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2月31日讯 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交银稳健配置混合A,代码519690)12月30日净值上涨1.66%,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4538元,累计净值为4.3438元。
交银稳健配置混合A基金成立以来收益791.34%,今年以来收益8.99%,近一月收益-0.32%,近一年收益10.35%,近三年收益85.86%。
交银稳健配置混合A基金成立以来分红9次,累计分红金额84.57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陈孜铎,自2018年07月04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63.06%。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紫光国微(持仓比例8.71%)、火炬电子(持仓比例7.17%)、鸿远电子(持仓比例4.87%)、格力电器(持仓比例4.80%)、振华科技(持仓比例3.73%)、金地集团(持仓比例2.78%)、抚顺特钢(持仓比例2.69%)、捷佳伟创(持仓比例2.38%)、中国宝安(持仓比例2.38%)、五粮液(持仓比例2.28%)。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1年三季度,整个A股市场呈宽幅震荡走势。进入三季度,国内、国际经济基本面均呈现继续缓慢回落走势,整体流动性水平依然偏宽松,但局部分化较大,个别地产公司的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使地产整体信用环境紧张。同时随着国内教育、互联网反垄断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调整与深化,部分行业的中期成长模式遭到市场质疑,股价经历显著调整。三季度末,随着环保压力加大,整体中上游供给与价格压力显著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局部电力供应紧张对产业造成预期外的影响。此外,海外对疫情影响之后的货币政策退出预期渐近。
三季度由于产业政策较多,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本基金后期适当降低了仓位,整体净值有所反弹。
三季度市场体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其中有很多行业的政策性影响表现出较大不确定性,这体现了过去单纯追求效率的增长模式逐渐向更多元目标的持续的增长模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强调基本面的确定性与中期趋势。在海外流动性逐渐回归正常的过程中,更需关注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在上述基本判断下,本基金将努力寻找在底部的价值品种、顺应产业发展方向的品种以及产业潜力及竞争力具备优势的品种进行布局,努力为投资者持续创造回报。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年初以来,在持续的市场调整中,基金经理们的管理水平再度被市场与投资者放大检视。
上述背景下,管理光大证券资管旗下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A的三位基金经理,在产品成立一年多,净值*回撤就超过了50%,受到市场关注。
但相较而言,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基金成立一年多来,不仅跌幅远超过同类基金,甚至更要远逊其业绩比较基准。那么这背后究竟缘何所致?
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净值腰斩
公开资料显示,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的管理者分别是王海涛、曾炳祥和季运佳。
对于投资者来说,基金实际操作者的投资能力,是判断一只主动管理型基金是否值得投资的关键。但对于合管基金,要辨别基金的实际管理者是谁,则需要将多基金经理产品与几位基金经理单独管理的产品进行对比,观察它们持仓和净值走势的相似度,从而判断各自在合管基金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王海涛目前共计管理11只基金(A/B/C份额单独计算),管理规模为11.33亿元,任职基金经理2年多时间,*回报为9.75%。从其单独管理的光大阳光价值30个月混合的前十大重仓股来看,其中既有腾讯控股、美团-W,也有招商银行、万华化学、五粮液、中国平安,其持股风格应属于大盘价值型。
而曾炳祥目前共计管理5只基金(A/B/C份额单独计算),管理规模为32.29亿元,任职基金经理1年多时间,*回报仅为-3.73%。除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外,由其单独管理的光大阳光添利债券则属于债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季运佳管理的*一只基金就是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资料显示,季运佳历任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顾问、上海人寿保险投资经理、华宝证券投资管理部投资经理。2019年9月加入光大资管,任光大资管投资经理助理。2021年8月6日担任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经理。
进一步来看,季运佳被增聘为该基金基金经理时间恰是在该基金自阶段高点出现回撤并发生风格大幅切换的2021年第三季度。
在上述三位基金经理管理下,截至6月2日,该基金净值以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A为例为0.8805,而其成立时的净值为1.6853。
也就是说,在1年多的时间里,基金净值接近腰斩。进一步来看,以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A为例,其自阶段高点的2021年6月28日至阶段低点的2022年3月15日已出现了超过50%的净值回撤。
就规模而言,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持有混合A份额净资产为0.34亿元,B份额为0.14亿元,C份额为0.03亿元,合计规模为0.51亿元,距触及清盘线也仅“一步之遥”。
再从阶段性表现看,无论是近1月、近3个月、近6个月还是今年来,甚至是近1年,全部表现不佳,且均处于“垫底”水平,而该基金的投资者的持有体验也可想而知。
持仓风格“左右横跳”
客观而言,今年以来权益类基金的日子其实普遍不好过。截至2022年5月31日,若不计算2022年成立的新基金,2022年以来权益基金整体亏损14.66%,表现逊色于上证指数,但是比沪深300、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等跌幅要小。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跌幅则为13.997%。
上述背景下,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基金成立一年多来,不仅跌幅远超过同类基金,甚至更要远逊其业绩比较基准。那么这背后原因究竟为何?
从该基金此前发布的定期报告中,该基金成立后,先是重仓押注港股龙头和白酒。截至去年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包括美团-W、李宁、安踏体育等港股,还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白酒股,以及科沃斯、火星人、健帆生物、比亚迪等。
不过,就在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重仓上述个股之时,上述个股中不少处于股价阶段高点。其中该基金第一大重仓股的美团-W在去年三季度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的跌幅就超过40%,继而该基金在同期净值跌幅就已超过25%。
但就在该基金增聘季运佳为基金经理的2021年三季度开始,该基金开始押注了医药。
不难发现,彼时其重仓股是“清一色”的医药股。根据该基金2021年四季报,该基金的重仓股依然是医药股。
而今年一季度,该基金开始又开始买入腾讯控股和美团-W等港股龙头股。
以下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重仓股情况:
事实上,从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看,其调仓依然不理想,加上市场整体下行,该基金今年以来跌幅就超过了25%。
持有期基金是“双刃剑”?
对于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这只成立于2021年5月6日,18个月持有期,净值接近腰斩的基金来说,如果要想在持有期结束时回本,理论上接下来五个月净值至少要翻倍。而从目前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想2021年初时,市场延续了2020年持续上涨态势,自2021年开年至2月19日,上证指数上涨6.42%;创业板指2021年开年一个半月涨幅更是达10.76%。
市场的持续走高带动了新基金的发行,资金持续涌入基金发行市场,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在爆款基金接二连三的2021年上半年,在这些爆款基金中,不乏持有期产品。这得一提的是,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持有混合基金,是由光大资管原本的光大阳光新兴产业(阳光8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转变而来。
顾名思义,“持有期”指需要持有基金一段时间,到期后才能赎回。虽然持有期基金设置了持有期限,但是却没有买入限制,甚至可以作定投使用。事实上,彼时基金公司密集布局持有期模式基金的初衷在于,从产品设计端间接引导投资者克制频繁交易的冲动。
在业内看来,设定一定期限的持有期,确实可以有效提升投资者未来盈利的胜率。此前就有公募业内人士表示,“持有期模式的设计初衷,主要是为了避免投资者快进快出,导致基金本身业绩不错,但投资者不赚钱的问题,通过一定期限持有的形式,尽量能够让投资者实实在在的体验到盈利,提高投资满意度,引导长期投资。”
但从实际来看,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并没有显著高于开放式基金。事实上,不少基金在封闭期内的表现不佳,投资者却只能无奈地被动等待亏损逐渐扩大。从光大阳光生活18个月混合成立1年多后净值“腰斩”的例子来看,持有期模式对于投资者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12月31日讯 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交银稳健配置混合A,代码519690)12月30日净值上涨1.66%,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4538元,累计净值为4.3438元。
交银稳健配置混合A基金成立以来收益791.34%,今年以来收益8.99%,近一月收益-0.32%,近一年收益10.35%,近三年收益85.86%。
交银稳健配置混合A基金成立以来分红9次,累计分红金额84.57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陈孜铎,自2018年07月04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63.06%。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紫光国微(持仓比例8.71%)、火炬电子(持仓比例7.17%)、鸿远电子(持仓比例4.87%)、格力电器(持仓比例4.80%)、振华科技(持仓比例3.73%)、金地集团(持仓比例2.78%)、抚顺特钢(持仓比例2.69%)、捷佳伟创(持仓比例2.38%)、中国宝安(持仓比例2.38%)、五粮液(持仓比例2.28%)。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1年三季度,整个A股市场呈宽幅震荡走势。进入三季度,国内、国际经济基本面均呈现继续缓慢回落走势,整体流动性水平依然偏宽松,但局部分化较大,个别地产公司的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使地产整体信用环境紧张。同时随着国内教育、互联网反垄断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调整与深化,部分行业的中期成长模式遭到市场质疑,股价经历显著调整。三季度末,随着环保压力加大,整体中上游供给与价格压力显著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局部电力供应紧张对产业造成预期外的影响。此外,海外对疫情影响之后的货币政策退出预期渐近。
三季度由于产业政策较多,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本基金后期适当降低了仓位,整体净值有所反弹。
三季度市场体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其中有很多行业的政策性影响表现出较大不确定性,这体现了过去单纯追求效率的增长模式逐渐向更多元目标的持续的增长模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强调基本面的确定性与中期趋势。在海外流动性逐渐回归正常的过程中,更需关注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在上述基本判断下,本基金将努力寻找在底部的价值品种、顺应产业发展方向的品种以及产业潜力及竞争力具备优势的品种进行布局,努力为投资者持续创造回报。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2022年,继续刷新着各种“不可能”。
最近市场上出现了首只拟清盘的养老目标型基金:国联安安享稳健养老目标一年(FOF)。
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基金清盘?应该如何避坑?清盘后投资的资金能要回来吗?
别慌,今天21投资通栏目一文给你解释心中疑问。
(一)首只拟清盘的养老FOF基金来了
3月22日,国联安基金发布公告,针对公司旗下规模不足1千万的“迷你基金”——国联安安享稳健养老目标一年(FOF),提议终止基金的基金合同,并实施基金财产清算。这也意味着,国内养老目标基金诞生三年多,将出现首只拟清盘的产品。
公开信息显示,国联安安享稳健养老目标一年(FOF)成立于2019年4月26日,基金发行规模为3.47亿元,截至2021年末,基金规模仅为0.1亿元。
从基金业绩看,截至3月22日,该只基金成立近三年以来总回报13.29%,低于同类型混合型FOF的平均21.99%的投资业绩,该只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化回报为4.38%。
为何清盘?截至2021年年底披露数据显示,基金规模仅剩983.81万元,不足1千万元规模,已经沦为了“迷你产品”。
从该只基金的招募说明书来看,该只基金在基金存续期内,对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和资产规模存在要求,要求在基金存续期基金持有人数量满足200人或基金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如果连续20个工作日不满足,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不满足前述情形的,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这只基金触发了清盘条款。
21投资通查询wind数据得知,截至3月23日,市场上一百多只养老目标基金(按目标风险基金计算),已经有近29只基金规模低于1亿元。有近40只养老目标基金规模低于1亿(按目标日期基金计算),13只养老目标基金规模接近0.1亿元。
目前第一只清盘的养老FOF基金是国联安安享稳健养老一年, 基金经理沈丹,下一只又会是谁呢?
图:养老FOF基金(目标风险基金)按规模*计算(截至3月23日)
注:基金规模统计截至2021年年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规模*的养老目标风险基金——交银安享稳健养老一年,去年底规模为244.15亿元;兴证全球安悦稳健养老一年持有规模为64.27亿元,位居次席;嘉实民安添岁稳健养老一年持有、浦银安盛颐和稳健养老一年、民生加银康宁稳健养老一年规模也超过50亿元,是全市场规模较大的产品。
注:基金规模统计截至2021年年报
从投资业绩看,截至3月23日净值更新,成立以来这一百多只养老目标基金平均收益率为8.68%,作为养老题材产品,还算稳健。
(二)基金清盘了怎么办?我的钱能拿回来吗
作为一种创新型公募产品,第一只即将清盘的养老FOF基金出现了,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钱怎么办,能拿回来吗?
淡定,我们投资的钱都是存在托管行的,基金清盘并不是说基金公司把这笔钱吞了或者弄没了,我们的钱还在!
基金清盘后就要进入财产清算程序,持有人是不能办理申购赎回的,根据基金合同约定,基金财产清算期限至少6个月,在这段时间,你只需要耐心等待。清盘的时候是按照当时的净值和份额,把钱退回给你。
什么时候会发生清盘呢?
常见的基金清盘四大原因:
1. 合同到期:基金成立时合同约定会到期清算。
比如封闭式基金一般都有一个存续期,到期后如果不延长存续期,就会进行清盘。
2.持有人表决: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主动决定终止基金合同进而清盘。
3.合规清盘:因不符合监管要求而必须进行清盘。
比如在资管新规要求下,保本基金要逐步退出市场,要么转型成其他类型的基金,要么直接到期清算。
4.被动清盘:基金规模太小,触发清盘的“红线”,被迫终止。
当持有人低于200人,连续20个交易日都是这样,而且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必须连续60日,这个时候基金公司就有权利把这只基金清盘不做了,变现清算资产,把剩下的钱分给持有人。
但是,既然这个基金做到了清盘,那么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要么是基金销售能力出现问题,要么是基金经理业绩不佳,导致持有人不看好。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既然基金投资存在清盘风险,那么应该如此避免这类基金呢?
一个是看规模,只有基金规模大,那么清盘的概率就非常低了,我们在选择的时候:
1、避开基金规模低于2亿元的小基金;2、看基金持有人构成,尽量避开机构持有人过大的基金。如果机构赎回,基金规模也会呈现断崖式下降。
Wind数据显示,从2021年3月至今,近1年已经超过250只基金进入清算,平均每个月有22个基金产品宣布清算。
随着A股市场持续调整,基金清盘将会成为行业常态,投资者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三)硬核科普:
养老目标基金是什么?有何独到之处?
养老目标基金(FOF)是什么?
FOF,全称Funds of Funds,翻译过来就是,投资基金的基金。
普通的基金只能买股票和债券,而FOF,不仅可以买股票和债券,还能直接买基金,简单来说是让基金经理去帮我们研究基金、买基金。假设一只基金持有50只股票,那么FOF养老基金可以持有250只股票,甚至更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养老FOF面世之时,如此获得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简而言之,养老FOF,就是一种面对有养老投资需求投资者们的产品。
说起养老FOF,时间还要回溯到2017年9月8日,我国首批公募FOF基金获批。
2018年2月,证监会颁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意味着在我国,养老目标基金以“基金中的基金”的运作方式开启养老金投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2018年8月,首批有14只养老目标基金(FOF)开始发行。包括华夏、南方、博时、鹏华、富国、泰达宏利、易方达、广发、嘉实、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喝头啖汤。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一共有160余只养老目标基金已经成立。从持有期限来说,目前的养老目标基金一般有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这三种期限,其中一年持有期的产品一共有54只,占比达到了超30%。
养老基金一般分为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
· 这些产品中,投资策略不固定的,根据退休时间来调整的,就是目标日期养老FOF。
比如南方养老2035年A,就是假设买基金的人,退休时间在2035年前后。
时间距离2035年越远,基金的投资风格就越激进,风险越高;比如持仓股债7:3;
时间距离2035年越近,基金投资风格就越稳,风险越低,比如持仓股债2:8。
目标日期型基金的最近目标日期为2030年,最远目标日期为2050年,面向的群体是70-90后所有人群,养老基金和其他基金相比,*的区别在于资金的长期性和收益的稳健性。
查询wind得知,在目标日期基金中,华夏养老2045三年A,成立以来回报60.83%(截至3月23日)数据,在市场上*。嘉实养老2050、中欧预见养老2035A、南方养老2035A收益都在50%以上。
图:养老FOF基金目标日期基金近年回报(由高到低)截至3月23日
注:目标日期基金会设立一个目标日期,代表预计退休的年份。采用目标日期策略的基金,应当随着所设定目标日期额临近,逐步降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增加非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因为理论上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也将逐渐增加。投资者在选择目标日期基金时,只需要选择与自身预计退休时间相对应的基金即可。统计只显示前20只基金。基金规模统计截至2021年年报。
·和目标日期基金相对的另外一种投资策略,就是目标风险养老FOF,投资策略一旦固定了,以后就不会改变。
比如兴全安泰平衡养老,它的投资风格就是稳健,预计收益和风险水平比债基和货基高,比股基低。截至3月21日,成立以来回报达到51.79%,成立三年来,历史收益确实是稳。
历史*回撤,也就-7.3%,确实很稳健。
作为“养老钱”,投资的安全性必须放第一位。那么对投资者来说,如何更好利用养老FOF基金,为我们赚取更多养老金呢?
秘诀很简单,两个字概况,就是“定投”,四个字,就是“长期定投”!但由于资产配置和专业性高,持有时间长等原因,持有FOF基金的投资者,是需要受得住寂寞的。
年轻人是时候要为养老做计划了!你会选择自己买一堆基金,还是直接买一只FOF基金呢?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交银稳健》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交银稳健、光大阳光2号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