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南京证券股票代码)君实生物创始人

2022-06-29 18:24:10 证券 xcsgjz

君实生物



本文目录一览:



《科创板日报》6月26日讯(编辑 李红晖),6月以来,科创板受理申报企业数量激增,据《科创板日报》统计,截至6月26日,本月新增受理40家申报企业。截至发稿,科创板共有768家公司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值得注意的是,仅在本周(6月19日至26日),科创板就有26家企业上市申报获得受理。这些企业涉及生物医药、芯片半导体、软件信息技术及医疗器械等行业。其中有5家生物医药公司,为智翔金泰、力品药业、翌圣生物等,另有2家医疗器械企业,为西山科技及安杰思。

据悉,智翔金泰作为创新药企“新秀”,此次冲击科创板引发了市场关注。该公司实控人为智飞生物实控人蒋仁生,并且股东当中同时出现了君实生物创始股东和“沃森团队”的身影。

招股书显示,智翔金泰主营业务为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研产品为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此次IPO拟募资39.8亿元,主要用于抗体药物研发项目,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改扩建等。

6月份,科创板也出现了2家医疗器械公司获受理,即西山科技及安杰思。

据招股书介绍,西山科技成立于1999年12月,专注于外科手术医疗器械,尤其是微创外科手术医疗器械领域。此前,西山科技2015年12月11日在新三板挂牌,2018年4月9日终止挂牌。

就在6月10日,为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创新,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据《科创板日报》此前采访,銘丰资本合伙人王镇博士表示“这对寻求科创板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而言是重大利好,以前未形成收入的创新器械企业无法在科创板上市,但现在可以了。 此外,在科创板“赶考”名单中,不乏芯片半导体厂商,包括南芯科技、美芯晟、钰泰股份等公司获得受理。

招股书显示,南芯科技是主营模拟和嵌入式芯片设计企业之一,专注电源及电池管理领域,本次IPO拟募集资金16.58亿元,用于高性能充电管理和电池管理芯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高集成度AC-DC芯片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汽车电子芯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等。

据WSTS预测,2022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达845.39亿美元,同比增加14.08%。其中,汽车和通讯将是专用模拟芯片增速最快的下游领域,预计2022年将分别增长17%和14%。

首创证券表示,中国是模拟芯片*市场,2020年,中国大陆占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的36%,但我国模拟芯片自给率仅为12%,成长空间广阔。另外,伴随国内公司在汽车、工业等领域的持续拓展,国内公司毛利水平有望持续提升。

国泰君安证券表示,电源管理芯片是模拟集成电路*的细分领域,下游行业的需求增长为上游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另从申报企业所在区域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其中,诚瑞光学、时创能源、莱斯信息等9家企业来自江苏。航材股份、天玛智控、全式金、美芯晟和航天软件等5家企业则来自北京。




南京证券股票代码

因股东南京食品即将清算注销,其持有的南京证券股份将无偿划转至上级企业金谷商贸。

根据南京证券8月24日晚间公告,该公司于近日收到股东南京市食品函告,拟将持有的56.79万股股份(占比0.02%)无偿划转至其上级企业金谷商贸,不涉及要约收购,也不会导致南京证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尽管此次股份划转对南京证券的股权结构并未造成明显影响,但在大股东减持和60亿定增仍待落地等问题的影响下,投资者对南京证券的股权变动仍旧保持着密切关注。

无偿划转不改变实控人

此次南京证券的股份的划转,起源于南京国有企业的优化改革。

据悉,为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低效资产处置力度,根据国资管理部门部署安排,南京市食品公司(简称“南京食品”)拟清算注销,并拟在清算注销前将持有的南京证券股份无偿划转。

根据南京食品的函告,该公司共持有56.79万股南京证券股份(占比0.02%),此次将全部无偿划转至上级企业南京金谷商贸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金谷商贸”)。

由于南京食品系金谷商贸控制的子企业,金谷商贸又是南京证券实控人——南京市国资集团通过子公司间接控制的子企业。故本次股份无偿划转前后,南京证券控股股东、实控人及其控制的公司股份数量和比例均未发生变化。

*的股权结构图显示,划转完成后,南京证券的实控人仍为南京市国资集团,控股股东仍为南京紫金投资。此外,本次无偿划转所涉及的股份系有限售条件流通股,无偿划转尚需报经上交所审核同意,并按规定办理股份过户登记等有关手续。

凤凰置业两度减持

尽管此次无偿划转对于南京证券的股权结构来说无伤大雅。但其作为次新券商股,股权变动始终备受市场关注。

7月10日晚间,南京证券收到大股东江苏凤凰置业有限公司(简称“凤凰置业”)通知,计划在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1月28日期间,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3298.82万股南京证券A股股票(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

这是凤凰置业年内发布的第二次减持计划。就在7月9日,南京证券还发布公告称,凤凰置业在2020年2月10日至7月8日期间,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3298.8万股,累计减持金额约5.67亿元。

数据显示,凤凰置业是南京证券的第四大股东,在减持前共持有2.07亿股南京证券,持股比例为6.28%。其中,约有1.67亿股为南京证券IPO前取得的筹码,4004.15万股为2018年资本公积转增取得。

截至7月11日,凤凰置业持有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74,272,700股,持股比例为5.28%。这意味着,尽管完成了一笔数量不小的减持,凤凰置业仍是南京证券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且仍居于第四大股东位置。

投资者期待60亿定增落地

除此之外,南京证券的60亿元定增发行计划,也是投资者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6月10日,南京证券公告称收到证监会出具的批复,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6亿股新股,发生转增股本等情形导致总股本发生变化的,可相应调整发行数量。

根据定增预案,此次定增将向不超过35名(含35名)特定对象发行,其中就包括南京证券控股股东紫金集团,以及持股5%以上股东新工集团和南京交投。其中,紫金集团拟认购金额为3亿元,新工集团拟认购金额为1亿元,南京交投拟认购金额为3.5亿元,且均以现金认购。

南京证券表示,3家股东参与此次定增认购,表明其对南京证券未来的良好预期及长期发展的支持,有利于公司扩大资本规模、夯实资本实力,进一步加快业务收入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保障公司稳健持续发展。

如今定增批文到手已有2个半月时间,南京证券却始终没有公布下一步的发行计划,心急的投资者们已然开始在上交所e互动平台开启了“催发”模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南京证券的定增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预计近10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发行新股。且在过往案例中,除2019年广发证券150亿定增等少数案例过期未能发行成功外,多数券商的再融资计划均顺利落地。南京证券定增这碗好饭,或许还需要更多一点时间等待。




君实生物股票

当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行业重新洗牌。对于新冠口服药赛道而言,君实生物无疑是站在第一梯队的领跑选手。然而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上海全面解封,君实生物的故事并不好讲。截至6月24日收盘,君实生物的股价已经从*点131.42元累计下跌了40%多。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成立十年之际,回首过往,君实生物并未能很好地抓住PD-1带来的机遇。如今,君实生物净利润处于连年亏损状态,新药研发“烧钱”不止,PD-1美国上市延期,已然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增发募资近40亿,君实生物又缺钱了?

医药界的“融资王”,拥有超强融资能力的君实生物,资金再次吃紧了。

4月6日,君实生物发布公告,称在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方案的议案。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君实生物已经发布过一份拟募资不超过39.8亿元的定增方案,但该方案曾引来上交所问询。

经调整后,近日,君实生物发布公告称,拟非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7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39.69亿元(含本数)。据悉,本次募集资金总额在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39.69亿元,其中36.71亿元将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2.98亿元用于上海君实生物科技总部及研发基地项目。

在医药行业融资低谷期,现金流已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主要指标。但在君实生物“资金荒”的背后,是不算乐观的经营现金流状况。

据资料显示,君实生物目前规划了总投资额46.03亿元的创新药研发项目,如若仅凭自有资金难以维持。截至2022年3月31日,君实生物累计未分配利润为-478,498.05万,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大额累计亏损。同时,与其他家大业大的药企相比,君实生物的“造血”能力也不容乐观。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君实生物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79亿元,-14.56亿元和-6.05亿元。

净利润连年亏损,新药研发“烧钱”不止

作为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企业,成立十年来,君实生物已开发超过 51 项在研药品。但与之对应的是君实生物的高额研发投入,与逐渐吃紧的资金。从2016年到2021年,君实生物研发费用从1.22亿元攀升至20.69 亿元,仅在2022年一季度,君实生物的研发费用金额就高达51,091.20万元。

事实上,君实生物的业绩表现也不算乐观。据4月30日披露的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6.30亿元,同比下降61.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6亿元,同比下降205.06%,上年同期为3.7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30亿元,同比下降218.99%,上年同期为3.61亿元。

2019年-2021年,君实生物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7.47亿元、16.69亿元和7.21亿元。

PD-1美国上市延期

5月4日,据君实生物公告消息,美国FDA就君实生物PD-1特瑞普利单抗上市申请发出回复信,要求进行一项质控流程变更。公司计划与FDA 直接会面,并预计于2022年仲夏之前重新提交申请。

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国产PD-1单抗,自上市之后便广受关注。据财报数据,2021年君实生物的PD-1单抗销售额仅为4.12亿元,较2020年的10.03亿元减少了近6亿元。随着国内PD-1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君实生物已失去*优势。

对于去年的销售状况,君实生物在年报里表示,跟公司团队人事变更频繁、国内PD-1竞争白热化、自家PD-1仅有小适应症纳入医保目录未能实现“以价换量”等有一定关系。

在团队频繁更迭方面,君生生物段鑫、钱巍、褚楠这三位负责PD-1商业化的君实高管相继离职;在竞争白热化方面,对本土创新药企而言,PD-1已经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达381亿美元,到2023年预计将达639亿美元。




君实生物创始人

君实生物作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属于典型的“投资人+科学家”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在初期能够帮助初创企业融资并顺利完成商业化的布局。不过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科学家却出走创业。

11月12日,有自媒体发布关于质疑君实生物的长文,一时引爆市场舆论。当日晚间,公司收到上交所问询函。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文中抨击学术造假,产品技术实力水分较大等情况,君实方面予以否认。或受此事件影响,早盘君实生物A/H股均大幅低开,其中A股收盘跌6.22%。

作为一家生物科技,君实从新三板转战港股再到科创板,成立8年时间,大小融资数十轮,累计融资额超75亿。而这背后都有长袖善舞的熊氏父子身影。

医药界“融资王”

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生物创新药公司。两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大牛,张卓兵是清华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具有丰富的国内外科研经历,单继宽则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历任复旦张江生物制药公司医学部门经理等市场职位。

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是PD1单抗,可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常被大众称作“抗癌神药”。

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生物药占比正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肿瘤免疫领域的生物药,无异是最热门的赛道之一。而君实生物于2018年末成为首个国产PD-1单抗获批上市的企业,打破了该领域国外药品垄断的局面。这位成立8年的行业新秀,仅靠这*产品,便一举成为生物药明星,站到了国内第一梯队。

君实生物不仅研发速度快,在融资动作上也比同行更为积极。

2013年,君实生物引入了战略投资人熊俊父子,以及后来的高管陈博、武洋,此后通过多次股权转让和增资,实控人最终变更为熊凤祥和熊俊。

2015年8月,君实生物正式挂牌新三板。同年11月,君实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众合医药。

2015年12月,君实生物发布了第一次定向发行股票融资,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公司三年内共完成了6次股票融资,频率几乎是每半年就融资一次。累计募资额18.08亿元,可谓新三板医药企业中的“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君实生物*定增价格就高达63.49元/股,当时公司研发产品尚未面世,且仍处于一年净亏损五六千万的状态,几乎是“空手套白狼”。

2018年,港交所对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开闸”,嗅觉灵敏的君实生物第一时间拥抱新政,在当年年底火速完成了H股发行,成为第一家“新三板+H股”药企。

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试点开启,“融资王”君实生物也自然不愿错过。公司4月份正式启动科创板IPO上市辅导工作;9月24日,君实生物在新三板终止交易;9月26日,君实生物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

招股书显示,君实生物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8713万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0.01%。拟募集资金27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7亿元用于“君实生物科技产业化临港项目”、8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7月15日,君实生物正式在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冲上216元,较发行价55.5元上涨289%,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元,AH溢价率高达3.36倍。但似乎上市即*,君实生物科创板挂牌4个月以来,股价已暴跌超六成。

成立8年来,君实生物已经历了大大小小10轮融资,加上科创板上市,累计融资额估计超过75亿元。截至11月13日发稿,君实生物在科创板市值621.8亿元,港股市值373亿港元。

“跨界从医”的研究员熊俊

能如此娴熟的资本运作,君实生物背后人物自然非等闲之辈,实控人熊俊金融专业出身,此前曾从事基金行业。

资料显示,熊俊1996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专业,2004年担任了国联基金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助理。此后又与与深鹏兴科技共同出资设立了上海宝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医药投资领域浸润多年。

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但事实上,如今担任董事长的熊俊,与君实生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1年。

2011年,熊俊以投资人的身份进入了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众合医药,经多次增资后成为了其实控人。2014年,熊俊率众合医药挂牌新三板。不久后,已在新三板挂牌的君实生物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了众合医药,将众合医药所有在研项目纳入体内,熊俊也随之坐上君实生物董事长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熊俊首先拿下的这家众合医药,无论是业务、体量、还是管理层,与君实生物几乎是“胞兄胞弟”的关系。

2008年,王永昌和马静创办了众合医药,主营试剂销售,在单继宽受让了王永昌的股份后,众合医药实控人变为单继宽和马静夫妇,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单继宽夫妇开始申请*药物审批。

2012年,在熊俊入主众合医药后,作为原董事与核心技术人员的单继宽和张卓兵跳出来创办了君实生物,双方各持股50%,主要做的也是单抗药物的研发。

为什么熊俊非要紧追不舍,得到众合医药实控权后,还要再拿下君实生物?

其原因或许是看中君实生物手上的真正的“创新”。从两家公司研发的产品来看,众合医药有6个在研项目,其中5个是仿制药或者仿创药,只有1个项目是创新药,而君实生物拥有的6个在研项目全部都是创新药。

能拿下审批的“创新药”才值钱,核心技术人员不在,光买个公司壳,没有什么用。

有意思的是,根据2014年1月众合医药发布的公转说明书,“除直接或简介持有众合医药股份外,公司实际控制人熊俊参股君实生物。随着各自业务的发展,上海君实未来可能与公司存在潜在的同业竞争。为避免与公司发生同业竞争行为,熊俊承诺不谋求君实生物的控制权。”

不过此后,技术高管陈博也离开了君实生物。2015年,陈博博士退出君实有限执行董事、总经理一职,且在2016年12月辞任君实生物首席科学家。在此之前的3个月,陈博在成都创立了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联想之星参与天使轮投资。

君实生物寻求科创板上市时,上交所甚至因此提出问询,要求公司说明陈博退出公司的原因。公司回复称,陈博退出君实生物的主要原因为其认为自身适合初创企业的经营管理,因而退出君实生物并自主创业。值得一提的是,在君实生物递交的其他应付款一栏中,公司需要在2016年12月31日前向陈博支付150万元。

今年10月13日,君实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武海先生因个人原因,于2020年10月13日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其未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辞职后仍担任公司董事。

目前君实生物的CEO为李宁博士,2018年加盟前,李宁曾任赛诺菲集团副总裁,亚洲区及大中华药政和医学政策主管,曾就职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USFDA)十二年,有丰富的新药研发、审批经验,还具有国际药企的*运营资历。

目前看来,熊俊手下的原来的技术系高管纷纷辞职外出创业,原来的核心技术团队似乎已所剩无几,新招的技术高管似乎在审批方面更为擅长。

医保前夕遭狙击?

面对自媒体的指控,君实生物第一时间出面回应,表示经核实,文中涉及公司历史沿革、对外合作、在研核心产品的安全性数据及研发进展情况等诸多内容全面失实,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相悖。

与其他烧钱的医药企业一样,君实生物目前尚未实现盈利。数据显示,2017、2018、2019,公司分别亏损3.1亿、7.2亿和7.4亿,累计亏损19.9亿,今年三季度更是创下了亏损11.18亿元的纪录。公司在研项目众多,落地商业化的却屈指可数,扭亏为盈似乎遥遥无期,这也是君实生物频频遭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此前有媒体评论称,“跨界从医”的基金经理人,能够帮助传统的药企跳出科学家的视野和格局,在资本运作、人才聚集和企业运营方面展现创新魄力,以更敏锐的市场嗅觉带领企业在竞争激烈、风险高昂的新药研发领域乘风破浪。然过度沉迷资本操作,不免引来争议。

更值得细品的是,如今正值医保谈判关键阶段,为何只有君实生物在医保谈判前夕,遭到媒体点评,*狙击?

针对此事件的发生,股票社区雪球上有球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君实生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君实生物、南京证券股票代码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发表评论: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