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救市(a50etf)国家救市资金进入时间

2022-08-13 4:34:53 基金 xcsgjz

国家救市



本文目录一览:



大家好,我是海榕君。


周末海南再次爆发疫情,6天时间,三亚感染者超800例,海南省长说要做好打大仗的准备,目前看情况不容乐观。


昨天凌晨6点,海南三亚突然实行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三亚全市范围限制人员流动,暂停城市公共交通。8万多名游客滞留于三亚,游客主要集中在在三亚湾和亚龙湾,有不少媒体调侃这8万名旅客其中7万来自上海,我认为这个梗真没必要,因为这个事情可能发生在中国任何家庭和个人身上。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外一个人的收入,海南疫情受冲击*的是中国中免,中免的业务收入大概70%在海南,而海南大概80%是在三亚,其次是可选消费的一些行业,例如旅游,航空,酒店,白酒。但是,疫情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市场已经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准备,黑天鹅经常爆发就不是黑天鹅了,预期对股价的影响也有限。


现在困扰消费研究员的一个问题是,消费什么时候真正修复。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跌了21.7%,国内旅游收入同比跌了28.2%,中国汽车销量同比跌了6.6%,最难的是房地产业,新房销售6.6万亿,同比下降28.9%。数据还不是最重要的,当下*的问题,大家已经不再痴迷于撬动杠杆实现利润*化,而是追求无债一身轻,所有人都忙着还债,或把钱存进银行,没有人敢消费。

.....


A股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主线缺失,新能源板块估值涨高以后,没有板块可以接力。消费不断受疫情扰动,加上地产暴雷和各种政策影响,医药也在受集采影响,虽然改善,但没有形成市场合力,公募基金机构历史仓位极低。


从19年到21年市场连续做了3年新能源,今年1月份到4月份新能源板块带动市场调整,从5月到7月市场回暖,市场还是追新能源,市场直接把估值打满。


市场然后在新能源领域挖掘三个主线:

储能:受益于欧洲的户外分布式储能爆发。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汽车零部件承载着电子化,逻辑是低渗透率(5%以下),未来有机会国际化,有长逻辑,短期估值已经高了。新能源行业的创新技术,这个基本属于主题投资,处于0到1阶段,短期出不了业绩 ,能不能商用都是未知数 ,能炒多高看情绪 。


上周五半导体大涨,市场找的是半导体行业,诺安的菜狗变成蔡经理了。主要原因是美国总统拜登将于下周二正式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这个法案的价值高达2800 亿美元,最恶心的地方在于,获得美国 “芯片法案” 补贴的半导体企业,在未来十年内禁止在中国大陆新建或扩建先进制程的半导体工厂。不仅法案本身压制中国,美国政府还准备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组建 “Chip 4 联盟”,以此孤立和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受两个政策影响,国产半导体替代的进度必须加快了,国家必定在这个行业也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半导体这波上涨也不是因为业绩,主要是看终局,本质还是炒作主题。


像国内EDA板块的龙头股华大九天,市值680亿,2021年营收只有6亿人民币,110倍市销率,姑且不论国产替代一定可以完成,即使可以完成,也透支了几年的成长。


像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企业 天岳先进,这个公司是华为哈勃投资的,市值 459亿,2021年营收只有5亿人民币,90倍市销率,估值也太贵了。


半导体的投资逻辑是国产替代,既然是替代,说明我们处于追赶的地位。但想要替代国外先进产业,谈何容易。而以光伏和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无论是技术、产能、还是市场,我们是引领全球的,是优势产业。


同样是科技成长类型,一个是追赶,一个是引领,在估值差不多的情况下,投资的难易度显而易见。


A股喜欢玩见光死 ,美国下周二正式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持有的注意一下。另外说一下,我原来做过回撤,菜狗的主动基金跑不赢被动的芯片ETF。


.....


其他重要的消息面:

CXO行业又出利空,康龙化成的公司实际控制人和合伙人准备减持2.33%股份,康龙化成遭遇戴维斯双杀,前期半年报预告业绩增速0-8%。
微创医疗发布中报亏损预警,今年预期亏损1.93亿美元到2.03亿美元,去年同期亏损0.9亿美元。短期是利空,市场主要还是关注微创的营收增速,具体增速多少还是要等中报出来。微创在中国医疗器械还是龙头,高瓴现在持有微创不变,只是港股还是非常注重流动性的市场,牛市的时候,微创就是中国的“美敦力”,微创在心血管、大动脉、神经介入、心律、瓣膜、电生理、机器人等等细分赛道基本都是第一少数为第二,母公司还在不断孵化新业务,熊市的时候 就是不能商业化不能盈利,市场比较悲观。
出口数据还不错,海关总署披露,货物贸易顺差为1012.67亿美元,同比增加81.5%,创单月顺差历史新高。其中主要是光伏,汽车和汽车底盘,铝合金钢材出口增加了,集成电路进口的减少了。随着美国和欧洲进入衰退,外贸的日子估计也不好过。

周五美国披露7月经济数据,非农就业暴增52.8万人,预期增加25万人,失业率回落至3.5%的历史低位,经济数据很好,美股的逻辑是经济好了,就可以继续加息降通胀了,遂美股轻微下跌。
这周五A股上涨的不仅仅有半导体,还有医药和券商,周五晚上美股生物医药XBI指数 +4.05%, 费城半导体指数 -0.91%。


(数据富途证券)


国家开始实质性救地产了,利好地产,利好银行。郑州房地产纾困基金设立运作方案出台,规模暂定100亿元,吸引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子基金,并按照项目及子基金设立情况,资金分期到位。中国华融也官宣救助阳光城,双方已签署《纾困重组框架协议》。




a50etf

庞华玮 广州报道

周一(11月8日),首批4只“MSCI中国A50ETF”将上市!

作为ETF市场近期*的热点,MSCI中国A50ETF在发行时就很火爆,在短短5天内,吸引了280亿元认购,最终经过比例配售,发行266.63亿元。

首批4只“MSCI中国A50ETF”吸引了不少*机构。上市交易公告显示,在前十大持有人中,招商、中信、华泰、广发等一批头部券商现身,其中招商证券一家就总共持有17.4亿份。此外,包括外资大行巴克莱银行、林园等私募大佬也出手了。

面对首批四只“MSCI中国A50ETF”,你准备好了吗?要不要买?该买哪只?

我们将全面解读:MSCI中国A50为什么火?发行时大机构如何做选择?跟大家比较熟悉的上证50、富时A50对比,MSCI中国A50业绩怎样?各家派出了哪些重磅基金经理担纲,他们怎么看这个产品的机会?

为什么火?

最近“MSCI中国A50ETF”这只指数基金特别火。

“MSCI中国A50ETF”跟踪的是“MSCI中国A50”,它的全称是“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它从沪深两市“陆股通”成份股范围中选取50只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聚焦中国核心资产。

“MSCI中国A50”是继“富时A50”之后,目前海外市场第二只A股市场股指期货品种,它的出现被视为A股国际化进程的又一里程碑。

我们来扒扒“MSCI中国A50”配置情况:

截至9月30日MSCI披露的数据,目前指数中排名权重占比前五的行业是:金融(18.35%)、日常消费(16.31%)、工业(14.74%)、信息技术(13.69%)、医疗保健(11.26%)。

而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宁德时代、贵州茅台、隆基股份、招商银行、万华化学、中国中免、立讯精密、比亚迪、恩捷股份和五粮液。

对比三大指数,业绩优异

如果拿“MSCI中国A50”跟大家比较熟悉的上证50、富时A50对比,这三大指数在选样空间、选股指标、行业分布这三方面有不少差异:

首先,在选样空间上,MSCI中国A50和富时A50均在沪深两市选股,上证50仅覆盖沪市;

其次,针对选股指标,MSCI中国A50以自由流通市值选股(A股),富时根据总市值(全球)选股,上证50以总市值(A股)、成交金额综合选股;

此外,行业分布上,“MSCI中国A50”的成分股中,包括金融+日常消费+工业(14.74%)+信息技术(13.69%)+医疗保健等。具体来说,囊括了市场关注度极高的一批个股,既有招商银行、中国中免等银行业、消费业龙头,也有贵州茅台、五粮液、宁德时代、隆基股份、比亚迪等“茅指数”和“宁组合”的龙头股,还包括立讯精密等新兴产业龙头。

与上证50、富时A50相比,MSCI中国A50明显提升了新能源和电子、医药等板块占比。

这些差异也导致三大指数的历史业绩有所区别,从历史数据看,无论是最近一年、三年、五年,MSCI中国A50指数都较上证50、富时A50表现更优异。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MSCI中国 A50、上证50、富时A50最近一年的收益率分别为12.5%、-1.1%、1.8%;最近三年的收益率分别是15.5%、7.0%、9.3%;最近五年的收益率分别是15.0%、8.0%、10.0%。

此外,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长期年化收益率超过11%,高于同期中国实际GDP年化增长率9%。

哪只基金发行最火爆?

10月22日-26日,华夏、易方达、汇添富、南方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MSCI中国A50ETF发行。

从上市交易公告来看,在5天内,四只MSCI中国A50ETF产品合计募集266.63亿元。

(Wind数据)

其中,吸金能力最强的是汇添富、易方达两家基金公司旗下的MSCI中国A50ETF,分别吸金近87亿元、近86亿元,均超过募资目标80亿元,最终进行了比例配售。

此外,华夏MSCI中国A50ETF发行67.68亿元;南方MSCI中国A50ETF发行38.97亿元。

从持有人来看,四只产品持有人合计33万户。其中,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认购户数11.49万户,易方达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10.22万户,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认购户数分别为7.18万户、4.16万户。

(Wind数据)

这4只产品均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个人持有的基金份额占比均在53%以上。其中,汇添富产品达65.20%。

机构大佬怎么买?

在发行时,4只MSCI中国A50ETF基金受到券商、私募等大机构的喜爱。

上市交易公告显示,汇添富、易方达、华夏、南方4只MSCI中国A50ETF产品的十大持有人基本都是券商,包括招商、中信、华泰、广发、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一批头部券商。

其中,招商证券在4只MSCI中国A50ETF中都是*的持有人,总共持有17.40亿份。招商证券在汇添富、易方达、华夏、南方的持有基金份额分别是3.68亿份、3.73亿份、5亿份、5亿份,占基金总份额比例分别为4.60%、4.66%、7.39%、12.83%。

英国第二大银行——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 PLC),是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的第十大持有人,持有1亿份;是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的第6大持有人,持有0.65亿份。

此外,汇添富基金自购1.84亿份,占总份额比例2.30%,是汇添富MSCI中国A50产品的第4大持有人。

另外,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十大持有人中除了多家头部券商、巴克莱银行之外,还有多家私募,包括林园投资、百亿私募铂绅投资等。

具体来看,君证资产旗下两只产品持有比例合计达5.14%,林园投资135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林园投资13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持有比例合计达2.3%,铂绅投资、芮泰投资持有比例分别为1.8%、1.28%。

目前4只MSCI中国A50ETF*的股票仓位数据是截至11月1日的数据,它们的仓位都较低。汇添富、易方达、南方、华夏的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分别19.94%、19.91%、10.45%、0.84%。

基金经理PK

为了“MSCI中国A50ETF”这一新产品,4家基金都派出了自家*、业绩*的基金经理们担纲。

(Wind数据)

具体来看,此次发行的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由吴振翔和乐无穹两位基金经理担纲。

其中,吴振翔现任汇添富指数与量化投资部负责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博士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后,同时拥有15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其中投资管理经验11年,在管公募规模近300亿元。

易方达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也是双基金经理,担纲的是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以及指数投资部宋钊贤拟担纲基金经理。

其中,林伟斌现任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目前在管公募基金规模近300亿元,投资经理年限7年。

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 的基金经理荣膺,是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总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证券从业年限11 年,其中公募基金管理经验 5.9 年,在管公募规模近600亿元。

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 的基金经理李佳亮,是美国南加州大学金融工程硕士,投资管理经验5年,在管公募规模近60亿元。

综上所述,从投资管理经验来看:吴振翔(汇添富基金)>林伟斌(易方达基金)>荣膺(华夏基金)>李佳亮(南方基金)。

从在管公募规模来看:荣膺(华夏基金)>林伟斌(易方达基金)>吴振翔(汇添富基金)>李佳亮(南方基金)。

基金经理怎么说?

易方达MSCI中国A50 互联互通ETF基金经理林伟斌介绍MSCI中国A50 互联互通指数的三大特点时表示:

一是指数历史业绩优于其它主流宽基指数,据Wind数据,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自基日(2012/11/30)以来,截至9月30日的累计涨幅达到166%,优于富时中国A50指数的123%;其长期年化收益率超过11%,高于同期中国实际GDP年化增长率9%,是分享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红利的良好投资工具;

二是行业分布均衡,新经济占比较高,与富时A50相比,MSCI中国A50明显提升了新能源和电子、医药等板块占比;

三是成份股汇聚各行业优质龙头,盈利能力及成长性出色,堪称中国的核心资产,受到外资机构投资者的高度认可,是“配置中国、聚焦龙头”的好工具。

南方中国A50ETF基金经理李佳亮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将逐步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各领域将加速优胜劣汰、结构分化,由过去的“做蛋糕”阶段向“分蛋糕”阶段转型。行业龙头公司可以通过不断吞并弱小差的企业实现自身增长,“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及“赢家通吃”可能仍会是未来各行各业“分蛋糕”的常态。同时,以新能源科技医药为代表的新经济相关产业,也是在中国经济中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方向。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是A股的行业龙头指数,纳入各行业的“核心资产”。另外相比现有市场主流大盘指数,也大幅降低了以金融地产石化为代表的旧经济行业的权重,大幅增加了以新能源科技医药为代表的新经济行业的权重,比较契合未来行业龙头及新经济的投资方向。

汇添富基金MSCI中国A50 互联互通ETF基金经理吴振翔指出,MSCI中国A50ETF跟踪标的指数的行业结构与成份股都与外资的行业配置结构及重仓股接近。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0月29日,外资重仓(持有市值比例超过0.5%)的股票中,有76%的资金投资于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人民币指数成份。可以说,无论从行业角度还是具体成份股角度,MSCI中国A50ETF的跟踪标的基本契合了A股市场机构化和国际化的两大发展趋势。

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张晖认为,在股指结构改善、市场机构化趋势加深、市场有效性提升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市场被动投资的投资价值有望大幅提升;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作为一只“面向未来”的指数,选择在中国优质资产中长期投资价值显现的当下推出,是“一个好指数”+“一个好时机”的完美碰撞,未来成长价值可期。

华夏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 的基金经理荣膺表示,针对科创50指数波动较大的特征,建议投资者通过分批或定投的方式来投资科创50,精髓就在于市场波动时,以较平均的成本获取筹码,一旦市场开始反弹,即可获取收益。投资方式的优化一定程度能平滑波动,同时也不会错过科创50指数长期投资机会。




国家救市资金进入时间

5月16日,“网红城市”成都救市新政落地了。

5月17日一大早,上班时间未到,另一个“网红城市”杭州急匆匆宣布楼市新政,正式松绑调控。

在此之前,2021年GDP前十强城市中,已有重庆、苏州、南京出台放松政策。其中苏州的政策力度*,二手房限售3年的限制被取消,新房限售由3年调整为2年,外地人6个月社保即可购房,非限购区域房产也不再计入家庭限购套数。

在这个榜单中,二线城市中只有武汉没有“实质性”的救市了。

5月13日,武汉出台了一个“加大纾困帮扶力度促进市场主体恢复发展若干措施”,其中并没有涉及到限购、限贷、限售、二手房等具体举措。

(2021年GDP城市GDP排名前十)

1 新一线“网红城市”扛不住了

①成都“温柔救市”

5月16日下午,成都市住建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无房家庭认定标准、家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预售办理条件、预售资金监管几个方面作出了调整。

主要是两条:一是近郊区(市)县已购或新购住房不纳入中心城区购房时家庭名下住房总套数计算。二是购房人及其家庭成员在我市无自有产权住房且登记购房之日前2年内无住房转让记录的,认定为无房居民家庭。

事实上,5月13日,网络开始流传一张成都拟放松调控的政策截图。

我们对比新政发现,5月16日政策和此前网络传言的“第3至第7”条*匹配。不过,其他关于限购、限贷、多孩家庭等政策,均未兑现。

总体而言,5月16日成都救市政策“非常温柔”。

成都救市力度之所以较弱,主要原因可能是成都楼市“没那么差”。

根据克尔瑞的数据统计,今年1-4月,成都新房成交480万平方米,同比下滑26%,位列30个重点城市第三位。相比于其他重点城市,成都的表现还算好的。

环比来看,最近3个月成都新房的去化就“不太理想”了。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4月,成都新房成交量分别是10169套、13200套和11819套。

再来看看去年同期的数据,去年2-4月成都新房成交量分别为11197套、20096套和20167套。

综合来看,成都新房最近3个月合计同比下降了31%。

另一方面,成都今年首轮土拍成交结果“并不理想”。

2022年,成都首轮土拍供应50宗土地,成交44宗,流拍6宗,流拍率12%。其中有28宗底价成交,底价出让地块过半。

拿地企业中,主要是国企央企和地方平台,包括中海、城投置地(本地国企)、保利、人居(本地国企)。在成交的44宗地中,仅7宗被民企或外资企业拿下。

最后,成都市财政收支压力并不小。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97.9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37.6亿元。收支缺口539.7亿元。

2021年,成都卖地收入为1612亿元。土地财政依赖度,一般可用卖地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来衡量。由此可见,成都2021年土地财政依赖度达到95%。

成都本次放松力度不大,不排除后期加码的可能性。

②杭州“心急火燎”

杭州方面,根据上述第三方机构克尔瑞的数据,今年1-4月,杭州累计销售商品住房面积2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7%,是新一线城市中表现最差的。

土地市场,4月25日杭州完成今年*集中供地。总成交建筑面积564.6万平方米,成交总额826.8亿元,成交楼面均价14642元/平方米,平均溢价率6.41%。本次共推出60宗涉宅地块,流拍1宗,其中底价成交27宗。土地市场整体表现差强人意。

最后,二手房方面,杭州二手房库存量很大。据杭州透明售房网上的数据显示,杭州九区(含富阳不含临安)二手房挂牌总量172928套。但是成交量每况愈下,4月份的二手房(含富阳)成交套数为3950套,同比大幅下滑,整体成交量依旧处于低位。

5月17日一大早,甚至还不到上班时间,杭州发布新政。

新政力度也很大。新政后,购买二手住房,本地户口无社保要求,非本地户口1年社保即可。个人转让家庭“*”住房的,增值税征免年限由5年调整到2年。三孩家庭增加一套购房资格,购买新房等同无房户,优先摇号。

急切的心情,和放开的力度,均远远大于成都。

2 放松路线图回顾

从低线到高线

本轮楼市松绑已进行了大约5个月。

深蓝财经注意到,楼市调控松绑基本遵循了“从低线城市到高线城市”的路径。

被视为正式“打响第一枪”的标志性城市是菏泽。

2月18日,山东菏泽多家银行正式执行“20%首付”政策。这也宣告“降首付”被高层允许。自此以后,众多三四线城市迅速跟进。

由此拉开了第一轮放松潮。

赣州、南宁、佛山、南通、温州等城市先后放松调控,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取消限购、降低首付、降低利率、提高公积金额度、直接发放购房补贴等等。重庆也在这一轮调控中率先放松。

第二轮,是以郑州为代表的“弱二线城市”。

3月1日,郑州发布房地产新政19条,高调救市。政策包括,允许投靠家庭新购一套住房、结清贷款再购买首付比例降至30%、大力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等。

此后,青岛放松限售,福州取消限购,大连全面放开落户条件等政策紧跟其后。

第三轮,是以苏州为代表的“强二线城市”。

4月11日,苏州放松限售,二手房限售由5年改为3年。

4月27日,南京放松限购,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1年内在南京累计缴纳6个月个人所得税或社保即可购房。结清贷款且名下无房,再次购房可认定为首套房利率。

5月9日,苏州再出新政。新房限售时间3年调整为2年,二手房不限售。非本市户籍居民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个税即可购房。家庭若有新出生人口(二孩及以上),出售房屋时不受限制转让年限制约。

加上最近两天的成都、杭州,至此2021年GDP十强城市里,只有“北上深”和“武汉”尚未出手了。

3 “创新”政策频频亮相

不同以往的是,本轮楼市调控松绑,创新不断。

5月11日,长沙发布《关于推进长沙市租赁住房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盘活存量房的试点实施方案》。此次政策明确,如果房屋出租出去,则不纳入家庭住房套数,可以获得一个新购房资格。

长沙楼市的“高明”调控,引发广泛赞誉。“神操作”、“华尔街的操盘水平”等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业内称之为“一石N鸟”。具体而言:

一是解决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集问题”;

二是大量租赁住房入市,抑制租金价格,保障民生;

三是让一部分长沙本地人,获得了改善购房的资格;

四是有利于新房去库存;

五是改善地方财政状况。

最重要的是,这波操作,还没有突破“房住不炒”的总体方针。

当然,还有多个城市新政与“生育”挂钩。

无锡是全国首个由地方卫健委牵头发出的放松限购内容的城市。无锡规定,如果生了二孩或三孩的家庭,可以在限购区域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申请公积金,额度可提升到60万,夫妻俩都符合条件,可提升到100万。

比如苏州,家庭若有新出生人口(二孩及以上),不限售。

4 结语

本轮楼市的松绑,表面上是救楼市,实则是救经济。

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速为4.8%,低于全年5.5%的目标。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仅0.7%。房地产行业不仅自身陷入“凄凉”,同时还拖累了经济。

5月4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深交所集体行动,出台落实金融支持稳经济工作措施,其中重点提及房地产金融措施。央行表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银保监会表示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证监会表示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深交所表示鼓励优质房企发行公司债券兼并收购出险房企项目。

所以,目前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坚持“因城施策”,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仍然是政策发力重点。

房地产还有春天吗?




国家救市政策2022

5月16日,“网红城市”成都救市新政落地了。

5月17日一大早,上班时间未到,另一个“网红城市”杭州急匆匆宣布楼市新政,正式松绑调控。

在此之前,2021年GDP前十强城市中,已有重庆、苏州、南京出台放松政策。其中苏州的政策力度*,二手房限售3年的限制被取消,新房限售由3年调整为2年,外地人6个月社保即可购房,非限购区域房产也不再计入家庭限购套数。

在这个榜单中,二线城市中只有武汉没有“实质性”的救市了。

5月13日,武汉出台了一个“加大纾困帮扶力度促进市场主体恢复发展若干措施”,其中并没有涉及到限购、限贷、限售、二手房等具体举措。

(2021年GDP城市GDP排名前十)

1 新一线“网红城市”扛不住了

①成都“温柔救市”

5月16日下午,成都市住建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无房家庭认定标准、家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预售办理条件、预售资金监管几个方面作出了调整。

主要是两条:一是近郊区(市)县已购或新购住房不纳入中心城区购房时家庭名下住房总套数计算。二是购房人及其家庭成员在我市无自有产权住房且登记购房之日前2年内无住房转让记录的,认定为无房居民家庭。

事实上,5月13日,网络开始流传一张成都拟放松调控的政策截图。

我们对比新政发现,5月16日政策和此前网络传言的“第3至第7”条*匹配。不过,其他关于限购、限贷、多孩家庭等政策,均未兑现。

总体而言,5月16日成都救市政策“非常温柔”。

成都救市力度之所以较弱,主要原因可能是成都楼市“没那么差”。

根据克尔瑞的数据统计,今年1-4月,成都新房成交480万平方米,同比下滑26%,位列30个重点城市第三位。相比于其他重点城市,成都的表现还算好的。

环比来看,最近3个月成都新房的去化就“不太理想”了。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4月,成都新房成交量分别是10169套、13200套和11819套。

再来看看去年同期的数据,去年2-4月成都新房成交量分别为11197套、20096套和20167套。

综合来看,成都新房最近3个月合计同比下降了31%。

另一方面,成都今年首轮土拍成交结果“并不理想”。

2022年,成都首轮土拍供应50宗土地,成交44宗,流拍6宗,流拍率12%。其中有28宗底价成交,底价出让地块过半。

拿地企业中,主要是国企央企和地方平台,包括中海、城投置地(本地国企)、保利、人居(本地国企)。在成交的44宗地中,仅7宗被民企或外资企业拿下。

最后,成都市财政收支压力并不小。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97.9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37.6亿元。收支缺口539.7亿元。

2021年,成都卖地收入为1612亿元。土地财政依赖度,一般可用卖地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来衡量。由此可见,成都2021年土地财政依赖度达到95%。

成都本次放松力度不大,不排除后期加码的可能性。

②杭州“心急火燎”

杭州方面,根据上述第三方机构克尔瑞的数据,今年1-4月,杭州累计销售商品住房面积2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7%,是新一线城市中表现最差的。

土地市场,4月25日杭州完成今年*集中供地。总成交建筑面积564.6万平方米,成交总额826.8亿元,成交楼面均价14642元/平方米,平均溢价率6.41%。本次共推出60宗涉宅地块,流拍1宗,其中底价成交27宗。土地市场整体表现差强人意。

最后,二手房方面,杭州二手房库存量很大。据杭州透明售房网上的数据显示,杭州九区(含富阳不含临安)二手房挂牌总量172928套。但是成交量每况愈下,4月份的二手房(含富阳)成交套数为3950套,同比大幅下滑,整体成交量依旧处于低位。

5月17日一大早,甚至还不到上班时间,杭州发布新政。

新政力度也很大。新政后,购买二手住房,本地户口无社保要求,非本地户口1年社保即可。个人转让家庭“*”住房的,增值税征免年限由5年调整到2年。三孩家庭增加一套购房资格,购买新房等同无房户,优先摇号。

急切的心情,和放开的力度,均远远大于成都。

2 放松路线图回顾

从低线到高线

本轮楼市松绑已进行了大约5个月。

深蓝财经注意到,楼市调控松绑基本遵循了“从低线城市到高线城市”的路径。

被视为正式“打响第一枪”的标志性城市是菏泽。

2月18日,山东菏泽多家银行正式执行“20%首付”政策。这也宣告“降首付”被高层允许。自此以后,众多三四线城市迅速跟进。

由此拉开了第一轮放松潮。

赣州、南宁、佛山、南通、温州等城市先后放松调控,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取消限购、降低首付、降低利率、提高公积金额度、直接发放购房补贴等等。重庆也在这一轮调控中率先放松。

第二轮,是以郑州为代表的“弱二线城市”。

3月1日,郑州发布房地产新政19条,高调救市。政策包括,允许投靠家庭新购一套住房、结清贷款再购买首付比例降至30%、大力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等。

此后,青岛放松限售,福州取消限购,大连全面放开落户条件等政策紧跟其后。

第三轮,是以苏州为代表的“强二线城市”。

4月11日,苏州放松限售,二手房限售由5年改为3年。

4月27日,南京放松限购,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1年内在南京累计缴纳6个月个人所得税或社保即可购房。结清贷款且名下无房,再次购房可认定为首套房利率。

5月9日,苏州再出新政。新房限售时间3年调整为2年,二手房不限售。非本市户籍居民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个税即可购房。家庭若有新出生人口(二孩及以上),出售房屋时不受限制转让年限制约。

加上最近两天的成都、杭州,至此2021年GDP十强城市里,只有“北上深”和“武汉”尚未出手了。

3 “创新”政策频频亮相

不同以往的是,本轮楼市调控松绑,创新不断。

5月11日,长沙发布《关于推进长沙市租赁住房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盘活存量房的试点实施方案》。此次政策明确,如果房屋出租出去,则不纳入家庭住房套数,可以获得一个新购房资格。

长沙楼市的“高明”调控,引发广泛赞誉。“神操作”、“华尔街的操盘水平”等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业内称之为“一石N鸟”。具体而言:

一是解决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集问题”;

二是大量租赁住房入市,抑制租金价格,保障民生;

三是让一部分长沙本地人,获得了改善购房的资格;

四是有利于新房去库存;

五是改善地方财政状况。

最重要的是,这波操作,还没有突破“房住不炒”的总体方针。

当然,还有多个城市新政与“生育”挂钩。

无锡是全国首个由地方卫健委牵头发出的放松限购内容的城市。无锡规定,如果生了二孩或三孩的家庭,可以在限购区域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申请公积金,额度可提升到60万,夫妻俩都符合条件,可提升到100万。

比如苏州,家庭若有新出生人口(二孩及以上),不限售。

4 结语

本轮楼市的松绑,表面上是救楼市,实则是救经济。

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速为4.8%,低于全年5.5%的目标。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仅0.7%。房地产行业不仅自身陷入“凄凉”,同时还拖累了经济。

5月4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深交所集体行动,出台落实金融支持稳经济工作措施,其中重点提及房地产金融措施。央行表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银保监会表示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证监会表示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深交所表示鼓励优质房企发行公司债券兼并收购出险房企项目。

所以,目前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坚持“因城施策”,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仍然是政策发力重点。

房地产还有春天吗?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家救市》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国家救市、a50etf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