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自《征途》和《球球大作战》之后,巨人网络已经缺失爆款多年,业绩增长乏力,市场留给巨人网络调整的时间并不多。
撰文/楚风
出品/每日财报
2021年以来,巨人网络二级市场表现不佳,股价持续低迷,股东也开始“大手笔”减持。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前十大股东中有五位持股份额下降,共计减少5948.26万股。同时,其控股股东巨人投资持有56.60%股份处于质押状态。
巨人网络股价下挫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其在2016年借壳上市之时,曾引起资本市场躁动,股价高达上百元,但后续经营发展乏力,股票持续波动下挫,从百元股一路跌至十元股。至2021年,其股价跌多涨少,股价未改弱势局面。
《每日财报》注意到,巨人网络业绩增长乏力是股价下挫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其业绩表现颇不稳定,营收连续两年下滑。巨人网络推出两款游戏广受玩家好评,但未能表现在业绩上,移动端游戏收入不增反降。如今游戏行业竞争加剧,巨人网络该如何破局?
股价下挫股东减持,巨人网络“征途”何在?
作为国内较早涉足网游的游戏公司,巨人网络在游戏圈里已经落寞了许多,2007年是巨人网络最辉煌的时期,彼时《征途》网游在线人数超过百万,成为全球第三款同时在线超百万的网游。同样在2007年,巨人网络赴美上市,市值达50亿美元。
巨人网络在美股市场弄潮多年,成绩却颇为不堪,最终于2014年进行私有化并退市。随着A股市场温度升高,中概股迎来回归A股风潮,巨人网络也决定回A股上市。
对于巨人网络来说,2016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当年,创始人史玉柱结束“退休”宣布回归;每股39.34元向财团发行新股收购Playtika;借壳世纪游轮上市获得证监会批准。同年4月份,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上市的重大资产重组完成,资本市场掀起巨大波澜。
经过资本接力爆炒,巨人网络股价在2016年中期一度达到166.80元/股,但这已是其高光时刻。自此,巨人网络股票开启持续波动下跌模式。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其K线图仿佛坐上滑梯,股价几乎是一路下挫,从百元股跌至今日的十元股。截至6月4日,其股票报价14.00元/股。
面对股价持续性下跌,巨人网络也并非毫无作为。2021年一季报显示,巨人网络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持股量已达到1.28亿股,成为第五大流通股东。证券回购账户成为前十大股东,这种事情在A股并不多见。不过大额股份回购仍未能改善二级市场低迷局面。
在巨人网络回购的同时,大股东却不断出货。截至2021年一季度,其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五位股东持股量较2020年末减少,共计减少5948.26万股,相比之下证券回购账户仅增持1100.42万股。
5月25日,巨人网络披露持股5%以上股东鼎晖孚远及一致行动人孚烨投资34.67万股,减持均价为17.5977元。按照减持计划,其拟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不超过40,487,598股,不超过总股本2%。
业绩多年增长乏力,成败皆在《征途》?
巨人网络股票一路下挫,其重要原因是业绩增长表现不力。近几年来,巨人网络业绩颇不稳定,营收呈下降趋势。2018年至2020年,其营收为37.80亿元、25.71亿元和22.17亿元,同比增长30.03%、-31.96%和-13.77%;净利润为10.78亿元、8.20亿元和10.29亿元,同比增长-16.44%、-23.94%和25.48%。
2020年净利润增速为正数,主要是因为投资收益。巨人网络去年实现投资收益为4.602亿元,占利润总额达42.28%。其在2016年收购的Playtika迎来收获期,后者于今年1月15日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超130亿美元。
也就是说,巨人网络游戏主业仍表现弱势。对此,外界多将原因归结为依赖老IP。直至今日,其仍然靠老游戏《征途》《球球大作战》来撑场,老IP冷饭炒了又炒。巨人网络是靠《征途》发家的,2004年创业时公司名称还叫征途网络。在2020年年报中,其名带“征途”的网游和手游就有7款。
2020年,巨人网络将“征途”冷饭又炒一遍,推出《征途》电影收割情怀。《征途》电影号称团队打造4年,耗资3个亿。由于遭受疫情,《征途》电影无法院线放映,只能通过线上渠道播放。在首播日,巨人网络宣布《征途》电影收入打破爱奇艺电影单点付费模式的多项记录,但最终的票房却十分惨淡。
以2020年7月份公开信息,《征途》电影收入大约为6000万元,后续票房数据便不再更新。《每日财报》询问*收入数据,巨人网络相关人士表示“不方便回复”。
除此之外,《征途》电影口碑不佳,豆瓣评分至今只有5.1分。尽管巨人网络宣称《征途》电影极大地提高了征途IP在海内外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但一部口碑崩掉的电影对IP的影响是负面的,不利于普通消费者及新玩家对IP的认可度。
《每日财报》发现,巨人网络也并非没有*新作,2020年两款手游取得良好成绩。其中,《帕斯卡契约》全球销量突破百万,《月圆之夜》广受玩家好评,但两款游戏并未能推动业绩增长。
2020年,其移动端游戏收入为11.48亿元,相较2019年的14.59亿元有所回落。两款新游业绩不差,移动端游戏收入为何不增反降呢?与此同时,其电脑端游收入为9.52亿元,较2019年的9.95亿元也略有减少。
巨人网络的焦虑:爆款难再现,资金打水漂
游戏行业进入下半场,市场竞争白热化。目前,腾讯、网易等大厂牢牢控制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留一小部分给其他厂商及工作室厮杀,巨人网络的市场份额也被步步蚕食。《帕斯卡契约》和《月圆之夜》表现尚可,但仍然达不到爆款的程度。自《征途》和《球球大作战》后,巨人网络缺失爆款游戏已经很多年了。
巨人网络*发布的游戏为《胡桃日记》。该手游在网友分享之日火热,登顶App Store免费游戏榜、TapTap热门榜及新品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胡桃日记》热度就持续下降,截至6月4日,在App Store免费游戏榜中排名第182名,在TapTap中评分7.5分。该成绩属于中等水平,离爆款还有不少差距。
《球球大作战》是由吴萌主导制作,目前其担任巨人网络CEO。2021年5月初,吴萌一篇近3万字内部分享被公开,在游戏圈着实火了一把。吴萌在分享中指出巨人网络存在的多个问题,并表达出焦虑的情绪。
巨人网络第一个问题在于老板。吴萌认为,老板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兴衰,史玉柱退休后公司没人能承担起老板的职责。第二个问题是得了“富贵病”,资源未必都能解决问题。吴萌说,“牛逼的公司都不是靠钱做起来的,但是都是死于太有钱。”第三个问题是“不聚焦”,值得投入的团队和项目不够。
吴萌在分享中说,“我们在过去的十七年中,(投入资金)差不多有100亿吧,只出了征途和球球两款产品,关键是这两个产品竟然没花公司什么资源,也就是说这100亿基本都打水漂了,我们真的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属于伤害性也高,侮辱性也极强。”
游戏行业竞争激烈,留给巨人网络调整的时间并不多。其游戏主业表现弱势,业绩稳定性不佳,而缺少爆款游戏是硬伤。对其后续发展,《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2020年10月,蚂蚁金服对外官宣了拟上市计划,当时市场的估值据说有2万亿元人民币。只要上市成功,又将批量制造出很多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据传,有些性子急得准亿万富翁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看黄浦江边,西湖边的豪宅了。
当上市几乎已经板上钉钉,很多投资者都已经中签新股了,大量财富几乎99.99%要被装入很多新贵的腰包前一刻,风云突变!证监会突然宣布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不仅让中签股民竹篮打水一场空,也让蚂蚁集团新贵们的暴富梦一下被惊醒了。
此后,一场挖掘蚂蚁金融帝国商业模式老底的运动开始了。随着越来越深入的挖掘,越来越多人了解了这个金融科技帝国外衣下实际在干的营生逻辑。“互联网高利贷”,“空手套白狼”,这些都是网民在了解真相后,给与的评价!
谈到蚂蚁上市被叫停,很多人仅停留在庆幸2万亿人民币的社会和百姓财富没有被骗走的层面。其实这2万亿只是冰山一角,是大家能直接看到的部分,水面下的冰山远远大于水面上的这一小点,而且其可能的破坏力远超普通大众的想象。
今天笔者以个人的角度,经济学的一点皮毛,做一道新的数学题。
经过我的测算后,我觉得当初这个及时叫停,某种意义上挽救了的中国经济,避免了一场泼天大祸。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说说,你看看有没有道理?再结合今天的形势分析一下,看看笔者的观点是不是夸张了?
一. 假如蚂蚁成功上市后,超高杠杆背后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资产的能级。
有人粗略测算过,在蚂蚁上市前,他们用30亿元本金做着3000亿规模的高利贷生意,赚着大约每年500多亿的毛利润。简单说就是:100倍的经营杠杆风险,16多倍的毛利。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惊悚,不知道一贯擅长套路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华尔街大佬们,看着这个是不是也要顶礼膜拜呢?
节选网络资讯
按当时的发行价测算,蚂蚁如果上市成功,A+H两地合计募集资金总额约2299亿元(343亿美元)。 假设其中的一半被迫不及待地以各种名义迅速瓜分掉。毕竟大业已成,总要先大秤分金,小称分银论功行赏一番的。余下的1100亿作为生产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毕竟如此高利润的生意,不到边际效应极度递减前,不到榨干最后一分钱的地步前,是没理由不继续的。那么按上面100倍杠杆的模式,1100亿的本金,极限下能做11万亿的借贷生意。
11万亿人民币是什么概念?
2021年全国GDP总量是:约114万亿人民币。11万亿就是差不多10%的全国GDP.
2021年广东GDP总额:约12.4万亿。11万亿约等于1个广东的全年经济规模。
2021年上海GDP总额:约4万亿多点。11万亿约等于3个不到点上海的全年经济规模。
是不是触目惊心?
但是这样算也是片面的,因为老百姓的借贷能力有限,借款总量也是有天花板的,当蚂蚁有1100亿本金时,100倍的借贷杠杆背后的11万亿太可怕了,所以这是理论上得出的数字。而且真正帮蚂蚁背锅的都是一些地方的小银行,他们的信贷额度也没有那么多的。这里还牵涉了一个信誉问题,后面要讲,暂时不展开说。总之,笔者的意思是:当有了1100亿本金后,就做不了100倍杠杆的生意了,或许只能做到30倍,50倍了。但即便如此,我们按30倍算,也要达到3.3万亿的规模,还是拿各省GDP比较,差不多就介于北京和陕西的全年GDP体量之间。
如果这3.3万亿出现坏账,是不是仅仅就是3.3万亿损失的事呢?没那么简单!你知道吗?银行是靠贷款的乘数效应赚钱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相关知识。简单说就是:我们存入银行的存款在被扣除规定比例的准备金后,余下的钱银行可以贷款出来。等贷款人把贷到的钱里面的部分再存入银行,这些2次存入的钱又是存款了,被扣除规定比例的准备金后,再次作为贷款被投入市场。这样的反复过程产生的累计就是乘数效应。笔者大致测算过,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时候,极端情况下可以达到10倍以上。100元的存款能衍生出1000多元的贷款流动性。
看到这里就揭示了一个秘密:正规金融机构的存贷杠杆上限差不多就是10倍多点,每次被央行强制抽调的准备金就是风险备用金。还记得蚂蚁的杠杆吗?是100倍哦!这就是蚂蚁极度不希望自己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被监管的根本原因,那样能不受到准备金的束缚啊!
回到原话题,上面说过,蚂蚁以各种形式把小贷债权包装分割后(这是美国次贷的典型玩法)给到各个地方银行。蚂蚁相当于借钱的中介,一旦出现坏账,最后*的损失方是那些地方小银行。3.3万亿坏账,哪怕按5倍的贷款乘数算,那就是市场上少了16.5万亿的贷款流动性。16.5万亿是什么概念? 根据央行2021年底的官方金融数据,人民币贷款余额192.69万亿元。 16.5万亿就是大约8.6%。 如果市场上少了这么多钱,知道有多少企业会被抽贷和断贷吗?有多少企业倒闭吗?大家都知道真正需要贷款的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又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官方数据
这就是:如果上市后,万一产生坏账后的金融风险能级。这个级别可以算是金融危机级别的了!
二. 假如成功上市后,蚂蚁商业信誉提升会产生金融风险连锁反应
蚂蚁没上市前,提供小微贷款合作的都是什么银行?说得不客气点,还是以一些地方性小银行为主,他们被阿里和马总的巨大名头镇住了,迷惑了。相对而言,传统大行更谨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有限。但是,如果蚂蚁成功上市呢?是不是给全社会一种错觉?国家,央行,证监会,发改委都以官方的身份认可了这样的“金融科技创新”。那么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行会不会就会放松警惕,加大合作呢?毕竟短期来看这样的合作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所以上市成功就被很多人看成,这就有了官方信用的背书,整个传统金融就会无顾虑地跟这种“金融创新模式”深度合作。这样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呈现几何式的增长,那么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金额也是成倍增加的。
三. 蚂蚁的主要贷款客户群体注定了高风险
花呗,借呗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谁?是淘宝,天猫上的基层用户。如果我们留意周围的话,以前用花呗,借呗借钱消费的群体有什么特点?通常是低收入,高消费群体,有收入不稳定的,甚至还有没有收入的失业者和学生。他们借钱是买生活急需用品吗?用借呗的人会用借来的钱买柴米油盐酱醋茶吗?恐怕更多的是买非刚性的衣服,化妆品,包包,鞋子,旅游,电子产品这些偏享受型的用品。大家看看周围,是不是这样的?
如此容易借到钱,你说有没有助长超前消费呢?那网商银行的借钱对象又是谁呢?多数是小微经营者。其实这些基层消费者也好,小微经营者也罢,他们统一的特点是抗风险能力差,收入有限。一旦经济环境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
这次2022年3月开始发生的疫情,实话讲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小公司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的收入会减少,其中有些小企业很可能会倒闭,导致更多人会失业。假如1年前蚂蚁上市,很多的小额贷款流向这些群体,现如今他们的违约风险是极其巨大的。小额网贷是不用抵押物的,当借款者连吃饭都成问题时,很多欠款者一定会选择躺倒违约,欠的钱不还了,爱咋滴咋滴!法不责众,总不能把欠款的人全都抓起来吧?那最后这些坏账都是由终端的银行来背负,如果坏账规模太大,会影响到普通储户的存款安全。细思极恐,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发展,你说本质上是不是像极了08年美国那波次贷危机?
四. 假如蚂蚁上市成功,所产生的行业示范效应更为可怕
假如蚂蚁上市,它就会成为互联网借贷行业的旗手。这样更多的网贷公司就会效仿这样的发财模式,扩大自己的借贷规模,争取也能上市,实现创业团队的财富自由。那么不排除类似的蚂蚱金融,蝗虫金融,蝈蝈金融们都会横空出世。利用互联网自身的快捷和扩散速度快的特点,迅速挤压正规金融企业的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等业务,产生由点到面的扩张。同样这些无抵押,无足额自有资本,无合规准备金贷款业务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金融黑洞。以上的第一部分的风险测算金额还是基于蚂蚁一家的,再加上这些可能诞生的新“昆虫”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规模,那么潜在的坏账规模就不是3.3万亿了,可能波及的流动性枯竭体量也不会是16.5万亿了。你说可怕吗?
思维发散篇:时常在想,聪明绝顶的老马为什么在上市前的陆家嘴金融峰会上说那段话?难道发财要悄悄的道理都忘了?是不是他知道这些危害,但是已经受到背后资本的裹挟,蚂蚁上市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了。在这种情况下,一番大放厥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从而在上市前夜釜底抽薪?是不是我想多了?
笔者说:以上的分析都是个人对于没有发生的事做推理,不知道这些逻辑是不是成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高兴的!个人觉得这一次的及时叫停,让我们避免了一场可能的金融危机。感谢提前看到这些,并且果断做出决定的领导团队!金融市场是一个战场,不仅需要充分陷阵的猛士,更需要料敌先机、运筹帷幄的智士!
2020年1月3日站讯 今日09时55分,巨人网络出现异动,附加大幅拉升3.54%,创历史新高(前复权价格)。截至发稿,该股19.33元/股,成交量5.4826万手,换手率0.27%,振幅3.37%,量比6.93。
昨日(2020-01-02)该股净流入金额4014.4万元,主力净流入3766.28万元,中单净流入375.81万元,散户净流出127.69万元。
最近一个月内,巨人网络共计登上龙虎榜0次,表明巨人网络股性不活跃。
公司主要从事 互联网游戏、互联网社区工具为主,正在布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其它互联网领域
截止2019年9月30日,巨人网络营业收入19.457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768亿元,较去年同比减少27.7287%,基本每股收益0.36元。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消息●
辗转腾挪,史玉柱的梦想仍未实现,巨人网络(002558.SZ)依旧在泥坑中挣扎。
日前,巨人网络重要股东上海鼎晖孚远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鼎晖孚远”)及其一致行动人披露减持计划,拟在未来减持不超过2%股权。今年上半年,其已经减持了1606.38万股股份。
重要股东减持,除了自身资金需求外,或还有不看好巨人网络发展前景因素。
2016年4月,巨人网络通过借壳回归A股市场。半年后,公司就抛出了高达305亿元的收购预案,拟收购以色列游戏公司Playtika。
2016年至2019年,三推重组,史玉柱是铁了心要推动巨人网络收购这家游戏公司,重组不成,改道增资、“赠股”等“旁门左道”,但其商业逻辑遭到质疑,迎来监管关注,史玉柱只得作罢。
历时5年收购梦断,巨人网络的游戏业绩已经连续三年下降,股价累计跌幅已超80%。
未来的巨人网络将何处何从?史玉柱还在动脑筋注入上述备受关注的资产吗?
5年收购失败还有何途
执着的史玉柱推进的马拉松式资产并购远未到终结之时,这也让史玉柱头痛不已。
2016年4月19日,是史玉柱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天,巨人网络从美国私有化后,借壳世纪游轮如愿以偿回到了A股市场。这次借壳,巨人网络作价131.24亿元。
不过,回归A股市场,只是史玉柱的第一步。他的第二步,就是收购以色列公司Playtika。
Playtika创立于2010年,核心产品是棋牌游戏和多元化社交游戏,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等海外市场。
在史玉柱看来,Playtika不是一家单纯的游戏公司,而是一家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去改造游戏的公司,实际上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史玉柱的想法是,通过收购Playtika,巨人网络的游戏业务完成转型,并借此开拓国际市场,未来在全球领域全面拥抱人工智能。
2016年10月,借壳上市刚刚满6个月,巨人网路就抛出了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方式、作价305亿元收购Playtika99.98%股权,其中现金支付50亿元。
史玉柱的设想很好,不幸的是,现实推进过程中,异常艰难曲折。
2018年11月,巨人网络调整重组方案,取消配套募集资金、增加业绩承诺等。2019年7月17日,公司撤回方案。2019年7月,公司再次披露拟现金收购Alpha42.30%股权的重组方案,当年11月4日,又宣告终止重组。
三年三次拟通过重组方式收购Alpha股权最终宣告终止。
史玉柱可能也预料到收购的复杂性,还进行了系列其它安排。跟其它的跨境并购一样,本次收购,也是先行由财团完成对目标公司Playtika收购,再由巨人网络向财团方收购,财团的牵头方就是史玉柱实际控制的巨人投资。
通过重组收购形式不成,史玉柱决定改道。目标公司的股东为巨堃网络(为完成收购目标公司而设立),2020年12月31日,巨堃网络的总资产为341.61亿元,净资产为40.15亿元。
2018年至今,巨人网络、巨人投资前后对巨堃网络共同完成四次增资,总增资为62.29亿元,其中巨人投资增资31.77亿元。此外,还涉及其它一些安排。至2020年底,巨人投资持有有巨堃网络51%股权,巨人网络及其全资子公司巨道网络合计持有49%股权,控股股东为巨人投资。
今年6月15日,巨人网络突然发布一份公告,巨人投资向巨人网络无偿赠与其持有的巨堃网络1.1%股权。交易完成后,巨人网络价格持有巨堃网络50.10%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通过这一“赠股”形式,巨人网络完成对目标公司收购。
不过,这一“精心”设计的操作遭到广泛质疑。最终,巨人网络宣告赠与事项较为复杂,巨人投资终止“赠股”。
5年过去了,史玉柱仍然念念不忘通过巨人网络收购Playtika。如今,“赠股”方式也搁浅了,史玉柱还将采取什么途径,值得期待。
市值四年蒸发1280亿
史玉柱一心一意推动巨人网络的并购重组以失败告终,巨人网络的经营业绩接连下滑。
巨人网络是一家以互联网文化娱乐为主的综合性互联网企业,主营业务是互联网游戏的研发和运营。
2016年,借壳上市首年,巨人网络实现营业收入23.2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10.69亿元。2017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9.07亿元、12.90亿元。第三年,营业收入继续增长至37.80亿元,净利润则下滑至10.78亿元。
2019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降,分别为25.71亿元、8.20亿元,同比下降31.96%、23.94%。
到了2020年,巨人网络营业收入继续下滑至22.17亿元,低于借壳上市第一年,同比下降13.77%,净利润为10.29亿元,同比增长25.48%。
虽然净利润出现了增长,但并非公司游戏主业实现的,而是靠投资收益。这一年,公司投资收益4.60亿元。其中,除了处置部分资产外,因为接连增资巨堃网络,持股比升至49%,当年获得的投资收益达1.83亿元。
如果剔除这些投资收益,公司的游戏主业仍然亏损。至此,公司游戏主业已经连续三年亏损。
依靠投资收益,今年上半年,巨人网络的营业收入继续下降、净利润继续增长,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5.67亿元、3.20亿元,同比变动-18.14%、1.20%。不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为2.82亿元,同比下降5.69%。
在2020年度报告中,巨人网络曾表示,公司多款新游戏产品处于研发过程中,尚未能贡献收入。同时,为了面向长期发展、聚焦核心业务,公司出售了部分与重点游戏赛道关联性较低的业务。
收购一直未成功,游戏业务盈利能力不断下滑,传递至二级市场的是股价跌跌不休。
如果以前复权的股价来看,2017年3月31日,其股价为77.41元/股,当时,公司正在推进重大资产重组,并披露了当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翻倍增长。今年8月31日,股价仅为10.11元/股,累计跌幅高达86.94%。
同期,巨人网络的市值从1485.40亿元减少至204.66亿元,四年蒸发了1280.74亿元。
股价已经跌至地板价,巨人网络的股东依旧选择减持。
今年8月23日晚间,重要股东鼎晖孚远及其一致行动人上海孚烨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孚烨投资”)再抛减持计划,其拟在公告十五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减持不超过4048.76万股(占总股本的2%)。
年初以来,鼎晖孚远及其一致行动人孚烨投资已经减持了1606.38万股股份,持股比下降至9.76%。
2016年,鼎晖孚远及其一致行动人孚烨投资参与巨人网络定增,二者合计持股巨人网络12.54%股权。去年三季度开始,二者开始减持,到去年底,持股比为10.55%。
如果本次减持计划以上限实施,二者合计的持股比将下降至7.76%。
此外,去年以来,上海中堇翊源投资咨询中心(有限合伙)、上海澎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弘毅创领(上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股东也纷纷减持。
视觉中国图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巨人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巨人股票、国家为什么阻止蚂蚁上市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