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5月18日上午上海市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浦东新区常住人口5681512人,占上海市22.8%,比十年前增长0.9个百分点。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与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1851699人,增长8.0%,年平均增长率为0.8%,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3.4%下降2.6个百分点。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朱民介绍,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专门成立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全市共组建6548个普查机构,选聘13余万名普查人员。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人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全市所有家庭和人口进行了全面普查,高质量完成普查入户登记任务。
本次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展开,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普查对象数据实时直接上传至国家数据库,有效提高了数据采集效能;*实现普查对象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自主填报,*在普查信息中增加了身份证号码信息栏,加强对普查对象的隐私保护,确保普查数据不重不漏。普查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全程按照国家网络安全三级等保标准执行,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朱民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地区的数据,不仅客观反映了上海人口的基本现状以及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十年上海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总体来看,有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征:
一是常住人口规模稳定增长,但总量增长的规模有所放缓。在过去三次人口普查周期里,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是每个普查周期常住人口净增量还是有所变化的。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1990年-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307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2000年-2010年)增加了661万人,而这次人口普查的周期内,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185万人。相比前两个普查周期而言,近10年上海常住人口总量规模的增长是相对平稳的,这与上海落实国家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统筹人口与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目标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枢纽,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不断增强,对于人口迁徙、流动和集聚的吸引力依然很大,这也是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趋势愈发明显。十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分布更趋均衡以及经济产业布局的调整,上海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疏解的趋势变得愈发明显。这次普查分区常住人口的数据显示,全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内减外增”的变化格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30.25万人,浦东新区和郊区比2010年增加了251.43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由2010年每平方公里24137人下降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23092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2650人提高到每平方公里3006人。
三是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提高。从这次普查各项数据结构比较来看,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过去十年间,上海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21893人提升到33872人,提高了55%。同时,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46.4%,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这与上海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近十年来上海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力集聚海内外*人才,这对流入人口的结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朱民指出,这次普查数据也反映了上海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如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需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人口整体素质指标提高显著,各类人才对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有新的需求;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依然较高,市域空间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人口发展变化是相对缓慢而且具有惯性的过程,超大城市的人口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宝贵、详实的数据资源,对重大人口问题展开前瞻性研究,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超大城市治理等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统计数据支撑。
主要普查数据
(一)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与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1851699人,增长8.0%,年平均增长率为0.8%,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3.4%下降2.6个百分点。
(二)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10479652人,占比42.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为1.6%。
(三)户别规模。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964.4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234.76万人;集体户82.22万户,集体户人口为252.3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32人,比2010年的2.49人减少0.17人。
(四)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8%,女性人口占48.2%。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33,比2010年的106.19上升1.14。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43.63万人,占9.8%,与2010年相比提高1.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1661.91万人,占66.8%,比2010年下降9.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23.4%,比2010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16.3%,比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上海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上海市的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但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六)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2447.11万人,比2010年增长7.6%,占9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9.98万人,比2010年增长44.8%,占1.6%。
(七)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42.42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1893人上升为33872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7年升至11.8年。文盲率由2.74%下降为1.61%。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快速提高,是十年来上海人口素质变化最显著特征。
(八)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20.94万人,占89.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6.15万人,占10.7%。
(九)各区常住人口。中心城区人口占26.9 %,浦东新区人口占22.8 %,郊区人口占50.3 %。与2010年相比,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浦东新区提高0.9个百分点,郊区提高2.5个百分点。
来源 浦东发布
12月24日讯 中邮核心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中邮核心优选混合,代码590001)12月23日净值上涨2.22%,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9124元,累计净值为3.1324元。
中邮核心优选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286.06%,今年以来收益-3.32%,近一月收益-2.91%,近一年收益2.67%,近三年收益101.56%。
中邮核心优选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12次,累计分红金额70.16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陈梁,自2021年02月18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3.90%。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凯莱英(持仓比例5.52%)、药明康德(持仓比例5.30%)、阳光电源(持仓比例5.29%)、宁德时代(持仓比例5.21%)、泰格医药(持仓比例5.17%)、东富龙(持仓比例5.13%)、康龙化成(持仓比例5.12%)、博腾股份(持仓比例5.09%)、隆基股份(持仓比例4.90%)、天合光能(持仓比例4.77%)、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建党百年庆典后,市场延续了较高的风险偏好,5、6月份得到资金热捧的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继续强势表现,上半年表现较好的医药、消费等板块整体进入震荡状态。随着7月下旬对教培、互联网等具有明显负外部性行业的严格整顿和管理,这些方向出现巨幅下跌。同时这一变化也使得市场的参与者担心一些涉嫌具有外部性,带“智商税”性质或者“贩卖焦虑”性质的较好生意模式的公司同样出现政策风险。这些公司的暴跌连带出现了医药、消费方向的系统性调整。
8月医药和消费类公司整体在震荡调整中度过,科技类公司经过强势演绎,也出现了上涨乏力而导致的调整,半导体、储能方向在8月份开始调整,新能源、军工等方向在9月份也出现了不小的调整。
随着9月中旬以江苏为代表的省份开始为实现能耗指标而进行的限电限产,市场开始更大程度上顾虑经济出现的“滞胀”状态,9月中旬开始,以煤炭为代表的强周期股票进行了演绎,同时对“滞胀”的担心开始明显影响市场的风险偏好,科技方向的调整加速。
整个三季度市场呈现出高度波动的状态,随着对“滞胀”担心的加剧,市场的波动和轮动加剧。三季度上证综指下跌0.64%,创业板综指下跌2.95%,Wind全A下跌1%。
报告期本基金遭遇了较大挑战,组合重仓的医药和大消费板块在7月下旬和8月份出现大幅调整,7月下旬组合均衡化后,加仓的新能源板块享有了8月份的部分回报,但在9月下旬出现了较大幅度回撤。报告期本基金相对比较好的把握了风电和煤炭的投资机会,对组合的收益做了一定增厚。但由于之前重仓板块在三季度的大幅调整,造成本基金在三季度表现不佳。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浦东新区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也是上海老年人口总量*的区。浦东新区不仅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民生服务包括养老服务领域也开展了诸多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体系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有浦东特色符合浦东实际,又可供借鉴推广的大城养老“浦东样本”。
浦东新区是上海老年人口总量*的区,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截至2020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02.78万人,占总人口的32.9%。面对日益加快的老龄化形势,浦东新区加快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坚持改革创新,突出保障基本,激活社会活力,着力巩固深化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高品质养老设施供给、高质量养老服务管理、高水平养老资源集聚、高素质养老人员队伍”,初步构建了体系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城养老“浦东样本”。
增加高品质养老设施供给
着眼于充足、均衡、优质,加快各类养老设施配置,引导设施网点优化均衡布局,不断提升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水平。目前,全区养老机构共有170家(含长者照护之家),总床位数31529张,其中保基本床位数20230张。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5家、长者照护之家28家、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05家、老年助餐点221家、老年活动室1515家,社区养老睦邻点733家,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设置配置率达***。
形成高质量养老服务规范
着眼于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全面强化养老服务行业综合监管。全区社会办养老机构65家,床位13242张,占全部床位数的42%,其中经营性养老机构6家。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管办分离改革,培养为老服务组织230多家,形成福苑、瑞福、红日、吴越人家、缘源等一批*品牌组织。打造“智慧养老平台”,推广应用“我要入住养老院”轮候申请系统,开发建设浦东城市大脑——养老服务应用场景。
促进高水平养老资源融通
着眼于创新、统筹、协同,依托浦东以及上海的科技、人才、产业的集聚优势,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集聚效应。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为老服务机构签约共建率达***。发展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56家,认定13873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依托“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举办地优势,大力吸引*养老服务企业落户浦东。率先成立长三角社区养老服务联盟。与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合肥市等签署共建协议,推进区域养老一体化。
打造高素质养老人才队伍
着眼于培育、保障、优化,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发展分层培养、梯度发展体系,优化提升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鼓励和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农村地区待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推进从业人员规模与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
设置养老护理类“首席技师”,建立养老服务“工匠”工作室,开展青年养老管理人才“珠峰计划”,推进从业人员能力与职业体系建设相匹配。强化社会认同,开展养老护理类专项技能竞赛大比武等,强化职业保障, 从业人员贡献与激励措施相匹配。2020年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浦东新区位居团体第二、个人获奖数第一。2021年5月7日,浦东新区11名养老护理员成为上海市首届“上海市百佳养老护理员”并接受表彰。
下一步,浦东新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自觉对标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要求,“勇当标杆、敢为闯将”,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更具活力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巩固和完善大城养老的“浦东样本”,实现“养老服务再出发”,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 浦东发布
5月18日上午上海市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浦东新区常住人口5681512人,占上海市22.8%,比十年前增长0.9个百分点。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与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1851699人,增长8.0%,年平均增长率为0.8%,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3.4%下降2.6个百分点。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朱民介绍,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专门成立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全市共组建6548个普查机构,选聘13余万名普查人员。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人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全市所有家庭和人口进行了全面普查,高质量完成普查入户登记任务。
本次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展开,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普查对象数据实时直接上传至国家数据库,有效提高了数据采集效能;*实现普查对象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自主填报,*在普查信息中增加了身份证号码信息栏,加强对普查对象的隐私保护,确保普查数据不重不漏。普查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全程按照国家网络安全三级等保标准执行,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朱民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地区的数据,不仅客观反映了上海人口的基本现状以及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十年上海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总体来看,有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征:
一是常住人口规模稳定增长,但总量增长的规模有所放缓。在过去三次人口普查周期里,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是每个普查周期常住人口净增量还是有所变化的。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1990年-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307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2000年-2010年)增加了661万人,而这次人口普查的周期内,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185万人。相比前两个普查周期而言,近10年上海常住人口总量规模的增长是相对平稳的,这与上海落实国家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统筹人口与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目标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枢纽,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不断增强,对于人口迁徙、流动和集聚的吸引力依然很大,这也是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趋势愈发明显。十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分布更趋均衡以及经济产业布局的调整,上海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疏解的趋势变得愈发明显。这次普查分区常住人口的数据显示,全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内减外增”的变化格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30.25万人,浦东新区和郊区比2010年增加了251.43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由2010年每平方公里24137人下降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23092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2650人提高到每平方公里3006人。
三是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提高。从这次普查各项数据结构比较来看,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过去十年间,上海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21893人提升到33872人,提高了55%。同时,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46.4%,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这与上海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近十年来上海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力集聚海内外*人才,这对流入人口的结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朱民指出,这次普查数据也反映了上海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如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需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人口整体素质指标提高显著,各类人才对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有新的需求;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依然较高,市域空间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人口发展变化是相对缓慢而且具有惯性的过程,超大城市的人口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宝贵、详实的数据资源,对重大人口问题展开前瞻性研究,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超大城市治理等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统计数据支撑。
主要普查数据
(一)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与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1851699人,增长8.0%,年平均增长率为0.8%,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3.4%下降2.6个百分点。
(二)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10479652人,占比42.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为1.6%。
(三)户别规模。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964.4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234.76万人;集体户82.22万户,集体户人口为252.3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32人,比2010年的2.49人减少0.17人。
(四)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8%,女性人口占48.2%。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33,比2010年的106.19上升1.14。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43.63万人,占9.8%,与2010年相比提高1.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为1661.91万人,占66.8%,比2010年下降9.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23.4%,比2010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16.3%,比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上海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上海市的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但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六)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2447.11万人,比2010年增长7.6%,占9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9.98万人,比2010年增长44.8%,占1.6%。
(七)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42.42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1893人上升为33872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7年升至11.8年。文盲率由2.74%下降为1.61%。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快速提高,是十年来上海人口素质变化最显著特征。
(八)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20.94万人,占89.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6.15万人,占10.7%。
(九)各区常住人口。中心城区人口占26.9 %,浦东新区人口占22.8 %,郊区人口占50.3 %。与2010年相比,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浦东新区提高0.9个百分点,郊区提高2.5个百分点。
文字:许素菲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浦东新区人口2021总人数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浦东新区人口2021总人数口、基金590001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