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作为当年的爆款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曾创下首日认购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历史记录。然而,成立将近15年,该产品已累计亏损近百亿元,*净值约为0.86元,基金规模也缩水超九成。
图1: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成立以来单位净值走势
研究显示,除了市场大势的影响,仓位控制、市场判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只QDII基金出海失败。然而,接近百亿元的亏损并不影响上投摩根从中获得高额的报酬,自成立以来基金合计收取管理费用超20亿元。
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督促销售机构持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以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为鉴,基金于市场高位之际迅速建仓的投研决策是否勤勉尽责?“重网友分享、轻持营”的现象未来是否应该改变?
首只“千亿”爆款基金 成立15年累亏近百亿元
2007年10月,我国面向海外投资渠道QDII正式获批,第一批“出海”基金共计4只。其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作为首只提出以亚太市场为投资目标区域的股票型投资基金,曾创下首日认购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历史记录,配售比为25.8%。
然而,在创下发行纪录之后,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的业绩表现却不尽人意。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基金遭受重创。2008年末,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跌破0.4元关口,以0.383元的单位净值进入“三毛”基金行列。
此后,基金表现虽有所回暖,但受创立时高位建仓因素的影响,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净值多年在0.6元附近徘徊,至今依然亏损14.37%。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投资者2007年发行时申购该基金,持有近15年仍亏损超过一成。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业绩表现
截至2021年末,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以97.31亿元的累计亏损成为四只首批出海的基金系QDII中的“垫底”产品。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历史净利润(亿元)
金融危机前夕高位建仓 投研能力存疑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出海的失败,固然与基金发行时市场处于高位有关,但也与基金仓位控制、市场判断等因素密切相关。
基金于2007年10月正式成立,而2007年年报显示,刚运作满两个月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已在市场高位之际基本完成建仓,股票持仓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达到91.02%,彼时基金净值还位于0.895元。
2008年初,金融危机的海啸已初现端倪,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在一季报中作出判断:“大跌后,亚股投资价值相对浮现,整体股市已呈现筑底回温走势”,基金选择保85%以上的股票持仓,并集中投资于港股、韩国等地股市。
图4:2007-2008年首批QDII基金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
不仅如此,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还于2008年二季度逆势增仓,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增至89.99%,成为当时仓位*的基金系QDII产品。随着2008年金融海啸的到来,亚太地区也成为反应较为强烈的“震中”之一,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年内跌幅达到57.2%,期内利润亏损152亿元,不仅远远跑输全球各大股指,同时也成为已经出海的基金系QDII中下跌幅度*的产品。
除高位建仓之外,对海外市场判断欠佳是其净值落后的一大因素。
根据投资目标,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混合主要投资于亚太地区证券市场以及在其他证券市场交易的亚太企业,投资市场包括但不限于澳大利亚、韩国、港股、印度及新加坡等区域证券市场(日本除外),分散投资风险并追求基金资产稳定增值。
图5: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混合近五年重仓地区占基金净值比例(%)
虽然QDII基金宗旨是投资于多个资本市场,有效分散风险,不过港股仍是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投资的市场。研究基金持股发现,自成立以来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偏好大盘蓝筹股,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股。
然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金融业遭受重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净值的下滑。此外,基金当时主攻的韩国及澳大利亚在金融危机里下跌幅度同样惊人。
此后,虽然基金表现有所回暖,但2021年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再度下跌12.10%。
基民亏钱,基金公司赚钱:坐收23亿元管理费
作为曾经“一日售罄”的爆款基金,在发行之初铺天盖地的营销、狂热的市场氛围褪去后,其业绩只剩“一地鸡毛”。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基金的规模,已经从最初的近300亿元,跌落至27.15亿元左右。
虽然基民亏钱,基金公司却并不赔本。自成立到今年一季度末,上投摩根共从这只基金收取了23.44亿元的管理费。
事实上,在外方股东摩根资产管理的支持下,上投摩根是国内最早布局海外投资的基金公司之一。相比之下,公司长期业绩则显得不尽人意,截至5月10日,其旗下管理的QDII产品中,除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外,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上投摩根恒生科技ETF自成立以来总回报仍为负。
其中,与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一样,同属于张军管理的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基金,成立十年以来累计亏损3.01%,跑输业绩基准超60%。基金首募规模4.13亿元,目前资产净值只剩下1.12亿元。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督促销售机构持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严禁短期激励行为,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以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为鉴,公募基金公司“重网友分享、轻持营”的现象未来是否应该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作品版权归面包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作品。
面包财经官网邮箱:mt@mbcaijing.com
8月17日丨新洋丰(000902.SZ)披露2021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04亿元,同比增长24.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1亿元,同比增长39.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93亿元,同比增长41.8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12.87亿元,同比下降36.15%;基本每股收益0.56元。
截至第三季度末,QDII基金对全球35个地区与国家进行布局,共涉及33个国家。
根据wind数据显示,港股持续引领QDII的投资布局,而在外国投资上,美国、越南、德国、韩国是QDII在国别资产配置上最集中的对象。
美越德韩成QDII外国投资集中地
Wind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QDII基金*规模为2232.61亿元,相较于今年第二季度末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QDII共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股票投资,其中,仅有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市值占比超过2%,即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内地、越南,市值占比分别为50.69%、32.59%、12.13%、2.22%。
四强之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QDII基金国别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与前四强的市值占比形成较大的悬殊。排名第五的中国台湾股票市场,在QDII基金投资市值占比中仅为0.42%,排名第六的德国市值占比为0.37%、排名第七的韩国市值占比则为0.27%,上述中国台湾市场、德国、韩国市场,市值占比相加之和,尚不足越南市场的一半。
不过,上述信息也意味着,若排除QDII中的中国概念,美国、越南、德国、韩国实际上是中国QDII基金在全球投资最为集中的四个地区。这也与坊间印象形成巨大差别——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口十三亿的印度股票市场,在中国QDII基金投资市值占比中仅约0.17%,而另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日本,在QDII的市值占比中仅约0.11%。
中国QDII基金在国别资产配置中,显著提高了东盟市场的投资比例,除越南市场的投资比例大幅超过印度、日本,并进入全球配置四强外,QDII在东盟市场的另一经济体印尼、新加坡市场的布局也较大,几乎已经与对日本市场的投资持平。
截至第三季度末,QDII基金持有印尼市场股票市值约为1.35亿元,而对日本市场的持股市值为1.9亿。截至目前,持有印尼股票的主要是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印尼市场在该基金的资产配置中占比约为4.28%。
此外,有六个国家在中国QDII基金中市值占比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分别是巴西、葡萄牙、马来西亚、土耳其、波兰、智利,QDII基金对上述六国的投资全部低于100万元,其中,QDII对智利的投资仅为15万元。
港股市场持续引领QDII产品
若从产品数量角度看,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内地和法国则成为QDII产品最为集中的四大地区。
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共有91只QDII产品涉足香港市场,82只产品涉足美股市场,涉足中国A股的QDII产品数量为27只,涉足法国市场的QDII产品为16只。此外,涉及英国、日本、中国台湾、德国、荷兰股票市场的QDII产品数量也较多。
以法国市场为例,有华夏、交银、汇添富、广发、华安、嘉实、易方达、工银瑞信、富国、上投摩根、浦银安盛等11家基金公司旗下QDII产品涉足该国市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上述QDII合计持有的法国股票市值约为3.98亿元。
一些持股市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也分布着多只QDII产品。尽管中国QDII基金在爱尔兰市场持有的市值目前仅为153万元,但布局该国的QDII产品数量却有两家基金公司,分别是上投摩根欧洲动力基金以及嘉实全球房地产基金。
越南QDII规模增长最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业绩表现*的QDII十强基金,几乎清一色为油气基金类基金,其中,表现*的非油气类QDII基金当属天弘越南股票基金。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QDII基金年内收益为38.21%。
除天弘越南股票基金外,上述十强QDII基金的规模增长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份额赎回。相比之下,天弘越南股票基金在第三季度的规模增长也较为显著,截至目前该基金总规模约42亿,在短短两年时间资产规模增长超过19倍。
天弘越南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胡超在三季报中表示,基金经理三季度小幅调降了越南银行板块的比例,主要考虑包括:受疫情影响下半年银行坏账率或将攀升,商业银行受央行窗口指导降低贷款利 率,以及当前银行板块的估值整体处于高位。同时,该QDII基金加大了对于上游原材料板块的配置比例,这是由于在越南国内需求放缓的同时,全球资源品价格上涨对于越南原材料出口的拉动较为强劲。
此外,天弘越南股票基金还加大了对于消费板块的配置比例,胡超预计疫情后消费复苏有望带动消费板块的估值及业绩修复,持续偏好具有明确垄断力的行业龙头,或者具备成为行业龙头潜力的个股。
胡超认为,越南市场预计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在2%-3%,这意味四季度将实现6%以上的经济增长,这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消化疫情爆发初期的恐慌情绪,并且回归到基本 面投资的框架中。目前越南主要股指的估值水平均有所回落,市场流动性仍然处于历史上较为充裕的水平,通胀水平整体可控,当地个人投资者的开户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越南市场有望继续带来较好的回报。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一个投资开始前,人们都会比较谨慎,担心掉到坑里;但是真的掉进坑后,又会变得比较麻木,自我安慰,明知掉在坑里还不愿意出来。
有人已经掉进一个基金的坑,长达12年了,还不想出来,到底为什么呢?
01,沉没成本让人麻醉
花了1000元,在网上定好一个餐厅,但是到了之后,发现人满为患,完全没有你想象的浪漫气氛,女朋友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怎么办?
吃,估计影响心情。走,岂不是白白花了1000元?
不管你走不走,这1000你已经花了,这个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经济学提出沉没成本的概念,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被沉没成本影响我们现在的选择。
但是,现实中,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买基金,某人2007年花了10万块钱买入一只基金,跌得最狠的时候不足4万,现在涨回来一点,到了7万多。
这么多年他一直持有,希望能等到回本的一天,虽然犹豫过,但是一直都没有把它赎回,因为老惦记着当时投入了10万块钱。
这么多年他一直持有,希望能等到回本的一天,虽然犹豫过,但是一直都没有把它赎回,因为老惦记着当时投入了10万块钱。
02,那只“*”级的基金
我这里说的基金,是真实存在的,还不止一个,今天我们来评测上投摩根亚太优势377016。
这是一只07年10月份成立的QDII基金,简单的说就是国内的基金公司,帮助投资者购买国外的股票。它是咱们中国发行的第1批QDII基金。
这个基金在成立之初,万众瞩目,认购远超预期金额,最后这个基金是从300亿规模起步的。
回头查看,这只基金十余年的净值变化,*价格就是成立那一天,在那之后的12年再也没回本。
最初的300亿资金,没有能赚钱的。
很多朋友不熟悉海外市场,会不会认为海外市场表现本身就这么差,所以这个基金表现这么差呢?
这个基金主要投资于韩国,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地的股市。
这些市场,共同特点是08年都曾经深跌,到如今,早已恢复甚至创出了新高点。
表现最亮眼的是印度,早已远远超过07年。
香港和韩国也不差,最差的新加坡也已经回到了07的*位。
为什么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到现在还差20%多呢,难以理解。
基金成立之初300亿的规模,这十余年来规模一直在下降,到目前仅余45亿,说明不少人抛开了沉没成本的羁绊,早就已经赎回了。
03,买海外基金的正确方法
因为这只基金从来没回到面值一元以上,所以赎回的投资者全都是亏损离场的,这值得吗?
假如赎回后,买入富兰克林美国机会基金,或者富兰克林印度基金,可能更容易回本。
过去5年,美国道琼斯指数从16,000点上涨到目前的将近27,000点,印度孟买指数从两万点涨到目前的4万元。
假如不赎回,选择一直持有,也许再过10年都没办法回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一定要明白基金公司的小算盘。
现在还持有这个基金的投资者,应该都有一个相同的想法,等到回本,就坚定赎回。
基金公司也很清楚投资者的这种想法,所以基金公司没有动力,把这个基金的净值做上去。
如果哪天基金的净值重回一元,大部分投资者都赎回离场,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损失了每年都可以拿到的管理费。
所以,才出现市场在涨,基金不涨的现象。
简单的说吧,这个基金既不可能有分红,十几年也回不到最初的净值,还不如早点赎回,转换其他的基金。
掉进这样的坑,还是早点出来吧。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上投摩根亚太优势、000902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