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前中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发展趋于平稳,民生经济得到大幅度提高,史学家将这段时间称为“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白银作为清朝的主要货币流通于市面。那清朝的一两白银,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多少钱呢?
我们以清朝中期举例,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康乾盛世期间,市面上一升优质大米的价格在10-15文钱,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钱,一升米等于1.5斤。
也就是说,清朝中期的一两白银可以购买150斤优质大米。买过粮油米面的朋友应该会了解,各地大型商超出售的东北优质五常大米,每斤价格约为5~5.5元一斤。
按照等量米价换算,一两白银折合750元人民币左右。
根据经济学定律,比较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需要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还有恩格尔系数与相对购买力才能得出相对靠谱的汇率。
既然使用米价换算不靠谱,那我们再通过房价进行换算。
史书记载,清乾隆年间,北京西城区有一套14间房子的四合院对外出售,买家花了600两白银将其购得。现如今一套北京西城区的四合院,价格*不会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
通过这么算,清朝中期的一两白银最少相当于现在的50000元人民币左右。
不过,按照房价换算同样有些不切实际。再结合当时清朝的国家年税与劳动者的实际报酬,还有生活必需品消费来计算当时的白银到底有多值钱?
清朝中期,国家每年税收大概在八千万至九千万两白银徘徊。到了清朝后期,国家每年国家税收提升到1.2亿两白银左右。
我们取个中间值,假设清朝中期国家每年税收大概是一亿两白银。2018年,中国国家税收数额高达1.5万亿元人民币。
用清朝时期*的一亿两白银税收和2018年国家税收进行比较,那清朝时期的一两白银就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有些夸张,我们放下暂且不表。
《大清会典则例》记载:“亲王岁俸银一万两,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一品官员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一品大员每年的俸禄可以购买2.7万斤大米)
当然,这是当时上层贵族的收入,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曾国藩作为清廷重臣,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将大事小情,事无巨细地记下来。
根据曾国藩遗留的记录得知,清朝中期,一位青壮年男子通过出卖苦力,每天大概能赚到30文钱,月薪就是1000文钱左右,相当于一两白银。
有些技术的工人,比如铁匠、木匠,每天的工资能达到100-150文钱左右。这些技术工人不是每天都能找到活干,再加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因素,清朝的*技工每月收入大概在2000文钱左右,相当于二两白银。
忙活一年下来,总收入能达到十两白银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如今厂里的工人每月到手实际收入应该不会低于4000元人民币,技术工人每月工资甚至能达到7000-8000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算下来,清朝中期一两白银至少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人民币左右。
除此之外,曾国藩在其日记上还详细记载了当时一些日用品和食物的价格。
曾国藩喜欢吃腌肉,他在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花了一两白银,买了15斤腌肉。曾国藩的同僚,一位姓李的官员喜欢吃咸菜,他在正月初二那天花了一两白银,去市场上购买了十斤大头菜和十斤大白菜,共计20斤咸菜。(每斤咸菜大概是50文钱)
光有吃的喝的还不行,过年了要给自己置办一身新衣裳。还是那位李姓官员,买了咸菜后又花了一两白银做了一件棉上衣。
根据他的叙述,这件棉上衣只是个短袄,如果要做一身长袍,则需要花费三两白银。添加绸缎的长袍,其制作价格则超过五两白银。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他当私塾老师的时候,一年束脩(工资)只有四两银子。虽然东家包吃包住,但是这点钱根本不够蒲松龄养家糊口。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弄清楚了清朝中期普通群众每月收入,以及他们的收入能购买多少东西。
一位清朝的技术工人每月收入顶多二两白银,可当时市面上一件短棉袄的制作费用就已经达到一两白银,一斤咸菜的价格不低于50文钱。所以,当时的一两白银的实际购买力,根本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
再怎么着,我们拿3000元人民币去超市,至少能购买四件质量非常不错的棉衣。同理,3000元钱去超市能购买超过一百斤的五花猪肉,这样的购买力是清朝人根本不敢想的。
古代物资匮乏,很多穷人一辈子都吃不上大米、白面。杨秀清的母亲临死前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吃一碗白米饭,但就是这么一个愿望,杨秀清都无法完成,以至于愧恨终生。
清朝一亩田只能收二到三百斤粮食,现在一亩田可收一千斤左右。另外,封建社会一个体力劳动者一年都赚不了几两银子,银子价值很高是货币的一类,导致生产力低,粮食价值高。
如果按照米价来算,清朝的一两白银就相当于现如今的2~300元人民币。但按照国家税收来换算,那一两白银就相当于1000多元人民币,这种算法显然有些不切实际。
就像80年代的万元户,放今天,实际购买力不会超过200万。但是相对购买力,包括社会影响力,至少和上千万家产的富翁相等。
即便是清朝中期,一般人家一年的收入能有个几两银子就很不错了。影视剧里那些吃完饭结账时随手丢一块银锭的情景,恐怕也只能存在于荧幕之上。
因此,汇总各方面的信息与资料来进行换算,清朝中期的一两白银折算现在的成人民币,大概就是700~750元左右。
12月6日丨甘咨询(000779.SZ)发布关于2019股票激励计划*授予第一个解除限售期解除限售条件成就的公告,此次符合解除限售条件的激励对象共计765人,可解除限售股份数量为348.5768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9165%。此次限制性股票办理完解除限售手续后,在上市流通前,公司将发布相关提示性公告,敬请投资者注意。
清代时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从今人著作中以及各网络平台上的情况来看,基本都认为清代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50至220元之间。那么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御史对此有话要说。
现在的白银交易每天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以6月10日的价格来看,为4.56元每克。换算下来一两就是228元,清代一两为37.3克,那么就是186.5元。如果按照这种算法来计算清代一两银子的价值,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得出的结论也会失之千里。
要想了解清代一两银子的实际价格,就必须要从收入、购买力这两方面入手,如此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答案。御史结合相关的史料对此进行分析。
先说收入情况
不同的阶层收入情况是不一样的,士、农、工、商四民,能得到准确年收入的就是士这一群体,以知县为例,年俸为45两(外加米20斛)。其他三个阶层收入都不固定,尤其是商人。农、工这两类人的收入,在一些史料和清代小说中都是有所体现的。
清代时工主要分为两类,即长工、短工。短工是日结或月结的,收入不固定;长工则是一年一结,不过具体到每个省份,工价也不一样,总体原则就是劳动力充沛的地方工价低,劳动力匮乏的地方工价高。
以东北地区为例,由于清政府禁止内地移民进入东北,故人口较少用工成本也*,乾隆时期一个长工的年收入为9至15两左右,这要根据劳动强度以及技术含量而定,且取平均值为12两。
江浙一带经济发达,但因劳动力充足,所以长工的年收入反而不及东北,每年为6至8两左右,平均值为7两;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区次之平均只有5两,而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仅有3两左右。
清代官方史料中也有记载,乾隆时期皇家营建工程所雇佣的各类技术工的工价*,他们的年收入大致为20两左右。
结合以上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即乾隆时期,一个长工的年收入大致在12两左右,一个月只能赚一两银子。
农民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根据拥有生产资料的不同分为自耕农、半耕农和佃户三种。乾隆时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一半的农民沦为佃户,但同样是佃户年收入也是不同的。
有的佃农能获得全部收成的80%,而有的只能拿到15%,这主要也是看生产资料的掌握情况,如果佃农的农具、耕牛、种子都是地主的,那么分成就少。
以安徽省徽州府为例,当地县志记载,乾隆时期这一地区的佃农多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与地主的分成大致在50%左右。又,徽州府亩产粮食为328斤,按照“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的标准来算,年产粮食为3280斤,自己可得1640斤,除去应缴的赋税,剩余大约为10石(每石120斤)。乾隆时期粮食的价格比较稳定,一石粮食在1两至1.2两之间,这样算来,佃农的年收入大致为10两左右,与长工的年收入差不多。
实际上,农民、长工的年收入可能还达不到12两这个水平。按照《红楼梦》中的描述,贾府中几个大丫头诸如鸳鸯、琥珀、翡翠、袭人等,她们的月例钱也仅有1两,显然以收入而言,她们肯定是要比一般的农民、长工要高。
除了四民之外,还有其他的行业,由于没有具体查阅史料得出具体的数字,但大致猜测,年收入应该也会维持在这个水平线上下。
根据以上的参考数据,再来结合现在的全国各省颁布的人均年收入,就会得出一个基本的答案。以全国排名第15位(2021年GDP)的江西省为例,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年工资为52667元。如果与清代的年收入平均值12两进行对照,那么折合1两银子为4388元。
当然,要是放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那么清代的一两银子就会高过4388元,反之则低于这个数字。因此仅以年收入进行对比,并不十分准确。
再说购买力
清代银两的购买力也是要分不同时期的,所以同样是一石粮食康熙朝、乾隆朝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还是以乾隆朝为例进行说明。
关于银子购买力,如果看过清代小说的读者应该都会有印象,《红楼梦》《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等小说中都有具体的描述。《红楼梦》名气*,读过的人应该最多,故以《红楼梦》中的记载为例最为合适。
小说第六十一回中,迎春的丫鬟司棋想吃鸡蛋羹,派小丫头到内厨房去要,引来厨房头儿柳嫂的一通牢骚,从中也透露出厨房的开支花销:
……连姑娘带姐儿们四五十人,一日也只管要两只鸡,两只鸭子,十来斤肉,一吊钱的蔬菜。你们算算,够作什么的?连本项两顿饭还撑持不住,还搁的住这个点这样,那个点那样。
《红楼梦》中没有具体写明一只鸡、一只鸭、一斤肉的价格。但根据较早一点的成书的《醒世姻缘转》中却有详细的记载。当时1两银子可以购买1石米,八分银一斤肉,一钱半银子一只鸡。
有了这个参考也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购买力,1石米120斤,按照现在3元每斤计,1两银子等于360元;一只鸭没有准确斤两,且以3斤计,每斤单价25元,折合人民币就是675元。
乾隆时期,1两银子可以买到1石粮食,应该与《红楼梦》中的物价水平差不多,那么可以得知,按照柳嫂的描述,贾府中四十五口人一天的吃喝成本也就在3两银子左右,如果要是按照开文提到的每两银子折合人民币150至220元来计算的话,那五六百块钱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以吃来衡量1两银子的购买力的话还没有说服力的话,那么就再从住的方面着手来进行对比。
通过清代流传下来的房契分析,乾隆时期京城的房价总体不算高。当时内城住房均价为32.8两每间,外城均价为38.2两每间。注意,清代是买房不是以平方计算的,都是以“间”计,间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皇家的紫禁城每间就很大,而民间相对比较统一,大致一间为20平方左右。
这样算下来,京城的房价内外城分别为1.64两每平方米、1.91两每平方米。这个价格确实不高,一个二品官每年俸禄为150两,也就是说只要一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下一处上百平方米的房子。
从乾隆八年一直到嘉庆二十二年的74年内,京城的房价都很平稳,*时也就40两每间。当然也有个别时期房价涨幅较大,比如嘉庆二十五年,外城房价增至10两每平方,这样一来买下20平米的一间房,就要掏200两银子。道光以后,京城房价又维持在40两每间的价格。
就以40两每间计算,折合每平方米2两银子,而现在北京的均价差不多是6万每平方米,以这个标准计算的话,那么清代1两银子就30000人民币,就是放在三线城市,也大致等于5000元左右。
所以不管从年收入还是购买力来讲,清代1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的这个问法都是很不严谨的,因为现在的市场、消费以及观念都与清代不同,根本就得不出具体的答案,只有具体到某一特定物品时,才有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清代时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从今人著作中以及各网络平台上的情况来看,基本都认为清代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50至220元之间。那么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御史对此有话要说。
现在的白银交易每天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以6月10日的价格来看,为4.56元每克。换算下来一两就是228元,清代一两为37.3克,那么就是186.5元。如果按照这种算法来计算清代一两银子的价值,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得出的结论也会失之千里。
要想了解清代一两银子的实际价格,就必须要从收入、购买力这两方面入手,如此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答案。御史结合相关的史料对此进行分析。
先说收入情况
不同的阶层收入情况是不一样的,士、农、工、商四民,能得到准确年收入的就是士这一群体,以知县为例,年俸为45两(外加米20斛)。其他三个阶层收入都不固定,尤其是商人。农、工这两类人的收入,在一些史料和清代小说中都是有所体现的。
清代时工主要分为两类,即长工、短工。短工是日结或月结的,收入不固定;长工则是一年一结,不过具体到每个省份,工价也不一样,总体原则就是劳动力充沛的地方工价低,劳动力匮乏的地方工价高。
以东北地区为例,由于清政府禁止内地移民进入东北,故人口较少用工成本也*,乾隆时期一个长工的年收入为9至15两左右,这要根据劳动强度以及技术含量而定,且取平均值为12两。
江浙一带经济发达,但因劳动力充足,所以长工的年收入反而不及东北,每年为6至8两左右,平均值为7两;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区次之平均只有5两,而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仅有3两左右。
清代官方史料中也有记载,乾隆时期皇家营建工程所雇佣的各类技术工的工价*,他们的年收入大致为20两左右。
结合以上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即乾隆时期,一个长工的年收入大致在12两左右,一个月只能赚一两银子。
农民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根据拥有生产资料的不同分为自耕农、半耕农和佃户三种。乾隆时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一半的农民沦为佃户,但同样是佃户年收入也是不同的。
有的佃农能获得全部收成的80%,而有的只能拿到15%,这主要也是看生产资料的掌握情况,如果佃农的农具、耕牛、种子都是地主的,那么分成就少。
以安徽省徽州府为例,当地县志记载,乾隆时期这一地区的佃农多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与地主的分成大致在50%左右。又,徽州府亩产粮食为328斤,按照“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的标准来算,年产粮食为3280斤,自己可得1640斤,除去应缴的赋税,剩余大约为10石(每石120斤)。乾隆时期粮食的价格比较稳定,一石粮食在1两至1.2两之间,这样算来,佃农的年收入大致为10两左右,与长工的年收入差不多。
实际上,农民、长工的年收入可能还达不到12两这个水平。按照《红楼梦》中的描述,贾府中几个大丫头诸如鸳鸯、琥珀、翡翠、袭人等,她们的月例钱也仅有1两,显然以收入而言,她们肯定是要比一般的农民、长工要高。
除了四民之外,还有其他的行业,由于没有具体查阅史料得出具体的数字,但大致猜测,年收入应该也会维持在这个水平线上下。
根据以上的参考数据,再来结合现在的全国各省颁布的人均年收入,就会得出一个基本的答案。以全国排名第15位(2021年GDP)的江西省为例,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年工资为52667元。如果与清代的年收入平均值12两进行对照,那么折合1两银子为4388元。
当然,要是放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那么清代的一两银子就会高过4388元,反之则低于这个数字。因此仅以年收入进行对比,并不十分准确。
再说购买力
清代银两的购买力也是要分不同时期的,所以同样是一石粮食康熙朝、乾隆朝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还是以乾隆朝为例进行说明。
关于银子购买力,如果看过清代小说的读者应该都会有印象,《红楼梦》《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等小说中都有具体的描述。《红楼梦》名气*,读过的人应该最多,故以《红楼梦》中的记载为例最为合适。
小说第六十一回中,迎春的丫鬟司棋想吃鸡蛋羹,派小丫头到内厨房去要,引来厨房头儿柳嫂的一通牢骚,从中也透露出厨房的开支花销:
……连姑娘带姐儿们四五十人,一日也只管要两只鸡,两只鸭子,十来斤肉,一吊钱的蔬菜。你们算算,够作什么的?连本项两顿饭还撑持不住,还搁的住这个点这样,那个点那样。
《红楼梦》中没有具体写明一只鸡、一只鸭、一斤肉的价格。但根据较早一点的成书的《醒世姻缘转》中却有详细的记载。当时1两银子可以购买1石米,八分银一斤肉,一钱半银子一只鸡。
有了这个参考也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购买力,1石米120斤,按照现在3元每斤计,1两银子等于360元;一只鸭没有准确斤两,且以3斤计,每斤单价25元,折合人民币就是675元。
乾隆时期,1两银子可以买到1石粮食,应该与《红楼梦》中的物价水平差不多,那么可以得知,按照柳嫂的描述,贾府中四十五口人一天的吃喝成本也就在3两银子左右,如果要是按照开文提到的每两银子折合人民币150至220元来计算的话,那五六百块钱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以吃来衡量1两银子的购买力的话还没有说服力的话,那么就再从住的方面着手来进行对比。
通过清代流传下来的房契分析,乾隆时期京城的房价总体不算高。当时内城住房均价为32.8两每间,外城均价为38.2两每间。注意,清代是买房不是以平方计算的,都是以“间”计,间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皇家的紫禁城每间就很大,而民间相对比较统一,大致一间为20平方左右。
这样算下来,京城的房价内外城分别为1.64两每平方米、1.91两每平方米。这个价格确实不高,一个二品官每年俸禄为150两,也就是说只要一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下一处上百平方米的房子。
从乾隆八年一直到嘉庆二十二年的74年内,京城的房价都很平稳,*时也就40两每间。当然也有个别时期房价涨幅较大,比如嘉庆二十五年,外城房价增至10两每平方,这样一来买下20平米的一间房,就要掏200两银子。道光以后,京城房价又维持在40两每间的价格。
就以40两每间计算,折合每平方米2两银子,而现在北京的均价差不多是6万每平方米,以这个标准计算的话,那么清代1两银子就30000人民币,就是放在三线城市,也大致等于5000元左右。
所以不管从年收入还是购买力来讲,清代1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的这个问法都是很不严谨的,因为现在的市场、消费以及观念都与清代不同,根本就得不出具体的答案,只有具体到某一特定物品时,才有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白银价格换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白银价格换算、000779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