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比较,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基准是什么意思

2022-08-04 14:16:56 股票 xcsgjz

银行理财产品比较



本文目录一览:



本期榜单由普益标准根据公开渠道披露的数据,选取11月存续的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公募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1],根据其近三个月、六个月区间收益率和波动率加权后进行排名(近三个月收益率、近三个月波动率、近六个月收益率、近六个月波动率由普益标准计算得出)。

本期榜单按照产品运作模式和投资类型设置分榜单,包括固收类封闭式理财产品星级评价榜、固收类开放式理财产品星级评价榜、混合类封闭式理财产品星级评价榜和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星级评价榜。

11月,固收类封闭式理财产品表现星级评价榜中,恒丰银行发行的增享系列2021年第68期理财产品(泰安分行开业专属)综合*;固收类开放式理财产品表现星级评价榜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行的鑫盈利系列1年定开9号(公司专属)*;混合类封闭式理财产品表现星级评价榜中,建信理财发行的建信理财"诚鑫"多元配置混合类封闭式产品2020年第2期(JXCXDYHH200624001)*;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表现星级评价榜中,农银理财发行的农银理财"农银进取·五年开放"价值精选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

从银行维度看[2],固收封闭式产品方面,宁银理财上榜五星产品最多,共计160款,其次分别是建信理财、宁波银行、徽银理财、上海银行、浙江富阳农村商业银行、贵阳农村商业银行、重庆银行、嘉兴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机构;固收开放式产品方面,苏银理财上榜五星产品最多,共计71款,其次分别是招银理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平安理财、温州银行、徽银理财、日照银行、华夏银行、农银理财和兴银理财等机构;混合封闭式产品方面,渤海银行上榜五星产品最多,共计61款,其次分别是华夏银行、浙江文成农村商业银行、广东华兴银行、交银理财、农银理财、珠海华润银行、上海银行、建信理财、中邮理财、宁波通商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和龙江银行等机构;混合开放式产品方面,交银理财上榜五星产品最多,共计27款,其次分别是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北京银行、华夏理财、九江银行、东莞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理财、宁银理财、广东华兴银行和汇华理财。

11月,固收类封闭式理财产品共7473款产品参与评价,共1495款产品获评五星;固收开放式理财产品共4195款产品参与评价,共793款产品获评五星;混合封闭式理财产品共833款产品参与评价,共167款产品获评五星;混合开放式理财产品共442款产品参与评价,共89款产品获评五星。


详细榜单情况

11月固收类封闭式产品星级评价榜(TOP100)

11月固收类开放式产品星级评价榜(TOP100)

11月混合类封闭式产品星级评价榜(TOP100)

11月混合类开放式产品星级评价榜(共89款)

11月固收类封闭式五星级产品上榜银行

11月固收类开放式五星级产品上榜银行

11月混合类封闭式五星级产品上榜银行

11月混合类开放式五星级产品上榜银行

榜单说明:

☆ 数据各家机构公开渠道披露净值信息的理财产品。

☆ 产品选择:选取产品结束日大于2021年10月31日且净值数据在2021年11月20号之后仍有披露的产品;

☆评分方式:收益方面,采取三个月区间算术收益和六个月区间算术收益标准化后数值等权重加权方式得到收益评分;风险方面,采取三个月区间波动率和六个月区间波动率标准化后数值取负数并等权重加权方式得到风险评分;最终,由收益总分和风险总分6:4的加权比例得到总得分。

☆星级划分:按照总得分将产品按20%、20%、20%、20%、20%的比例依次划分为五星至一星产品。

☆未连续披露近六个月净值数据的产品不纳入计算。

免责说明:

本排行榜所有信息及数据均来源于公开信息及合法渠道,由普益标准收集整理形成。普益标准是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不做任何销售指导。普益标准本着审慎勤勉的态度,力求保证内容的客观公正,但不对本排行榜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附带任何形式的保证。本排行榜内容的信息仅供读者参考,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注:

[1] 具体范围限定为公募、非结构性、非QDII、非现金管理净值型产品。

[2]详细上榜五星产品信息及五星产品所属机构信息请参考附录。




中信银行理财宝

点击右上角“关注”,可以通过后台菜单查看更多投资经验分享


01,随时要用的钱,不同方式,收益差2倍,甚至10倍

现在大家都知道把钱放在银行,如果不理不问,只是存活期几乎没有利息收入,这也是类似余额宝等宝宝类的产品在这些年越来越火热的原因。

不过,随时需要使用的资金怎么理财,其实还是需要一点技巧。

比如在中信银行的活期理财产品里,*收益率2.8%,*收益率仅1.354%,差距达到两倍,这就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些活期内的产品有些是基金,有些是银行理财产品。大家看到的南方版,华夏版,国寿版,嘉实版信诚版,这些全部都是代销产品,来自于基金公司所发售的货币基金,其实跟余额宝是相同的性质,过去的7日年化收益率*的1.682%,*的只有1.354%。

*收益2.8%的是属于银行自己的产品,投资于货币市场为主,但同时也利用银行的优势,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所以收益率比货币基金高。中信银行的"天天*"就是这样的产品。

除了理财产品,中信银行还有*比较灵活的存款产品,50元起存,钱存进去之后可以随时拿出来,哪怕只存一天,收益率都比活期的高。实际存的时间越长,就按对应的定期利率结算,获得的利息更高。关键这是随时可取的。

不过这个产品,比财说得明白曾经评测过的其他一些银行的同类产品,收益率还是略低了一点。


02,结构存款代替短期定期存款

很多人喜欢存款,因为存款保本保息,虽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存款高一些,但毕竟没有保本的承诺。

如果想适当的提高存款的收益率,可以通过结构性存款想想办法,结构存款也是保本的。

中信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有*半年的,1万起,*收益率为1.75%,也有可能达到2.9%或者3.2%。

普通的定期存款半年期的利率只是1.65%,因此这*结构性存款,不但有保本的功能,而且*收益率还能达到1.75%,那就成为了短期定期存款的很好的代替品。如果挂钩商品的表现达到了原来设定的标准,还有机会获得2.9%甚至3.2%的收益率,那比起普通的存款就更高了。


03,年化亏损4.5%的理财产品

中信银行*"**稳健信用"产品,前段时间的净值出现连续下跌,让一些投资者很担心,开始考虑赎回。

近期的净值变化来看,今年5月初*净值接近1.09,近期的净值是1.0815,出现了0.78%的下跌,如果只算这两个多月的跌幅,年化亏损率达到4.5%以上。

这个产品的投资比例约定比较模糊,资金可以投向货币市场类,固定收益类以及其他符合要求的债权类资产,合计比例不低于80%。从以上表述难以看出资金具体的投向以及比例分布。

近期的下跌,说明债券类的投资占比应该不少。这与产品投资中较多的信用债有关,而近期正好是债券市场的波动调整。如果持有的时间长点,应该不会出现亏损,中途的波动应该最后会被抹平。

这个产品从2018年10月末成立到7月初,净值已经达到了*的1.0815,在大约1年9个月里,上涨8%,年化4.75%,可见只要持有时间长,获得4%~5%的年化收益率,应该问题不大,


04,养老目标理财产品,*收益率基准达到5.4%

中信银行有*以2030年退休为目标的理财产品,在资产分配上面,距离退休日期越接近越趋向于保守,其中债权类资产不低于80%,权益类资产不超过15%,听起来卖点比较明确。

在公募基金市场里,也有一些基金是以养老退休为目标的,大多是FOF基金。这*银行理财产品,与FOF基金应该比较类似。

产品说明书中提到,根据投资者收入情况,风险偏好等因素调整组合,但是对于这么*公募产品,投资者的收入情况和风险偏好,根本不可能一致,更谈不上据此调整。这看起来只是宣传而已。

另外,产品的封闭期730天,与2030年的退休目标日期还差距较大,实际上大部分投资者会把它当成两年期的产品购买。产品的设计目标是为了2030年的退休,但是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仅仅为了两年的定期理财,目标不一致,可能会造成难以达到收益预期。

而且,从这些年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公募基金中的养老基金收益不太理想,所以银行的这一类养老目标理财产品,可能受欢迎的程度也较低


05,收益率超10%的银行理财产品

(1)

中信银行*产品,"**多资产挂钩",截止目前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1%,虽然处于售罄状态。这么高的收益率,还是值得研究,毕竟如果合适的话,等待开放就可以买入。

资金的80%以上投资于债权类资产,其中的非标债权类资产不超过40%,没有任何资金投向权益类资产,但是会有20%以下的资金投资于金融衍生品类。

而投资于固收类资产所获得的收益,其中有一部分将投资于一年期的沪深300期权产品,假如一年之后沪深300指数比起期初日上涨,期权的年化收益率为5.1%,否则年化收益率为0.6%。

因此这个产品实际上把大量的资金放在债权类资产当中,把其中的部分收益用来做沪深300指数的对du。产品运作一个月多点,*的净值1.0122,实现的年化收益率达到11%。

大家需要注意,产品成立以来的收益率虽然比较高,但是所经历的时间毕竟太多,这样的年化收益率难以持久。至于要不要买入,先看一看吧。


(2)

而另*产品"**全球多资产",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达到12.8%,对于喜欢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来说,这个收益率非常夸张。

这个产品在今年2月25日达到阶段高位后,出现了明显的回调,以2月25日净值1.0749开始计算,到目前仅仅上涨了2.95%,这4个半月的年化收益率,就降到了7.9%左右。如果从2019年1月25日第1次公布净值算起,累计上涨8.65%,年化收益率进一步下降到5.9%。

所以,收益率实际上并没这么高,不能仅看银行拿出来宣传的数据,要看更多没拿出来的数据。

我们在看这*产品的投资比例分布,债权类资产40%~80%,权益类资产不超过30%,衍生品不超过30%,从3月份*回撤1.9%来看,权益类资产占比大约10%左右,5月份之后,只出现了一点小波动,说明债券调整对净值的影响,与股票市场上涨有一定的对冲。

总体来说产品并不算太差,只是也没有像宣传的这么好,银行理财产品只公布净值,没有定期公布持仓情况,这一点真不如公募基金。

我们购买类似投资组合的公募基金,应该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而且没有封闭期的限制,喜欢银行理财的朋友,应该适当关注债券类基金。

点击以下链接,了解更多银行理财资讯:

广发银行活期收益超余额宝2倍,净值型10%,集中评测三类产品

兴业银行活期理财3.6%,*10%的保本存款,五类产品集中评测

中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5%还低风险,也有亏损8%,集中评测近十款

平安银行,保本的,高收益的,净值的,结构的,保本产品*7.5%

招行产品小额比大额存单高,保本的*10.3%,看透净值产品不足

财说得明白,带你看懂财经现象背后的真相。

关注财说得明白后,后台的菜单,可以更方便看到近期的精华文章与理财干货。





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分析

以3月21日收盘价计算,目前已有36只银行股市净率低于1倍,占比达85.71%。其中,有10只个股市净率低于0.5倍。

倘若上市银行分红计划与往年相同,以当前股价计算,有多只银行股息率有望超过6%,远高于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观点认为,当前不如投资银行股拿分红,这个方法行得通吗?

视觉中国-VCG211308670616

银行理财产品随着真净值时代的到来大面积“破净”。尤其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大幅回调,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固收+权益类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对比来看,似乎银行股收益远高于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

市场行情剧烈波动下,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认为,投资者对风险偏好的认知尤为重要。

他建议银行等理财产品提供者需要设置与基金等其他类型产品一样额外的产品风险提示和更严格的投资者风险测评。投资者需要对理财产品的投资取向、配置方向等合同规定进行系统阅读和理解,审慎研究和选择理财产品。

银行股股息率抬升

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收盘,42只A股银行股中,有6只银行股市净率高于1倍,其余36只银行股均跌破净值。

市净率高于1倍的银行股以绩优股和次新股为主,包括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兰州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瑞丰银行。其中,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兰州银行市净率高于1.2倍。

36只银行股股价已经跌破净值,10只个股市净率更是不足0.5倍,包括渝农商行、北京银行、贵阳银行3家城农商行,还包括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等5家股份行,以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2家国有行。

-500472233

低估值、破净已是银行股的“常态”,不过行业人士认为,在当前估值水平下,若2021年上市银行的分红计划不变,银行股的股息率有望提升。

近日,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发布2021年年报,报告期招商银行股息率为3.29%,高于2020年度的2.71%;平安银行2021年股息率为1.55%,高于2020年度的1.22%。

另外,以当前股价计算,已有多只银行股息率超过6%,远高于存款和理财产品的年度收益率。其中北京银行股息率*,达6.88%,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股息率也均高于6%。

“大的银行股都不适合做短线,长期看,股息率已经远远高过理财产品,同时持有之后还有获利的机会。”此前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银行股的股息率高于大多数理财产品,但银行股的短期股价涨幅可能比股息率更高,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据通联数据统计,年初至今有14家A股上市银行股价上涨,成都银行、兰州银行的累计涨幅均已超过10%。

中信证券研报继续看好接下来银行股的表现,预计下阶段包括货币、信贷、监管、地产等政策有望形成稳增长、稳预期合力。对于银行板块而言,中信证券认为从外资流出到国内理财等资金赎回的股票流动性压力逐渐缓解,且股价充分反映了由金融数据不力引发的房地产风险预期影响,静待政策发力改善资产质量预期。

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

很多投资者认为,买银行理财产品不会亏钱,但今年以来,这一惯性认知正被打破。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公布的内容显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基本完成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

目前,市面上所有关于保本理财的产品已不复存在。

视觉中国-VCG211311274143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全市场28822只银行理财产品(包含银行发行的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中,破净产品已达2003只。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截至3月15日理财公司混合类理财产品年初至今平均收益率约为-2.03%,混合类理财破净产品数量占比41%;理财公司存续的20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年初至今平均收益率仅-10.38%,破净产品数量占比60%。含权益理财负反馈较明显,存量产品遭遇客户赎回压力。

招商证券银行团队认为,随着银行理财市值法估值比例大幅提升,净值波动加大,民众理财投资的难度上升,实现较好的理财投资收益难度不低。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认为,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比例在提高,但产品的赎回压力不会太大。对比配置同类资产的产品,银行理财的整体表现相对稳健,回撤幅度相对较小。且理财产品是*收益型产品,作为中长期投资产品,收益率相对稳定。

另外,对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为客户提供更多样化的配置策略和产品选项是大势所趋”信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告诉

分析师:银行理财是低波动资产,股票是高波动资产

据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姜诚介绍,银行理财是低波动资产,股票是高波动资产。

原因是银行理财的期限短,股票的期限长。虽然银行理财产品不同于以往,也要按“公允价值”估值,也会有净值波动了,但它仍然是未来现金回报确定性更强的资产。

股票,由于它永不还本,也没有强制付息(对普通股东而言),所以价格的波动就会很大。银行股也不例外,就算估值再低,过往利润再稳定,也不意味着未来分红稳定。

但换个角度看,买股票和银行理财都是金融投资,都是放弃今天的消费,以期在未来获得更高现金回报。

综合自第一财经、中国证券报、公开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搜索

复制




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基准是什么意思

财联社(北京,

“监管部门并非禁止银行理财子公司使用‘业绩比较基准’,而是不能单独使用,使用时需要各家理财子公司就‘业绩比较基准’的测算方法进行解释,如写明历史业绩或者测算依据等支持性材料。”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监管部门并未对“业绩比较基准”的给出统一的说明格式,理财子公司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与此同时,据理财子公司的人士透露,按照销售新规,不得突出“业绩比较基准”的数值,因此新规正式落地之后,现有的理财产品公开展示的内容也将有所调整。

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要求在使用*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时,要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主要是避免误导消费者,防止投资者错把“业绩比较基准”当成预期收益。在此背景下,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环节越来越合规,预计未来出现实际收益率与业绩比较基准偏离的情况亦会有所增多。

业绩比较基准怎么来的?银行给出“花式答案”

月前,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各类理财机构“不得使用未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业绩比较基准,单独或突出使用*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该《办法》将于6月27日起正式实施,并有6个月的整改期。

正是针对上述要求,不少银行理财子公司于近期启动了该项工作。一位银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对财联社

据了解,“业绩比较基准”有*数值型、区间数值型和挂钩型三种形式。*数值型和区间数值型主要应用于固定收益类产品,挂钩型在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中均有应用。

财联社

但各家银行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说明方式并不相同。有银行通过在理财产品展示页面的“业绩比较基准”旁增加“!”标识进行提示,点击即可看到简单的说明;有银行则直接将“业绩比较基准”改为“自成立以来年化收益”,更加直观的说明了该收益率的依据。

此外,在表述方式上,各家银行也不完全一致。但相同的是,均明示了“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收益承诺。

工行的提示为:“本产品业绩基准为投资管理人结合历史经验和当前市场环境对该产品策略可达到业绩的预估,不构成对该产品未来任何的收益承诺”;招商银行的提示为:“‘业绩比较基准’指理财计划管理人给予过往投资经验及对产品存续期投资市场波动的预判而对本产品所设定的投资目标,‘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本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或招商银行对本产品进行的收益承诺”。

在各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产品协议中,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说明更为详尽。

如某银行理财子公司*“业绩比较基准”为3.7%的固收类产品,在其新增的产品说明显示:该产品重点投资于信用债等资产,根据当前市场环境,可获取的合意资产收益率平均在4.15%左右。同时根据流动性管理需求和监管要求配置不低于5%的高流动性资产。综合来看,扣除相关税费成本后投资者可获得收益率的中枢预计在3.7%左右。

不过,也有一些银行目前暂未按新规要求完成调整。部分产品仅在业绩比较基准一栏中显示出运作周期中的年化收益率区间,但尚未给出该收益率区间的来源依据及计算标准。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下一步,针对*数值型、区间数值型的理财产品,理财公司应按照“新老划断”的原则,加快进行整改。目前,公募基金已普遍采用动态比较基准,理财产品在整改中也可以借鉴。

最终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或现偏离

在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趋势已成定局。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的方式从预期收益率变为“业绩比较基准”,再到强制对“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解释说明,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种递进的监管要求,最终目标都指向打破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

董希淼认为,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受限于风险偏好、投资习惯等因素,投资者仍然普遍希望在投资理财产品时,能够以直观明了的方式了解理财产品的可能收益情况。尽管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不再使用预期收益率,而是通过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来对理财产品进行宣传,但“业绩比较基准”如果不全面、准确,投资者仍然会有 “预期收益幻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刚性兑付的“暗示效果”。

而此次《办法》要求展示“业绩比较基准”,要讲清楚“方法论”,要有理有据,避免误导投资者,防止投资者错把“业绩比较基”准当成预期收益,董希淼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一位*银行理财分析师也表示,银行或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给出的收益一直都有测算的方法。在资管新规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即便无法到达给定的预期收益率,由于“资金池”的存在,可能会出现用某一支收益较多的理财产品来弥补收益不足的理财产品,变相形成刚性兑付。而资管新规之后,理财产品禁设“资金池”,“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不再能行得通,刚兑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了。

“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最终收益率,最终收益率和“业绩比较基准”可能会出现偏离,甚至大幅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也会令投资者更加明确刚兑将不复存在。而打破刚性兑付,也需要投资者在投资风险认知上有所提升,改变此前刚性兑付的惯有理念,同时银行在销售时也需要更加规范。

据财联社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刘银平表示,从净值型理财产品实际投资收益来看,由于不同产品资产配置差异较大,净值波动差异也大,投资者可能获取远超“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率,也有可能产生部分本金损失。整体来看,产品风险等级越高,可配置的权益类资产比例越高,投资收益率偏离“业绩基准”的概率会更大,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求也越高 。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银行理财产品比较》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银行理财产品比较、中信银行理财宝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