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虹软科技股吧
编者按:日前,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版年度《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我国GDP增速在6%以上,将进一步促进石油市场复苏。随着炼能规模持续扩大,成品油产量将继续增长,国内资源过剩加剧。“十四五”期间,我国成品油需求有望达峰或临近达峰,国内石油消费增速将放缓,显露达峰迹象。
“十三五”回眸
“十三五”期间,我国成品油实际产量从3.67亿吨增长至4.26亿吨,年均增幅达4.1%;表观消费量从5.57亿吨增长至7亿吨,年均增长5.4%,石油市场呈现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增速转轨、出口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加快等新特征。
国内石油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表观需求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主要原因是“十三五”后期第二产业表现超预期,以及炼化产能大幅增加带来的需求增长。2016年~2020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从5.57亿吨增至7.02亿吨,年均增速5.4%,增速较“十二五”期间小幅增加。
同时,“十三五”期间,因国内需求增加拉动石油净进口增长迅速,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2016年~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64.2%增长至72.2%,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
成品油产量逐年增加
“十三五”期间,在国内经济和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但化工品需求仍有一定增长的新形势下,国内多家炼厂进行结构调整来“降油增化”,成品油收率较“十二五”期间降幅明显,但由于炼油能力继续快速增长,且获原油配额的传统地方炼厂汽柴油收率较高,成品油产量仍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成品油产量*出现了负增长)。2016年~2020年,我国成品油实际产量从3.67亿吨增至4.26亿吨,年均增幅达4.1%。
成品油(汽柴煤油)消费减速
2020年,我国成品油实际消费量约为3.8亿吨,占石油消费总量的50%左右。2016年~2020年,我国成品油实际消费量从3.34亿吨升至3.8亿吨,年均增速为3.3%,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降低了2.6个百分点,其中汽柴油增速明显放缓是主要原因。
汽油消费进入中低速增长区间
2016年~2020年,我国汽油消费量由1.34亿吨增至1.56亿吨,年均增速为4.9%,远低于“十二五”期间11.5%的增速。汽油消费降速主要与乘用车销量及其结构变化有关。一方面,2009年和2015年我国针对小于1.6升排量的车型启动了两轮降税政策,推动小排量汽车销量增长快于其他车型,其占比由“十二五”之初的69.4%提高至“十三五”中后期的76.4%。另一方面,受2016年车辆购置税政策透支、宏观经济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2017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增速放缓至1.9%,2018年乘用车销量出现28年来*负增长,比上年降低4.3%,2019年比上年下降9.6%,2020年比上年下降5.9%。
柴油消费已进入峰值平台期
柴油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放缓,柴油消费也于2015年步入峰值平台期,官方统计柴油消费迅速达峰并呈下降趋势,2015年峰值水平约为1.73亿吨。2015年,地方炼厂取得原油进口权后,原油进口量和加工量快速增长,隐性资源大增,使得我国实际柴油消费与官方统计的表观柴油差距迅速扩大,2020年达5547万吨。“十三五”期间,柴油实际消费小幅上升,由2016年的1.7亿吨升至2020年的1.92亿吨。
煤油消费处于高速增长期
2016年~2019年,我国煤油消费从2971万吨增至3854万吨,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9.7%(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降至3318万吨)。煤油消费高速增长主要与中国人均收入稳步提升、航空线路不断增加、商旅出行,以及旅行意愿稳步提升有关。
成品油出口规模不断攀升
我国炼油能力快速增长是成品油出口规模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炼油能力快速增长,炼厂为保持较好的效益水平,需要维持较高的开工率,进而拉动了原油需求和成品油出口增长。我国汽油、煤油、柴油净出口规模由2016年的3354万吨增至2019年的5026万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降至4152万吨)。
“十四五”展望
受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能转换、能源转型加快、能效水平提升等综合影响,未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速大概率进一步放缓。“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8.8%、4.8%和5.4%,预计“十四五”将降为2%左右,期末总体规模将降为7.4亿吨左右,届时净进口量将达5.4亿吨,对外依存度约为73%。
石油消费将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
炼化产能继续扩张将继续拉动石油表观消费。“十四五”期间,还将有古雷石化、镇海炼化(扩建)、浙江石化(二期)、裕龙岛炼化等炼化一体化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预计炼油、乙烯和PX能力分别新增1.3亿吨/年、2000万吨/年和2150万吨/年,将继续拉动生产运行库存需求(预计在1100万吨左右),并对石化产品进口形成替代(预计在2000万吨左右),从而支撑国内石油表观消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将相应下降。“双循环”的核心在于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通过“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数字产业等以满足国内需求的行业将迎来更快发展,传统高耗能第二产业发展将放缓,从而拉低石油消费强度。
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影响石油表观消费的重要变量。在努力争取“2030年前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指引下,我国石油需求将受到明显制约。一是在道路交通领域,石油将面临更大规模新能源汽车的替代。从2020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看,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20%。届时,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规模将达1200万吨。二是在工业等领域,将继续面临电力和天然气的替代。
成品油消费将进入峰值平台期
成品油消费将进入峰值平台期,预计2025年成品油消费量为3.76亿吨。从产品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替代加剧,成品油需求将保持低速增长,且汽柴煤油需求呈分化特征。一是汽油需求维持低速增长。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是拉动汽油销量继续增长的根本因素,而燃油效率提升和替代加剧将抑制汽油消费。预计2025年前汽油消费将达峰,峰值为1.6亿吨左右。二是柴油需求进入峰值平台期,未来将稳中趋降。在产业升级、传统行业油耗下降、运输结构调整、替代能源等影响下,柴油需求将稳中有所回落,预计2025年约1.7亿吨。三是煤油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尽管高铁对中短程远距航空需求形成替代,但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航空运输设施不断完善,我国煤油需求仍将继续较快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煤油需求将增至5200万吨。
“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何超预期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石油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但全年消费量仍达7亿吨,远超国家《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5.9亿吨的预期目标,即超规划1.1亿吨(18.6%)。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十三五”后期第二产业表现超预期带来的需求增长。第二产业不仅本身是能源和石油消费大户,更与交通运输业、制造服务业用油紧密相关。当前,工业相关用油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60%左右。从产业发展看,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在“十三五”初期延续了下降态势,从2015年的39.7%降至2017年的34.2%,相应的2016年和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仅分别增长1240万吨和2340万吨。“十三五”后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回升,2018年和2019年分别达34.4%和36.8%,相应地,2018年和2019年我国石油消费分别增长了3250万吨和4000万吨。
二是炼化转型升级替代了部分原料进口,变相增加了石油消费。近年来,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炼化一体化大项目相继投产,对基础化工原料进口(不被统计到石油表观消费中)形成了替代,变相增加了国内石油消费。2016年~2020年,国内乙烯能力增长了1207万吨/年,产量提高了379万吨;PX能力增长了1176万吨/年,产量提高了950万吨。“十三五”期间,仅乙烯和PX产量的增加相当于间接提升国内石油消费1329万吨。
三是石油储备及生产库存增加。当期石油表观消费量是实际消费量与储备及库存增量之和。“十三五”期间,中国储备及生产企业库存规模增加明显,直接体现在原油表观消费量与原油加工量差值扩大。按官方统计数据,2020年两者之差达6127万吨,其中,商业石油储备增加是重要原因。此外,2016年~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由7.92亿吨/年增长至8.86亿吨/年,净增9415万吨/年,按照当前的炼厂开工率并维持30天生产运行库存测算,相当于库存规模也要扩大590万吨。
四是替代能源发展不及预期。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仍很小,替代量不大。2019年下半年退补政策调整后,新能源汽车销量断崖式下滑。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仅占汽车保有量的1.8%,基数过低难以对燃油车形成实质性替代。第二,天然气重卡受气源不稳定和低油价冲击影响,发展起伏较大,不稳定,同时,天然气在水运行业应用受标准规范等制约,推进速度较慢。第三,煤制油项目发展受环保、工艺技术、经济性等因素制约,产能利用率不高。第四,生物乙醇受原料供应制约,远不及预期。十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中明确2020年乙醇汽油全国覆盖,预期可替代汽油900万吨,但实际上因粮食库存不足等影响,在操作层面基本停止了推广,替代规模仅在250万吨左右。第五,生物柴油、燃料甲醇等仅在试点示范阶段,进展缓慢。
除上述原因外,政府为体现厉行节约的导向,制定规划目标相对偏保守。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政府规划目标中,石油表观消费量预期目标分别为3.9亿吨、5.1亿吨和5.9亿吨,而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4.4亿吨、5.5亿吨和7亿吨,即实际规模较规划目标分别高出0.5亿吨、0.4亿吨和1.1亿吨。超预期的需求增长直接导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提升,从“十二五”末期的60.3%提升至2020年的72.2%,加剧了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压力。
中国石化报
-Tips:下载【APP】,精彩内容抢先看--
流程
一、业绩回顾
在科创板上市的虹软科技(688088.SH),最近的麻烦事有点多,又是吃官司,又是子公司业绩变脸,这到底是咋回事?
风云君曾在文章《美颜如换头:估值百亿的AI独角兽虹软科技,一统安卓手机市场 | 科创板风云》分析过这家人工智能企业。
虹软科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4年。创始人邓晖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短暂的研究与产品经理、工程师工作后,创立了ArcSoft US。
简单讲,虹软科技是一家主做计算机视觉技术的AI企业。
计算机视觉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比如智能手机、汽车、安防等。
而虹软科技提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领域,客户包括三星、华为、小米等。
2018年,虹软科技95%以上的收入都来自手机行业,而2016年这一比例只有68%。
同做计算机视觉的,还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不过,这些企业针对的行业应用领域不仅仅是智能手机。
像旷视科技,其大部分收入就来自安防,具体可参考风云君的另一篇文章《中国AI群雄谱 | IPO风云》。
2016-2018年,虹软科技的营收从2.61亿元增加至4.58亿元,C*R为32%。净利润从0.73亿元增加至1.58亿元,C*R为47%。
近三年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保持在90%和20%以上。
今年上半年,虹软科技的营收同比增加3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11%。
根据*的三季度报告,今年1-9月,虹软科技的营收同比增加23.16%,扣非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12%。
二、子公司成被告,业绩变脸
ArcSoft, Inc.指的是ArcSoft US,是虹软科技境外控股子公司,主要经营地为美国。
2018年,ArcSoft US的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分别为3.04亿元、1.5亿元、0.56亿元,分别占同期合并报表的25%、15%、35%。
截至2018年末,虹软科技拥有129项专利,其中105项注册在美国,而这105项美国专利,又有69项是由ArcSoft US拥有的。
大部分核心专利也是由ArcSoft US拥有的。
整体业绩的三分之一是由ArcSoft US贡献的,超过一半的专利归ArcSoft US所有。
ArcSoft US对虹软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今年上半年,ArcSoft US的净利润只有200多万,和去年一年5600多万的净利润相比,相差太多,业绩实属变脸了。
更为奇怪的是,2018年末ArcSoft US的总资产和净资产还分别为3.04亿元、1.5亿元,到了今年上半年分别只有2.77亿元、1.05亿元。
净利润为正,但是总资产、净资产反而下降了。难道ArcSoft US发生了分红、回购或者减资之类的事情吗?
虹软科技对此没有进一步披露。
风云君翻阅了虹软科技的招股书,发现虹软科技早就针对ArcSoft US作出过风险提示。
ArcSoft US的注册地为美国,手握的专利大部分都是美国专利。所得税税率依照的也是美国联邦税和州税税率。
一旦虹软科技的境内客户或者虹软科技自己,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名单。
那么,ArcSoft US就无法出售含有“69 项专利技术”的产品。这势必会对虹软科技的经营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虹软科技于9月26日发布了一份关于子公司涉及诉讼的公告。
被告包括:虹软科技的子公司ArcSoft US、Wavelet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以及虹软科技的实际控制人邓晖。
原告包括:Marc Chan、Lei Li、Strong Wealth Limited、Pacific Smile Limited。
原告的诉求金额不少于3亿美元(约21亿人民币)。而虹软科技在2018年全年的盈利仅为人民币1.58亿元。
原告本是ArcSoft US的股东,于2017年9月,将持有ArcSoft US约13%的股权卖给了Wavelet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及下属子公司。
但原告认为,在这个交易过程中,被告存在虚假、误导性的陈述等行为,从而违反了美国证券交易法以及欺诈法,并对原告提起诉讼。
虹软科技为了在国内上市,实施了一系列的收购、换股、合并等操作,将境外资产下翻,全部打包进入境内公司的旗下。
从这个案件中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原始股东都同意这笔吸收合并交易。
三、总结
上市不到四个月,重要子公司的业绩下滑之快,着实令人惊讶。与此同时,虹软科技还面临高达21亿元的法律诉讼风险。
更为详细的情况,恐怕需要等到年报时才能一探究竟。
以上内容为APP分享
邮箱:mvlegend@163.com / 微信:yangfeng562933
APP
买股之前搜一搜!
【精品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据运行统计,2021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72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7%。成品油消费量为34148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汽油、柴油、航煤同比分别增长5.7%、0.5%、5.7%。
国家发改委特别指出,2021年根据新增市场主体情况,调整了年度统计口径。
1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全年能源生产进口情况。其中,天然气产量为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比2019年增长18.8%,两年平均增长9.0%。天然气进口量增速飙升,包括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19.9%,达到创纪录的1.216亿吨,而在去年增幅只有5.3%。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分享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品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据运行统计,2021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72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7%。成品油消费量为34148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汽油、柴油、航煤同比分别增长5.7%、0.5%、5.7%。
国家发改委特别指出,2021年根据新增市场主体情况,调整了年度统计口径。
1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全年能源生产进口情况。其中,天然气产量为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比2019年增长18.8%,两年平均增长9.0%。天然气进口量增速飙升,包括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19.9%,达到创纪录的1.216亿吨,而在去年增幅只有5.3%。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分享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表观消费量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表观消费量是什么意思、虹软科技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