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盼了好几年
这一天终于来了
▼
明天,
京沈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京沈高铁终于来了!
盼望已久的北京至哈尔滨高铁北京至承德段(以下简称京哈高铁京承段)将于2021年1月22日开通运营。至此,京沈高铁-京哈高铁沈阳到北京段实现全线贯通!
这会儿,关于京沈高铁,你一定有一连串儿的问题:票价多少、车次怎样、速度多快……
先捞干的
车体:CR400BF复兴号!
车速:北京至沈阳最快2小时44分可达,开通初期时速300公里
车次:开通运营首日,开行动车组列车11对,之后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12对
票价:22日当日,沈阳到北京朝阳二等座 339 元
京沈高铁已经开始售票
更多详细内容在这里
京沈高铁南起北京市朝阳区,向北途经北京市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河北省承德市,其后,与目前正在运营的京哈高铁承沈段相接。
京哈高铁运行示意图
沈阳至承德段已于2018年12月29日开通运营。此次开通的北京至承德段长192公里,设北京朝阳、顺义西、怀柔南、密云、兴隆县西、安匠、承德南7座车站。
辽宁朝阳站内,新标识已经上岗
京沈高铁开通运营首日,铁路部门将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11对,之后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12对,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同时,将严格落实各项措施,认真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广大旅客创造良好旅行环境。
客运人员已上线
京哈高铁京承段开工建设以来,铁路部门优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特别是2020年以来,铁路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两手抓”,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了京哈高铁京承段如期建成。项目开通运营前,国铁集团精心组织相关单位,严格各项规定和标准,对京哈高铁京承段各专业设备进行了联调联试、检测验收和安全评估,对轨道状态、弓网性能、列车控制、通讯信号系统等进行了综合优化调整,满足了高速铁路安全、稳定运营要求,目前已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京哈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哈~京港澳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北京至承德段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京哈高铁全线贯通。京哈高铁的全线通车,新增了一条东北地区进出关高铁通道,将极大便利东北、华北地区人民群众出行,进一步释放进出关铁路货运能力,密切环渤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间的联系,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铁路部门将于1月21日10时开始发售京哈高铁京承段旅客列车车票。具体车次、时刻等资讯信息,旅客朋友可查询“中国铁路”微信和铁路12306网站、微信、客户端。
车厢内
有消息人士透露,与运力、出行日期、车次、区段和市场调节因素有关,京沈高铁将采取浮动票价。
辽宁日报《北国》新闻客户端、中国铁路
图为旅客们走过北京站前。中新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1日电
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提到,北京站车站大楼已被列入了第八批国保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一个在北京坐过火车的人,都对这里灯火通明,熙熙攘攘的人流印象深刻。可你是否知道,在这繁华背后,曾有一段段难忘的故事呢?
1959年9月,北京火车站的大钟楼 北京日报
前身
如今的北京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毛家湾胡同甲13号,紧邻明城墙遗址公园。
其实,它的前身名叫“正阳门东车站”,位于前门,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当时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英国军队为了军事运输需要和加强对北京城的控制,强行将铁路从永定门修至前门。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台机车驶达没有站舍的正阳门东车站。直到1906年,这里的站舍才正式竣工并开通使用,车站全称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一百多年前,正阳门东车站只有三座站台,候车室总面积1500平方米,1907至1910年间日办理列车8对,还只能在白天运行。但这在当年,却是全国*的火车站,也是*的交通枢纽。
此后,北京站数次易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正阳门东车站被日军占领,更名为“前门站”,第二年6月10日又易名为“北京站”。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再次更名为“北平站”,第二年,又一次改为“北平东站”。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9月30日,北平东站正式改为北京站,沿用至今。
1962年,北京站的检票员尹占云正在检票。李晞摄 北京日报
奇迹
新中国建国后,北京站作为“国门”和“首都迎宾门”,承担了大量重要接送工作。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越来越繁重的运输任务,新建一个北京站迫在眉睫。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站重新建设。当时《***》发表社论盛赞,北京站等一批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
这并不是夸大的说法。
从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工程任务,10月25日陆续开工,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1959年9月,10项工程就全部完工,使一座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具有民族及古建筑风格的大厦矗立在世人的眼前。
当时,苏联专家鲍尔特在北京站落成
1960年,北京火车站,双层旅客列车停在北京车站。 李士民摄 北京日报
新建的北京站比之前前门的老北京站大了8倍,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大楼内候车面积达1.4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4000名旅客候车。中央大厅设有4架自动扶梯,每小时可运送6000人次。
此外,旅客候车室、母子候车室、电影厅、游艺厅、旅客餐厅、邮局、医务室、旅客问讯处……设施齐全。在大楼内还安装了当时国内少有的空调设备,冬天可送暖风,夏天可给冷气。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曾提出在主楼两翼各增加一座角楼,设计人员采纳了周总理的建议。楼顶那两座钟楼,每座都是镶嵌着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钟。每个钟面4米见方,大小针分别长1.9米和1.6米,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它会在正点时分播放出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和清脆的钟声。
1959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北京站时,对车站建设盛赞不已,他应工程总指挥李岳林的请求,题写了“北京站”三个字,成为了北京站的一大特点。
北京站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传承
如今北京已有南站、西站、北站等5个车站,交通四通八达,而北京站也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现在的北京站平面为前候车厅后站台中轴对称式布局,立面以两翼拱卫着中央,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万平方米,站舍主楼坐南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进深124米,建筑面积71054平方米,是中国和首都的地标性建筑。
北京站还拥有售票处1座、自助取票厅2个、进站口1个、进站通道28个,候车面积12000约平方米,日常容纳1.3万旅客同时候车。旅客站台14座,列车到发线16条,大部分列车开往东北方向、华东地区,同时也担负着中俄、中朝、中蒙国际联运业务。
此外,这里的火车不再只有绿皮车,而有直达列车、动车组列车等,可以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除爱心通道和急客通道外,北京站的30个进站通道全部升级改造为人脸识别式的自助核验设备,打卡验票进站已经成为了历史。
“东方红,太阳升……”北京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火车站,它就像历史的丰碑,见证着新中国的崛起、发展、壮大。(完)
参考资料:石玉林(选自《北京站往事 北京站老站长手记》石玉林著,中国铁道出版社)
【京哈高铁 今日全线运营】今天,随着京哈高铁北京至承德段的正式通车,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北京至沈阳最短行程缩短至2.5小时!收好这份京哈高铁列车时刻表(***)
共青团中央
1959年7月22日,美国一家广播公司披露了一条让世人惊悚不已的消息——中国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列车上,600多名乘客全部遇难。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车轮上的生活跑得是越来越快,成为中国变化的一面镜子。随着京沈高铁的建成通车,北京至沈阳的旅途时间已经缩短到了2.5小时左右。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北京到沈阳800多公里的路程,却需要花上足足21个小时。
事情发生在新中国诞生后的第10个年头。
1959年7月23日的午夜时分,大洋彼岸的美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的播音员报道了一条令世人震惊的号外新闻:
中国一列由沈阳开往北京的列车发生灾难,满载的600名乘客全部遇难。
该消息立刻随着美国广播公司的卫星通讯电波传遍了世界各地,令全球为之惊愕!
可是,实际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这趟由沈阳开往北京的十二次特别快车自7月21日晚上十点多准时发车三个小时后就突然消失了。然而没有找到列车之前,任何部门、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定论车上的乘客全部遇难了,因为奇迹终归是有的。
果然,时隔30多个小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了。12次列车不但平安归来,还载回了上千人,比出发时足足多出了数百人。此时,全国人民无不欢呼雀跃,而海外的媒体却没有了任何报道。
因为,事件的详细经过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1959年7月22日,铁道部机关突然接到从锦州铁路局发来的紧急报告:
绥中县前卫地区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山洪暴发,水库决口。兴城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设施和有关设备均被冲毁,通讯线路全部中断。前卫车站已被洪水淹没,12次特别快车失踪,虽已派出飞机侦察,但因地面云层太厚,始终没有找到该列车的踪影。
一辆火车就这样凭空消失了,得知消息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场暴雨不但浇透了锦州大地,同时也湿透了每个人的心,即便迎着瓢泼大雨也加大了搜寻力度。
临近黄昏时分,前方救援队传来了消息,一丝欣喜过后气氛依然沉闷。原来在距前卫车站大约7公里的洪水下游处,有村民打捞上来一块12次列车上的“方向牌”,一种不祥的预感侵袭着锦州铁路局每一位领导。大家猜想着3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种是列车直接被洪峰卷走,带到了下游低洼地带;另一种是列车被迫停在石河桥上时,与突然垮塌的桥梁一起沉入了水底;最后一种便是所有人都期望的结果,那就是列车已经脱离了危险,驶向了地势较高的安全区域。可这终归是设想,暴雨还在肆意地下,洪水还在不停地涨,狂风依然凛冽地吹。直到傍晚时分,妥中地区的大雨才终于停歇,黑暗袭来,列车和600人依然不见影踪,从山海关和锦州方面派出的救援队早已疲惫不堪,但队员们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都在继续寻找着失踪的12次列车。
列车方向牌
夜深了,可是每一个领导的办公室都还亮着灯,他们都守在电话机旁难以入眠。家属接待室里更是弥漫着一股子沉闷,大家都相互依偎着,祈祷亲人们平安无事。
7月23日,天空终于开始放晴了。从锦州和山海关派出去寻找失踪列车的各路救援队终于传回了好消息,他们在一片汪洋之中的陆地上找到了12次列车的踪影,那里是京沈铁路388公里至389公里的高坡区段,至此,列车已经"失踪"了近30个小时。
接下来便是准备救援工作,可是与地面列车长张敏媛对接上以后,获得的情况居然是需要解救上千人,这可比列车出发时所拉载的600人多出了好几百。这是怎么回事呢?列车到底经历了什么?据获救的乘客说:他们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发生的惊魂一刻。
那是十二次列车从沈阳出发三个小时后,睡梦中的乘客突然被火车剧烈地晃动惊醒。火车在紧急制动,所有的人都睡意全无,一种紧张的气氛充斥着车内的空间。没有人知道凌晨五点的骤雨突袭,如同发疯似的冲撞大地,冲击着奔驰的十二次列车。视线越来越模糊,司机长屏住呼吸,驾驶着列车在暴雨中缓慢前行,就在即将穿越石河桥时,他突然发现前方有不断跳跃的光点。又近一些,司机长才看清那是火光,他突然想起前边是一座桥,下意识地他觉得那座桥一定是出了问题,于是,他迅速拉动制动闸刹车,惊醒了所有乘客。
然而,还是有几节车厢冲到了桥上,火光迅速向列车移动过来,这时才知道是铁路养护工人。眼看着列车即将到来,而前方的桥梁已被冲垮,情急之下他们脱去自己的外套,倒上马灯里的煤油,做成火把不停地晃动以引起列车司机的注意,于是出现了列车紧急制动引发的剧烈晃动,养护工人还向列乘人员传达了三声枪响就是洪峰到来的信号。
来不及多想,列车长转动了电话号码以请求上级的指示,可是早已没有了信号。就在他焦急万分的情况下,20多岁的乘务长张敏媛站出来说:“列车必须倒退,全车人的生命最重要”,在所有工作人员的一致同意下,列车快速倒退。就在车头刚刚退回的一刹那,大桥轰然倒塌。可是大家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远处就响起了三声枪响,说明大坝已经决堤,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村庄被淹没,大树被拔起,房屋挨个儿倒下,一时间吓坏了列车上的人。
这时,司机开启了全速倒退,突然,有人大喊水里有人。原来被洪水“驱赶”的村民四散逃窜,疯了一样纷纷向12次列车涌了过来。面对这种情况,乘务长张敏媛顾不得与同事们商量,将所有的门都打开,让灾民们上车。坐在窗边的乘客也纷纷打开窗户,大家拖的拖,拉的拉,就这样,火车一边慢慢倒退,一边救人,当退至高坡区段时,竟救起了近400个灾民,加上列车上原有的乘客几乎是上千人。望着四周茫茫洪水,12次列车仿佛被困孤岛,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
列车上的拥挤程度已经让张敏媛无法巡视每一节车厢,面对上千人的生命安全,作为乘务长的她感到责任无比重大,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列车临时党支部成员在战胜洪水现场合影
她想到了列车党支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党组织在,战斗的堡垒就在,此时此刻,列车党支部就应该发挥出核心作用。想到这里,她与同事们一说,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临时党支部会议就地召开了,期间,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把旅客中的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组织起来重点照顾老人、妇女和儿童。
待一切安排就绪,已经是1959年7月22日的傍晚了,大雨也终于停了下来。这时,车厢里听见有孩子喊饿的哭声,大家才回过神来已是一天没吃饭了。张敏媛和同事们赶紧将车上乘务人员的食品分发给了老人和儿童,可剩下的近千人吃饭饮水该怎么办呢?
这时,有人大叫起来,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袋子。几个水性好的立刻游过去查看,竟是粮库里冲出来的面粉和花生,打捞上来后足足有2000斤。大家都掩饰不住地兴奋,一个乘务员眼尖,看见袋子上印着政府囤积粮,显然不能动,人群立马悄然无声了。过了一会儿,还是张敏媛站出来说:“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么多人的生命要紧,出了问题我负责!”接下来临时成立了10个烙饼小组,再派人游到对岸高处的上坡村,向村民借了锅灶,整整五个小时烙了800多斤白面大饼。上坡村的老百姓还为他们送来了鸡蛋、黄瓜,做成蛋花汤,吃饭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大家的情绪也安定了下来,耐心地等待洪水回落。
第二天天刚亮,早起的旅客走出车厢便看见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同时还抛下了一些物品。他兴奋地跑回车厢大声喊着:毛主席派人来啦!我们有救啦!瞬间,车厢里炸开了锅。
至此,12次列车的失踪经过也就真相大白啦。
根据车上旅客的要求,在7月24日的旅客代表会议中,通过了两项决定:一是全列车开展卫生大清扫活动,清洁12次列车的车容车貌;二是举办全列车的文艺晚会,庆祝12次列车战胜洪水。
完了之后,与洪水顽强拼搏、奋战了3昼夜的12次列车,在一声长鸣之后,满载着胜利的凯歌,驶向了沈阳的方向。
沈阳列车段12次列车全体乘务员在战胜洪水现场的合影
在灾难面前,人类是脆弱的,因为太过于渺小;但又是强大的,因为团结的力量可以战胜困难。就像12次列车的乘客,在面对洪水和饥饿时,他们没有慌乱,而是有序地听从安排;工作人员也没有只顾着保全自己,而是尽可能地解救同胞,维持秩序。大家这样相互团结,相互配合,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将闪光于世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北京到沈阳的火车》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北京到沈阳的火车、北京站属于哪个区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