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编者按 受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能源和粮食危机等诸多因素交织影响,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上半年整体表现低迷。下半年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仍存,世界经济走势备受关注。国际版今日起推出“上半年全球经济扫描”系列报道,把脉世界主要地区及重点领域状况,剖析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展望发展趋势,希望对读者掌握全球宏观形势有所助益。
尽管今夏频频遭受热浪袭击,但“底气不足”的欧盟似乎已经提前嗅到了冬季的苦雨寒风,能源短缺极有可能成为欧洲经济复苏进程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欧盟经济复苏之路之所以曲折,所谓“盟友”在其间发挥的作用值得深思。对欧盟决策层而言,“战略自主”不应只是一句空洞口号;对欧盟企业而言,“公平竞争”不应被少数偏激政客绑架扭曲为歧视性话语;对欧盟民众而言,和平发展的愿景更不应被所谓“盟友”编排的战争剧本扼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任由少数战争贩子继续对地缘局势“拱火”,欧盟下半年本已艰难的经济复苏进程还将平添更多“拦路虎”。
尽管今夏频频遭受热浪袭击,但“底气不足”的欧盟似乎已经提前嗅到了冬季的苦雨寒风。欧盟委员会强制要求欧盟国家自8月1日起减少50%的天然气消费。考虑到近期欧洲方面接连传出有关替代能源的“积极信号”,上述强制指令颇为耐人寻味。业界普遍预测,能源短缺极有可能成为欧洲经济复苏进程中的“阿喀琉斯之踵”。看来,欧洲民众在将要来临的冬季需要忍受的不便,除了被调低的室内暖气温度外,恐怕还有因经济复苏乏力导致的诸多生计问题。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并不适用于同属西方阵营内的欧盟及其成员国。相反,欧盟配合美国加入对俄制裁的行为,如今看来似乎更像是砸向自己的“回旋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欧俄关系交恶不仅颠覆了几乎全欧的能源供给格局,还打乱了本届欧盟政府雄心勃勃的绿色发展计划。随着战事步入拉锯阶段,欧洲能源短缺问题逐渐发酵,原本意欲抢占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复苏制高点的欧盟无奈地发现,在“铁杆盟友”编纂的“战争剧本”中,自身竟会沦为“不争馒头争口气”的悲情角色。
“争气”道阻且长。近期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等机构均发出警告称,以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多元化替代策略面临挑战,能源短缺或将成为抑制未来欧洲经济复苏的*挑战。尽管近期欧洲范围内的液化天然气终端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但在大幅削减对俄油气进口后,其通过管道自北非、中亚以及北海等方向进口的天然气总量依然有限,尚不足以填补今冬能源储备缺口。对美进口方面,尽管美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提高了对欧洲天然气的出口份额,但6月8日美国得克萨斯州自由港天然气液化设施因大火关闭,导致欧洲最快只能等到9月初恢复此前的天然气进口规模。考虑到美欧当前的能源互通仍然高度依赖货轮运输模式,欧盟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难以放心地从盟友方向“争气”。
“底气不足”,也就导致了社会民生出现了问题。暑期刚刚过半,能源缺口对欧洲制造业的消极影响已经进一步显现。欧盟委员会公布的*一期欧盟经济景气指数显示,7月份欧盟经济景气指数较上月跌落4.2,滑落至97.6,整体走势呈现出疲软态势。在欧元区前六大经济体中,除荷兰微增0.2外,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的景气指数均出现回落,其中号称“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更是跌落5个点,超出了欧盟国家的平均跌幅。有分析指出,欧洲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高度依赖俄方的低成本能源,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天然气的平均价格已经超过美国的近3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欧洲多国的钢铁、化肥、机械厂商已经被迫停产,考虑到能源密集产业位于欧洲诸多关键行业供应链的上游,“缺气”未来预计还将引发其他社会民生问题,迟滞欧洲的经济复苏进程。
稀松平常的能源“洛阳纸贵”,直接大幅推升了欧洲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在通胀节节攀升的冲击下,欧盟委员会预测本年度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将滑落至2.6%。欧盟经济与货币事务专员真蒂洛尼表示,预计今年欧元区的通胀率将达到7.6%,欧盟整体通胀水平亦将升至8.3%,远远超出欧洲央行此前划定的2%通胀警戒红线。抑制通胀令欧盟决策层感到棘手,因为当前欧洲央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空间已经较为有限,这也导致欧洲央行在加息问题上感到进退维谷。国际金融协会此间分析认为,欧洲央行难以跟上美联储应对通胀的步伐,预计未来欧元还将面临较大下跌空间。法国兴业银行预测,若俄罗斯进一步关闭对欧输气管道,欧元兑美元汇率或还将面临10个百分点的下跌。考虑到欧元区目前有近一半进口货物以美元计价,欧元持续疲软的状态对经济复苏的抑制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更令市场观察人士担心的是,下半年在能源危机引发的经济持续疲软背景下,欧元区存在爆发新一轮债务危机的潜在风险。以希腊为例,该国政府目前的债务杠杆率高达194.2%,较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还要高出近70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法国与意大利也分别面临较为严峻的主权债务风险。尽管欧洲央行近期推出了“传导保护机制”(TPI),预防市场恶意做空个别主权国家的债务,但该机制对私营企业的债务风险保护效用有限,难以完全有效遏制欧元区内暗流涌动的债务风险集聚之势。
在过去的约半年时间内,深受乌克兰危机影响的欧盟经济应该深刻体会到了何为“真安全”。欧盟经济复苏之路之所以如此曲折,所谓“盟友”在其间发挥的作用值得深思。对欧盟决策层而言,“战略自主”不应只是一句空洞口号;对欧盟企业而言,“公平竞争”不应被少数偏激政客绑架扭曲为歧视性话语;对欧盟民众而言,和平发展的愿景更不应被所谓“盟友”编排的战争剧本扼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任由少数战争贩子继续对地缘局势“拱火”,欧盟下半年本已艰难的经济复苏进程还将平添更多“拦路虎”。(本文经济日报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14日下午,***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发布新闻稿,呼吁巿民提高警觉,留意一个声称“亚洲证券交易所”(网站:www.dpoex.com)于***开设分公司的有关信息,该公司从未获许可在***特别行政区从事任何金融活动。
***金管局表示,根据七月五日第32/93/M号法令核准的《金融体系法律制度》第二条第*的规定,只有获许可的金融机构,才可在***从事金融活动。任何人士或实体
***金管局再次呼吁巿民,应透过获许可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相关之活动,以免受骗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智通财经查阅上述网站链接地址看到,其网站声称:“亚洲国际证券交易所DPOEX平台打破传统证券交易所的模式——采取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与DPO(Direct Public Offering)两种上市的模式,并且所有上市企业的证券采取去中心化发行和交易,每支股票都有一个独立发行和交易的系统,企业发行的股票与投资者直接认购和交易,完全去掉了IPO承销商和证券代理商的中间环节,减少企业发行的费用和投资者认购与交易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其网站上还称:该集团公司及旗下拥有的子公司和平台:亚洲国际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亚洲企业控股有限公司、***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亚洲(***)企业区块链技术有限公司、亚洲(***)企业资讯有限公司等。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发布通知,就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部署,提出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低成本倾斜流入农业农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现代设施农业、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业防灾减灾、乡村建设等领域仍需大量资金投入。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期限长、投入大、收益率低等特点,商业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信贷投放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当前,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一些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资金缺口较大,迫切需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解决“市场失灵”。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具有政府资源整合优势,在资金来源上具有长期、大额、低息的优势,能够通过跨期盈利的方式解决长期公共融资领域难题,可以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应在符合国家法规和信贷政策前提下,优先安排信贷规模,通过建立项目绿色通道,优先开展尽职调查、授信审批,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同时,要健全更加符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特点的信贷统计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审批和资金投放效率。
支持促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之外的力量作用,形成合力。比如,探索支持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组团”贷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创设专属金融产品。
要鼓励政府投资与银行信贷联动支持。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基础上,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强化区域资金、资产、资源全要素整合,强化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施企业多主体协同。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撬动金融社会资本,强化信贷资金保障。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作,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共同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日报(作者金观平)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
推动乡村振兴,有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间顺畅流动是关键一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并在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以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客观地看,各类资源要素通常会向回报率高、增长率高的领域或产业转移。由于城市与乡村给予资源要素不同的回报率,仅靠“市场之手”难以充分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要素向乡村流动、满足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也成为推动“三农”发展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此,需尽力扭转城乡间要素双向流动不合理不充分问题,找到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有效路径,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的家园。
一是要突出组织体系对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渠道作用。
组织是要素的重要使用者。有力促进各类要素在组织体系内顺畅流动是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合理配置的重要方面。我们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组织体系内部的流动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具体表现为,在党政组织体系层面,党政人才向乡村治理领域流动成效显著,城乡信息流动也日益加快;在市场组织体系层面,城乡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融合加速,引导城市产业技术、信息等优质要素向乡村流动,同时挖掘乡村要素潜在功能并使其与城镇市场对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在公共组织体系层面,城市医疗与教育领域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乡村加速流动,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进一步发挥组织体系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中的渠道作用,需着力推动组织体系信息一体化建设,构建资源要素云平台,突出网络覆盖与智能对接,实现优质要素高效下沉,快速补齐基层短板;需有效构建组织体系内部的要素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激发要素流动活力;制定组织体系内部服务能力清单,明确落实不同层级功能定位,规范组织体系内部合作。
二是要强化产权对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激励作用。
产权的基础作用在于激励,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以及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乡村产业发展等的内在动力。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这些都有利于城乡要素顺畅流动,能有效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促进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下一阶段,需在进一步深化“三农”领域产权制度改革上下功夫,通过赋权,充分发挥出产权的内在激励作用。
三是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赋能作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城乡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的有效路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关联对要素流动的影响逐步弱化。也就是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要素流动会从传统的线下关联向以数字及信息要素交换为特征的线上网络关联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城乡要素配置方式、提升配置效率,突破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束缚,扩大市场交易范围。这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意思是分工受到交换范围的制约,市场小,分工难以实现,不能有效促进多元产业的发展,限制经济增长。对乡村而言,市场交易范围越大,就越能促进分工与相关产业发展,也就越能促进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从而使城乡要素流动形成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入融合,城市与乡村将会出现海量实时互动数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使用,将进一步实现乡村各种资源要素与城市优质要素有效匹配,推动城市与乡村要素融合互动。
四是要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对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基础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之间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投资、产业发展与生活条件,吸引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超98%,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01002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方面依然存在不平衡问题,行政级别越高的地方能争取到的相关资源就越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这将有力推动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下一阶段,需将县城城镇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发挥其统筹及辐射作用,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张延龙 经济日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经济日报》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经济日报、亚洲证券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