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1月11日,华润微(688396.SH)发布公告,持股5.92%的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基金)拟减持不超过1%公司股份。
11月12日,华润微股价低开低走,收盘跌6.13%,目前市值863.5亿元。
大基金减持动作频频
值得一提的是,11日有3家半导体公司披露大基金减持计划,除了华润微之外、半导体测试设备商长川科技、导航芯片厂商北斗星通均在本次减持名单中。
从大基金一期过往多项减持计划来看,整体而言减持比例/计划减持比例均较小,基本介于 1%-2%。分析师认为,目前大基金一期尚持有16家上市公司股权,且持股占比相对较高,未来大基金减持或成为常态。
作为投资行为,大基金的减持无可厚非。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大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投资20多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按其规划,2019-2023年进入回收期,因此减持或将为常态,有其合理性。
粤开证券研究也在报告指出,国家大基金一期成立以来通过投资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获利丰厚,大基金二期成立以来,一期也在有序退出优化投资结构。按照大基金一期自身规划,2019至2023年进入回收期,开始有选择、分阶段退出。
上述券商分析师还对媒体表示,“大基金并未整体退出半导体领域,而是做了结构性的调整。虽然大基金今年开启新一轮减持,但在大基金二期开启的新一轮投资中,分别投资了不少半导体的项目。”
截至目前,大基金二期公开投资项目已约22个。三季度以来,大基金二期相继投资中微公司、格科微、南大光电、北方华创、华天科技、至纯科技等多家厂商。
分析师认为,大基金二期目前投资进程有所加速,且对半导体设备、材料等薄弱环节有明显倾斜。总体说来,行业支持的力度不会减少。
功率半导体景气度高,业绩大增
华润微是中国功率半导体的领军企业,*的MOSFET供应商,产品体系完善。
业绩方面,10月27日,华润微公布2021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69.28亿元,同比增长41.70%,归母净利润 16.84亿元,同比增长145.20%。
很明显,今年以来公司营收、利润维持高增长态势,背后的逻辑是功率半导体下游需求的高景气度。
功率半导体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据信达证券研报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功率半导体用量约为350美金,是传统燃油车的5倍左右。变频家电领域,单机功率半导体价值可达9.5欧元,相比非变频家电增长近13倍。
东莞证券指出,功率半导体是电路转换与电能控制的核心,未来汽车电子、光伏/风电、5G基建等下游领域驱动行业快速发展,我国目前是全球*功率半导体消费国,行业产业规模增速快于全球,但功率半导体器件自给率较低,在器件的生产制造和自身消费之间存在巨大供需缺口;近年来,在行业快速发展、产业技术升级和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等多重利好加持下,我国功率半导体企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另一方面,业绩高增长也和“芯片荒”不无关系。因为全球疫情的严峻,东南亚供应链走向崩溃,缺芯问题日益显现,功率半导体产品涨价趋势不止。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半导体及芯片的价格一直处于上扬阶段。全球半导体各细分子产品均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其中功率半导体、模拟电路、传感器等涨幅均超20%。
半导体IDM模式,华润微、士兰微的对比
华润微为何能直接受益本轮芯片荒,本质上和他的IDM模式是有关系的。
所谓IDM,即设计制造一体化,至厂商范围涵盖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整个流程。与IDM相对应的是垂直分工模式,包括专门从事IC设计(Fabless)、晶圆代工(Foundry)、封装测试(Package& Testing)的三类厂商。
可以看出,IDM受上下游厂商的制约小,各环节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不容易受产能紧缺的影响。但同时对厂商的技术、研发、资金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公司采用了这种模式,例如华润微、士兰微等。
说到士兰微,同样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IDM模式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和华润微有不少相似之处,今年以来,士兰微也充分受益本轮芯片涨价行情,业绩迎爆发式增长。
10月30日,士兰微发布公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22亿元,同比增长76.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2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倍之多。
两家公司的营收规模、以及利润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
数据显示,两家公司目前的营收规模已经比较接近,所以目前市值也比较接近,士兰微950.6亿元,小幅超越华润微。
但是华润微的经营数据相对更加稳健。而士兰微利润规模基数较低,所以增速很高,这也是资本市场给予士兰微更大涨幅的原因之一。截至11月12日,士兰微2021年年内涨幅达168%,而华润微涨幅不到5%。
另外,二者之间的差别就是产能方面。产能是IDM公司的基础,有产能就有收入,才有产品线的升级和利润的转化。
过去10年,华润微在8寸线的先发优势很明显,良率比士兰高,扩产比士兰快,从而奠定华润微在国产Mosfet的龙头地位。士兰微的大拐点则是抢先投产了12寸线,又恰好赶上功率半导体的需求爆发,12寸芯片产能紧缺,所以公司产能爬坡迅速。
士兰微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可以实现12寸月产芯片3.5万片的目标。同时,今年上半年,厦门士兰集科公司已着手实施12英寸扩产项目,拟进一步加大对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投入,目标是在2022年四季度形成月产12英寸圆片6万片的生产能力。而华润微的12寸线预计2022年下半年投产。
不过,华润微也在大力拓展8/12英寸以及封测产能。8月19日,在华润微的业绩说明会上,首席运营官李虹表示,无锡的8英寸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会逐步释放出来,重庆的12英寸线会在明年年底释放出来,封测基地将配套自身产品,和12英寸晶圆同步进行相匹配。
“国际上成熟工艺的大厂清一色都是IDM模式。半导体IDM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资本、投资周期长、盈利兑现慢的特征,且投资周期是前高后低。因此,短期利润不应成为判断加速成长期间IDM企业的价值。”一位TMT行业分析师表示,“士兰微和华润微是有资金和财务基础上产能的,未来2~3年是产能不断爬坡的关键期。”
结语——
华润微是国内功率半导体的佼佼者,当下半导体行业景气度高涨,公司主要产品MOSFET下游需求旺盛,产能紧张,产品供不应求。
同时华润微以IDM模式发展,背靠华润集团,稳打稳扎。半导体毕竟是重资产行业,公司有着先天的资金优势。随着未来产能的进一步扩张,盈利空间不容小觑。
5月17日丨*ST罗顿(600209.SH)公布,公司于2022年5月17日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罗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决定书〔2022〕135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起始日为2022年5月25日,预计最后的交易日期为2022年6月15日;退市整理期间股票在风险警示板交易。
“国家队”又要出手减持芯片股了!
7月12日晚间,瑞芯微(603893,SH)发布公告称,持股6.22%的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541.85万股(按照今日的收盘价算,这部分市值约7.825亿元),即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30%。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份25,919,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22%。上述股份全部来源于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前已持有的股份,该部分股份已于2021年2月8日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
消息一出,瑞芯微股吧网友瞬间议论纷纷,纷纷猜测明天股价怎么走。有网友留言称,“看了又看,幸亏没进”,“尾盘刚买的求安慰”,也有网友很悲观,称“明天跌停,半导体板块,大跌”。
截至今日收盘,该股收涨2.18%,报144.41元,成交10.08亿元,*市值高达601.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该股2020年7月上市,从当时*点10.77元,至6月28日的156.96元高点,仅一年时间暴涨10多倍,堪称超级芯片大牛股。
日前,瑞芯微发布业绩快报。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7,839,802.14元,同比增长104.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4,306,574.49元,同比增长184.12%;基本每股收益0.63元。报告期公司主销产品的客户订单增加,尤其是公司产品的主赛道AIoT的需求增长迅速,实现了上半年主营销售收入达到历史新高,同比翻了一番。
需要提及的是,今日有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给予“买入”评级。华安证券7月12日发布研报,维持瑞芯微买入评级。华安证券预测,瑞芯微2021年归母净利润5.74亿元,同比增长79.39%。
华西证券7月12日发布研报,维持瑞芯微买入评级。华西证券预测,瑞芯微2021年归母净利润6.08亿元,同比增长90.02%。
公开资料显示,瑞芯微是国内领先的AIoT芯片供应商,下游应用场景从平板电脑、电视盒子、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场景延伸至智能商显、智慧金融零售、教育办公设备、安防、工控、汽车电子等智能物联行业场景。
不过,瑞芯微不是大基金出手减持的第一只芯片股。
7月9日晚间,太极实业(600667,SH)发布公告称,持股5%的国家大基金,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总股本的1%。集中竞价减持计划的主要内容:大基金本次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减持太极实业不超过21,061,901股(按照今日收盘价估算,这部分股票市值约1.98亿元)且不超过太极实业总股本的1%的股份;减持期间内,任意连续90日内大基金集中竞价减持公司股份数不超过太极实业总股本的1%,自本次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之后的3个月内实施,若公司有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股份变动事项,该减持股份数将进行相应调整;本次减持价格按照减持实施时的市场价格确定。
6月10日晚间,国科微(300672,SZ)公告称,为实现股东良好回报,持股比例14.60%的股东集成电路基金计划在6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60.64万股(市值约2.8亿元),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比例的2%。
5月17日晚间,封测巨头长电科技(600584,SH)公告,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拟减持不超公司总股本2%的股份即3559万股。
此外,4月15日晚间,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在4月9日、12日合计减持1亿股中芯国际港股,持股比例由9.62%降至8.93%。
据悉,2019至2024年是国家大基金一期的投资回收期,因此大基金对芯片股的减持、退出动作大概率仍将继续。目前大基金仍持有中芯国际、安集科技、兆易创新、晶方科技、长电科技、三安光电、长川科技、北方华创、通富微电、纳思达、太极实业、汇顶科技、国科微、景嘉微、芯朋微、华润微、瑞芯微、沪硅产业、赛微电子、雅克科技、芯原股份、北斗星通、万业企业等23家A股公司。
综合上市公司公告、券商研报、股吧
(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1月11日,华润微(688396.SH)发布公告,持股5.92%的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基金)拟减持不超过1%公司股份。
11月12日,华润微股价低开低走,收盘跌6.13%,目前市值863.5亿元。
大基金减持动作频频
值得一提的是,11日有3家半导体公司披露大基金减持计划,除了华润微之外、半导体测试设备商长川科技、导航芯片厂商北斗星通均在本次减持名单中。
从大基金一期过往多项减持计划来看,整体而言减持比例/计划减持比例均较小,基本介于 1%-2%。分析师认为,目前大基金一期尚持有16家上市公司股权,且持股占比相对较高,未来大基金减持或成为常态。
作为投资行为,大基金的减持无可厚非。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大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投资20多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按其规划,2019-2023年进入回收期,因此减持或将为常态,有其合理性。
粤开证券研究也在报告指出,国家大基金一期成立以来通过投资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获利丰厚,大基金二期成立以来,一期也在有序退出优化投资结构。按照大基金一期自身规划,2019至2023年进入回收期,开始有选择、分阶段退出。
上述券商分析师还对媒体表示,“大基金并未整体退出半导体领域,而是做了结构性的调整。虽然大基金今年开启新一轮减持,但在大基金二期开启的新一轮投资中,分别投资了不少半导体的项目。”
截至目前,大基金二期公开投资项目已约22个。三季度以来,大基金二期相继投资中微公司、格科微、南大光电、北方华创、华天科技、至纯科技等多家厂商。
分析师认为,大基金二期目前投资进程有所加速,且对半导体设备、材料等薄弱环节有明显倾斜。总体说来,行业支持的力度不会减少。
功率半导体景气度高,业绩大增
华润微是中国功率半导体的领军企业,*的MOSFET供应商,产品体系完善。
业绩方面,10月27日,华润微公布2021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69.28亿元,同比增长41.70%,归母净利润 16.84亿元,同比增长145.20%。
很明显,今年以来公司营收、利润维持高增长态势,背后的逻辑是功率半导体下游需求的高景气度。
功率半导体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据信达证券研报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功率半导体用量约为350美金,是传统燃油车的5倍左右。变频家电领域,单机功率半导体价值可达9.5欧元,相比非变频家电增长近13倍。
东莞证券指出,功率半导体是电路转换与电能控制的核心,未来汽车电子、光伏/风电、5G基建等下游领域驱动行业快速发展,我国目前是全球*功率半导体消费国,行业产业规模增速快于全球,但功率半导体器件自给率较低,在器件的生产制造和自身消费之间存在巨大供需缺口;近年来,在行业快速发展、产业技术升级和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等多重利好加持下,我国功率半导体企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另一方面,业绩高增长也和“芯片荒”不无关系。因为全球疫情的严峻,东南亚供应链走向崩溃,缺芯问题日益显现,功率半导体产品涨价趋势不止。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半导体及芯片的价格一直处于上扬阶段。全球半导体各细分子产品均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其中功率半导体、模拟电路、传感器等涨幅均超20%。
半导体IDM模式,华润微、士兰微的对比
华润微为何能直接受益本轮芯片荒,本质上和他的IDM模式是有关系的。
所谓IDM,即设计制造一体化,至厂商范围涵盖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整个流程。与IDM相对应的是垂直分工模式,包括专门从事IC设计(Fabless)、晶圆代工(Foundry)、封装测试(Package& Testing)的三类厂商。
可以看出,IDM受上下游厂商的制约小,各环节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不容易受产能紧缺的影响。但同时对厂商的技术、研发、资金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公司采用了这种模式,例如华润微、士兰微等。
说到士兰微,同样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IDM模式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和华润微有不少相似之处,今年以来,士兰微也充分受益本轮芯片涨价行情,业绩迎爆发式增长。
10月30日,士兰微发布公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22亿元,同比增长76.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2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倍之多。
两家公司的营收规模、以及利润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
数据显示,两家公司目前的营收规模已经比较接近,所以目前市值也比较接近,士兰微950.6亿元,小幅超越华润微。
但是华润微的经营数据相对更加稳健。而士兰微利润规模基数较低,所以增速很高,这也是资本市场给予士兰微更大涨幅的原因之一。截至11月12日,士兰微2021年年内涨幅达168%,而华润微涨幅不到5%。
另外,二者之间的差别就是产能方面。产能是IDM公司的基础,有产能就有收入,才有产品线的升级和利润的转化。
过去10年,华润微在8寸线的先发优势很明显,良率比士兰高,扩产比士兰快,从而奠定华润微在国产Mosfet的龙头地位。士兰微的大拐点则是抢先投产了12寸线,又恰好赶上功率半导体的需求爆发,12寸芯片产能紧缺,所以公司产能爬坡迅速。
士兰微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可以实现12寸月产芯片3.5万片的目标。同时,今年上半年,厦门士兰集科公司已着手实施12英寸扩产项目,拟进一步加大对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投入,目标是在2022年四季度形成月产12英寸圆片6万片的生产能力。而华润微的12寸线预计2022年下半年投产。
不过,华润微也在大力拓展8/12英寸以及封测产能。8月19日,在华润微的业绩说明会上,首席运营官李虹表示,无锡的8英寸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会逐步释放出来,重庆的12英寸线会在明年年底释放出来,封测基地将配套自身产品,和12英寸晶圆同步进行相匹配。
“国际上成熟工艺的大厂清一色都是IDM模式。半导体IDM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资本、投资周期长、盈利兑现慢的特征,且投资周期是前高后低。因此,短期利润不应成为判断加速成长期间IDM企业的价值。”一位TMT行业分析师表示,“士兰微和华润微是有资金和财务基础上产能的,未来2~3年是产能不断爬坡的关键期。”
结语——
华润微是国内功率半导体的佼佼者,当下半导体行业景气度高涨,公司主要产品MOSFET下游需求旺盛,产能紧张,产品供不应求。
同时华润微以IDM模式发展,背靠华润集团,稳打稳扎。半导体毕竟是重资产行业,公司有着先天的资金优势。随着未来产能的进一步扩张,盈利空间不容小觑。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华润微股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华润微股吧、600209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