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十大股东(东方证券上市)中国平安十大股东是谁

2022-06-29 17:34:00 证券 xcsgjz

中国平安十大股东



本文目录一览: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人选择了下海经商。在那场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出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企业。但由于当时我国的社会性质以及市场体系的限制,许多企业无法合理地获得生产资料的分配。为了更合理地分配生产资料,国家针对企业性质重新进行了划分,改变了我国市场只有国有企业的形势局面。

现在我国的企业性质目前有两种,分别是国有体制和私有体制。在这些体制中,“中字头”一般是国有企业。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建筑、中国能源等“中字头”企业。说到这就有人问了,保险行业中最为出名的中国平安,是国企吗?

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平安创建之初说起,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成立30多年来,在国资,外资和个人投资的帮助下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保险集团,总资产为10.54万亿元。中国平安长期位居中国企业前十强,世界500强前20名。其营收大幅领先于华为,利润超过千亿,紧跟中国四大国有银行。

中国平安的起点很高,成立之初的两大股东都是央企,即工行、招商局集团,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凭借这种背景优势,中国平安成立第一年就实现营收418万元,利润为190万元。因为工商银行和招商局集团都属于国有单位,所以说,平安一开始确实是国有企业,只是后马明哲上任后,平安的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

马明哲于1985年担任招商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的副经理,并于1988年3月出任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董事总经理。地位上升给马明哲带来了更大的决策权,在后来的开发中,他提出公司股权分散制,该制度将公司从个人控股变为团队控股,也改变了平安的企业本质。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马明哲,身上充满了军人的冲劲。他愿意做实事,也有做实事的能力。当时在湛江工作的马明哲看到国家如火如荼地进行经济建设,便动了心思。马明哲的一位老领导人看穿了马明哲的想法,并建议他不要呆在封闭的粤西地区,趁着年轻去闯一遭。

于是在1983年,28岁的马明哲孤身一人来到了深圳蛇口。到达蛇口之后,马明哲就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袁庚。初到蛇口,马明哲想建立一个类似于基金的项目,为开发区的员工提供保障。当时,许多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马明哲认为他可以做到。

而袁庚非常欣赏马明哲身上的干劲,也非常喜欢他的想法,因此他帮助马明哲给保障基金写了一封推荐信。就这样,在马明哲的激情和理想中,平安的雏形出现了。在拿到推荐信后的两年中,马明哲四处游说,多次前往北京,最终成功拿下了中国平安的保险牌照。

1988年,中国平安诞生了。股权分散制为该公司引入了大量投资者,不仅包括国内投资者,而且还包括国外投资者。到2002年,原来的两大股东工商银行和招商局集团退出平安,来自英国的汇丰银行成为了平安*的股东。这个时候的平安,也已经不能称之为国企了。

在汇丰银行执掌平安的10年中,平安的市值每年都在增加。在势头强劲的2012年,汇丰银行高层却抛售现金,导致其股份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平安却反向增持了汇丰银行的股票,风水轮流转,最终中国平安反而成为了汇丰银行的*股东。

与此同时,来自泰国的卜蜂集团也在不断增持中国平安的股票,最终卜蜂集团以7%的股权成为中国平安的*股东。此外,有网友在工商银行的留言区提到了平安保险时,中国工商银行官方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也明确表示:中国平安不是国企,这算得上是官方给出的准确答案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平安已成为仅次于中国人寿的第二大寿险企业,营收早已突破万亿,利润超千亿,市值曾经超1.5万亿元。但是,疫情发生这两年,中国平安遭遇重创,营收、利润接连下滑,市值甚至腰斩。

据2021年财报,中国平安的收入为1.18万亿元,同比下降3.11%,其净利润为1479.6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8.99%。在市值方面,中国平安A股市值蒸发近50%,目前为8215.14亿元。

尽管如此,中国平安依旧很*,毕竟规模已经这么大了。当然,中国平安的实际能力我们还是可以值得相信的,并且中国平安还有央企参与其中,而且中国平安的*股东卜蜂集团,控股比例只有7%左右,算不上*控股,因此中国平安还是掌握在我国手中的。




东方证券上市

东方证券近日先后完成A股配股和H股供股,募集资金总额分别为127.15亿元和港币85.56万元。

港股投资者参与供股者寥寥无几,公司仅收到5份有效接纳及申请。获得有效认购的股数仅占H股供股总数的约0.03%。这意味着约99.97%的供股未获认购。

港股投资者为何不愿意再为东方证券掏腰包?

翻查历史数据。2015年至今,东方证券通过IPO、增发、配股、供股等方式,先后5次在A股和港股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已经完成的股权募资净额合计超过400亿元。其中,在A股市场上,公司两次的股权再融资规模均超过百亿元。

截至2022年5月30日,东方证券A股和H股前复权股价分别为9.09元和4.09港元,较去年高点均下降过五成。2015年东方证券A股IPO发行价为10.03元/股,2016年H股发行价为8.15港元/股。这意味着,即便算上分红,东方证券H股仍然处于破发状态,A股则仍徘徊在IPO发行价附近。

2017年,东方证券A股定向增发价格为14.21元/股,当前股价大幅跌破定增发行价。

H股投资者为何不愿意再为东方证券“慷慨解囊”?作为一家颇具规模的券商,东方证券为何股价低迷?持续巨额股权融资是否真正提升了这家券商的投资价值?券商是资本市场的“守门人”,拥有再融资的便利条件,东方证券是否存在“过度融资”?

上市以来股权融资超400亿元

东方证券自2015年*上市以来,通过A股和H股股权融资合计募得的资金超过400亿元。

观察数据可得,2015年至2017年,东方证券先后通过A股及H股*上市,以及A股定增募资补充流动性,公司的净资本规模在2017年年末达到上市以来*值。随后,在公司未再进行股权融资的4年间,公司的净资本呈整体下滑趋势。

东方证券似乎面临不进行股权融资,净资本就始终不见长的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几年净利润增长较快。2021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为53.71亿元,同比增长97.26%,增速在41家上市券商中位列第三。

财务报表上的利润并不低,为何东方证券还是需要大规模融资呢?

6年以来累计分红超80亿元 大股东累计获超21亿元现金分红

数据显示,东方证券自上市以来的分红比例较高,累计现金分红超80亿元。

2015年上市以来至2020年,公司合计现金分红超82亿元,如对应到相应年份的合计归母净利润,这6年公司折合的平均股利支付率约为41.9%。尤其是2017年之后,公司集中完成了多次股权融资之后,其股利支付率持续高于40%。

东方证券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为实施本次配股,决定暂不进行利润分配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东方证券目前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申能(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末和2016年末,该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0.08%和24.74%,2017年末至2020年末,该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持续为25.27%。由此折算,自2015年公司上市以来,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合计获得现金红利超20亿元。

根据东方证券的A股配股股份变动公告,在本次配股完成后,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持有22.62亿股公司A股,占总股本的26.63%,持股比例进一步提高。

上市以来持续大比例分红,东方证券再通过股权融资超百亿元,个中合理性值得推敲。

另外,资产减值是东方证券一个重要的失血点。

信用减值损失较高: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为主因 涉及多起未决诉讼

观察东方证券的主营业务布局,公司依赖一些资本消耗型业务。当期,公司经纪及证券金融业务产生收入143.25亿元,占比56.78%,其中包括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等。公司投资管理业务产生收入55.31亿元,同比增长25.89%,其中包括资产管理、私募股权投资等。

而以上业务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或将成为制约其盈利能力的一大因素。

2021年,东方证券的信用减值损失为13.14亿元,金额位居41家上市券商第二,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13.18亿元。研究发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持续为公司确认信用减值损失的主因。

2018年以来,东方证券或出于控制信用风险的考量,持续缩减了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规模,从而导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逐年下降。但由该资产产生的减值损失却未见明显跌势。2020年和2021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产生减值损失36.96亿元和13.18亿元,均高于2018年和2019年发生的金额。

截止2021年年末,东方证券存续的主要诉讼及仲裁合计16起,涉诉本金金额合计超44亿元,所有的未决诉讼事由均为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违约。如涉诉金额无法如期偿付,公司或将面临较大损失。

其中,公司与汕头市澄海区沪美蓄电池有限公司、珠海中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炜和云南九天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生诉讼的本金金额均超过4亿元,而对应质押式回购业务的标的股票分别为*ST猛狮、ST中珠、*ST腾信和*ST易见,均面临一定交易风险。

此外,在2021年间,东方证券有12起诉讼结案,合计待偿还本金金额超30亿元,亦全部为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引发的违约纠纷。考虑到多位被诉方已进入破产程序或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公司或难足额获得赔付。

此外,2019年至2021年,东方证券多次因内控制度存在漏洞,收到证监会和上海监管局的处罚。

东方证券究竟是不是一个价值创造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作品版权归面包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作品。

面包财经官网邮箱:mt@mbcaijing.com




中国平安十大股东名单

在1978年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开放了经济政策,许多人选择了下海经商。在那场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出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企业。但是由于受我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以及市场制度的制约,很多企业无法合理获得生产资料的分配。为了更加合理地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国家针对企业性质重新进行了划分,改变了我国市场仅有国有企业的形势局面。

现在我国的企业性质目前有两种,分别是国有体制和私有体制。但是在这些体制中,“中字头”一般都是国有企业。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建筑、中国能源等“中字头”企业,都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保险行业中最为出名的中国平安就是一家大型综合企业。那么为何带“中字头”的中国平安不是国企呢?它到底是什么结构的呢?

一、中国平安的由来

在1978年初期,深圳还是我国东南边陲的小镇,经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深圳已经为了GDP排名世界第29位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在深圳成功的同时,也孕育出了许多驰名海外的企业,腾讯、华为、万科、招商等企业都诞生于深圳。

但是如果从世界五百强排位来看,中国平安才是诸多诞生在深圳的企业中最成功的一家。中国平安现在排在世界第21位,金融集团第2位。

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平安,是我国为了推进保险行业的发展而成立的一家综合类保险企业。中国平安成立之初,正值1978年春风最盛之时。深圳龙口作为1978年的起源地,吸引了当时无数的青年才俊,而马明哲和中国平安的故事就从龙口开始了。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马明哲,身上充满了军人的冲劲,他愿意做实事,也有着做实事的本事。当时在湛江工作的马明哲在看到国家如火如荼进行经济建设时,便就动了心思。马明哲的一位老领导看穿了马明哲的想法,便建议他与其呆在封闭的粤西地区不如趁着年轻去蛇口开发区闯一遭。

1983年,28岁的马明哲孤身一人来到了深圳蛇口。刚刚到达蛇口,马明哲就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袁庚。在初到蛇口时,马明哲就想成立一个类似于基金的项目,为开发区中的员工提供保障。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是马明哲却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办成。所以马明哲专门前往香港,拜访了袁庚,肯定他为自己心目中的保障基金写一封推荐信。

袁庚非常欣赏马明哲身上的干劲,也非常喜欢他的想法,所以最终帮助马明哲写了推荐信。就这样,在马明哲的激情和理想中,平安的雏形出现了。

在拿到推荐信后的两年时间里,马明哲不知辛劳的多次前往北京,四处游说,最终成功的拿下了中国平安的保险牌照。就这样在那个极不平凡的1988年,中国平安诞生了。

跟当时闯荡蛇口的其他年轻人一样,马明哲也在凭借着一腔热血,做着理想主义的大梦。他当时便就发出宏誓:中国平安一定会是中国崛起背后的核心企业之一。

马明哲的热情带动了当时平安的每一位员工,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在全国各地跑业务、拓版图。当时由于经常出差,所以马明哲会随身带着一本英文字典,便于随时学习。

成立之初的中国平安仅仅只有13名员工,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保险”,所以公众并不了解。为了开拓业务,马明哲带着这13名员工,每天走街串巷的“扫楼”。他们每天白天带好面包干粮出去跑业务,晚上就回到公司打保单,就在办公室中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年。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马明哲和中国平安最初的一批员工,才能在完全不确定的荒地上开拓出一片森林。

袁庚曾经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过,中国平安就是当年的蛇口精神的*传承,而其*马明哲更是将蛇口的五敢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当时还有很多的人有着马明哲身上的闯劲和莽劲,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做到平安这样的程度呢?因为他们没有马明哲所特有的以激情为驱动力、以草莽精神为发展渠道、保持理性稳定的成长环境。

而经过34年的发展,中国平安已经从当年那个仅有13人的小小保险公司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金融集团。现在中国平安的年营收将超过20000亿,其总资产已经超过80000亿,平均每日营收将达30亿,净利润达到4亿。在中国的14亿人口中,每7个人中就拥有一个平安保险的客户。

二、中国平安的企业性质构成

中国平安的崛起加之其股市大涨,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上市,并且逐渐上涨,并且逐渐得到公众的认可。但是由于中国平安也是带有国字头的企业,所以很多人都将其当成了国企。作为中国 A股四大金刚之一的中国平安,其实是一家综合性质的合营企业。

最初为了筹集用于保险项目的资金,中国平安由招商局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同按比例投资所建成,所以曾经的中国平安是属于国企范畴的。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慢慢发展,中国平安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马明哲在公司取得稳定后,就要进行股权分散制度。而也正是马明哲的这个决定,将马明哲辛辛苦苦创立的中国平安由原来的个人团队彻底变为了集体团队。

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平安的价值也在逐步提高,汇丰银行也在此时趁机入局。但是伴随着汇丰银行与美国政府的丑闻爆出后,汇丰高层将手中股票大量抛售,以求变现。中国平安通过反向增持,成为了汇丰银行*的股东。

而在汇丰银行退下后,泰国的卜蜂集团成为了中国平安的*股东。泰国的卜蜂集团就是我国现在的正大集团的前身,再起创始人回国以后,正大集团也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除了掌握着中国平安的*股份外,中信是中国平安的第二大股东。

结语

中国平安因为其分散控股制度,使得参股构成极其复杂,既有外资也有央企。既有企业也有个人,所以中国平安已经不再是国有企业。大家以后不能因为中国平安的名字带有“中字头”而便把他误当做国企。那么大家认为中国平安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中国平安十大股东是谁

在众多的保险公司中,中国平安一直都是独树一帜。中国平安不仅仅是保险行业的龙头玩家,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其地位也无法撼动。在我们普通人的意识之中,像这一类巨无霸金融机构,都是由国家进行背书。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平安的股权机构,结果出乎我们很多人的意料。中国平安的大股东是正大集团?有关方面给出答复,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平安幕后的大股东。深圳一直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锋城市,自然而然也诞生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金融公司,其中中国平安就落座于深圳。在中国平安成立之初,其股权结构上*的两个股东都是国资背景。他们分别为工商银行和招商局。

马明哲作为中国平安发展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将中国平安带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随着他的上任平安集团在其根本上也发生了变化。

马明哲作为一个*的企业家,在1985年时已经进入保险行业。他凭借自己过人的个人能力,在1998年时,已经成为中国平安旗下保险业务负责人。马明哲在管理中国平安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股权架构。

他认为中国平安想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对其股权结构进行重整,马明哲的做法是引进了更多个人投资者。然而马明哲这一次的改革也让中国平安股权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在一系列投资者之中,不仅仅有我们国内金融机构,同时很多看好中国平安的外国金融机构也逐步入场。

时间转眼来到2002年,此时的中国平安,原先两大国资背景的持股人已经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汇丰银行,成为中国平安大股东。此时我们再来看中国平安的股权结构,就可以很清醒的认知到它已经不再属于国有企业。

汇丰银行也十分看重中国平安的发展,但是到2012年时,汇丰银行开始在资本市场不断的抛售中国平安的股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平安并没有理会汇丰银行的这一行为,反而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不断认购汇丰银行股票。到目前为止,汇丰银行的大股东已经变成了中国平安。

目前中国平安的大股东是正大集团。说起正大集团也是颇为传奇,正大集团的前身并不是我们国内企业,成立于泰国。集团成立者为泰国籍华人。但随着正大集团新一代接班人的上任公司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新一代接班人加入了我们中国籍。所以目前正大集团已经变成了国内一家集团公司。

我们再来研究中国平安的股权结构,大股东正大集团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同时第二大股东也是我们中国企业,是鼎鼎大名的中信集团。中信集团是由国务院发起成立的,名副其实的中央背景。

但是由于当初马明哲分散持股这一决定,无论是正大集团还是中信集团,其持股比例远远没有达到*控股有更多的个人投资者以及国外金融机构。

虽说中国平安并不是一家国有企业,但是在国家层面*不会让中国平安出现国外金融机构*控股的局面。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使用中国平安旗下产品时,也不用出现过多的担心。

马明哲作为中国平安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确实为平安集团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积极的引入一些外国金融机构,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制度,让中国平安更上一层楼。但是我们也要时刻谨防这些国外机构,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将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平安十大股东》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平安十大股东、东方证券上市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发表评论: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