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02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一二三”奋斗目标,坚持“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8.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831.4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3550.9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1:39.8:51.1调整为9.0:40.4:50.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74606元。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364.0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270.3亿元,坊子区211.6亿元,奎文区361.7亿元,青州市676.8亿元,诸城市767.4亿元,寿光市953.6亿元,安丘市403.9亿元,高密市614.6亿元,昌邑市527.9亿元,临朐县389.4亿元,昌乐县405.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15.7亿元,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336.9亿元,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50.3亿元,综合保税区45.4亿元。
物价水平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0%,衣着类价格上涨2.0%,居住类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4.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1%,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下降0.3%。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2%,比上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920.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2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09.4。
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0.6万户,比上年增长60.1%;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9.4万户,增长18.7%。
二、重点战略和改革
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级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6亿元,全市5.2万户、9.4万名脱贫人口无一人返贫致贫。建成高标准农田620万亩,新增*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三品一标”总数1152个,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4个,美丽庭院示范户22万户,乡村建设行动一体推进。村社一体化、土地整村流转经营村庄188个,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突破,全省率先发布《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并完成涉农生产经营主体授信12151家,授信总额度82亿元。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总数达7个,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海洋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重点培育的18个海洋特色园区完成投资286.8亿元,海洋产业收入1704亿元。119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9.6亿元,建成投产项目32个,海洋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三届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参展参会国内外知名企业180余家、*科研院所9家,达成合作成果26项,总投资额190亿元。
链式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围绕“5+10”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组建产业联盟6个,潍柴动力、歌尔股份等11家企业当选省级“链主”。昌乐黄金珠宝、高密安全防护用品2个产业集群入围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实施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04项,完成投资424亿元,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1.3%。华建铝业获批*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绿色海洋化工制造业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省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省级数字经济园区8个,上云企业突破1.4万家,累计建设5G基站8434个、开通8032个。搭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获批省级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11个。潍柴动力入选世界500强,10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现有省级制造业单项*83家,省级“隐形*”企业64家;*制造业单项*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瞪羚企业10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4家、独角兽企业1家、新跨越民营企业1家。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年省外到位资金2421亿元,新开工项目527个,新签约项目599个,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招商成效突出,共新签约项目249个,签约金额1257亿元,新开工项目248个,到位资金1322亿元。加大重点区域对接,组织重点城市“点对点”招商活动16次,签约重点合作项目48个。引进落地了深圳(潍坊)科技工业园、潍坊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星泰克光刻胶等一批“大高外强”项目。全年累计引进投资百亿元以上、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合作项目143个,总部企业42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推出187项改革举措,构建“1+18”政策体系,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15分钟政务服务圈”“三联办改革”“一次不跑、事就办好”“零工客栈”“金融管家”等创新做法被国家、省肯定推广。选派1.5万名机关干部服务2.1万家企业(项目),搭建服务企业专员与企业家间的交流平台,成立土地、资金等9个问题解决专项小组,全力推动解决企业难题。全市共收集问题3.7万个,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工缺口11万余人,为企业(项目)提供授信支持、解决贷款551余亿元,解决融资需求337余亿元。聚焦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提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服务、公益化运营”的“零工客栈”服务模式。
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入选第三批省“雁阵形”产业集群3个、领军企业4家,纳入省重大产业攻关项目10个。新增*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个、服务业创新中心3家。压减炼油产能210万吨、化肥(合成氨)产能31万吨、轮胎(斜交胎)产能630万条(折标准胎)。完成化工园区智慧监管平台升级改造9个,全面完成铸造企业整改提升验收和产能审核备案。出台光电芯片、集成电路等专项扶持政策,天瑞重工磁悬浮产业园投产运行。
三、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健康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630.4亿元,增长6.7%;林业产值8.6亿元,增长1.3%;牧业产值338.0亿元,增长16.5%;渔业产值106.5亿元,增长5.2%;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00.1亿元,增长8.4%。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027.9万亩,比上年增长2.3%,粮食总产量435.9万吨,增长2.6%,粮食单产424.0公斤/亩,增长0.3%,自2012年以来*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棉花产量4339吨,下降28.3%;花生产量17.9万吨,下降5.7%;烤烟产量1.7万吨,下降4.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306.6万吨,增长4.4%;园林水果产量100.8万吨,增长9.5%。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落地上图”*造林7069亩,森林抚育18.4万亩,育苗面积12.9万亩。全面落实林长制,设立各级林长10535名。
畜牧业生产持续恢复。生猪存栏374.1万头,比上年增长14.1%,出栏493.0万头,增长20.9%;牛存栏17.9万头,增长9.5%,出栏17.5万头,增长55.9%;羊存栏66.9万只,增长13.5%,出栏125.1万只,增长22.7%;家禽存栏1.3亿只,增长13.0%,出栏5.0亿只,下降6.4%。肉蛋奶总产量(不含小品种)171.4万吨。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水产品总产量49.1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产量10.3万吨,下降3.5%,海水养殖产品产量36.3万吨,增长6.1%;淡水捕捞产品产量0.3万吨,增长35.8%,淡水养殖产品产量2.1万吨,增长1.8%。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机服务组织3679个,农机户52.5万户,农业机械总动力1082.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2.7%。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实施峡山水库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保护工程,提升改造村庄级供水管网435个。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62个,建成美丽移民村16个。调引长江水、黄河水5760万立方米,向青岛等缺水地区调水1亿立方米。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8条。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36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其他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15.3%、0.6%、8.7%,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11.4%。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0.4%,重工业增加值增长9.9%。37个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统计范围内的288种产品中,168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工业效益增势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9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实现利润总额497.5亿元,增长9.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676家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6.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7%。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增长12.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3.3%,制造业投资增长25.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4%。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6.6%,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38.9%、147.1%。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875.2亿元,比上年增长5.4%。房屋施工面积增长3.3%,其中住宅面积增长1.8%。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1.6%,其中现房销售面积增长37.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加快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89.1亿元,增长16.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92.3亿元,增长15.5%。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14.8亿元,增长30.0%;商品零售2466.7亿元,增长15.5%。
七、开放型经济
外贸进出口实现跨越发展。完成进出口总额265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其中,出口额1861.7亿元,增长53.2%;进口额795.3亿元,增长15.2%。5月份起单月进出口总量连续8个月突破200亿元,12月当月达到308.9亿元,创单月历史*。跨境电商实现跨越赶超,进出口额突破200亿元,是上年的167倍。服务贸易实现倍增。
利用外资质效水平全面提升。实际使用外资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结构性指标保持全省前列。124个“一把手工程”项目到账12.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94.5%。为7个重点外资项目解决土地指标459亩、能耗煤耗指标56.5万吨,4个项目获省奖励2549万元。
八、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6.6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资184.4亿元,国省道项目投资10.1亿元,灶朱路改建工程投资2.8亿元,宝通街快速路改造投资3.7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9.1亿元,港口投资2.2亿元,城市公交投资2.1亿元,铁路投资10.8亿元,场站物流园区投资11.4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2916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7.3公里、一级公路1993.7公里、二级公路2668.1公里、三级公路3872.8公里、四级公路20053.1公里;国道1172.6公里、省道1127.7公里、县道3736.9公里、乡道5504.6公里、专用路19.4公里、村道17603.9公里。公路密度180.7公里/百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潍坊机场客货运航线15条,通航城市17个,运送旅客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7%;货运量3.2万吨,下降1.5%。水上货运量4252万吨,下降1.2%,水上货物周转量281.3亿吨公里,增长15.1%。港口总吞吐量4514.6万吨,下降9.9%,其中外贸吞吐量74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8.1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8.3%、11.9%。城市公交日均客运量23万人次,全年客运量8518万人次。中心城区巡游出租车日均接送乘客10万余人次,平均每辆车每年运营10万余公里、接送乘客1.5万人次。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12770.4万件,业务收入2.0亿元;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45441.1万件,增长33.0%。电信业务总量87.7亿元,增长32.6%。电话用户总数1155.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90.2万户,下降0.8%;移动电话用户1065.7万户,增长1.5%。上网用户1140.6万户,增长4.0%。
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荣获“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梳理重点文旅项目210个,完成投资170.1亿元。新评定4A级景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景区化村庄25个、市级景区村庄54个。新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文旅消费集聚区3家。版权登记数量64413件,增长211.9%。入选首批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预算收支任务圆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税收收入499.6亿元,增长17.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6.1%;主体税种完成268.6亿元,增长1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9.8亿元,增长10.5%。其中,社保就业、节能环保、城乡社区等支出分别增长11.4%、14.3%、64.4%;民生支出704.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0.1%,连续6年超过80%。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17.8亿元,比年初增加1141.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873.0亿元,比年初增加1298.9亿元。企业贷款利率保持低位运行,全市银行机构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普惠性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企业上市工作实现突破。新增上市公司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6家。实现资本市场融资577.1亿元,其中上市企业股权融资178.5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398.6亿元。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驻潍保险机构75家。其中,财产险机构34家,人身险机构41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17家,保险专业中介分支机构296家。全市保险业共提供社会风险保障2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4.1%。保费收入288.7亿元,增长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9.7亿元,增长8.2%;人身险保费收入209亿元,增长6.5%。赔给付94.1亿元,增长26.3%。其中,财产险赔付52.6亿元,增长23.1%;人身险赔给付41.5亿元,增长30.7%。
十、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学生8.5万人;普通高中64所,在校学生18.1万人;初中311所,在校学生30.1万人;小学687所,在校学生60.6万人;幼儿园2088所,在园幼儿37.5万人;启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年内建设中小学75所、幼儿园135所,分别新增学位4.5万个、1.8万个。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8400余家,卫生技术人员7.8万人,床位6.8万张。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医养机构165家,床位总数2.7万张。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位数2.7个,完成省定年度目标的168.9%。为失独人员投保住院护理保险,覆盖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标准提高至79元,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1.9%,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82.9%。入围全国县级百强医院7家。全省首家区域医学影像云平台逐步完善,汇聚医学影像数据400余万份。市直各大医院招录博士15人、硕士276人,*职称139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团队)66人(个)。
疫情防控积极有效。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前122天建成投用。全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70家,其中48家开展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日*检测能力32.3万份,全年累计完成“应检尽检”1470万人次。
公共文化供给日益丰富。创排大型舞台剧4部,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9244场、公益电影放映7.3万场。获评国家等级文化馆13个,其中一级馆12个。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2个。新评定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13个、村26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参加第十四届全运会取得10枚*、9枚银牌、11枚铜牌,创造了历史*成绩。圆满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帆船、排球、足球相关项目比赛。举办省级以上高端赛事60项,打造特色品牌赛事32个。创建提升国家青少年训练中心、国家排球训练基地等*训练基地10个、省级训练基地14个。持续打造“全民动起来·潍坊更精彩”全民健身品牌,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500场次,建成笼式球类(多功能)运动场地38处,提升体育公园4处,为老旧小区、行政村(社区)、口袋公园配建健身路径1011件(套)。各级体育协会达到25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4万名,健身站点6700余个,培训各类体育人才6000余名,组织体育公益志愿服务活动300场次。
十一、科学技术、质量监督及人才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成启用,获批创建全省*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水动力平台落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706家。入围第一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9个,争取资金1.3亿元。入围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9个,争取资金565万元。入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个,争取资金1562万元,其中潍柴动力和北大农业研究院项目成功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项目。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和“小升高”计划,申报公示合格683家,总量达到1397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17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3个项目获省一等奖,其中天瑞重工项目获得全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我市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登记技术合同369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持续强化。国内专利授权28858件,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22件,增长32.9%。PCT国际专利申请380件,增长27.5%。专利质押融资登记238件,增长80.3%,质押金额21.1亿元,增长112.2%。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639件,增长29.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5件,增长29.8%。有效注册商标新增35758件,达到168562件,分别增长31.2%、26%。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达到100件。
质量品牌双提升成果丰硕。创新实施质量品牌“1+N”服务体系,入选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72家,入选省优质产品基地品牌价值十强基地3个。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3个。全市有效认证证书达到1.9万张。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18项、省级地方标准1项,培育发展团体标准68项。获批*标准化试点项目4项、省级8项。国家内燃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落户我市,获批设立全国首个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
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产才融合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出台加强重点产业人才支撑16条措施、13项个性化政策。创新校地合作,实施“双百行动”,靶向推动高校人才、技术向我市集聚,促成合作项目256项,解决技术难题287个,带动新增销售收入12.6亿元。高端人才引育再创新高,吸引768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加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产生优胜人选22名,新引进高校毕业生6.8万人、高端技术人才1345人,均创历史新高;1人通过省“一事一议”实地核查,遴选产生新一批鸢都产业领军人才52人、鸢都学者23人;引进外国专家人才307人。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首批发布重大科技创新项目45个,总金额3.8亿元;设立“人才潍坊伯乐奖”,重奖引才育才成效突出的企业家28人;成立2亿元华潍人才股权投资基金;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为362名青年人才发放购房补贴3873万元;开展惠企人才政策集中解读宣讲174场次,覆盖企业10574家,解决企业人才用工缺口11万人。6家单位获评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3项工作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引进合作的5名高端人才新当选“两院”院士,1人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1人入选*重点人才工程。
十二、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03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16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7元,增长10.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33元,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498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11元,增长13.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向好。城镇新增就业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开展职业培训18.4万人次、岗位技能提升2.2万人次,共发放技能培训补贴1.8亿元,其中以工代训补贴4590.7万元,惠及1409家企业5.6万人。制定企业人才用工服务10条措施,全力破解企业人才用工难题,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851场次,为17.4万余家次企业提供招聘服务98.6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建成15处“零工客栈”,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日均服务6000余人次。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5754.2万元,“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万笔,发放贷款金额21.5亿元,带动就业3.3万人。2021年12月人社部复函省政府批复同意“部省共建”中国潍坊留学人员创业园,我市成为2016年以来全国获批部省共建留创园的四个城市之一,也是全省*获批的园区。
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职工养老、居民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3.3万人、474.1万人、122.1万人、187.1万人。4.4万名环卫工人实现“应保尽保”,7.1万城乡困难居民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应缴尽缴”,签发电子社会保障卡601万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三金同涨”,“社银直联”系统应用走在全省前列,社保待遇实现“秒到账”,为62.2万退休职工和163.6万老年居民发放养老金288.8亿元。为2956名重残人员落实提前5年领取居民养老金待遇,为2.9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4亿元,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6632万元,为6.5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4645万元。
医疗保障水平不断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04.5万人,参保覆盖率96.4%。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收入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当期支出138.2亿元,增长20.3%。发布*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潍坊惠民保”,累计投保328万人,投保覆盖率36.5%,保费总额4.9亿元。
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全面落实。建成四级衔接互通的社会化救助工作网络。年内两次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资金8.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0.9万人。建立四级儿童关爱体系,实施政府购买关爱服务项目16个。市儿童福利院在省内率先设立特教班,该院副院长杨守伟同志获评“全国*共产党员”“齐鲁时代楷模”。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128人次。“慈心一日捐”接收捐款4040.1万元,创历史新高。销售福利彩票10.2亿元。“红背心”品牌效应凸显,实名注册志愿者148.5万人,志愿服务队伍7810支,志愿项目1.8万个,累计服务时长545.8万小时。建成镇(街)社工站95处,覆盖80%的镇街,探索形成“潍坊经验”。
养老服务工作有力推进。省内率先建成运行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为9755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智能适老化改造,发放智能防走失手环2560个。3家养老机构在省内率先通过五星级养老服务认证。引进山东国欣颐养康养集团投资50亿元打造颐养综合体。建成助老食堂156处,养老服务工作获中央改革办高度肯定。
十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争创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城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为全省荣获三大*荣誉*地市。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累计建成、提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9.4万户,化解完成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122个,改造老旧小区项目66个、6.1万户,棚改新开工3866套,建成14669套,回迁未建成社区及棚改逾期安置项目101个。33条道路和10处过街天桥竣工投用,站南和高铁两大片区加快建设,全市首个北海路通亭街市政立交桥和首条宝通街高架快速路高质量提前建成通车,创造了城市建设“潍坊速度”。常态化规范住建领域“六+N”项行业治理,着力营造公平正义市场环境。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创建省级深度保洁示范路127条,深度保洁面积4661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深度保洁率91.9%。新建口袋公园283处,完成140个城市出入口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181个、示范单位936个。中心城区新建公厕147座,安装设置遮阳棚134处,增加第三代公共自行车5000辆、站点200处,规范“小修”(修鞋、修锁、修车)摊点128个。中心城区累计完成647个小区、95条道路、389个错接混接点雨污分流改造,整体进度超过70%,实现了6毫米以下降雨不溢流。构建智慧窨井盖监管系统,改造安装数据采集和物联传感设备污水井盖2367个。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5.0%。空气优良天数289天,比上年增加21天,创历年*。空气综合指数、PM2.5、PM10三项指标改善率均为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指数同比改善17.2%,7个国控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71.4%,20个省控以上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65%,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43.8%,均优于省定目标。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在全省率先实行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率先完成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完成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履约清缴工作,率先完成排污许可“双百”任务。高密市、峡山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临朐县获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峡山区获批第一批省级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试点。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14起,比上年下降21.9%;安全生产事故死亡78人,下降21.2%。
注:
1.全市及分县市区、开发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潍坊统计年鉴-2022》为准。
202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一二三”奋斗目标,坚持“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8.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831.4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3550.9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1:39.8:51.1调整为9.0:40.4:50.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74606元。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364.0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270.3亿元,坊子区211.6亿元,奎文区361.7亿元,青州市676.8亿元,诸城市767.4亿元,寿光市953.6亿元,安丘市403.9亿元,高密市614.6亿元,昌邑市527.9亿元,临朐县389.4亿元,昌乐县405.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15.7亿元,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336.9亿元,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50.3亿元,综合保税区45.4亿元。
物价水平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0%,衣着类价格上涨2.0%,居住类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4.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1%,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下降0.3%。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2%,比上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920.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2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09.4。
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0.6万户,比上年增长60.1%;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9.4万户,增长18.7%。
二、重点战略和改革
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级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6亿元,全市5.2万户、9.4万名脱贫人口无一人返贫致贫。建成高标准农田620万亩,新增*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三品一标”总数1152个,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4个,美丽庭院示范户22万户,乡村建设行动一体推进。村社一体化、土地整村流转经营村庄188个,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突破,全省率先发布《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并完成涉农生产经营主体授信12151家,授信总额度82亿元。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总数达7个,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海洋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重点培育的18个海洋特色园区完成投资286.8亿元,海洋产业收入1704亿元。119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9.6亿元,建成投产项目32个,海洋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三届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参展参会国内外知名企业180余家、*科研院所9家,达成合作成果26项,总投资额190亿元。
链式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围绕“5+10”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组建产业联盟6个,潍柴动力、歌尔股份等11家企业当选省级“链主”。昌乐黄金珠宝、高密安全防护用品2个产业集群入围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实施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04项,完成投资424亿元,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1.3%。华建铝业获批*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绿色海洋化工制造业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省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家。省级数字经济园区8个,上云企业突破1.4万家,累计建设5G基站8434个、开通8032个。搭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获批省级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11个。潍柴动力入选世界500强,10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现有省级制造业单项*83家,省级“隐形*”企业64家;*制造业单项*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瞪羚企业10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4家、独角兽企业1家、新跨越民营企业1家。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年省外到位资金2421亿元,新开工项目527个,新签约项目599个,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招商成效突出,共新签约项目249个,签约金额1257亿元,新开工项目248个,到位资金1322亿元。加大重点区域对接,组织重点城市“点对点”招商活动16次,签约重点合作项目48个。引进落地了深圳(潍坊)科技工业园、潍坊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星泰克光刻胶等一批“大高外强”项目。全年累计引进投资百亿元以上、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合作项目143个,总部企业42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推出187项改革举措,构建“1+18”政策体系,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15分钟政务服务圈”“三联办改革”“一次不跑、事就办好”“零工客栈”“金融管家”等创新做法被国家、省肯定推广。选派1.5万名机关干部服务2.1万家企业(项目),搭建服务企业专员与企业家间的交流平台,成立土地、资金等9个问题解决专项小组,全力推动解决企业难题。全市共收集问题3.7万个,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工缺口11万余人,为企业(项目)提供授信支持、解决贷款551余亿元,解决融资需求337余亿元。聚焦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提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服务、公益化运营”的“零工客栈”服务模式。
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入选第三批省“雁阵形”产业集群3个、领军企业4家,纳入省重大产业攻关项目10个。新增*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个、服务业创新中心3家。压减炼油产能210万吨、化肥(合成氨)产能31万吨、轮胎(斜交胎)产能630万条(折标准胎)。完成化工园区智慧监管平台升级改造9个,全面完成铸造企业整改提升验收和产能审核备案。出台光电芯片、集成电路等专项扶持政策,天瑞重工磁悬浮产业园投产运行。
三、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健康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630.4亿元,增长6.7%;林业产值8.6亿元,增长1.3%;牧业产值338.0亿元,增长16.5%;渔业产值106.5亿元,增长5.2%;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00.1亿元,增长8.4%。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027.9万亩,比上年增长2.3%,粮食总产量435.9万吨,增长2.6%,粮食单产424.0公斤/亩,增长0.3%,自2012年以来*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棉花产量4339吨,下降28.3%;花生产量17.9万吨,下降5.7%;烤烟产量1.7万吨,下降4.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306.6万吨,增长4.4%;园林水果产量100.8万吨,增长9.5%。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落地上图”*造林7069亩,森林抚育18.4万亩,育苗面积12.9万亩。全面落实林长制,设立各级林长10535名。
畜牧业生产持续恢复。生猪存栏374.1万头,比上年增长14.1%,出栏493.0万头,增长20.9%;牛存栏17.9万头,增长9.5%,出栏17.5万头,增长55.9%;羊存栏66.9万只,增长13.5%,出栏125.1万只,增长22.7%;家禽存栏1.3亿只,增长13.0%,出栏5.0亿只,下降6.4%。肉蛋奶总产量(不含小品种)171.4万吨。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水产品总产量49.1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产量10.3万吨,下降3.5%,海水养殖产品产量36.3万吨,增长6.1%;淡水捕捞产品产量0.3万吨,增长35.8%,淡水养殖产品产量2.1万吨,增长1.8%。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机服务组织3679个,农机户52.5万户,农业机械总动力1082.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2.7%。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实施峡山水库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保护工程,提升改造村庄级供水管网435个。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62个,建成美丽移民村16个。调引长江水、黄河水5760万立方米,向青岛等缺水地区调水1亿立方米。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8条。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36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其他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15.3%、0.6%、8.7%,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11.4%。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0.4%,重工业增加值增长9.9%。37个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统计范围内的288种产品中,168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工业效益增势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9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实现利润总额497.5亿元,增长9.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676家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6.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7%。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增长12.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3.3%,制造业投资增长25.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4%。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6.6%,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38.9%、147.1%。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875.2亿元,比上年增长5.4%。房屋施工面积增长3.3%,其中住宅面积增长1.8%。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1.6%,其中现房销售面积增长37.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加快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89.1亿元,增长16.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92.3亿元,增长15.5%。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14.8亿元,增长30.0%;商品零售2466.7亿元,增长15.5%。
七、开放型经济
外贸进出口实现跨越发展。完成进出口总额265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其中,出口额1861.7亿元,增长53.2%;进口额795.3亿元,增长15.2%。5月份起单月进出口总量连续8个月突破200亿元,12月当月达到308.9亿元,创单月历史*。跨境电商实现跨越赶超,进出口额突破200亿元,是上年的167倍。服务贸易实现倍增。
利用外资质效水平全面提升。实际使用外资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结构性指标保持全省前列。124个“一把手工程”项目到账12.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94.5%。为7个重点外资项目解决土地指标459亩、能耗煤耗指标56.5万吨,4个项目获省奖励2549万元。
八、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6.6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资184.4亿元,国省道项目投资10.1亿元,灶朱路改建工程投资2.8亿元,宝通街快速路改造投资3.7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9.1亿元,港口投资2.2亿元,城市公交投资2.1亿元,铁路投资10.8亿元,场站物流园区投资11.4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2916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7.3公里、一级公路1993.7公里、二级公路2668.1公里、三级公路3872.8公里、四级公路20053.1公里;国道1172.6公里、省道1127.7公里、县道3736.9公里、乡道5504.6公里、专用路19.4公里、村道17603.9公里。公路密度180.7公里/百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潍坊机场客货运航线15条,通航城市17个,运送旅客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7%;货运量3.2万吨,下降1.5%。水上货运量4252万吨,下降1.2%,水上货物周转量281.3亿吨公里,增长15.1%。港口总吞吐量4514.6万吨,下降9.9%,其中外贸吞吐量74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8.1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8.3%、11.9%。城市公交日均客运量23万人次,全年客运量8518万人次。中心城区巡游出租车日均接送乘客10万余人次,平均每辆车每年运营10万余公里、接送乘客1.5万人次。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12770.4万件,业务收入2.0亿元;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45441.1万件,增长33.0%。电信业务总量87.7亿元,增长32.6%。电话用户总数1155.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90.2万户,下降0.8%;移动电话用户1065.7万户,增长1.5%。上网用户1140.6万户,增长4.0%。
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荣获“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梳理重点文旅项目210个,完成投资170.1亿元。新评定4A级景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景区化村庄25个、市级景区村庄54个。新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文旅消费集聚区3家。版权登记数量64413件,增长211.9%。入选首批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预算收支任务圆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税收收入499.6亿元,增长17.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6.1%;主体税种完成268.6亿元,增长1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9.8亿元,增长10.5%。其中,社保就业、节能环保、城乡社区等支出分别增长11.4%、14.3%、64.4%;民生支出704.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0.1%,连续6年超过80%。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17.8亿元,比年初增加1141.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873.0亿元,比年初增加1298.9亿元。企业贷款利率保持低位运行,全市银行机构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普惠性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企业上市工作实现突破。新增上市公司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6家。实现资本市场融资577.1亿元,其中上市企业股权融资178.5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398.6亿元。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驻潍保险机构75家。其中,财产险机构34家,人身险机构41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17家,保险专业中介分支机构296家。全市保险业共提供社会风险保障2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4.1%。保费收入288.7亿元,增长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9.7亿元,增长8.2%;人身险保费收入209亿元,增长6.5%。赔给付94.1亿元,增长26.3%。其中,财产险赔付52.6亿元,增长23.1%;人身险赔给付41.5亿元,增长30.7%。
十、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学生8.5万人;普通高中64所,在校学生18.1万人;初中311所,在校学生30.1万人;小学687所,在校学生60.6万人;幼儿园2088所,在园幼儿37.5万人;启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年内建设中小学75所、幼儿园135所,分别新增学位4.5万个、1.8万个。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8400余家,卫生技术人员7.8万人,床位6.8万张。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医养机构165家,床位总数2.7万张。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位数2.7个,完成省定年度目标的168.9%。为失独人员投保住院护理保险,覆盖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标准提高至79元,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1.9%,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82.9%。入围全国县级百强医院7家。全省首家区域医学影像云平台逐步完善,汇聚医学影像数据400余万份。市直各大医院招录博士15人、硕士276人,*职称139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团队)66人(个)。
疫情防控积极有效。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前122天建成投用。全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70家,其中48家开展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日*检测能力32.3万份,全年累计完成“应检尽检”1470万人次。
公共文化供给日益丰富。创排大型舞台剧4部,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9244场、公益电影放映7.3万场。获评国家等级文化馆13个,其中一级馆12个。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2个。新评定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13个、村26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参加第十四届全运会取得10枚*、9枚银牌、11枚铜牌,创造了历史*成绩。圆满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帆船、排球、足球相关项目比赛。举办省级以上高端赛事60项,打造特色品牌赛事32个。创建提升国家青少年训练中心、国家排球训练基地等*训练基地10个、省级训练基地14个。持续打造“全民动起来·潍坊更精彩”全民健身品牌,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500场次,建成笼式球类(多功能)运动场地38处,提升体育公园4处,为老旧小区、行政村(社区)、口袋公园配建健身路径1011件(套)。各级体育协会达到25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4万名,健身站点6700余个,培训各类体育人才6000余名,组织体育公益志愿服务活动300场次。
十一、科学技术、质量监督及人才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成启用,获批创建全省*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水动力平台落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706家。入围第一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9个,争取资金1.3亿元。入围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9个,争取资金565万元。入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个,争取资金1562万元,其中潍柴动力和北大农业研究院项目成功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项目。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和“小升高”计划,申报公示合格683家,总量达到1397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17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3个项目获省一等奖,其中天瑞重工项目获得全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我市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登记技术合同369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持续强化。国内专利授权28858件,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22件,增长32.9%。PCT国际专利申请380件,增长27.5%。专利质押融资登记238件,增长80.3%,质押金额21.1亿元,增长112.2%。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639件,增长29.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5件,增长29.8%。有效注册商标新增35758件,达到168562件,分别增长31.2%、26%。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达到100件。
质量品牌双提升成果丰硕。创新实施质量品牌“1+N”服务体系,入选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72家,入选省优质产品基地品牌价值十强基地3个。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3个。全市有效认证证书达到1.9万张。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18项、省级地方标准1项,培育发展团体标准68项。获批*标准化试点项目4项、省级8项。国家内燃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落户我市,获批设立全国首个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
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产才融合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出台加强重点产业人才支撑16条措施、13项个性化政策。创新校地合作,实施“双百行动”,靶向推动高校人才、技术向我市集聚,促成合作项目256项,解决技术难题287个,带动新增销售收入12.6亿元。高端人才引育再创新高,吸引768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加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产生优胜人选22名,新引进高校毕业生6.8万人、高端技术人才1345人,均创历史新高;1人通过省“一事一议”实地核查,遴选产生新一批鸢都产业领军人才52人、鸢都学者23人;引进外国专家人才307人。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首批发布重大科技创新项目45个,总金额3.8亿元;设立“人才潍坊伯乐奖”,重奖引才育才成效突出的企业家28人;成立2亿元华潍人才股权投资基金;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为362名青年人才发放购房补贴3873万元;开展惠企人才政策集中解读宣讲174场次,覆盖企业10574家,解决企业人才用工缺口11万人。6家单位获评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3项工作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引进合作的5名高端人才新当选“两院”院士,1人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1人入选*重点人才工程。
十二、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03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16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7元,增长10.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33元,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498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11元,增长13.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向好。城镇新增就业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开展职业培训18.4万人次、岗位技能提升2.2万人次,共发放技能培训补贴1.8亿元,其中以工代训补贴4590.7万元,惠及1409家企业5.6万人。制定企业人才用工服务10条措施,全力破解企业人才用工难题,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851场次,为17.4万余家次企业提供招聘服务98.6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建成15处“零工客栈”,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日均服务6000余人次。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5754.2万元,“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万笔,发放贷款金额21.5亿元,带动就业3.3万人。2021年12月人社部复函省政府批复同意“部省共建”中国潍坊留学人员创业园,我市成为2016年以来全国获批部省共建留创园的四个城市之一,也是全省*获批的园区。
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职工养老、居民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3.3万人、474.1万人、122.1万人、187.1万人。4.4万名环卫工人实现“应保尽保”,7.1万城乡困难居民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应缴尽缴”,签发电子社会保障卡601万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三金同涨”,“社银直联”系统应用走在全省前列,社保待遇实现“秒到账”,为62.2万退休职工和163.6万老年居民发放养老金288.8亿元。为2956名重残人员落实提前5年领取居民养老金待遇,为2.9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4亿元,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6632万元,为6.5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4645万元。
医疗保障水平不断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04.5万人,参保覆盖率96.4%。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收入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当期支出138.2亿元,增长20.3%。发布*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潍坊惠民保”,累计投保328万人,投保覆盖率36.5%,保费总额4.9亿元。
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全面落实。建成四级衔接互通的社会化救助工作网络。年内两次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资金8.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0.9万人。建立四级儿童关爱体系,实施政府购买关爱服务项目16个。市儿童福利院在省内率先设立特教班,该院副院长杨守伟同志获评“全国*共产党员”“齐鲁时代楷模”。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128人次。“慈心一日捐”接收捐款4040.1万元,创历史新高。销售福利彩票10.2亿元。“红背心”品牌效应凸显,实名注册志愿者148.5万人,志愿服务队伍7810支,志愿项目1.8万个,累计服务时长545.8万小时。建成镇(街)社工站95处,覆盖80%的镇街,探索形成“潍坊经验”。
养老服务工作有力推进。省内率先建成运行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为9755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智能适老化改造,发放智能防走失手环2560个。3家养老机构在省内率先通过五星级养老服务认证。引进山东国欣颐养康养集团投资50亿元打造颐养综合体。建成助老食堂156处,养老服务工作获中央改革办高度肯定。
十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争创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城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为全省荣获三大*荣誉*地市。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累计建成、提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9.4万户,化解完成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122个,改造老旧小区项目66个、6.1万户,棚改新开工3866套,建成14669套,回迁未建成社区及棚改逾期安置项目101个。33条道路和10处过街天桥竣工投用,站南和高铁两大片区加快建设,全市首个北海路通亭街市政立交桥和首条宝通街高架快速路高质量提前建成通车,创造了城市建设“潍坊速度”。常态化规范住建领域“六+N”项行业治理,着力营造公平正义市场环境。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创建省级深度保洁示范路127条,深度保洁面积4661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深度保洁率91.9%。新建口袋公园283处,完成140个城市出入口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181个、示范单位936个。中心城区新建公厕147座,安装设置遮阳棚134处,增加第三代公共自行车5000辆、站点200处,规范“小修”(修鞋、修锁、修车)摊点128个。中心城区累计完成647个小区、95条道路、389个错接混接点雨污分流改造,整体进度超过70%,实现了6毫米以下降雨不溢流。构建智慧窨井盖监管系统,改造安装数据采集和物联传感设备污水井盖2367个。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5.0%。空气优良天数289天,比上年增加21天,创历年*。空气综合指数、PM2.5、PM10三项指标改善率均为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指数同比改善17.2%,7个国控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71.4%,20个省控以上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65%,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43.8%,均优于省定目标。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在全省率先实行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率先完成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完成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履约清缴工作,率先完成排污许可“双百”任务。高密市、峡山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临朐县获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峡山区获批第一批省级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试点。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14起,比上年下降21.9%;安全生产事故死亡78人,下降21.2%。
注:
1.全市及分县市区、开发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潍坊统计年鉴-2022》为准。
202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潍坊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一二三四五”基本工作思路,锚定“一二三”奋斗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0.6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6.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28.36亿元,同比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31.38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50.86亿元,增长9.8%。
粮食生产稳中有升,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市粮食总产量435.9万吨,比上年增加10.9万吨,同比增长2.6%;种植总面积1027.9万亩,比上年增加22.9万亩,同比增长2.3%;单产424.0公斤/亩,同比增长0.28%,实现了总产、面积、单产“三增加”。畜牧业增势良好。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74.1万头,增长14.1%;全年出栏493.0万头,增长21.0%。全市肉类总产量114.4万吨,下降0.6%;禽蛋产量37.9万吨,增长8.2%;牛奶产量19.1万吨,增长10.6%。
工业生产稳定恢复,高技术产品增长较快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10.4%。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4.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4.3%。分产品看,光电子器件、汽车仪器仪表、生物基化学纤维、电子元件、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73.3%、98.8%、90.0%、87.4%、58.2%。从效益指标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0929.1亿元,增长21.7%;实现利润总额497.5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6%。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部分行业快速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8.1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利润总额80.2亿元,增长78.8%。分门类看,10个行业大类均实现正增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个门类增幅超过50%。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推动快递需求提升,全年快递服务业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5亿件,增长33.0%;快递业务收入33.0亿元,增长6.7%。
消费市场保持活力,升级类商品销售活跃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81.5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7.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28.8亿元,增长16.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2.7亿元,增长15.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589.1亿元,增长15.5%;餐饮收入192.4亿元,增长30.0%。基本生活消费增势较好,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6%、16.3%。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3.2%、28.5%。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10.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3.3%,制造业投资增长25.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4%。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595.7万平方米,增长2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6.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7%。民间投资增长12.7%,占全部投资的74.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4%,快于全部投资21.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5.3%、24.3%。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6.6%,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38.9%、147.1%。
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回落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低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处于温和上涨区间。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涨一降”。其中,交通通信类价格上涨4.6%,衣着类价格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1%,居住类价格上涨1.1%,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下降0.3%。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0.3%,购进价格上涨9.5%。12月份当月,出厂价格上涨11.6%,比11月回落3.8个百分点;购进价格上涨11.4%,比11月回落2.3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03元,同比增长9.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16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7元,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比上年同期缩小0.05。工资性收入增长7.5%,占总收入的54.5%;经营净收入增长14.9%,占总收入的25.7%;财产净收入增长6.7%,占总收入的7.8%;转移净收入增长8.6%,占总收入的12.1%。
货物进出口加快增长,贸易结构继续改善
全市进出口总额2657.0亿元,同比增长39.4%。其中,出口额1861.7亿元,增长53.2%,进口额795.3亿元,增长15.2%。从结构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638.4亿元,增长44.4%,占总额的61.7%;加工贸易进出口629.1亿元,增长45.1%,占总额的23.7%;保税物流进出口385.4亿元,增长15.8%,占总额的14.5%。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保障总体有力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6.9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税收收入499.6亿元,增长17.2%,税收比重达到7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9.8亿元,增长10.5%。其中,教育支出202.2亿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5.3亿元,增长11.4%。
金融业运行稳健,贷款增幅明显提高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17.8亿元,比年初增加1141.3亿元,同比增长11.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873.0亿元,比年初增加1298.9亿元,同比增长17.2%。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1328.0亿元,比年初增加94.4亿元,增长7.7%;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等行业贷款余额增幅均超过20%。
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稳健复苏、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显现,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阶段,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锚定“一二三”目标,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闪电新闻
7月20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2022年,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地区占22席、西部地区占10席,东北地区占3席。江苏省、浙江省及山东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和13席。烟台3县市上榜,其中,龙口、招远、莱州成功上榜,分别列第9位、第54位、第73位。
报告指出,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2021年,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0%的土地、7.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94%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报告显示,“千亿县”数量由2011年5个增加至2021年43个,GDP超7万亿元,昆山、江阴、张家港“苏南三小龙”继续领跑。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城市群为基础,呈现出六大典型发展模式,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山东*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资源驱动主导模式、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完整榜单
▼
烟台发布、山东发布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潍坊2021年gdp》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潍坊2021年gdp、潍坊2021年gdp组成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