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7月7日丨金地集团(600383.SH)发布2021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6.3元(含税),股权登记日为2022年7月14日,除权(息)日为2022年7月15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2年7月15日。
“公司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86.68万元,扭亏为盈。”
这是*ST博信交出的2020年成绩单。
公司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86.68万元,今年一季度,实现盈利61.37万元。
面对业绩扭亏的利好预期,*ST博信此前却连出三个“可能继续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风险提示公告。
根据上交所退市新规,若公司 2020 年净利润为负值且营收低于1 亿元(“净利润”以扣非前后孰低为准,“营收”应当扣除与主业无关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收入),公司股票将在年报披露后继续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其年报显示,公司2020年营收为2.44亿元,同比增长43.01%,但扣除新增贸易收入等与主业无关的收入 2.37亿元后,*ST博信营收仅为713.10万元,低于1 亿元摘帽标准。
同时,公司扣非后的净利润为亏损2449.6万元。
这意味着*ST博信在苏州市姑苏区国资办接盘后,虽然短期实现年报扭亏为盈,但仍将持续“披星戴月”,被警示退市风险。
根据
此次,苏州市姑苏区国资办接手后将做出怎么的改变,能否实现纾困上市公司,实现持续发展同样存在诸多疑问。
壳资源“僵尸股”
经过长达半年的运作,2020年4月22日,*ST博信发布易主公告,公司控股股东苏州晟隽、实控人罗静分别将其所持有的公司 6530.01万股和125.05万股对应的投票权不可撤销地委托给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集团(简称“苏州文化”),有效期为60 个月。
苏州文化接手后,可以实际支配的*ST博信表决权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8.93%,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苏州文化,实控人更为苏州市姑苏区国资办。
(2020年底,*ST博信股权结构)
据
*ST博信前身为“欺诈上市”的国资控股公司红光实业。
1997年6月,红光实业为了上市,在明知1996年公司亏损5000余万元的情况下调整财务数据,虚增、虚报1996年利润过亿元,实现欺诈上市。
上市后,红光实业连续三年累计亏损逾7亿元,创下彼时A股市场的“纪录”。
红光实业原董事长、总经理等多人因为犯“欺诈发行股票罪”罪,2000年被先后判刑,红光实业因此成为我国首家被判处犯“欺诈发行股票罪”的上市公司。
“红光事件”至今仍是A股市场的反面典型案例。
1999年5月,红光实业被实行“ST”特别处理,2000年5月股票暂停交易,进入“PT”( 特别转让)。
不光彩的开局似乎注定了*ST博信的宿命,此后公司彻底沦为资本市场壳公司,数次易主却始终不能走出经营困境。
2001年5 月,财政部批复,将红光实业集团所持占红光实业34.62%的国家股无偿划转给广东福地科技总公司。2003年5月,公司名称由“成都福地科技”变更为“成都博讯数码”。
2007 年1月,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当年3月,公司名称变更为“广东博信投资”。
2009 年 10 月,公司原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博信投资将其持有的*ST博信14.09%的股份转让给杨志茂,杨志茂成为了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
2015 年 11 月,公司原实控人杨志茂将其所持公司14.09%的股份全部转让给深圳前海烜卓投资,深圳前海烜卓投资成为*ST博信控股股东。
但深圳前海烜卓投资并没有长期把控上市公司,公司陷入激烈的控股权争夺战。
2016 年9 月,*ST博信原股东西藏康盛通过集中竞价增持公司股份,合计持股占到公司总股本的 16.51%,超过深圳前海烜卓投资,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而公司原控股股东深圳前海烜卓投资和公司原第三大股东朱凤廉随即于 2017 年 7 月与苏州晟隽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将公司共计28.39%的股权转让给苏州晟隽。转让完成后,苏州晟隽成为*ST博信的第一大股东,公司控制人变更为罗静。
(公司名称变更)
直至此次苏州市姑苏区国资办接盘,*ST博信再次回归国资控股。
二十多年间数次易主都未迎来公司经营业务的实质性转变,*ST博信的名称从红光实业到ST红光,到ST博讯,再到*ST博信,但公司始终没有丢掉 ST帽子,成为僵而不死的A股公司。
全力保壳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苏州姑苏区国资办入主*ST博信,同样没有被投资者看好。
4月22日实控人变更公告当日起,*ST博信股价就连续创下多个跌停板,从4月22日7.17元/股的高点持续下滑至5月7日收盘时的5.22元/股,累积跌幅达27%。
查阅公开信息了解,苏州文化主要从事古城保护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
2020年底,苏州文化营收为4.05亿元,净利润为亏损9258.73万元,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87.04亿元,负债率为42.90%。
对于此次*ST博信的权益变动,苏州文化表示,主要目的是纾困上市公司,取得控制权后将优化上市公司管理及资源配置,提升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帮助上市公司迈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北京某头部券商分析人士向
但其同时坦言,至于会不会装入资产还要看能不能先保壳。
但其掌舵三年时间,*ST博信主业并没有大的进展。
2017年公司营收8773.94万元,盈利922.40万元,2018年、2019年公司连续两年陷入亏损,2020年*ST博信营收为2.44亿元,但扣除新增贸易收入等与主业无关的收入后,公司营收仅为713.10万元,如果不是转让子公司博信智通债权取得4704.53万元和收到政府补助1000.31万元等营业外收益,*ST博信2020年仍将继续亏损。
2019 年6月,罗静等多位*ST博信高管因为涉嫌合同诈骗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被刑事拘留。
这也是*ST博信上市后再次出现高管违法事件。
截至2020年底,*ST博信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数量合计仅有23人,其中行政人员12人、财务人员4人、销售人员7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7.90%,归母所有者权益仅为1013.15万元。
(*ST博信现有员工构成)
*ST博信的原有主营业务面临停滞,公司想保壳必须先解决亏损难题,注入新业务。
苏州文化此前公开称,未来12个月内,不存在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不存在对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的计划,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的重组计划。同时,未来 12 个月内,不排除通过定增或二级市场等方式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目前,苏州文化纾困*ST博信的措施,主要是在原有智能硬件及衍生产品领域业务的基础上,拓展重型机械设备租赁及购销、商品贸易等业务。
2020年9 月,为解决*ST博信的资金困难,苏州姑苏区国资办会同各方组建纾困基金苏州姑苏兴宏,给予公司流动资金支持。
根据财务资助议案,姑苏兴宏拟向*ST博信提供不超过8500万元借款,用于补充营运资金;拟向*ST博信子公司杭州新盾保提供总额不超过2.52亿元借款,用于购买营运所需机械设备及补充营运资金。
上述借款利率按照央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下浮10%计算,即一年3.915%,借款期限为不超过18个月。
得益于国资新主的输血。
*ST博信宣布,2020年9月子公司杭州新盾保已与杭州金投融资租赁签署协议,拟以不超过2.9亿元向其购买不超过8台盾构机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ST博信持有重型机械设备包括 1 台盾构机和 2 台龙门吊,全部处于投入运营,全年实现的租金收入仅为133.69 万元,而公司的营收主要依赖借资金倒手铝、铅和钢材等大宗商品和工程物资,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37亿元。
上述券商分析人士称,如果苏州文化不能实现*ST博信新主业快速盈利,公司仍将不得不面临通过非经常损益手段保壳。
事实上,*ST博信注册会计师也提醒称,2020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存在管理层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操纵收入确认时点的固有风险,因此将收入识别为关键审计事项。
仍面临易主风险
苏州姑苏区国资办拯救*ST博信的任务任重道远,目前还难以看到主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姑苏区国资办与原控股股东、实控人之间的权益协议仅为表决权委托,并没有实现股权的实质变更。而目前苏州晟隽委托表决的股份已被全部质押、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原实控人罗静委托表决的股份也已被全部司法冻结。
(图说:*ST博信股权冻结情况)
*ST博信坦言,与苏州姑苏区国资办的权益变动后,苏州晟隽、罗静持有的*ST博信股份如果被司法处置,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将可能发生变更,上市公司存在控制权不稳定的风险。
2019 年7月开始,*ST博信原控股股东苏州晟隽、原实控人罗静所持的公司全部股权,先后因为与苏州名城文化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歌斐资产、杭州金投承兴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诺亚(上海)融资租赁等原告产生的合同、借款纠纷,被多个法院轮候冻结。
冻结期限为两到三年不等。
市场上有分析指出,*ST博信所涉及的上述纠纷原告多为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机构,均可能对*ST博信壳资源产生兴趣。
这也意味着,若有原告进一步谋求对苏州晟隽和罗静所持公司的股权,则苏州姑苏区国资办可能面临壳资源争夺对手,*ST博信可能再次易手。
此外,
也就是说,*ST博信即使解决好保壳问题,实现盈利,也不得不先弥补前期亏损,然后才能分红回馈投资者。
这再次给公司发展蒙上阴影。
金地集团(600383.SH)公告,公司2021年年度权益分派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63元(含税),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2年7月15日。
疫情之下,房地产信托募资遭遇寒流!
2月,只卖了220多亿,环比大降近60%,现金流本就紧张的房企,压力山大!
房地产企业需要更多其他的融资,更需要更快速的卖房子,给今年全国地产行业带来变数。
现金流吃紧,信托融资大滑坡
在疫情影响下,房地产交易降到冰点,这对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状况造成了极大影响。据克尔瑞数据显示,克而瑞监测的27个重点城市2月整体成交仅240万平方米,环比降幅高达83%,同比下滑77%。
据悉,销售回款一直是房地产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2018年,销售回款在房地产开发资金中的占比高达27.27%。
楼盘成交的减少,极大影响了房企销售回款的速度,使房地产企业现金流紧张状况加剧。
上海某未上市国有房地产企业的项目经理对
前期,恒大为加速销售回款,也推出7.5购房的大型促销活动,同时加大线上销售平台“恒房通”的宣传力度,足见销售回款对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
除销售回款外,信托融资作为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近期也遇到了许多阻碍。
一个信托项目的成立,往往需要经过立项、尽调、审核、备案、发行、募集等流程,发行前的尽调,更是保证信托项目安全性的重中之重。
疫情对信托公司风控部门的现场尽调造成了许多困难,这客观上增加了信托项目发行的难度,使得信托项目的发行环比下降。
据用益信托数据,2020年1月共有61家信托参与集合信托产品发行,发行规模1738亿元,环比近乎腰斩。2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继续下降,共有58家信托公司参与集合信托产品发行,发行规模为1543.55亿元,环比减少23.87%。
而即使信托产品能顺利发行,产品的募资也会面临难题。信托产品的销售形式以线下为主,疫情期间大多数信托产品销售转到线上,造成信托产品募资难度增大。
信托产品发行规模的减少叠加信托产品募资的难度提升,直接导致信托产品成立规模的下降。
据用益信托数据,2020年1月,集合信托成立规模模1449.83亿元,环比减少41.52%,2月成立规模为1094.31亿元,环比减少43.85%。
由于信托产品发行和成立难度的增高,疫情期间,房企转而寻求其他融资渠道,也更加重视多渠道融资能力的培育。
债券融资和供应链融资成热门
也有房企无奈卖股权
信托融资虽然受阻,但房企的债券融资规模却面临较大增长。2月份,越来越多的房企发行国内信用债,包括一般公司债、一般中期票据、证监会主管ABS、超短期融资债券等。
Wind数据显示,以发行公告日测算,2020年2月共有46个房企发行国内信用债,合计发行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同比翻倍增长。2月已发行的房企信用债中,主要用于借新还旧的超短期融资债券数量最多,达到11只。
3月初,房地产龙头企业龙湖集团成功发行债券,发行规模高达30亿元,期限为七年。
此外,房企拟发行债券的规模更加惊人。近期,绿地控股(行情600606,诊股)拟发行180亿公司债,金地集团(行情600383,诊股)拟发行110亿公司债,碧桂园拟发行85.38亿债券,阳光城(行情000671,诊股)拟发行80亿公募债券。
除传统信用债外,“疫情防控债券”也受到众多房企的热捧。作为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重要企业支持政策,“疫情防控债”仅要求10%的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同时具有审批快、利率低等特点,一经推出便受到房企热捧。
根据(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截至3月8日,债券名称标注为“疫情防控债”的公司债已发行39只,合计募集资金427亿元。其中,房企发行的“疫情防控债”规模超337亿元。
华发集团、泰达股份(行情000652,诊股)、中南建设(行情000961,诊股)、东百集团(行情600693,诊股)、越秀集团、泛海控股(行情000046,诊股)等公司均已成功发行“疫情防控债”。其中,华发集团发行的“疫情防控债”,利率低至2.5%,比同期债券市场同类型产品发行价低了0.5个百分点。
除加速推进债券融资外,选择扩大供应链融资规模的房企也越来越多。供应链融资主要是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融资,据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证券研报数据,供应链融资近两年在房企开发资金中占比均超过10%,是房企的第三大融资方式。
广州某甲级城市规划院的相关人士称,“我们的客户主要就是房企和政府,最近,越来越多房企都不用现金结算了,好多都是给票据。说白了,就是从我们这里融资。”
为应对越来越多房企进行汇票支付的状况,该城市规划院在三月初还为各部门下发了专门的风险提示。
广州某城市规划院对项目收款方式做出风险提示
供应链上游企业是否愿意接受房企以票据等方式进行支付,受到该房企的业务规模、股东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房企的供应链融资能力,也存在较大分化。
“我们其实不太愿意收小房企的汇票,对他们的融资能力比较担忧吧,有的汇票已经逾期没收到钱了,所以还是要警惕起来。”该规划院相关人士如是说。
在常规的融资方式不能满足资金需求时候,也有房企选择卖股权的方式自救。
2月24日,云南城投(行情600239,诊股)公告称,公司下属公司公开挂牌转让西双版纳航投置业有限公司80%股权和西安云城置业有限公司51%股权。同日,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消息显示,南国置业(行情002305,诊股)拟对其旗下的深圳洺悦房地产有限公司实施企业增资,拟募集资金对应持股比例或股份数49%。
2月27日,重庆颐天展图置业有限公司51%的增资股权,出售给重庆龙湖地产。
3月除,有央企背景的五矿地产,以12.863亿元出售全资子公司49的股权。
大多数情况下,卖股权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都是无奈之举。
恒大地产投资拓展部经理秦女士对
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结束后,房企销售额也有望迎来反弹,现金流紧张的状况有有望得到缓解。一位从事地产策划职业多年的人士说,“疫情之后的金融环境其实有利于房企融资,需求只会短暂压抑,不会消失的,等到疫情之后销售回暖,春天就会很快到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600383》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600383、博信股份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