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距离银行理财市场净值化转型阶段性收官仅有一个多月时间。“大限”将至,转型进展成效几何?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净值化比例超86%,市场运行平稳。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良好的盈利。新华财经和面包财经对2021上半年披露理财子公司经营状况的18家上市银行财报数据统计发现,其理财子公司全部实现盈利,总盈利金额超过100亿元。
但是,近期一些银行理财子公司部分权益类产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浮亏,且明显偏离业绩比较基准,暴露出在权益类产品领域的投资和风控能力短板。例如,信披数据显示,光大理财旗下两款权益类产品近期出现了明显的浮亏,其中*产品当前浮亏超过10%,引发市场关注。
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净值化转型的关键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何提升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和风控能力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浮亏超10%
作为光大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9年9月,是首家获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
光大理财产品体系中的第一大净值型产品为“阳光红”权益系列。光大理财官网对该产品的介绍为:“阳光红”权益系列是光大银行在原有理财产品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在资本市场进行布局的又一创新之举。此类产品作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有利补充,使得投资者在原有低风险的投资基础上,在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能够获取更高的收益,进一步满足了投资者对于多元化投资理财的需求。
但是,光大理财官网披露的数据显示,“阳光红”权益系列的四款理财产品中,当前有两款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浮亏。
图1:光大理财官网权益类产品信息
根据官网数据,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和阳光红300红利增强两只产品自成立至2021年11月9日单位净值累计分别下跌10.34%和8.41%,均处于浮亏状态。
截至11月9日,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的单位净值为0.8966元,阳光红300红利增强的单位净值为0.9159元。
两款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及收益情况
其中,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产品,是首只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直投股票的理财产品。这只产品于2020年5月26日成立,已经运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其实,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向净值化转型,中高风险产品净值波动,出现一定的亏损浮动也属正常现象。但是若与同一时期市场内近2500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相比,其业绩排位大致在后10%。
偏离业绩比较基准
除业绩表现外,市场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在于,产品是否明显偏离业绩比较基准。
业绩比较基准并不意味着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实际收益,但这却是衡量权益类理财产品投资与风控能力的重要依据和关键指标。根据相关规定,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需明确披露业绩比较基准。
根据理财产品说明书,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800指数收益率×8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15%+活期存款利率×5%。
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产品要素截图
翻查相关数据,中证800指数由2020年5月26日的4129.78点上涨至2021年11月9日的5216.33点,期间涨幅达28%。中证全债指数则由同期的207.35点上涨至215.44点,涨幅为3.74%。截至2021年三季末,公司披露的投资报告显示,阳光红卫生安全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为-1.02%,而业绩基准为21.98%。
另*产品,阳光红300红利增强产品成立于2020年7月24日,其业绩比较基准为:上证红利指数收益率×90%+中证国债指数收益率×10%。
图4:阳光红300红利增强产品要素截图
数据显示,2020年7月24日以来至2021年11月9日,上证红利指数由2488.36点上涨至2673.65点,期间涨幅3.98%;中证国债指数则由同期的193.91点上涨至203.45点,期间涨幅为5.06%。截至2021年三季末,该产品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为-1.17%,业绩基准则高于为1.1%。
对比两款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与相关业绩比较基准,其偏离程度较为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理财产品合同的相关条款,净值波动以及偏离业绩比较基准,并不影响光大理财向投资者收取管理费。理财产品合同显示,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产品的管理费率为1%(年化);阳光红300红利增强产品的管理费率为0.5%(年化)。除了管理费之外,投资者申购相关理财产品还有可能需要承担申购费、赎回费、托管费等成本。
图5: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产品费率截图
这种收费模式意味着,无论理财产品是否出现浮亏,理财子公司均可以收取相应的费用。与提升投资能力相比,扩充规模更符合相关机构的利益。
2021年中报显示,光大理财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91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2122万元相比,净利润增长超30倍。
净值化转型 投研与风控能力是关键
2021上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实现盈利的并不止光大理财一家。
财报显示,上半年披露理财子公司经营状况的上市银行有18家,其理财子公司全部实现盈利,总盈利超百亿元。其中,兴银理财和招银理财实现净利润超15亿元,光大银行则排在第五位。
图6:2021上半年上市银行理财子公司净利润
银行理财子公司实现盈利,一方面与理财子公司新发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则由于产品管理规模的大幅上升其投资管理费收入的增多,使得净利润快速增长。
《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1.17万只,募集规模31.87万亿元,新增投资者数量987.98万个。未来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继续扩大,理财子公司的盈利或将持续快速增长。对于银行而言,理财子公司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优化其收入结构,整体经营业绩也将受益。但在理财产品净值化已成为大趋势的情况下,若要保持稳定的发展,理财子公司的投研能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除了市场因素,投研人员的频繁变动或许也是导致部分权益类产品表现欠佳的重要原因。
以光大理财为例,公开信息显示,自获准开业以来,公司旗下多只产品的投资经理发生变更。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5月以来已有5位投资经理相继发生岗位变动,涉及的理财产品达11只。目前浮亏较多的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产品的“操盘手”也变更频繁。2020年12月,其投资经理由翟志金变更为方伟宁。时隔不到一年,光大理财的*公告显示,投资经理将由方伟宁变更为贾迪,变更日期为2021年11月15日。
产品亏损让投资者大幅赎回。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理财产品三季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产品赎回份额高达6836703.65份,期末产品总份额较期初锐减了13%。
理财产品浮亏的不仅仅是光大理财一家。2021年10月12日,兴银理财也曾发布致投资者公开信,公司兴睿全明星1号混合类净值型理财产品在首个开放期便跌破净值。截至9月30日,该理财产品的产品单位净值为0.93778元,跌幅为-6.22%。公司表示将积极调整投资策略,力求匹配市场节奏,以期有助于净值回升。
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已是必然的趋势,未来投资理财产品时也需要关注其投资范围、风险等级等因素,另外,机构的主动管理及投研能力也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而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如何提升投研与风控能力,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以及保证产品稳定运营,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寿险是现在一种非常常见的保险类型,也是大家在购买保险的时候最喜欢选择的一种类型。如果你也
寿险是保险领域尤为常见的一类保险,对人们的保障作用十分明显。不过很多人对寿险的了解并不多,寿险有哪些并不清晰。本文将介绍寿险的具体分类,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寿险的相关信息。
寿险的具体分类有很多,不过一篇文章就可以清晰了解:
寿险其实主要分为三大类:普通人寿保险、年金人寿保险以及新型人寿保险,下文是具体的解析:
1、普通人寿保险
普通人寿保险又分为死亡保险、生存保险以及两全保险。而在死亡保险中,又分为定期保险和终身保险,比如说亲民保险网在售的大白定期寿险,就属于死亡保险中的定期寿险。
(1)死亡保险
死亡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也就是说,只有被保险人去世,保险公司才会进行理赔的一类保险。
死亡保险主要分为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实际上是以保障的时间期限为具体区分条件的。举个例子,如果消费者购买的保险保障终生,没有具体的保障期限,则其购买的是终身寿险;还有一种是有具体的保障期限,比如说大择购买的大白定期寿险,保障至70周岁,这里面的“70周岁”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期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定期寿险。
(2)生存保险
生存保险与死亡保险恰恰相反,指的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存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这类保险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或为子女提供教育金等。
(3)两全保险
两全保险是兼顾了死亡保险和生存保险的优势,是*可以保障生存也可以保障死亡的寿险。在一定的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无论是不幸去世或是仍然健在,期满之后保险公司都会支付保险金,因为兼顾生死,所以叫做两全保险。
2、年金保险
年金保险是寿险中又一分支,主要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存为给付条件,并且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期给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的一类保险。
比较常见的便是养老年金保险,这里的养老年金保险是指以养老为目的的年金保险。通常情况下,保险合同会规定:
(1)被保险人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才可以领取养老年金。
(2)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的约定分期给付被保险人生存保险金,且给付间隔不超过1年。
3、新型人寿保险
目前新型人寿保险主要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分红保险、投资链接保险、*保险。
(1)分红保险
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经营的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向被保险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
分红保险的主要特征有四点:其一,保单持有人与保险公司共享经营成果;其二,客户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既然是一类投资行为,则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其三,定价的精算假设比较保守;其四,被保险人在进行保险金给付以及退保中,含有红利。
(2)投资连接保险:此类寿险含有保障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被保险人至少在一个投资账户中拥有一定的资产价值。
(3)*保险:保单持有人在缴纳一定量的首期保费后,可根据自己的医院选择任何时候交纳任何数量的保费。
寿险有哪些,通过上述的介绍可以发现寿险涵盖了个人生活的多个层面,不仅仅可以保障生存、死亡,还可以进行养老、教育金储蓄,甚至投资理财,由此可见寿险的重大作用。
大众网·海报新闻
“没想到申购了30万理财,半个月后赎回,本金亏了近1千,中信银行代销的光大银行阳光金日添利理财产品名不副实,太坑人了”济南周先生对此很不解,“现金管理型产品收益低点,倒不至于亏吧?”
据周先生讲,前一阵他要还一笔30万元的贷款,因为距还贷时间还早,就通过中信银行手机银行选了*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阳光金日添利1号。
通过周先生的手机网银交易记录,
周先生发现购买的这款产品出现亏损,是在11月25日上午,当时他通过手机网银发现这个问题后,并向中信银行客户提出了质疑,给出的答复:显示不一定准,以实际到账为准。
另外,
26日上午,周先生通过中信银行手机网银客服、济南分行人工客服进行了反映,都没给出明确的解释,称让开户行相关理财经理进行答复。
临近年底,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与销售热度开始上升,品种也是五花八门、数量众多。近几年来,虽然银保监会加大了相关监管力度,但因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客户投诉、民事纠纷甚至告上法庭的案例接连不断,不少客户表示,自己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销售误导。
从周先生遭遇来看,购买的虽然是现金管理型产品,从中信银行的页面醒目宣传中,确实是*稳健型产品,而且购买期间的净值曲线也是一路上扬,产品运作没有出现亏损,而赎回后却造成了本金损失。
在此,
截至发稿时,周先生仍未接到银行方面相关解答。大众网·海报新闻将持续关注。
读创/深圳商报
受证券市场低迷拖累,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容忽视。
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理财)4月21日发布的一季报显示,该公司超级产品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在今年一季度遭遇巨额赎回,规模高达161亿份。这也是这款明星产品历史上*出现如此巨额的赎回。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者数量日益增多。但与此同时,面对理财产品的合理净值波动,不少投资者难以承受,因此,投资者教育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亟待提高。
曾经的爆款产品遭巨额赎回
光大理财称中长期有信心
2021年光大理财管理产品规模突破万亿元,并打造了“一日售罄百亿元”的爆款产品线,而“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是其中的代表。
据了解,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为开放式净值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优先股、融券打新、量化中性等以*收益为目标的资产,其占净资产范围为60-95%,投资于股票净多头的比例不超过净资产的40%。
该产品于去年2月份成立,在过去一年实现了5.88%的回报,接近其业绩比较基准上限6%。去年末该产品规模216亿份,期末单位净值1.0588元。
但据该产品一季度报告,其单位净值出现一定回撤,份额大幅缩水。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该产品单位净值回撤2.3%,仍保持了3.44%的净值增长率。但规模出现大幅跳水,产品赎回份额高达161亿份,申购份额4.2亿份,报告期末份额仍有59亿份。
光大理财阳光橙增盈稳健 1 号理财产品 2022 年一季度投资报告
光大理财阳光橙增盈稳健 1 号理财产品 2022 年一季度投资报告
光大理财表示,一季度股市和债市均出现调整,其中股市调整幅度较大,主要和近期国内外负面因素频出有关。固收部分整体稳健配置,优先股持仓比例比上个报告期明显上升,打新策略收益表现不佳。
展望二季度,虽然近期股债均出现了调整,股市调整较大,但是依然长期看好未来权益市场表现,量化中性策略随着时间增长,预计收益率逐渐回到合理位置。产品会利用光大理财多资产、多策略投资优势,通过自上而下的大类资产配置,实现对债券、权益和量化策略的动态组合投资和风险分散,实现产品在中长期内的稳健增值。
理财市场规模保持平稳
投资收益维持稳定
由于今年一季度市场波动,银行理财市场受到影响。4月24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显示,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7717只,募集规模25.14万亿元,理财产品月度新发产品只数与月度募集资金规模均同比下降。截至3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4%,不过较去年年底减少了6000多亿元。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
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看来,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受春节长假影响,理财产品新发数量及募集资金相对较少;二是一季度受股市低迷影响,很多理财产品净值下跌甚至“破净”,导致投资者购买理财热情有所减弱。
值得关注的是,投资者收益出现了小幅波动。2022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兑付投资者收益2058亿元,同比下降1.81%。不过,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进一步提升,达94.15%,较去年同期提高21.12个百分点。理财市场规模保持平稳,投资收益维持稳定。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
《202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指出,1月份理财产品发行整体保持稳中向好,但2-3月份股市和债市的大幅回调、叠加净值化转型放大了投资者持有的波动与回撤体验,2-3月面临一定的产品新募资金压力。
此外,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人数持续增加。一季度,全市场新增理财投资者558万个。截至3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8688万个,较年初增长6.86%。其中,个人投资者8614万人,占比高达99.15%;机构投资者74万个,占比0.85%。
银行理财净值情况总体可控
业内呼吁做好投资者教育
202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国内股市、债市回撤明显,这也导致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净值回撤加大,并引发市场对“赎回潮”的担忧。不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日前表示,目前银行理财的净值情况总体可控,市场整体表现比较平稳。据统计,回撤幅度大于5%的理财产品全市场只有300多只,占回撤产品总数的2%,占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数不足1%,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平稳。
此外,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共有1682只银行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小于1,相比3月份逾2200只产品“破净”,“破净”产品数量明显减少。
业内人士曾多次提示,短期内理财产品净值回撤仅是短期内市场的正常波动,并不代表到期收益亏损。而面对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投资者容忍度较低等现象,不少专家建议从产品角度保障投资者收益,比如增加产品分层、延长产品封闭期防止投资者频繁申赎增加损失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波动加大是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理财公司除了加强投研能力、做好产品差异化分层外,还要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未来市场空间很大。中金公司也表示,银行财富管理侧应加速协助投资者教育,助力投资者明确“稳健并非无回撤,投资必然有风险”的基本理念,引导市场逐步接受理财产品的合理净值波动。
至于如何选择理财产品,中金公司建议关注母行在资源及战略层面支持力度较大、投研能力建设相对领先的宁银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等。
上市公司理财也非稳赚不赔
投资者需具备风险意识
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可知,目前国内投资理财产品的绝大多数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占比不足一个百分点。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上市公司。
据第一财经报道,今年以来,A股市场中已有70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24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认购金额减少530亿元左右。
而截至4月24日的数据,共有1295家A股上市公司在2021年持有理财产品,合计持有理财产品的数量为18787个,认购金额合计约为13505.78亿元。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在下降。
从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类型来看,包括结构性存款、国债逆回购、通知存款、证券公司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产品、基金专户等,但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依然是上市公司主流的选择。从购买产品的期限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一般以1年以内的中短期产品为主。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通过投资理财获取更高收益无可厚非。从过往来看,由于银行理财一直有刚兑投资效应,只要资金量够大,上市公司的理财收益往往不菲。但从去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被逐渐纳入管理新规,刚兑不复存在,且收益明显下降。更有上市公司因为投资失利导致业绩受损。比如,2021年中国中冶的投资收益约为-17.93亿元,其中主要损失来自“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收益”。因此,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也并非稳赚不赔。
所谓投资有风险,绝非简单的一句话,对上市公司如此,对个人投资者亦然。
此中风险,除了产品“破净”带来的损失,更有“踩雷”的风险。此前有媒体报道,有不少长沙市民被较高的年收益率所吸引购买理财产品,被卷入非法集资案。此案曾在湖南乃至全国轰动一时。
那么,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发生损失由谁承担呢?有法律专家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银行向客户推介理财产品时,应该尽到适当的推介义务,明确告知投资风险,否则,当出现亏损时,客户可以要求银行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银行已经履行相应的推介义务,告知投资风险的,客户出现亏损时,银行不需要赔偿,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审读:孙世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光大银行理财产品》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光大银行理财产品、寿险的作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