲刺?
虽然,2021年的寿险业,在重疾停售潮,和险企铆足劲抢先拉开开门红大战的双重助力之下,开门红是顺利实现了。
然而,在一季度较为亮眼的业绩背后,却是连续的增速下滑,年初年末形成截然反差!
除国华人寿外,其他上市险企的保费增速均较年初大幅下滑,且增速普遍偏低。
眼看2021年收官在即,业绩目标却还没完成,是冲还是不冲?
从上市险企的月度保费增速看,四季度增速虽然明显提升,但主要是以太保、新华、人保表现最为突出。
其中,太保寿险12月的保费增速高达42%,新华也超20%。
由此可见,各家险企的策略并不相同~
同时,在经历过2021年的高开低走之后,险企冲击2022年开门红的决心也逐渐分化,不再一味猛冲,似是认清了行业增速低迷的现实。
2. 如何提升新单增速,是头部险企2022年的第一要务!
以平安寿险业务为例,改革已经有段时日,可成效却并不显著。
虽然,一季度个险新单实现正增长,且增速高达19%,但要知道同比基数是负增长近20%的2020年。
更重要的是,随后二三四季度个险新单又是持续的负增长!
所以,寿险行业增速低迷是必须要认清的现实,而这背后,也并不是个险一个人的“锅”。
毕竟,从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看,无论是近年来侧重银保渠道的新华,还是依旧坚守个险的国寿和平安,三家公司的新单保费都是负增长的!
详见《寿险业“三重难”:个代大缩水,叠加新业务价值下降,又叠加退保率上升!》
展望2022年,寿险业的发展前景依旧严峻~
此前,瑞银发表保险股行业报告,认为2022年行业*不确定性为监管变化和疫情,预计新业务价值仍将下降10-15%。
4
车险综改满周年
财险四季度猛提速,明年可期
说明:太保保费包括安信农业。
1. 车险综改满周年,四季度财险公司猛提速!
2021年财险业的增速低迷,主要是受车险综改“降费增保提质”,导致单均保费下滑,保费负增长影响。
不过,进入四季度后,车险综改实施已经满周年,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因素已经得以消化。
所以,10-12月上市财险公司的保费猛提速,12月当月的增速甚至高达18%。
需要注意的是,人保财险在12月的保费增长迅猛,并不只是靠车险业务,其农险、意健险、其他险的增速也超高,后两者甚至实现翻倍增长!
为何会如此突击猛进保费?可能是与政策性业务集中进账有关,也有可能是为了明年更好的发展,先减负好轻装上阵...
2. “老三家”四季度车险增速均超8%,明年财险业增速可期!
展望2022年,对于财险公司而言的*利好,当然是车险将恢复正增长。
从人保、平安、太保三家公司,四季度车险保费增速,可以看到均超8%,照此增速持续,明年将对财险业保费增速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前,“13精”预测过明年财险业增速或达9.1%左右,详见《车险终迎“曙光”》。
但是,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新规叠加短期健康险规范的影响。
这一点从前期泰康在线三季度增速下滑,众安自9开始连续4个月负增长,也可窥见一二。
详见《2021三季度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排名榜》
所以,对于依靠网销健康险的财险公司而言,2022年的挑战可能也不小!
# 2022年的保险业 #
会是难上加难么
综上所述,展望2022年,传统财险公司或可轻装上阵,寿险公司却是挑战依旧。
在这之中,尤其是头部寿险公司,如何转型,扭转新单持续负增长,是最难的一点。
所以,熬过疫情之下的2020年,却等来了更难的2021年,对于保险业而言,即将迎战的2022年,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构建服务型社会,需要有高质量服务的意识。
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业,保险自诞生以来,就凭借“先缴费后享受”的特殊性,追求服务制胜的目标。
服务,追求的是质量,而质量又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呢?
继年中银保监会实施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新规之后,保险业*推出“保险服务质量指数”。
12月24日,中国银保信发布财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的相关指数,财险机构平均指数为85.14,人身险公司平均指数为86.14。
接着看看,具体的公司都在哪些段位,谁居榜首,谁在垫底。
上半年
财险85.14,人身险86.14
中国银保信表示,2021年上半年保险服务质量指数的发布,是国内*由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发布的。该指数采用指数化方式表征保险服务质量,更贴近市场,更科学客观,可以为消费者多元化获取保险业服务情况提供新的途径。
从发布的指数本身看,此次指数选取的险种是与保险消费者关系密切且覆盖范围较大的财险公司的车险,人身险公司的寿险、意外险及健康险,而涉及的公司包括59家财险公司与79家人身险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指数选取的公司并非所有财险、人身险都行,而是要满足开业满2个会计年度,且养老险公司、农险公司等特殊类型的保险公司不纳入编制范围。
依照这样的选取标准,再从服务便捷性、服务获得感、服务认可度、服务持续改善性等四个维度设置案均出险支付周期、理赔获赔率、退保率等7个定量指标,并基于行业在服务消费者过程中形成的基础数据计算得出最后的“分数”。
从整体看,根据计算,2021年上半年财险(车险业务)服务质量行业指数为85.14,2021年上半年人身保险(寿险、意外险、健康险业务)服务质量行业指数为86.14。
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称,保险服务质量指数发布,将有助于消费者了解行业服务水平,提升保险服务透明度。同时,也可为保险公司改进提升服务提供参考,引导行业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大小公司排座次
监管提醒不作选购产品的建议
据悉,该指数的制定主要依照三个方面,即:
○ 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分析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与实际感受,据此设计定量指标。
○ 通过服务的便捷性、获得感、认可度、持续改善性等方面逐步覆盖保险全服务链。
○ 注重客观公平,目前纳入指数编制的全部为服务绩效定量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银保信行业信息平台,计算过程客观量化。
但作为一个“打分机制”,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这些保险公司指数的高低。而从此次中国银保信披露的2021年上半年保险服务质量指数来看,分数的高低虽然与公司影响力有一定关系,但大公司不一定分数高,小公司不一定分数低。
具体来看:
2021年上半年财产保险(车险业务)
服务质量指数
2021年上半年人身保险
(寿险、意外险、健康险业务)服务质量指数
从这次给出的指数看,“分数”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太保财险、英大财险、平安财险、利宝保险,以及人身险公司珠江人寿、太保寿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友邦人寿、财信吉祥人寿,这些公司的指数均大于90。
这说明,从服务质量看,消费者对其认可,其服务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中国银保信提醒,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高度复杂性,不仅包括服务,也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管理、资金运用等其他重要方面,同一家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本身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当期的保险服务质量指数仅表征当前指标体系下,各保险公司在部分业务领域的相对服务水平,不代表行业及各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和全面服务水平,也不作为消费者选购保险产品的建议。
为此,消费者在未来选购保险产品时,不能仅将其作为*的参考标准。
消保在路上
引入“打分”倒逼险企提升质量
事实上,这次对保险服务“打分”并非*。早在2005年时,针对保险业就有发布《零点保险服务指数——中国公众保险服务传播指数2005年度报告》,当时主要从行业角度进行分析。
伴随保险业的发展,监管加大管理力度,对保险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15年《关于印发
为此,银保监会要求在四大方面进行改进:
严格规范保险销售行为。例如,强化销售宣传内容管理,防止片面不实宣传,不得错误解读监管政策,不得使用或者变相使用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做商业宣传,不得夸大产品功能,不得虚假承诺,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等。
切实改进保险理赔服务。加大理赔服务设施投入,强化营业网点理赔服务功能,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理赔服务。要告知消费者其所在区域的理赔服务网点,以便消费者就近获得服务。畅通客户服务电话,提高电话呼入人工接通率和客户服务代表的服务满意率等。
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例如,宣传销售页面要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描述产品的主要功能和特点,突出说明容易引发歧义或消费者容易忽视的内容,禁止使用误导性的词语;严格防控消费者信息泄露风险,保障消费者隐私权、信息安全权等。
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建立“信、访、电、网”等多样化的投诉渠道,通过营业场所、官方网站等渠道公示投诉电话、投诉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等,并在承保时告知消费者等。
今年7月份,银保监会出台《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决定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体系,给金融机构的消保工作“打分、评级”, 评价结果设置了四个等级:90分(含)以上为一级;75分(含)至90分为二级,60分(含)至75分为三级,60分以下为四级。其中四级表明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行业内处于落后水平,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组织架构建设和各项工作机制运行存在严重问题,难以保障在经营管理和业务环节中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事件屡次发生,必须立即全面检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不及格者”不仅会面临问责、整改,更严重者或被限制新业务、增设分支机构。
此次中国银保信所推出的保险服务指数,是聚合行业大数据建立模型测算出的具体的参照数值。
但是,指数发布不会对公司的业务产生负面效应,而会成为公司乃至行业提升服务的抓手。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车险保险公司排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车险保险公司排名、北京到保定火车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