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年初至今,成份股风格迥异却同样备受关注的两大指数走出分化的行情。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个交易日,上证50(000016)以3643.36点微涨收盘,此后“一路高歌”,2月18日冲击至4110.18点后开启了持续下挫之路。7月15日,上证50上涨2.15%,报3411.29点。截至收盘,该指数年初至今跌幅高达6.3%,是28个A股主流指数中跌幅*的指数。
另一方面,中证500(000905)年初至今上涨达到8.88%,且与上证50不同的是,年初至2月18日期间,中证500指数并不出挑,且在3月9日落入年中低点6033.41点。此后,中证500开始发力,一路上涨直逼7000点。7月14日时,中证500达到年内*6973.61点。
从走势来看,上述两大指数几乎在相差不远的时间节点上开始出现背离,且分化在后续几个月中越来越明显,究竟是何缘故?这背后反映了怎么样的市场逻辑?此后还将继续加剧吗?
关乎成份,也关乎风格
(数据Wind资讯,
将沪深300、上证50和中证500三大指数抹去点位,仅将走势重叠后可以清晰看到,中证500与沪深300和上证50的走势出现明显背离。并且,上证50的走势和沪深300几乎高度拟合,但7月以来却下浮波动更甚。缘何与此?
综合来看,有几大因素造成了上证50和中证500出现分化和背离。
首先,与上证50和中证500的成份相关。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上证50成份股以金融和日常消费占据*权重,分别占比36.1%、23.9%,两个行业相加总市值占比高达60%。剩余行业中,除信息技术(11.9%)外,其余行业占比均未超过10%。
“权重*的金融和日常消费更容易在风险偏好较低、市场追逐确定性的情况下有较好表现。” 兴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王德伦在接受第一财经
再看中证500指数的成份股,信息技术、工业、材料占比较高,金融和日常消费占比不足14%,更契合当前市场风险偏好上行的背景。
“2020年,成长股的估值被整体压制,在相对少涨的背景下,本身就存在估值优势。” 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严凯文也对
严凯文认为,从DCF模型三阶段分析,上证50指数构成股,属于业绩稳定增长公司,中证500指数构成股,多数属于业绩未来成长性高以及当年业绩高成长、高确定性的标的。“当贴现率下行时,成长性行业表现会更好。”
他进一步表示,在分母端处于较为舒适的阶段,当前业绩高成长以及未来景气度确定性高的行业更受市场所青睐,而上证50为首的业绩稳定增长类型公司,不仅不具备*估值优势,同时也不具备当前市场投资者追求高景气度的确定性属性,所以上证50和中证500指数这种割裂是必然的。
如果看具体标的,年初至今上证50中有20只个股上涨,涨幅*的前十大个股分别是药明康德(47.28%)、万华化学(43.87%)、隆基股份(41.73%)、山西汾酒(39.64%)、韦尔股份(38.78%)、复星医药(27.93%)、兆易创新(23.62%)、中国石油(19.11%)、招商银行(19.11%)和三安光电(17.21%)。
涨幅排名前十的个股中,只有药明康德、隆基股份和招商银行三只个股位列权重排名前十,权重分别为3.44%、4.72%和8.23%,权重总和仅为16.39%。
而中证500年初至今的成分股表现排名却显示,前十位的涨幅皆超过***,涨幅*的南网能源上涨386.11%,另一个涨幅直逼300%的是小康股份,涨幅达到294.91%。联泓新科、中国宝安、科沃斯、上海北岭、盛和资源、合盛硅业的年内涨幅都超过150%,分别为196.27%、194.56%、183.47%、168.88%、163.9%和162.93%。
并且,中证500的业绩恢复速度也更快。
数据显示,上证50的归母净利润增速由2020年二季度的-16.34%修复至2021年二季度的43.25%,而中证500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则是从2020年一季度的-35.45%修复至2021年一季度的95.47%。
“此外,中证500的估值性价比更好。” 王德伦进一步补充道。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末,中证500市盈率的历史分位为23%,随着一季报和中报的陆续披露,当前的市盈率历史分位数进一步降低至7%。
而上证50经过去年大涨和今年2月的大跌后,今年一季度末的市盈率历史分位数为65%,当前的市盈率历史分位数为52.24%。“因此可以看到,上证50业绩对于估值的消化速度也是显著慢于中证500的。”王德伦称。
背离是否还将持续?
从走势来看,上证50和中证500的背离从3月底、4月初一路延续至今。7月以来,大市值趋弱、中盘蓝筹强化的行情特征进一步强化。这种态势是将持续,还是会有所收敛?
严凯文认为,此前成长的估值和业绩被“打得太满了”,割裂的走势可能会有所收敛。
而王德伦则认为,分化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但速度将慢于上半年。
由于当前中证500的估值历史分位远低于上证50,目前市场普遍担心美联储收缩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王德伦认为估值性价比更优的中证500预计仍将表现占优。“且经过上半年的调整后,上证50中的部分价值股逐步具备了估值性价比,部分不愿意追高的资金可能流入其中,带动上证50指数有所表现。”
就分化出现的时间节点来看,上证50今年2月表现较差与其成份股主要为基金抱团股有关。而今年2月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明朗,美债收益率2月快速上行40BP,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随之上行10BP,无风险溢价的突然提升对前期涨幅较高的基金抱团股带来负面冲击,直接影响了指数走势。“加之2020年11月至今年1月,公募基金天量发行,随着这些新发行基金3个月建仓期结束,股市增量资金边际下滑,也不利于基金抱团股的表现。”王德伦表示。
王德伦补充称,下半年追踪中证500的ETF产品仍然是较好的投资标的,“除了中证500当前估值性价比高的原因外,中证500内部仍有不少业绩优但滞涨的标的。”
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中证500指数上涨8.88%,而成份股的涨跌幅中位数为-1.48%,意味着中证500上半年的个股表现分化较大,市场对赛道景气赋予的权重更高。王德伦预计,随着海外流动性的预期收紧,市场对业绩基本面的权重将提升,中证500滞涨的标的也有望迎来更好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降准周期开启后,在行情上升期中证500往往持续强于沪深300。2005年以来共出现5轮降准周期,以每一轮降准周期的第一次降息公告为起点,观察降准后大小风格的行情变化。五次降准周期开启后,其中三次市场整体呈上行趋势。而在这三轮上行期中,中证500指数表现均持续优于沪深300指数。
国君策略陈显顺也在今日的报告中表示,当前7月全面降准仅是开始,通胀预期回落与稳增长压力下未来流动性易松难紧,政策持续驱宽与无风险利率下行环境下,中盘蓝筹将持续受益。“随6月通胀下行拐点出现以及社融同比增速温和触底,宏观环境继续走向确定,中盘蓝筹或将持续受益于风险评价下行。”
(实习生潘奕西对本文亦有贡献)
当地时间12月16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宣布,“反对美化纳粹主义”获得130个国家的支持,得以顺利通过。根据俄罗斯塔新社12月17日的报道,有49个国家弃权,另有2个国家反对。投出反对票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乌克兰,英国等欧洲国家则是选择弃权。美国驻联合国使团辩称,投反对票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美国的这一举动,让国际社会能够更加看清楚他们的真面目。除了此事,12月18日还有三件事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件事,退役的美国将军预测美国会在2024年大选后内战。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2月18日报道,退役的美国将军保罗·伊顿、安东尼奥·塔古巴和史蒂文·安德森表示,美国军队的优势之一是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军人有着不同的信仰和背景。如果不能把控好,可能会演变成军事危机。这几位退役将军指出,美国军队中已有潜在动荡的迹象,政治分歧可能导致他们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他们直接给出了可能发生内战的时间,那就是2024年总统选举之后。他们建议,美国军方应该对可能发生的动乱,提前进行部署和演习。其实,这并非第一次有人预测美国可能会爆发内战,今年11月,德保罗大学哲学教授杰森·希尔曾表示,美国正处于文化战争状态,可能会升级为内战。美国是否会爆发内战不得而知,但是美国社会确实已经有了分裂的迹象。
第二件事,岛内“四大公投”全部遭到否决。根据台媒“中央社”12月18日报道,当天进行的“重启核四”、“反莱猪”、“公投绑大选”、“珍爱藻礁”等“四大公投案”投票从上午8点开始,下午16点结束。晚上18点11分,投票结果出炉。由于“不同意”票全都突破了400万张,而且多于“同意”票,“四大公投案”全部被否决。
根据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规定,“公投案”想要通过,有效“同意”票不仅要高于“不同意”票,而且要达到投票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据悉,本次投票权人共有1982.5万,因此“公投案”通过的门槛是4956367张“同意”票。遗憾的是,“四大公投案”的“同意”票数都未达到门槛,而且少于“不同意”票,因而全部遭到否决。
在投票开始前,台湾蓝绿双方疯狂催票,将“四大公投”变成蓝绿对决。蔡英文当局更是斥巨资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不仅将“反莱猪”偷换成“反美猪”,还硬是把“公投”与“抗中保台”挂钩。就连美国前国务院经济商务首席副助卿唐伟康也进行了干预,声称如果“公投”阻止美猪进口台湾,可能会削弱CPTPP的候选资格,并且伤害“台美经济关系”。在投票结果出炉之后,岛内*媒体人赵少康表示,在民进党治下,台湾已没是非可言。
第三件事,大陆将会继续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根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2月16日报道,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12月15日发布的《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明确表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已经完成降税,ECFA明年有望继续实施,这对台湾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ECFA签署于2010年6月29日,并在同年9月12日生效,大陆根据协议给予台湾商品关税减免优惠。据台当局经济部门统计,ECFA生效后的前十年,台湾享有的关税减免高达66亿美元。此前,有消息称,大陆方面可能会停止对台湾让利,不再继续实施ECFA,让蔡英文当局惴惴不安。如今,大陆方面继续实施ECFA,并非是向台当局妥协,而是希望惠及台湾民众。
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2021年初,市场对大盘蓝筹股的热情不减,A股板块轮动加剧,人们在讨论谁会是下一个“茅台”、下一个“宁德时代”。在大盘股倍受关注的环境下,一个中小盘指数“中证500”却悄无声息地冲上高点。年中,中证500指数点位更是创下五年新高。
一,2021年,中证500指数发生了什么?
中证500指数是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组指数,根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官方网站,其构成为:全部A股中剔除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及总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后,总市值排名靠前的500只股票。中证500指数成分股市值主要分布在100亿至300亿之间,反映了A股市场中一批中型市值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
中证500指数点位从2021年初的6,482.79点至9月1日达到7,193.10点,累计涨跌幅为10.96%,同期沪深300及上证50均发生负增长。2021年6月,A股市场中一批大市值蓝筹股震荡下跌,作为大盘股代表的沪深300也一路走低。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渐渐恢复生机,代表中小盘的中证500也是水涨船高。指数间分化逐渐形成并扩大,截至2021年9月1日,中证500指数年内跑赢沪深300指数18.52个百分点。
中证500指数成立于2004年12月31日,长期来看,截至2021年9月1日,累计年化收益率12.56%,而同期沪深300年化收益率仅为9.96%。尽管中证500长期收益超过沪深300,放眼最近十年,中证500表现却不如沪深300。
以2011年9月中证500以及沪深300指数点位为基准,两者十年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05%和5.56%,中证500指数涨幅劣于沪深300。而近五年年化收益率沪深300更是达到8.08%,远超中证500的2.42%。由于指数编制规则的限制,随着指数成立时间增长,中证500中表现*的个股大概率会被剔除并调入沪深300,同时沪深300中表现不佳的个股又会被调入中证500,外加市场近年对行业龙头的青睐,沪深300指数表现近十年优于中证500指数。
二,中证500被低估了吗?
有人说“中证500被大大低估了”,研究中证500指数历史市盈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其市盈率的确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但由于中证500成分股调整对市盈率影响较大、且指数里行业构成包含大量周期股,我们不能简单通过市盈率百分位值来判断中证500是否被低估。
1,今年6月中证500成分股调整带来了估值下降
在通过市盈率判断相对价值时,我们选择滚动市盈率(TTM PE),即以过去最近的十二个月为基准,计算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之比。相比静态市盈率以上一年盈利来计算每股盈利,滚动市盈率更加准确客观。
在2019年结构性牛市市场背景下,大盘股备受关注,股价带动沪深300指数上涨的同时,大盘股的估值也到达了历史高位,沪深300滚动市盈率一度在2021年初到达17.45倍,处于历史80%分位。而中小盘股票因为鲜有人关注,炒作空间有限,中证500滚动市盈率仍在其中位数上下浮动,估值没有明显变化。2021年6月11日,中证500成分股进行了调整,滚动市盈率更是大幅度降低。6月11日中证500滚动市盈率为25.5倍,处于历史17%分位,而6月15日成分股调整后滚动市盈率进一步降至21.5倍,处于历史5%分位。
通过具体研究被剔除的和新调入的50支股票,我们发现,排除市盈率为负值的企业,被剔除股票的平均滚动市盈率为53.3倍,而调入股票市盈率为42.4倍。从权重角度考虑,剔除股票曾占中证500指数权重14%,而新调入的股票权重仅为11%。在成分股调整后,高权重高市盈率的企业被剔除,而一些低市盈率股票的调入使中证500指数的滚动市盈率降低,达到历史相对低点。
2,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有色、化工为代表的周期股不断走强,为中证500指数的估值走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证500估值处于低位,但我们仍要关注指数行业成分对估值的影响。行业成份方面,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中证500指数相较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行业分布更加平均,权重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化工、电子、有色金属、医药生物以及电气设备,其中权重*的化工行业占比为10.42%。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企业占据了中证500大量权重,而工业作为周期性行业的特点就是低市盈率不单单代表股票价格被低估,同时说明该行业在未来大概率将会受到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很可能进入一段衰弱周期。
从宏观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21年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再次冲高,8月涨幅高达9.5%,更是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PPI对以化工为主的周期股有良好的指示意义,2020年PPI与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指数涨跌方向一致。根据Wind的PPI预测平均值,在2022年前后,PPI可能会逐渐回落。回落的PPI预示了化工及有色金属这一类中证500高权重行业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出现反转。
中证500指数的行业结构所带有的强周期特征,决定了市盈率并不能完全体现其价值是否被高估,尽管目前市盈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但也有可能是行业景气度已到达了高点,即将开始由盛转衰。
三,“专精特新”小巨人能带动中证500更进一步吗?
为贯彻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提出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的通知提出,2021年开始中央财经将安排超过100亿元的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政策,重点支持1,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政策扶持下,代表中型企业的中证500指数似乎迎来了发展机遇?但通过严谨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到中证500指数包含的企业和“专精特新”关联度其实并不高。
在工信部公布的四批“专精特新”名单中,共有306家A股上市公司,仅有2家同属于中证500指数成分股,有63家同属于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专精特新”企业和中证500、中证1000似乎没有太多关联,中证500指数是否搭上了“专精特新”的“顺风车”仍值得商榷。
从市值方面观察,“专精特新”中的上市企业平均市值为94.72亿元,中位数54.04亿元;而中证500成分股中的企业平均市值高达262.31亿元,中位数222.14亿元。随着股票市场发展,如今的中证500指数似乎代表的已不是中小企业了,代表的更多是一些优质的发展中企业,以及经营不善市值骤降的大型企业。
四,中证500这么好,私募怎么封盘了?
2021年8月底,随着中证500指数点位一路高升,部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却开始封盘旗下中证500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而封盘原因也很简单:为了保护超额收益。
指增产品超额收益主要来源包括多因子模型选股以及打新。2021年以前,中证500指增产品规模相对较小,超额收益获取相对容易。进入2021年,投资者对中证500指增产品的热情越来越高,当产品规模扩大时,通过选股获得的超额收益自然会降低,同时打新带来了额外收益相较于整体规模对整体涨幅也不会提供太大帮助。
同时,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分化程度逐渐加大,机构抱团行情也初见端倪。2021年第一季度中证500成分股中只有192支股票涨幅超过指数,而到了第二季度超过指数的股票数量更是减少到了161支。随着指数中个股分化愈演愈烈,量化选股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选取了两只规模较大的以及两只规模较小共四支中证500量化指数增强策略私募基金产品,通过净值分别计算其收益率以及波动率。以沪深300、中证500以及中证1000指数作为基底对私募基金产品进行线性拆解,分析每支产品大、中、小盘的持仓情况,以季度为周期,研究私募基金产品在2021年前两个季度的持仓。
截至2021年9月1日,四支抽样私募基金产品中,相比中证500指数仅有一只小规模基金获得收益为负值。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根据结果,四支中证500指增产品持仓都以中、小盘股为主;而进入第二季度,仅有一支产品依旧选择大量持仓中盘股,其余产品均在小盘股或大盘股寻求超额收益。我们可以认为,机构逐渐开始脱离赛道,在中盘股以外寻求超额收益。
很多人认为规模较大的指增产品不够灵活,但在我们选择的四只产品中,无论规模大小,均在积极寻求阿尔法收益机会更好的赛道。同时大规模基金产品也并不会被限制在持仓大盘股中,例如“大规模A”产品坚定选择重仓小盘股,也获得了20.50%的累计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小规模指增产品在市场中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通过观察我们选取的小规模私募指增产品的收益可以发现:小规模指增产品不一定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其波动率较大,获得收益相对不稳定。
五,保持理性才是投资中“最不容易“的事情
中证500指数以及指数增强产品无疑是今年权益市场中*的亮点,伴随着收益的提升,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当“茅指数”和“宁指数”的估值越来越高的时候,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的新势力也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中证500指数走出相对大盘的独立行情后,也应该关注他取得超额收益的来源,所谓“盈亏同源”,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为何盈利,也意味着我们很难在他走弱的时候提前察觉。毕竟,没有任何*投资品可以长期只涨不跌的。
站在投资的角度,我们更呼唤市场的理性,当某*投资品热情高涨的时候,冷静想想背后的前因后果,而不是头脑一热就杀进去,才是真正事半功倍的选择。这对于投资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可能又是“最不简单“的事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所引用的信息和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渠道,私募观察家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私募观察家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或其内容或者其他与之相关的原因引起的任何损失,以及因本文或其内容的发布,或者由于事实或分析数据传达中的错误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中国证券报-
前段时间,一幅A股“十年归零”的图片刷爆朋友圈,图片显示2008年8月6日上证指数收盘2719.37点,如今2018年8月6日收盘点位为2705.16点,以此调侃戏谑A股十年原地不动光阴虚度,极大浪费了投资人的财富和感情,引发无数投资人的失望和悲叹。然而,A股真的如上证指数反映的那样“十年一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世易时移,仅反映沪市股票价格的上证指数,难以继续充分、客观、全面表征和评判A股整体表现。
上证指数样本股仅包含上海市场的股票,对全部A股的代表性逐渐降低。从编制方法上看,上证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组成,包含A股和B股(B股量少市值低,对指数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综合反映上海证券市场上市股票的价格表现。十年前,沪市在总市值、流通市值、成交金额三大指标上分别占全部A股的84%、76%和67%,大市值的蓝筹公司也多在上海上市,因此可以说,上海市场基本就是全部市场,上证指数几乎就是全市场指数。然而世易时移,十年来我国股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大批新兴公司在深上市及成长,沪市上述三大份额指标逐步下降。总市值和流通市值下降到如今的60%左右,A股数量占比和成交金额占比更是降至40%。习惯了使用上证指数代表全部A股的投资者,沿着思维惯性,仍以局部指标评判整体表现,就陷入以偏概全的窠臼了。
上证指数的行业结构与A股整体市场已出现较大偏离。从行业结构上看,沪市上市的主要是传统行业的大盘蓝筹股,比如银行、保险、电信、能源、公用事业等。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动能转换,众多中小新兴产业公司在深上市,并发展壮大,如医疗保健、信息科技、消费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市值60%在深上市。对比十年前,整个市场除了银行、能源之外的前几大行业中,沪市公司的市值占比明显缩小。因此,仅表征沪市的上证指数无法及时体现出这些过去发展迅速、且将来前景广阔的行业公司业绩表现。
上证指数加权计算方法加大了个股在沪市和全市场中权重的偏离,难以客观反映市场真实微观结构和供需情况。上证指数采用总市值加权计算,客观上提升了总股本大、但流通股本(市场上实际可买卖的部分)小的大市值上市公司权重。这带来两个后果:一是难以客观反映市场真实结构和供需,导致市场信号失真,因高估传统行业权重会以压低其他新兴行业权重为代价,低估新兴行业对市场总体的贡献;二是有可能提供可乘之机,让人以较少的资金拉抬或打压权重股以影响指数、进而影响市场走势。
上证指数加权计算方法还整体低估了上海证券市场的业绩表现,没有完全客观反映出沪市发展的积极成果。如果以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计算的新上证指数测算,过去十年(2008年8月27日至2018年8月27日)累计收益达到70%,比当前上证指数的18.7%高了51.3%。
二、以更科学的全市场指数来评价A股表现,A股不仅不是“十年归零”,反而收益超过百分之百。
过去十年,且不说A股上市数量增加1倍,上市总市值增加2倍,上市行业结构更加均衡,单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收益,也会颠覆因上证指数误导带来的市场普遍认知。市场上已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A股全市场指数,如深交所信息公司编制的国证A指、wind资讯发布的万得全A和中证指数编制的中证全指。其中国证A指正式发布的时间最早(2005年2月3日),因此历史数据最全,它以市场实际可交易的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计算,更加符合市场实际交易情况。
总体看,A股全市场指数的业绩表现大幅超过上证指数。自2004年12月31日以来,A股全市场指数表现显著优于上证指数。若以2004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的收盘点位1266.5点为基点,截至2018年8月27日,国证A指收盘6040.2点(涨幅376.9%),万得全A收盘6094.9点(涨幅381.2%),中证全指收盘5045.7点(涨幅298.4%),均大幅高于上证指数的2780.9点(涨幅119.6%)。
过去十年上证指数“归零”,但全市场指数涨幅超过***。从2008年8月27日至2018年8月27日,上证指数累计涨幅18.7%,年化收益1.70%,扣除无风险利率成本,收益基本“归零”。但全市场指数的收益却超过***,其中,国证A指累计收益达到101.34%,年化收益达到7.25%;万得全A累计收益111.35%,年化收益7.77%。这是十分显著的收益水平。
放眼全球,以全市场指数衡量的A股收益也是处于全球主要股市前列。以过去十年累计收益排名,以国证A指代表的A股市场收益率仅弱于美国、印度等市场,超过了所有欧洲和亚洲主要股市,包括发达市场的德、英、法、加、日、韩等,也包括新兴市场的巴西、俄罗斯。但若以上证指数来参比,情况就反转了。上证指数收益排名倒数第四,仅好于西班牙、意大利和俄罗斯股市,而这三个市场过去10年累计收益为负。因此,仅以上证指数为依据,认为A股市场过去十年表现糟糕,完全不合实情。
三、仅以上证指数来衡量评价A股市场,或带来负面影响。
上证指数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股价指数,记录和见证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每一天,因此它在A股市场有着无上的知名度和巨大的影响力,一涨一跌牵动无数人的心。然而时过境迁,仅以上证指数,或难以继续满足市场各方对A股市场基准的要求和期望,甚至可能会带来多重负面影响。
一是难以全面客观反映A股整体发展成绩,误伤市场参与各方、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信心。从前文可知,实际仅表征沪市的上证指数,与整个A股市场已经出现较大偏离,上证指数表现的低迷掩盖了A股市场发展的积极光芒。这可能会让只知上证指数的广大普通投资者,对A股失去信心,乃至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
二是难以传递市场真实信号,易引起投资者等各方对市场的误研误判,甚至形成错误决策。常说指数是股市的温度计,当温度计失灵时,我们将难以及时判断市场是否健康。回顾2015年年中A股即将进入大幅异常波动之前,上证指数站上5000点,市场已露出过热的征兆,但不少专业人士以上证指数还未突破2007年6124的前期高点为由,认为股市仍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甚至抛出“万点论”。然而实际上,此时虽上证指数离前期高点还差10%之多,但国证A指和万得全A均已突破11000点,比2007年的高点已高出了70%,市场已然出现较大风险。
三是难以充分反映市场规律,误扰股市功能发挥。指数是股市的温度计,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理论上指数涨跌应反映经济发展的好坏。但是过去十年,我国宏观经济(GDP)增速平均达到7%左右,而上证指数却“十年归零”,这不禁让人疑惑,是经济规律失去了作用,还是我们的宏观经济或股市建设有问题。现在当我们以全市场指数来客观分析评判A股市场的时候,一切豁然开朗:全市场指数(国证A指)过去十年年化收益7.25%,与GDP年均增速7%完全匹配。中国股市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有了全新合理的注解。
四、完善上证指数计算方法,积极宣传使用A股全市场指数。
由于历史原因和使用惯性,上证指数是国内外各方了解、分析、解读中国股市最为权威的指标。可以预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上证指数仍然是市场上最为知名的指数。但上证指数当前计算方法高估了传统大市值行业的权重,低估了新兴产业的业绩表现,难以及时客观的反映出股市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发挥上证指数*的市场影响力,建议完善上证指数计算方法,将总市值加权计算改成国际上通行的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计算,更加客观真实反映沪市证券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降低上证指数当前信号失真对整个股票市场的负面影响,为市场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市场信号。
上证指数终究是沪市的单市场指数,为了全面客观表征整个A股市场走势,从长远看,需要将全市场指数打造成中国A股市场的新基准。市场各方应主动有所作为,积极宣传使用A股全市场指数,不断增强全市场指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投资者不仅看上证指数,更要看全市场指数,以此把握市场真实全貌,重塑市场发展信心。具体举措可以大力宣传和推介,增加行情传播渠道,提高全市场指数的知名度和引用度;报送全市场指数数据给相关监管部门,使之成为监管层研判市场、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增加全市场指数的权威性;积极开发全市场指数金融投资产品,增加全市场指数使用范围和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指数知名度和影响力。
看上证指数,错觉十年一梦光阴虚度;看A股全指,方知跬步前行厚积薄发。过去十年,中国股市快速发展,任何单市场指数都渐难以全面客观真实的代表整个A股市场的发展状况和业绩表现。未来我们不仅看上证指数,更要看全市场指数,这样才能真实把握市场脉搏,不断推进股市健康发展,更优发挥股市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功能作用。(本文作者系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指数策略投资研究部执行总监、基金经理,文内数据根据wind及交易所资料整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上证500》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上证500、英国公投时间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