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科技(美元人民币汇率多少)

2022-07-22 1:49:13 股票 xcsgjz

中粮科技



本文目录一览: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中信证券研究所 盛夏)

中粮科技是国内玉米深加工行业巨头,致力于用现代生物技术重塑玉米深加工产业。公司三十余年持续专注于玉米深加工,基于引领行业的系统低成本原料掌控能力、整体*化生产加工能力、持续精深化技术变革能力,已形成以燃料乙醇、淀粉、淀粉糖为核心,以变性淀粉、专用糖浆为先锋,以聚乳酸、纤维素乙醇、代糖为后备的产品矩阵。

中粮科技:用生物技术重塑玉米深加工的产业翘楚

深耕玉米三十载,全产业链经营集大成

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于 1998 年成立,丰原集团为主要发起人;1999 年,公司于深交所上市;2006 年,完成股权重组,中粮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2011 年,公司更名“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集团将股份注入大耀香港,大耀香港成为公司控股股东,中粮集团仍为实际控制人;2018年,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向生化投资收购桦力投资、生物化学及生化能源 ***的股权,完成资产重组,重组完成后,生化投资持有公司总股本的 47.80%,实控人仍为中粮集团;2019 年,公司更名为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玉米精深加工龙头。中粮科技是中粮集团旗下主要从事玉米精深加工的生物科技创新型企业,年玉米加工量达 700 万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技术领先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主营食品原料及配料、生物能源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三大业务,涵盖燃料乙醇、食用酒精、淀粉、淀粉糖、柠檬酸、味精、聚乳酸等产品。公司近年积极开发蜡质玉米淀粉、变性淀粉、低菌淀粉、风味糖浆、小包装糖浆、以及特种酒精等特种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分为生物基能源、生物基原料、生物基材料业务。其中,生物基能源业务主要为燃料乙醇及其副产品,生物基原料业务主要包含淀粉、淀粉糖、味精、糊精、柠檬酸等食品原料及配料,生物基材料业务主要为乳酸、丙胶酯、聚乳酸及制品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及相关过程产品。

公司拥有 40 余家子公司及联营公司,其中主要控股子公司为安徽中粮生化燃料酒精有限公司及广西中粮生物基能源有限公司。公司不断通过合资合作、市场整合等方式,加快产品结构完善与调整,形成玉米加工全产业链布局。

公司实控人为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最终控制人为国资委。截至 2022 年一季度,COFCO Bio-chenmical Investment Co.,Ltd 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 47.34%股份。大耀香港有限公司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有 8.15%股份。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健全。董事会由 9 名董事组成,设董事长 1 人,并配备了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四个专门委员会,就专业性事项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及建议,供董事会决策参考。公司设置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等*管理人员。

资产整合显活力,经营业绩大幅创新高

2016 年 7 月,根据中粮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方案,中粮生化专业化平台成立。2018 年 11 月,中粮生化上市公司资产整合完成。2019 年公司更名为“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述资产整合,公司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资产结构更为优化,经营活力更为强劲。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生物基能源业务和食品原料及配料业务。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4.69 亿元,其中,燃料乙醇及其副产品实现收入 111.51 亿元,收入占比 47.51%。食品原料及配料业务总营业收入为 90.33 亿元,收入占比 38.49%,其中,淀粉及其副产品实现收入 43.52 亿元,收入占比 18.54%;糖类实现收入 34.47 亿元,收入占比 14.69%。

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呈稳步上涨趋势。2017-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158.92 亿元增至 234.69 亿元,C*R+10.24%。

生物基能源业务毛利贡献*。2021 年,公司实现毛利 26.26 亿元。其中,燃料乙醇及其副产品毛利 19.13 亿元,毛利占比 72.87%。食品原料及配料业务毛利为 5.23 亿元,占比 19.93%,其中,淀粉及其副产品毛利 1.15 亿元,毛利占比 4.40%;糖类毛利 1.69亿元,毛利占比 6.45%。

公司 2017-2021 年的销售净利率为 3.98%、2.92%、2.87%、3.16%、4.83%,整体呈现稳步提升趋势。

2018 年完成资产整合以来,公司归母净利润逐年增长。2021 年,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并创历史新高。

低碳时代蕴新机,现代生物技术启未来

公司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淀粉、淀粉糖、聚乳酸等生物基产品,年加工玉米能力达 700 万吨,助力我国实现 2060 年前建成“碳中和”社会。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一段时间内,特定组织或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是达到“碳中和”的关键性节点,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达到了*值,之后进入下降阶段。

2020年9月22日,“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之下碳减排的潜力在哪?

2021年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北京举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指出推动我国碳减排总体分为 3 个阶段。

尽早达峰阶段:2030 年前尽早达峰,2025 年电力率先实现“碳达峰”,峰值为 45 亿吨二氧化碳,2028 年能源和全社会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 102 亿、109 亿吨二氧化碳,2030 年碳强度相比 2005 年下降 70%,提前完成及超额兑现自主减排承诺;

快速减排阶段:2030~2050 年加速脱碳,2050 年电力实现近零排放,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分别降至 18 亿、14 亿吨二氧化碳;相比峰值下降 80%、90%;

全面中和阶段:2050~2060 年全面中和,以深度脱碳和碳捕集、增加林业碳汇为重点,能源和电力生产进入负碳阶段,力争 2055 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净零,实现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

能源生产清洁化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活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能源领域减排首当其冲。能源生产清洁化可以通过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和终端清洁能源直接利用两种方式,例如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代替传统化石燃料。

“生物基能源+生物基材料”契合低碳时代要求

公司的生物基能源产品燃料乙醇能够在交通用能等领域代替传统化石燃料;公司生物基材料聚乳酸产品,作为石化基塑料的可降解替代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公司“生物基能源+生物基材料”业务布局,契合低碳时代要求,助力我国实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社会目标的同时,也将迎来更为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企改革添红利,政策助力高质量发展

国企改革一直是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国资监管部门在国有企业实施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近期,国资委针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制定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助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对未来三年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做出详细部署。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中国*粮油贸易和加工央企中粮集团的控股上市公司,有望在未来三年迎来新的国企改革政策红利期,在发展质量、经营业绩、市值兑现、中小股东权益维护等方面取得进步,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物基能源:固本培元,筑牢生物燃料乙醇业务基本盘

公司是目前国内*酒精生产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是燃料乙醇,同时还生产食用酒精、医用酒精、化工级无水乙醇等产品。公司为国家允许定点生产燃料乙醇的四家企业之一。

2020 年,我国燃料乙醇产能为 274 万吨,公司总产能为 135 万吨,占比近 50%。公司 2022年3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国内燃料乙醇行业中市占率超40%,占据龙头地位。

我们认为,公司基于长期的燃料乙醇生产经验,已形成四大核心能力,成为国内燃料乙醇行业的*领军企业。

多样化原料适配能力,控成本公司已经掌握使用多元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技术。目前公司燃料乙醇加工原料主要包括玉米、陈水稻、陈小麦、木薯等。公司已掌握全水稻加工技术,无需脱壳且可 ***使用水稻。小麦含有谷朊粉,在发酵、糊化方面存在很多技术难点。目前公司可用 50%小麦并掺和水稻、玉米进行燃料乙醇生产。

目前,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按原料来源可分为三代。第 1 代燃料乙醇以玉米、小麦、甘蔗、甜菜等作为原料;第 1.5 代燃料乙醇以木薯、甘蔗等非粮经济作物作为原料;以农、林废弃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第 2 代纤维素燃料乙醇和以微藻为主要原料的第 3 代燃料乙醇技术,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和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国家自 2006 年起不断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纤维素乙醇的发展。2022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藻类生物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

公司通过“原料多元化”策略进行原料低成本控制,应对原粮价格波动风险和粮食原料使用的政策风险。原料成本控制是公司近三年来主要的技术突破方向。过去,公司超 90%的燃料乙醇原料为玉米,玉米价格基本决定燃料乙醇成本,面临玉米价格波动风险。2018年以来,公司攻关原料多元化、供应多元化及技术多元化。

公司技术突破实现原料多元化。原先整个生产工艺包括前端预处理、后期发酵、污水处理等环节,均是针对玉米原料进行配套及设计。公司加强技术攻关。

第一,水稻原料使用。2018 年公司实现陈水稻加工,配合陈水稻发酵专利技术,公司可用不脱壳的水稻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第二,小麦原料使用。小麦含有谷朊粉,在发酵、糊化方面存在很多技术难点。目前公司可用 50%小麦并掺和水稻、玉米进行燃料乙醇生产。

第三,木薯原料使用。目前广西子公司可完全使用木薯进行生产。安徽、蚌埠、宿州公司现共有超 70万吨燃料乙醇,可使用“木薯+水稻+玉米”的原料结构。

近几年玉米价格整体处于高位,公司玉米原料使用比例不断下降,并更多使用陈粮及木薯等原料,有效控制了原料成本。

2020 下半年至 2021 年,公司大量使用木薯原料。公司主要从柬埔寨、泰国、越南进口木薯。公司在进口木薯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使得进口木薯的到厂价更具性价比。公司基于其在泰国的润泰柠檬酸厂【即中粮生化(泰国)有限公司】在当地多年的运营经验,开展跨业务的协同合作,助力泰国木薯采购。另外,“中老专线”列车的开通,也为老挝木薯的进口提供运力支持。

柔性化产线调节能力,提毛利

燃料乙醇业务业绩除了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外,还主要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当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时,国内乙醇价格也有较大上涨,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反之,则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国内燃料乙醇收购价曾经历三个阶段:2013-2016 年,价格在 2000 元/吨水平波动上涨;2016-2020 年,价格回落到 1500 元/吨水平;自 2021 年至今,价格中枢上升,达2500-3000 元/吨的历史高位。

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多元化、高毛利产品结构升级。公司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形成柔性化生产。公司动态权衡下游产品的市场比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动态调整产线。除燃料乙醇之外,公司产线可生产化工级无水乙醇、酒精消毒液、定制化特优级食用酒精等产品。公司还将面向医药及消毒液生产企业,将现有的医药酒精产能进一步提升,适度发展中小包装医药酒精及消毒液产品。同时,公司还将不断提高无水乙醇、特种酒精等高毛利产品的销量规模。

目前公司有 130 万吨乙醇产能,其中相当比例可在燃料乙醇、无水乙醇、食用酒精、医用酒精等多个品种之间切换,降低燃料乙醇价格随油价波动所带来的影响,稳定乙醇产品利润空间。

市场化价格谈判能力,稳销价

2004年,《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燃料乙醇价格与石油价格同步,燃料乙醇结算价为汽油价格*0.911,燃料乙醇开启国家指导价时期。石油价格上涨对燃料乙醇价格有强支撑,燃料乙醇价格受汽油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目前,燃料乙醇定价机制为国家指导+市场化定价。目前的机制使价格相对平滑,公司能够就燃料乙醇价格与市场客户进行谈判,即使在油价和玉米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中石油、中石化等主要客户也会给予公司燃料乙醇业务相对合理的利润空间。

公司的燃料乙醇产品主要客户为中石油、中石化,应用于车用乙醇汽油。燃料乙醇作为可再生能源,是能够替代石油燃料的清洁能源之一,与汽油相比具有含氧量高,燃烧更加充分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优点。车用乙醇汽油中乙醇与汽油的比例为 1:9。我国先后在12 个省共 32 个市进行乙醇汽油的推广。

非粮化技术变革能力,拓空间

公司将玉米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同时还可以用陈水稻、陈小麦、木薯等原料进行生产。公司坚持将生物燃料乙醇业务定位为国家粮食市场的“调节器”和问题粮食的“消纳池”。

2000年国家为解决陈化粮问题,推进燃料乙醇试点工作起步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推广燃料乙醇、鼓励非粮为主、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严格控制玉米燃料乙醇产能等四个阶段。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这是 2017年国家提出“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之后的重要政策调整。基于国内玉米市场由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的显著变化,国际对燃料乙醇产业的态度从“适度发展”到“严格控制”。

我们预计,政策的转变,将使得燃料乙醇行业产能规模受到控制,同时未来很难有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

我们认为,短期来看,粮食燃料乙醇市场空间无法进一步突破;长期来看,粮食燃料乙醇市场也不太可能有太大增长空间。但同时,粮食燃料乙醇作为国家“粮食价格调节器”和“问题粮食消纳池”,也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公司作为国内*的玉米燃料乙醇企业,其现有的粮食燃料乙醇业务具备长期持续健康运营的政策条件和市场条件。

同时,公司审时度势,前瞻性地预见政府关于燃料乙醇的产业发展指引。在稳定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传统粮食燃料乙醇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展非粮燃料乙醇的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工艺改进。近年来,公司以木薯为代表的非粮燃料乙醇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公司仍在积极开展纤维素乙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我们认为,公司在非粮燃料乙醇业务上的长期技术积累、产业化经验、原料优势,将使得公司在未来燃料乙醇行业发展中占得先机,并引领行业开拓新的清洁能源发展方向和市场空间。

我们认为,公司生物基能源业务基于以上四方面核心能力,将凭借成熟的运营模式、领先的技术工艺、优越的环境政策、稳固的产业地位,构筑起牢固的行业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并具备持续增长的可能性,筑牢公司整体发展的基本盘。

第一,对冲价格与政策收紧两大风险。(1)价格风险:原料多样化适配能力及柔性化产线调节能力,有效对冲玉米、石油、燃料乙醇等价格波动风险;(2)政策收紧风险:非粮化技术变革有效对冲国家严格控制玉米燃料乙醇发展的政策风险。

第二,牢牢稳住玉米燃料乙醇市场的显著领先地位。目前燃料乙醇行业总产能为 275万吨,公司燃料乙醇产能为 135 万吨,市占率接近 50%,牢牢占据龙头地位。国家对于燃料乙醇加工的严格控制,预计也将限制新产能的进入,公司将凭借龙头地位优势,在燃料乙醇行业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第三,坚定响应国家粮食市场“调节器”、问题粮食“消纳池”的产业指引。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进行粮食战略储备,在一定时期内,将难以避免地会产生一定量的陈化粮,成为不可食用、不可饲用粮食。公司将自身燃料乙醇业务定位为国家不可食用粮的消纳池,能够解决“问题粮食”,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为国家节省陈粮保管费用。另外,在特定阶段,国家粮食市场也可能再次面临去库存的需要,公司燃料乙醇业务将在协助国家进行粮食市场调节中发挥作用,并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

第四,引领探索非粮燃料乙醇的发展空间。随着公司木薯乙醇、纤维素乙醇等非粮燃料乙醇业务的发展壮大,公司将进入到一个新的清洁能源领域,开启公司生物基能源业务发展的新机遇,并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生物基原料:精深加工,向高附加值食品配料延伸

公司生物基原料业务主要包括淀粉、淀粉糖、味精、柠檬酸等产品。淀粉及其副产品包括食用玉米淀粉、特种淀粉等;糖类及其副产品主要有果葡糖浆、葡萄糖浆、复合果糖粉、麦芽糊精等。食品原料及配料业务中的淀粉及淀粉糖业务为公司营收及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几年,公司在食品原料及配料业务产业上,关注高附加值的“小、特、新”产品(小包装、特种功能、新产品)。“小特新”产品主打高毛利,是公司生物基原料业务未来主要增长点。

做优淀粉业务

工艺优化降成本。公司淀粉业务的原料为玉米,主要产品包括食用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变性淀粉等。玉米通过净化、浸泡、破碎、精磨、筛洗、分离、洗涤、脱水、干燥等工艺流程制成淀粉。公司持续优化加工工艺,通过压降成本持续改善盈利能力。

市场导向促升级。中国淀粉应用较为广泛,2021 年我国淀粉糖需求占比超过 50%,造纸业约占我国玉米淀粉需求的 10.6%,食品加工、医药与化工行业分别占 9.9%、8.2%与 5.4%,剩余的淀粉主要用于啤酒、饲料、面粉和变形淀粉等的生产。淀粉行业处于快速扩张后整合期。公司着眼于行业发展趋势,全面推动差异化品类和向下游转化增值,向特种淀粉、变性淀粉方向升级。公司将逐渐减少大宗同质低值品类销量,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增量增效。

做精淀粉糖业务

淀粉糖的主要原料为淀粉,通过酸法、酸酶法或酶法制成。公司淀粉糖产品主要包括麦芽糖、葡萄糖、果葡糖浆以及风味糖浆、小包装糖浆等小特新产品。淀粉糖主要作为食糖的代替品,应用于饮料、食品、糖果、啤酒、化工和冷饮等行业。

加大淀粉向淀粉糖延伸转化量。公司目前已将淀粉产品定位为基础原料性产品,而非直接对外销售的商品淀粉。公司尽可能将商用淀粉转为自用淀粉原料,进而提升附加值。

公司商品淀粉已由 170 万吨降至近 100 万吨。公司转向淀粉糖、特种淀粉、功能糖、代糖等方向深加工,大力发展特种产品、小特新产品。

近年来,我国淀粉糖消费量整体显著增加。2020 年以来,受疫情因素影响,淀粉糖消费量有所下降。国内淀粉糖消费主要集中在饮料、食品、糖果、啤酒、化工和冷饮等行业。淀粉糖中的果葡糖浆是食糖的主要替代产品,结晶葡萄糖、麦芽糖浆和麦芽糊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少量替代食糖。

终端企业主要根据成本对甜味剂进行选择,这也导致市场对淀粉糖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我国淀粉糖产量在 2016-2019 年间呈持续增加趋势,2020 年以来因疫情带来下游需求不振,需求量有所下降。

向“小特新”产品方向全面升级。在食品饮料行业大变革背景下,产品升级和迭代需求日益强烈,对甜味剂的诉求更加多元,更加追求方便、品质、口味、功能等属性,开辟出新产品、新消费场景,“小特新”糖浆逐渐兴起,已初步形成规模。

公司顺应食品饮料消费升级趋势,布局“小特新”产品,主要受两方面推动:

(1)消费场景进化:以茶饮店、咖啡店、烘焙店为主的现制渠道作为新兴业态,正在快速成长,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DIY 家庭消费作为新生消费方式,具有极高市场发展潜力。小包装糖浆及特种糖浆的需求日益高涨,公司积极开发“小特新”产品,不断注入研发,未来发展空间可期。

(2)健康诉求爆发:随着年轻代健康意识的提升,大量新兴饮料以“无糖”为核心卖点,以赤藓糖醇、阿洛酮糖等作为代糖方案,在过去几年内迅速走红。中国赤藓糖醇消费量持续增长,全球产量自 2017 年起高速增长。健康代糖产品,高度契合公司坚定向创新型企业升级,致力于研究、开发、应用生物技术,向低热量及具备特殊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生物健康产品方向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两种产品的布局,其中重点推进赤藓糖醇。未来,随着阿洛酮糖在国内通过认证,公司也将进一步拓展阿洛酮糖的国内市场。

做稳有机酸、氨基酸业务

我国有机酸、氨基酸行业已完成产业整合,进入稳定发展期。作为行业重要参与主体,公司享受产业整合完成后带来的竞争格局优化,持续获取稳定的业务规模和盈利空间。

公司持续投入,不断创新,在做好基础产品研发的基础上,探索和发展关于特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在基础产品方面,注重工艺优化及新技术开发,柠檬酸高效能生产新技术,力求实现工艺技术提升和降本增效;对现有设备装置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产品品质。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重点完成“小特新”产品、蜡质玉米变性淀粉和生物饲料及菌剂等产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逐步向具有一定功能性的特种食品原料及配料领域拓展。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工艺参数,生产特种产品,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我们认为,公司通过精深加工,将为行业和消费者奉献更天然、营养、健康的高附加值食品原料及配料的同时,实现生物基原料业务更高的盈利水平。

生物基材料:技术突破,前瞻布局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生物降解材料:极具成长性和高回报的蓝海市场,市场空间广阔

国家“限塑令”“禁塑令”等系列支持政策出台,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快速发展,PLA需求快速扩张。1999 年,国家经贸委发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为我国第一个限制塑料制品使用的政策。2007年12月,《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限塑令”正式出台。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称为我国“禁塑令”。同年 7 月,国家发改委等 9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完成 2020 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做出部署。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禁塑令时间表。2021 年 1 月,国管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1 年底前,公共机构全面停止使用《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内的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盒、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水杯和饮料杯、厚度小于 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等。一系列政策都明确支持推广可降解材料,积极推广塑料制品的可降解替代品,有望推动可降解塑料的渗透节奏加快。

“双碳”政策背景下,生物可降解材料被重点关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符合国家“碳中和”发展目标。生物可降解材料原料为生物基(如粮食、秸秆纤维素、农林废弃物等),农作物生长过程所利用的二氧化碳和制造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相互抵消,生产产品又可实现快速降解。“双碳”目标下,生物基材料这一独特的全生命周期减碳优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22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在日用制品、农业地膜、包装材料、纺织材料等领域应用示范,推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性能,积极开拓生物材料制品市场。

聚乳酸是最主要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之一,是传统塑料的*替代品。聚乳酸(PLA)也称聚丙交酯,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脂肪族聚酯类聚合物,是一种具备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其优点是无毒、无刺激性,具有高强度、良好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对氧和水蒸气有良好穿透性,透明性和抗菌、防霉性良好,其燃烧热值与焚化纸类相同,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彻底降解为 CO2 和 H2O,应用范围广,易加工。

生产 1 吨聚乳酸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仅 500 公斤,远低于传统石油基排放的 2.7 吨。目前聚乳酸约占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 70%。聚乳酸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与传统化石聚合物相近的性能,成为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基聚合物之一。

聚乳酸用途广泛,可逐渐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制品。聚乳酸可用作包装材料、纤维和非织造物等,可在挤出、注塑、拉膜、纺丝等领域应用,还可应用于一次性输液工具、免拆型手术缝合线、药物缓释包装、人造骨折内固定材料、组织修复材料等医疗领域。聚乳酸是石油基塑料的替代佳品,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普通塑料相比可减少 60%。

聚乳酸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直接缩聚法(一步法)和丙交酯开环聚合法(二步法)。目前丙交酯开环聚合法是主流合成工艺,此方法在于先使用乳酸反应获得低聚物,解聚生成中间体——丙交酯,再通过丙交酯开环缩聚制备聚乳酸。此方法制备的聚乳酸在分子量、微观结构方面都更可控、可调,因此成为目前市场中主要制备聚乳酸的方法。丙交酯是“二步法”中最重要的聚合单体,其质量和生产成本决定了聚乳酸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性。但丙交酯的生产,也是产业链中的技术难点。

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PHA)是另一种生物聚合物。PHA 在性能上接近于传统食品包装材料(PE、PP 或 PET)。PHA 薄膜表现出非常高的水蒸气阻隔性,接近低密度聚乙烯(LDPE),使其在食品包装领域能够成为与化石塑料竞争的有前景的可降解材料。PHA 由微生物直接发酵而成,相较于 PLA 的制作工艺难度更大。PHA 因其纯生物生产过程及很高的生物相容性更受推崇,但其生产成本较高,作为生物塑料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PHA 能与 PLA 形成有益互补,应用场景极为丰富,且在高端产品,例如医疗、医美、高端纺织等领域上有很大应用潜力。

政策叠加,聚乳酸产品终端需求旺盛。可降解材料的需求随着限塑令、禁塑令的颁布,覆盖面不断扩大,渗透率不断提升。2020 年国内 PLA 消费量约 22 万吨,2015-2020 年国内 PLA 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 34.2%。消费以餐饮、快递等包装为主,约占总消费量的65.9%;其次为医疗领域,约占 24.1%;农用薄膜领域有所增长,占比达 5.0%。预计可降解材料的需求在 2025 年将达 500 万吨,聚乳酸占 40%,PBAT 占 60%。而目前国内现有聚乳酸产能仅有约 19.7 万吨,聚乳酸市场前景广阔。

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潜力大,率先布局是关键。伴随着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聚乳酸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目前国内聚乳酸产能极为有限,因此率先形成优质产能的公司预计将优先分享市场红利,并建立聚乳酸产业内的先发优势。

供应严重受限

丙胶酯是聚乳酸产业链的核心中间产品,但供应却严重受限。

国际方面,丙交酯供给受制于人。截至 2020 年,全球聚乳酸年产能约 30 万吨,其中原材料及制品生产的领先企业为美国嘉吉旗下的 NatureWorks,以及道达尔-科碧恩两家公司。2019 年后,道达尔自身发展需要,不对外销售丙交酯,导致国内聚乳酸生产线停产。

国内方面,丙交酯产能严重不足。2019 年前,国内丙交酯到聚乳酸的聚合生产线产能约 12 万吨,均依赖于道达尔等供应的丙交酯作为重要原料。近几年,浙江海正、金丹科技、中粮科技等企业攻克了丙交酯技术难度,正稳步推进丙交酯产线建设及投产。目前,国内 PLA 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有十余家国内企业宣布进军或扩大可降解塑料产能和布局,其中包括安徽丰原、金发科技、金丹科技、瑞丰高材、彤程新材、中粮科技、万华化学、蓝晶科技、浙江海正等。目前国内 PLA 的产能约 19.7 万吨/年,其中安徽丰原、浙江海正、中粮科技是行业主力。

表 9:全球丙交酯生产企业产能及主要原料

技术壁垒极高

丙交酯生产为聚乳酸生产的关键环节,1 吨丙交酯合成 0.95 吨聚乳酸,丙交酯的产量是聚乳酸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丙交酯生产存在许多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工艺流程、生产总值、成本约束等四个方面。

根据《丙交酯产业现状及关键过程技术难点》(佟毅等,《当代化工》2020 年 9 月),丙交酯生产技术主要有六大难点:1)反应器材质要求苛刻;2)反应体系黏度过大;3)反应条件难以控制;4)催化剂难以选择;5)综合收率难以提高,工艺路径需优化设计;6)生产综合成本较高,须建立规模优势。

国内企业逐步突破丙交酯技术限制,加速布局聚乳酸产能。目前,我国聚乳酸生产规模*且掌握丙交酯生产核心技术的企业为浙江海正生物,其工艺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目前其丙交酯产量可实现部分自给。在拥有 4.5 万吨聚乳酸产能且在建生产线投产后,其整体产能有望扩大至 12 万吨。

国内企业集中度初步显现,多家企业开始积极实施产业链布局。其中,金丹科技联合南京大学,掌握有机胍催化制备“丙交酯—聚乳酸”的技术,并在 2020 年投资建设了 1万吨丙交酯生产线,预计在未来 3~5 年内产能将再扩大 10 万吨。中粮科技也正稳步推进3 万丙交酯项目的建设。随着各公司突破丙交酯技术瓶颈,后续国内 PLA 产业原材料短缺局面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第二增长曲线:四大关键进展助力公司扬帆起航

公司生物基材料业务凭借多年技术攻关布局和积累,有望持续扩大规模,成为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1)*技术难点已突破。公司在该领域深耕多年,长时间在技术、专利、工艺、设备、团队等方面进行积累和准备,在终端应用方面与科研院所合作,已申请多项专利,获得省部级奖项。目前,公司已攻克丙胶酯这一产业链最核心难点,打通聚乳酸产业链全环节。公司已在设备选型、丙交酯的高光纯及高产率指标、丙交酯的生产系统等方面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已掌握丙交酯生产技术,目前拥有 3 个丙交酯相关专利。

(2)部分环节产业化能力已获验证。公司自 2006 年起开始关注聚乳酸生产技术,2015年在长春投建年产 3 万吨聚乳酸及其制品两条生产线。截至 2020 年中报,该聚乳酸原料聚合生产线一次性试车成功,产品供不应求。2021 年 12 月,公司投资设立中粮生物材料(榆树)有限公司,建设年产 3 万吨的丙交酯生产线。项目完成后,公司将拥有“乳酸-丙交酯-聚乳酸-聚乳酸制品”的全产业链加工能力,并可实现聚乳酸产品成本及质量控制,为后续延伸奠定基础。公司聚乳酸业务即将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

(3)原料成本优势已筑牢。公司依靠玉米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拥有 700 万吨玉米加工能力,并于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掌控多个玉米生产基地。公司充分利用控股股东中粮集团的产业优势,在获取低成本原材料方面的方式更为多样,能够对未来聚乳酸产能爬坡提供充足的低成本的原材料保障。

(4)前瞻性技术布局已启动。公司正更加深入探索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生产工艺以降低其生产成本,为进一步将产业链延伸至医疗、高端纺织原料等更为高端的领域提前布局。我们预计,PHA 将成为下一代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制高点。2021 年 8 月,公司年产 1000 吨 PHA 项目在榆树开工建设。预计公司未来将 PHA 与 PLA 混配使用,拓展更广泛、更高端应用场景。

风险因素

(1)原粮价格波动风险:公司产品成本中原料成本占比*,而主要原材料玉米受供需结构、政策和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价格波动风险。若玉米价格有较大上涨,将直接抬升公司产品生产成本,影响公司业绩。

(2)原油价格波动风险:燃料乙醇价格仍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虽然目前的 “国家指导+市场化”机制使价格相对平滑,能够与市场谈判,但是若石油价格持续下跌或长期低迷,会导致燃料乙醇需求下降。同时,燃料乙醇价格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燃料乙醇作为公司主要收入利润来源,其价格下降将影响公司利润。

(3)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1)原料成本方面:疫情影响原料供需结构和物流效率,带来原料价格波动,将对公司业绩带来不确定性。2)生产供应方面:疫情可能会影响原料供应、产线运营、产品物流等环节。3)产品需求方面:若新冠疫情持续反复,下游车用乙醇汽油、食品原料和配料等需求可能出现阶段性萎缩,从而对公司业绩带来不确定性。

(4)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公司目前正稳步推进 3 万吨丙交酯项目的建设。若项目进展不及预期,或将对公司聚乳酸产品线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公司快速抢占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份额。

(5)食品安全风险:公司生产的淀粉及淀粉糖等产品部分作为食品原料或配料销售给下游的食品饮料企业,进而被加工成各类食品、饮料、乳制品等产品。虽然公司不直接生产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食品饮料产品,且虽然公司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但若未来下游客户发生因公司供应的淀粉及淀粉糖等产品存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问题,或将作为原料供应商产生赔偿风险,同时存在公司的品牌、客户信誉度、市场形象、产品销售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风险。

(6)安全生产风险:公司生产的乙醇产品属于防火防爆物品。另外,公司拥有较多生产工厂,设备台套较多,虽然公司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但仍有可能因偶发性因素而引起安全事故,进而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的行业分析报告。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精选报告远瞻智库




美元人民币汇率多少

[财经日历]【 美元】今日美元对 人民币汇率*报价:1美元=7.0368人民币(2019年11月04日)

类别 *价 报价时间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 7.0368 2019-11-04 09:15
美元对欧元汇率 0.8964 2019-11-04 09:15
美元对加元汇率 1.3168 2019-11-04 09:15
美元对瑞郎汇率 1.9863 2019-11-04 09:15

备注:以上 美元汇率*查询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更多美元汇率每日更新,

亚汇网




中粮科技股票股吧

深交所2021年1月18日交易公开信息显示,中粮科技因属于当日涨幅偏离值达7%的证券而登上龙虎榜。中粮科技当日报收10.07元,涨跌幅为10.05%,偏离值达8.52%,换手率10.46%,振幅11.69%,成交额9.95亿元。

1月18日席位详情

今日龙虎榜单上出现了深股通的身影,占据了买一、卖三的位置,净买入7369.22万元,占当日成交总额的7.4%。

榜单上出现了3家实力营业部的身影,分别位列买四、卖四、卖五,合计买入3390.70万元,卖出1896.25万元,净额为1494.45万元。

买四为华鑫证券股份上海分公司,该席位买入2100.67万元,卖出11.47万元,净买额为2089.20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627次,实力排名第7。

卖四为证券拉萨东环路第二证券营业部,该席位买入425.00万元,卖出1044.86万元,净买额为-619.86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652次,实力排名第10。

卖五为证券拉萨团结路第二证券营业部,该席位买入865.03万元,卖出839.92万元,净买额为25.11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1172次,实力排名第5。

注:文中合计数据已进行去重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粮科技股吧

中粮科技2022年2月7日在深交所互动易中披露,截至2022年1月28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3.01万户,较上期(2022年1月20日)减少1802户,减幅为1.37%。

中粮科技股东户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1月28日农林牧渔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东户数为5.5万户。其中,公司股东户数处于2.5万~4.5万区间占比*,为30.69%。

农林牧渔行业股东户数分布

股东户数与股价

自2021年12月31日以来,公司股东户数连续3期下降,截至目前减幅为2.89%。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月28日区间股价下降10.76%。

股东户数及股价

股东户数与股本

截至2022年1月28日,公司*总股本为18.66亿股,其中流通股本为9.64亿股。户均持有流通股数量由上期的7311股上升至7413股,户均流通市值7.19万元。

户均持股金额

中粮科技户均持有流通市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1月28日,农林牧渔行业A股上市公司平均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为19.86万元。其中,25.74%的公司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在8.5万~16万区间内。

农林牧渔行业户均流通市值分布

深股通持股

2022年1月28日,深股通持有中粮科技的股份数量为1230.91万股,占流通股本的0.65%,较上期(2022年1月20日)的1107.95万股上升11.10%。

深股通持股图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粮科技》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粮科技、美元人民币汇率多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