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效应(梅斯医学国自然查询)

2022-07-15 1:39:08 股票 xcsgjz

流动性效应



本文目录一览:



7月5日电 题: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作者 王家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2022年二季度,全球供给端和需求端均面临下行压力,工业生产、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经济增速明显回落,通胀水平全面上行。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动荡,美元指数强势上行,主要股市震荡下挫,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展望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通胀水平还将维持高位,“滞胀”风险持续加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收紧,带动全球金融周期转换,社会融资成本提高对经济的负面效应将更加凸显,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我们预计,2022年三季度全球GDP环比增长折年率为2.6%,较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增长2.9%,较3月预测值下调0.7个百分点。同时,通胀风险仍将持续发酵,“滞胀”风险日益增大。为了控制高通胀,全球主要央行将以更快节奏和更大幅度收紧货币政策,经济衰退风险加大,金融市场将面临新的波动。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全球金融周期转换中东盟国家的潜在金融风险等热点问题值得关注。

全球经济“滞胀”风险持续加大

从需求端看,一是全球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二季度,全球大部分经济体消费保持增长,但增长势头逐渐放缓。5月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额同比增长8.1%,但环比增速10个月来*为负,意味着消费逐渐触顶。欧盟零售销售指数走势类似,4月环比增速由正转负。预计三季度全球消费增速将进一步回落。物价的持续高企和各国普遍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限制居民耐用品消费,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负债消费成本提高,通胀对消费的负面效应将更加凸显。

二是国际贸易增速将逐渐回落。随着消费需求回落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规模将随之下行。全球航运和物流面临较大制约。全球80%以上的消费品通过海运运输,海运和港口物流的任何压力都将阻碍进出口货物的运输和交付。根据荷兰经济分析局测算,2022年4月,全球出口金额指数较上月下降0.7%,但受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进口金额指数继续攀升。如果扣除掉价格因素,全球出口和进口数量指数虽均较上月有所回升,但分别较去年底下降1.1%和1.2%。

图1:全球出口和进口指数变化趋势(2010年=100)

三是企业投资和库存投资将放缓。随着全球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全球利率中枢上移,企业投资成本不断提高。从企业库存周期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需求和产品销量下降,企业将逐渐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即产品滞销形成的库存增长),对经济带动作用将减弱。

从供给端看,一是全球供应链瓶颈改善力度较弱。全球供应链瓶颈主要体现在能源、原材料、物流、劳动力等领域,二季度没有明显改善。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短缺问题依然严重;二季度全球*的港口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下降,黑海地区多种海运货量出现下降,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日度均值明显高于一季度;主要经济体劳动力短缺问题依然存在。美国虽然失业率下降至疫情前水平,但劳动参与率维持在低位,职位空缺数量处于历史高位。

二是全球工业生产增长疲软。受原材料供给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物流运输存在瓶颈、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全球工业品产销能力有所下降。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从2月的53.7%回落至5月的52.4%。主要经济体工业生产出现疲软迹象。5月除墨西哥以外的全球前十大工业生产国,制造业PMI指数均低于一季度高点,特别是欧洲主要经济体,平均降幅达到4.4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全球工业生产将继续回落。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居高不下,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市场需求和企业订单将逐渐减少。

通胀压力下不同经济体表现有所分化

预计三季度全球大部分经济体通胀将继续抬升,但不同经济体有所分化。在三季度继续大幅加息背景下,美国消费增速可能将逐渐放缓,通胀可能触顶或小幅回落,但不会快速下行;欧元区通胀主要由能源价格上涨驱动,三季度欧洲各国将为冬天能源短缺做储备,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或面临断气威胁的国家通胀仍可能继续走高;新兴经济体CPI篮子中粮食权重较大,随着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未来通胀压力较大。

G20经济体CPI增速变动趋势

美国通胀居高不下,大幅加息将使经济增速下行。预计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5%,四季度进一步放缓至0.75%,全年增长2%左右,“滞胀”风险将逐渐增加;2023年美国经济将逐渐由“滞胀”风险向衰退风险转化,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式衰退。

欧洲受外部风险冲击,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展望三季度,高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持续,欧洲经济将减速,预计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约为1.3%,全年增长2.5%左右。

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日元贬值压力加大。展望三季度,随着日本口岸放松管控,旅客出入境逐渐恢复,疫情影响减弱,日本经济存在需求向好的可能性,但日元兑美元汇率已跌至24年来低点,将令日本经济承压。预计三季度日本实际GDP将环比增长0.8%,折年率增长3.5%,全年增长1.7%左右。

新兴经济体整体保持增长,不同区域有所分化。在亚洲,东盟和印度经济表现良好,工业生产保持韧性;在欧洲,受俄乌局势影响,新兴经济体制造业持续低迷;在拉美,巴西和阿根廷经济表现优于其他国家;在中东,一季度土耳其消费显著回升,GDP同比增长7.3%,沙特GDP同比增长9.9%,达10年来*水平;在非洲,南非经济增长乏力。展望三季度,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复杂,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主要风险因素包括:美联储加息加大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粮食短缺。

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影响因素

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影响因素

当前,美欧货币政策加速收紧,企业并购及投资整体低迷,全球不确定性加剧避险情绪回升。

货币市场市场利率攀升,流动性紧缩效应显现,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储备货币利率中枢将明显抬升,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市场融资主体面临去杠杆压力,这将对主要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回购等业务产生影响。离岸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而全球大型金融机构普遍具有外币净资产特征,金融机构外币流动性管理面临更大压力。

美元强势上行,新兴市场货币风雨飘摇。美元指数冲高到105水平。受货币政策紧缩与避险情绪影响,美元指数延续升值态势,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相对走弱。其中,日元汇率刷新24年低位,年内贬值幅度已高达14.7%。不过,二季度俄罗斯卢布收复失地后大幅升值28%。但亚洲货币普遍承压,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分别下跌5.9%、4.7%和4.5%,美元兑印度卢比汇率*突破78水平。面对国内通胀高企与外部美元周期转向的双重压力,部分新兴市场陷入货币危机。2022年以来,斯里兰卡、土耳其、老挝、加纳等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幅度分别高达44.0%、24.0%、23.9%和21.5%。

图4:主要货币兑美元汇率较2022年4月初变动(%)

全球股市震荡下挫,美股领跌,新兴市场表现分化。截至6月15日,MSCI全球指数较年初下跌18.4%。美股引领全球股市下跌,新兴市场分化明显。其中,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环比分别下跌11.56%、16.3%和21.9%。欧洲股市跌幅相对较小。新兴市场整体跌幅小于发达市场,但不同国家差异显著。印尼、阿根廷股市表现良好,越南、菲律宾拖累新兴市场股市。全球股市发行和并购数量显著下降,但北美地区并购依然活跃,金融业占全球并购金额的28%。

图5: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指数波动情况 资料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全球国债收益率抬升,美国长短端国债收益率倒挂。截至6月15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33%,较一季度末提高101个基点;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提高104个基点、81个基点和5个基点,达1.66%、2.77%和0.26%。美元国债对欧元、日元及英镑国债的利差明显走阔,对人民币国债的利差由负转正。与此同时,美国长短端国债收益率出现倒挂,这既反映出市场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悲观预期,也充分体现出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偏好转变。

大宗商品市场背离历史周期变动,与美元指数同步震荡上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在二季度维持高位震荡。2022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收紧以及俄乌冲突不确定性将在短期持续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欧洲能源市场将面临剧烈动荡,使用能源种类的结构性变迁、供应国进退之间的博弈、传统能源与绿色能源的替代与回归,将是困扰政府、市场、居民等多方的难题。

总体而言,金融市场整体处于不稳定区域,不稳定的来源主要是通胀持续维持在高位、美联储大幅紧缩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减速且未来发生衰退的风险上升。同时,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导致美国股市和银行业股票波动性上升;国债市场波动性超出历史*点;银行间和非金融类货币市场风险上升。总体看,二季度美国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均上升。随着美联储缩表进程加快,市场流动性压力和风险可能上升。三季度,美国金融市场整体风险可能小幅上升,ROFCI(美国金融危机风险监测指标)仍然处于不稳定区域。

图6:美国金融危机风险指标(ROFCI)走势

〔本文根据王家强7月5日在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2年第3季度)发布会上对《全球“滞胀”困局与金融周期转换》部分所作介绍整理而成。〕(APP)

本文由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观点。




梅斯医学国自然查询

不论是在夏令营、九月推免保研、考研过程中,选择导师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导师的科研实力,导师是否有课题、是否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们评价导师科研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查询导师的课题则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事情。

通常我们会选择到学校或者医院的官网上去查看导师的简介和课题等信息,但是经常会遇到官网上没有导师课题的详细信息介绍,只是粗略的介绍甚至是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课题。如何能够快速查询导师历年的课题呢?今天我就来提供三种简便、快速的查询方法。

一、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官网查询

1、打开国自然官网 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index/funcindex/prjsearch-list(或者百度搜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然后进入官网。)

2、鼠标点击红框处 “人员项目获资助综合查询”,进入人员项目获资助综合查询界面。

3、在红色框处输入导师姓名、单位名称(一般为大学的名称,单位代码可以不填写),然后点击下方的查询按钮。

可以一次查询多个导师的信息,包括不同学校的不同导师都可以一起查询。如下图:我们输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于布为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姚尚龙教授,一起查询他们主持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点击查询之后就能看到导师历年来主持和参与的课题数目,姚尚龙教授一共7项课题,于布为教授主持3项课题,同时也能看到导师作为参与者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点击项目处的数字,即可查询导师历年的课题名称和批准代码。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科代码。

5、如下图,已经查询到历年的项目相关信息.

姚尚龙教授一共7项课题,于布为教授主持3项课题,编号30开头的为很早以前的项目,80开头才是近几年的课题项目。所以我们主要查看的最近几年的,以及还在研的课题。

为了进一步的查询更加详细的课题信息,我们需要记录下对应课题的批准号。(注意:这只是查询国自然课题,有的导师还会有省级课题、市级课题等其他课题,所以不可以直接通过这个查询课题的多少来盲目评定导师的科研水平。)

6、回到最开始的界面,输入批准代码,选择项目批准年份,然后点击查询。注意:选择批准年份的时候一般需要多试几个年份,直到出现查询结果即可。比如我选择的这个项目就需要从2018年一直查询到2016年,最后查询到这个项目的详细信息。

7、如下图,已经查询到具体项目的经费额度为57万元、项目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为从2017年开始,所以一般是2016年申请然后批准立项,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项目到2020年才结束,也就是说现在还是在研的课题,也可以看出当前导师的经费充足,值得我们选择。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继续查询其他项目的信息,以此来了解导师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查询批准号(每个课题对应着*的批准号)的方式来查询这个课题下导师指导和发表的相关论文,进一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增加对导师的了解。

下面介绍另外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在手机上操作。


二、梅斯医学app

1、首先在手机的应用市场中下载并且安装 梅斯医学APP。

2、打开APP,点击国自然选项,第一次使用时,需要注册一个账号然后登陆,使用手机号即可注册。注册完成之后即可顺利登录。

2、在关键词输入框中输入导师姓名、学校名称,然后点击查询按钮即可。

3、点击查询按钮之后,就会出现导师历年的课题名称以及经费,项目时间等相关信息。

如下图,在红框中我们可以看到于布为教授的课题,2007年到2009年的脊髓背角神经细胞钾氯共转运体和碳酸酐酶在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机制中作用的研究、2011年到2013年的运用分子探针技术探寻异丙酚分子靶点及功能鉴定。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课题的经费数目、所属学科和学科代码。

三、丁香通网站

1、百度搜索或者直接输入网址(http://nsfc.biomart.cn/) ,进入丁香通查询页面

2、在查询页面,我们可以输入我们了解到的相关信息。(比如导师姓名、导师课题名称、项目批准号、导师所在单位,一般为大学名称、导师课题的金额区间以及课题立项的时间范围)

3、点击下方蓝色的查询按钮。

4、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导师2015年以前的所有国自然课题信息。

左侧是筛选栏,可以选择学科、研究类型、主题词等信息,可以通过勾选不同的小框来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右上角有 “分析搜索结果”这个按钮,点击之后可以对结果进行图表话的分析,从而更加直观的对结果进行分析。

5、如下就是搜索结果的图表化分析。

可以看到各种的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加详细的了解老师的课题信息,同时左侧依然有可以进行筛选的选项,可以按照需要进行选择。

图1

图2

图3

图四

图5

综上,三种方法均可查询,并且较为简单。

第一种可以同时对比不同学校的不同导师、同一个学校的不同导师,缺点是查询过程复杂,要查询更加详细的信息就需要复杂的操作。

第二种方法的查询速度较快,较为简单便捷,可以方便的看到每个课题的具体信息,但是只能一次查询一位导师,不能进行方便的对比。

第三种方法能够快速查询,并且可以详细的分析课题结果,有图表更加直观,同时分类更加细致。*的缺点就是只能查询到2015年及以前的课题,但是对于我们了解导师历年课题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如果你需要快速的查询导师的项目数量和简单信息,并且希望能够对几个导师进行比较,那么用第一种方法比较好。如果你想查询的特定的导师的课题信息,并且希望能够更加详细的看到课题的信息,那么使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更加快速。

大家可以合理的组合利用这三种方法,快速查询导师课题信息。三种方法互相结合,查询起来就更加便捷快速,同时信息了解也会非常全面。希望在大家查询导师课题的时候能够帮助大家节省时间,能够快速准确的查询课题信息。

如果你是刚开始备战保研的大三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填写表单,会有专业保研团队与您联系,深入沟通。




流动性效应为什么会导致利率的下降

人民币汇率年初保持基本稳定,但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一波快速贬值,继而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为此,中国经济时报约请专家就人民币汇率波动成因进行客观分析,判断未来走势,并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提出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虽然现阶段人民币面临来自多方面的贬值压力,但从深层次和中长期看,人民币仍将获得多方面的重要支撑,出现趋势性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很小。

主持人 范思立

嘉宾

连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张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吴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人民币汇率缘何下跌

中国经济时报:自4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快速贬值,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

连平:影响货币汇率波动的直接动因是外汇市场供求关系。

从境内外汇市场看,4月中旬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快速贬值的直接触发因素之一是俄乌冲突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升形成的进口用汇需求和购汇需求的集中释放。但仅仅以短期因素分析解释当前人民币贬值的现象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这一轮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贬值的压力更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21年下半年的强势之后经历了2022年初以来的基本稳定阶段,突然进入快速贬值过程,应该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市场供求关系的突然变化是由综合性和中长期因素经过一个酝酿过程而形成的。

张明:4月14日至5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35下跌至6.74,期间盘中*为6.81,短短一个月内跌幅约为7%。尤其是4月20日、4月26日、4月29日与5月10日、5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跌破6.4、6.5、6.6与6.7、6.8整数关口。厘清人民币汇率急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汇率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本轮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些高估,让人民币对美元适当贬值,回归到更加适当的水平,这不是坏事。事实上,2021年,欧元、英镑、日元分别对美元贬值了7.5%、1.2%与11.6%,但人民币却对美元升值了2.3%。二是自2022年4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速度太快,持续突破重要整数窗口。这很可能加剧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进而导致更大规模的短期资本外流。资本外流与贬值预期可能形成自我加强的反馈循环,这对维护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与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非常不利。

吴丹:自4月18日以来,人民币离岸、在岸汇率持续走低。5月12日,离岸人民币汇率跌破6.8,创2020年10月份以来的新低。

美元走强是外因 经济承压是内因

中国经济时报:人民币汇率近期持续走弱的因素都有哪些?

连平:美元走强将持续带来人民币贬值压力。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改弦更张的影响,美元指数自2021年年中后逐步走强。本轮美元指数走强的原因较为复杂,也具有不同以往的特点。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由宽松走向紧缩,必然带来全球美元流动性偏紧和利率水平上升。历史上已多次被证实,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已。而这次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和以往有两点不同。一是在调整之前,实施了历史上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疫情暴发后向市场海量投放美元流动性,造成了更大程度的全球市场美元泛滥。未来一个时期美联储面临约4万亿美元的缩表任务。二是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冲击和俄乌冲突三重因素叠加形成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由供给端推动的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在一度流动性泛滥的市场高速强力收紧流动性,既会带来美元利率快速上升和资本回流美元资产,又会导致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阶段性波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对美元的支撑作用至少在未来两个季度仍会明显存在,且不排除在未来一个季度作用力较强。

支撑人民币阶段性强势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2021年下半年,在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步酝酿下,美元开始走强。而人民币在去年三季度中期开启了对美元升值过程,遂形成了美元走强而人民币更强的局面。这种现象历史上不太多见,只能说明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下境内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需求出现阶段性增加。

进入2022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速为15.8%,二季度预计为8%左右,相比去年呈显著放缓态势。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海外需求有所减弱,但能源价格高企、进口规模不减。一季度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步伐加快,对我国出口可能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而受疫情影响,我国出口供给能力有所减弱,未来一个时期这种状况可能会持续存在。

在美联储开启加息过程的同时,我国货币政策仍然“以我为主”,保持积极偏宽松的操作方向。4月份,央行再度小幅降准,并通过投放增量的低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增加市场流动性,进而推动市场利率水平下降。近来中美利差不断收窄,并曾出现阶段性倒挂。中美货币实施方向背离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

张明:从外因来看,美国通胀走强倒逼美联储加快加息节奏,由此推动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进一步带动美元指数走强,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的主要原因。

2022年3、4月份,美国CPI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超过8%,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加快收紧货币政策。2022年3月16日与5月4日,美联储分别宣布加息25和50个基点。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在今年年内还会加息4至5次。随着通胀上升以及短期基准利率上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2021年年底的1.52%上升至2022年5月13日的2.93%,并一度在2022年5月9日达到3.12%。

长期利率上升无疑会驱动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升值。2021年年底至2022年5月13日,美元指数由95.67攀升至104.56,升值幅度达到9.3%。其中,美元兑欧元、英镑与日元分别升值了6.6%、8.6%与13.2%。同期内,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贬值了4.6%,这意味着从2021年年底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幅度要显著低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

从内因来看,新一轮疫情自2022年3月份以来在深圳、上海等地集中暴发,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下滑、供应链严重受阻、国际航运受到显著负面冲击。这既显著冲击了实体经济增速与进出口增速,也导致市场主体信心严重受挫,这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自2022年4月中旬以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持续倒挂,且倒挂幅度短期内可能继续拉大,这会导致短期资本从中国流出,加剧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另一方面,自2022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快速贬值将会加剧市场主体的贬值预期,导致出口企业结汇意愿下降、进口企业付汇意愿上升,对于基于“实需”原则的国内外汇市场而言,这也会加剧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

吴丹:美元强势表现是主要原因,美联储紧缩政策外溢效应显现。一是近日美元指数创下了近20年以来的新高。随着5月份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同时宣布将从6月份启动缩表,美元指数延续强劲走势,创下了自2002年年底以来的新高,且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紧缩和美元指数继续走高仍具有较强预期。二是美国国债利率持续走高,中美利差倒挂现象持续。

人民币走贬态势并不特殊,全球多国货币均对美元贬值。一方面,在当前美元强势的背景下,全球多国货币均呈现对美元的贬值走势。与欧元、日元相比来看,人民币汇率的走跌并不是特殊行为,欧元、日元等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均呈现较快速度的贬值。从3月份开始,截至5月12日,欧元对美元汇率跌幅达7.5%;日元对美元汇率跌幅达11.6%。同一时期,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的贬值幅度为7.59%。另一方面,欧元、日元走势趋弱会助推美元继续走强。当多国货币均对美元呈贬值走势时,同时美债收益率持续上升,便会导致全球市场对美元需求同步上升与美元流动性的收紧,进一步推动美元走强。

出口走弱和资本外流是汇率走贬的直接影响因素。一方面,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降,4月份出口2736亿美元,同比增长3.9%,较3月份14.7%的出口增速有下滑。另一方面,短期资本外流增加显著。从银行结售汇数据来看,3月份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银行结售汇差额由正转负,出现逆差71.9亿美元,主要由证券投资项下的结售汇100.8亿美元的较大逆差导致;而直接投资项下仍保持顺差54.97亿美元。从影响来看,人民币贬值会导致我国企业进口成本增加以及资本外流压力的进一步上升。但与此同时,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成本也将得到降低。

年内破“7”概率仍然较低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仍然存在,如何分析判断今后的走势?

连平:虽然现阶段人民币面临来自多方面的贬值压力,但从深层次和中长期看,人民币仍将获得多方面的重要支撑,拥有保持基本稳定的韧性。未来,人民币汇率仍有较大可能在一定区间内波动,出现趋势性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很小。

我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大国,2021年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15.1%,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全球*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从而构成了强大而系统的出口供给能力。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的出口不减反增,清晰表明了我国出口产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外部挑战,我国政策及时出台了各项出口扶持及稳外贸的举措,减轻了出口部门的压力,有效地应对了国际市场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进口保持平稳增长的走势,俄乌冲突带来了能源价格上涨和供给紧张,可能会对进口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我国能源结构迄今为止仍以煤炭为主,受冲击的程度可控。因此,可以预计未来一个阶段贸易顺差可能会有所减少,但较高水平的顺差额仍将维持。

伴随着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中美利差收窄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资金流出压力,但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实质性影响,未来这种压力总体上将是可控的。目前,外资在境内资本市场上的存量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即便有些波动也难以掀起大浪。截至2022年3月底,外资持有债券约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的3.3%,大幅低于美国的28%、日本的14%和巴西的9%。自2020年以来,中国国债相继被纳入摩根大通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和富时世界国债指数这三大全球主流债券指数,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空间十分乐观。而俄乌冲突对全球货币体系形成的冲击将会给外资持有人民币债券带来一定程度的推动。股票市场上外资占比同样不高。截至2021年年末,外资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的占比约为5%,大幅低于日本的32%和韩国的40%,也低于其他大部分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当前A股整体估值处于近10年以来的中位数附近,是国际资本中长期资金配置的洼地。

随着我国外商投资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改善,尤其是国内消费市场迅速扩大并展现出巨大的成长空间,外商直接投资持续青睐我国市场。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为173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达20.2%。2022年一季度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90.9亿美元,增速高达31.9%。直接投资主要为中长期性质的资本投资,未来直接投资项下的资本流入将成为资本和金融账户平衡的重要稳定因素。

资本流出与本币贬值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资本流出带来对外汇的需求,从而增加外汇汇率上升的压力。而本币贬值会引起本币资产相对于外汇来说价值的减少,推动更多资金由本币资产流向外币资产,增大资本流出的压力,进一步促进本币的贬值。历史上两者相互促进的案例不胜枚举,在发达国家有之,在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当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影响这对关系的运行,包括政策、机制和市场环境等,但难以根本改变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情形的出现通常是短中期的。

在当前形势下,从可能会受到汇率波动影响较大、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项来看,涉及到境内货币兑换的QFII的持股规模和债券交易规模占全部外资的比例约为五分之一。因此,这部分资本的流动对境内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相对有限。然而,证券投资中以RQFII为主的、外资占比约三分之二的部分其实是在离岸人民币市场进行货币兑换的,这些资本的流出必定会给离岸人民币带来贬值压力。自4月中旬以后,离岸人民币汇率快速较大幅度贬值,而在岸人民币汇率波动随即跟进,大致亦步亦趋。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是可自由兑换的,供求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及时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由于美联储加息、避险情绪上升和相关制裁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承受了贬值压力。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人民币资产相对外币的减值,不仅可能会引起境内资本的流出,而且还可能会导致离岸市场减持人民币和增持外汇行为的发生。事实上,在长期推行自愿和可存放境外的结售汇体制下,我国的外贸盈余分布在境内和境外两方面。因此,近期出现的离岸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而资本流出并不太显著也就不奇怪了,实质性原因是人民币资产阶段性的境内境外同步转向了美元资产。由于离岸市场上人民币的存量规模和流动性相对较为有限,一旦流动性明显收缩、利率水平上升,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波动就很难有大的空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就会逐步减轻,人民币仍有可能在一定的区间内保持基本稳定。

可能难以回避的是,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未来一个阶段或至少是在今年内,人民币仍会持续存在一定程度的贬值压力。人民币贬值可能成为未来一个阶段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但考虑到人民币贬值幅度过大会增加输入型通胀、资本流出、经济下行以及国际评价等方面的压力,相关政策有必要积极、全面、主动地应对。政策调整主要针对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外汇投机行为和市场预期等目标,从流动性、成本和汇率机制等方面入手,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进行审慎、有力的调节。

未来一系列政策工具可以综合性地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逆周期因子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可调节工具。通过对其参数的调整可以在人民币快速贬值时产生反向推动作用,缓冲非理性市场行为给汇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去以上工具,央行还可以运用本外币利率调整、发行央票等手段来调节外汇市场的波动。由此可见,在抑制人民币过度贬值的问题上,央行工具箱里的工具很丰富,目前已经采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且力度一般,未来可以释放的种类空间和力度空间都还很大。

张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6.7—6.8恰好是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央行将会加大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通过各种举措来避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快速贬值。我国央行可采用重启逆周期因子、加大对短期资本外流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机构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在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干预的手段。事实上,近期我国已经加大了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开始强调推动全面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国经济有望在今年二季度触底,在今年下半年显著反弹。

近期,美国经济已经初显疲态。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出人意料地呈现环比负增长。与2022年3月份相比,4月份美国的CPI与核心CPI同比增速均有所回落。近期,长期利率的显著上升已经导致美国股市指数持续回调,并可能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冲击消费增长。由此判断,美国长期利率最陡峭的上升阶段或许即将结束,美元指数继续上升的空间也比较有限。

综合判断,尽管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依然面临贬值压力,但在今年年内跌破“7”的概率仍然较低,即使跌破,继续急跌的概率也不大。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在6.7—7.0之间呈现宽幅波动格局。

吴丹:我国已颁布多项措施积极维护中小企业的外汇交易利益。近来,国家非常重视人民币汇率走势对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近日,国务院、央行等多部门强调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的23条政策举措,也将为外贸保稳提质保驾护航。此外,中小企业的外汇交易手续费将被全额免除。4月28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外汇衍生品交易相关手续费的优惠力度,从减半收取调整为全额免除,助力降低企业避险保值成本。




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效应

日常投资中,相信大家经常能看到“央妈放水”、“货币宽松”等新闻信息,实际上都是指央行对市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通过观察它的变化,可以了解经济变化趋势。

那么货币供应量是什么,有哪些指标呢?

货币供应量可简单的理解为市场中货币的总量。

根据市场货币流动性各不相同,定期存款的流动性小于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流动性小于现金,一般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3个层次,即:M0,M1,M2。

M0又叫“现钞”,即市场上流通在在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包括居民和企业手头的现金,这部分现金,被称为基础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

M1又叫“狭义货币”,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M0)和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活期存款虽然不在居民和企业手中,但是可以随取随用,流动性还是很强的。M1代表着市场中现实购买力,对市场和经济影响最直接,许多国家都把Ml 作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对象。

M2又叫“广义货币”,不仅包含了市场上流通的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还包含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被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流动性相对较弱,定期存款不能随时取用,代表着未来潜在购买力。正常来说,居民的活期存款是计入M1的,但实际国民存活期就是储蓄,基本不会随时取用,所以计入M2。

通过M0、M1、M2的内容,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M0走高:说明居民手头现金增多,居民变得富裕,消费也就活跃起来,经济趋于上升。

2,M1走高:说明企业积极生产投资,将更多的资金流动到生产和交易中,经济趋于上升。,

3,M2走高:由于其中含有定期存款,定期存款越多,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就越少,也就导致交易和消费走低,经济则趋于下降。所以并不能简单的判断经济趋势,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分析。

4,当M1增速大于M2时:表示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说明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和交易中,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市场交易活跃。

5,当M2增速大于M1时:表示企业定期存款大于活期存款,说明市场上有利可图的机会或收益变少了,企业和居民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获取稳定收益,资金逐渐沉淀下来,经济增长放缓。

我们下一期聊一聊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等内容,记得关注我们,每天学点金融知识。


本文由“金一先生2022”分享并网友分享,


我们常驻上海,专注企业贷款融资,自有资金充裕,各种非标产品都可以谈。


我们每天更新与融资贷款有关的金融知识,文字资料均是根据客户日常咨询及我们的工作需要整理。


一定要关注我们,每天学点金融知识。同时还要麻烦你点个在看, 感恩有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流动性效应》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流动性效应、梅斯医学国自然查询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