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柴佳音
编辑丨王庆武
来源丨投中网
“不久前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3个月企业估值翻了2倍。”回想起与一热门赛道明星项目擦身而过的经历,VC基金董事总经理裴辛对自己当初的犹豫懊悔不已。
“我想着总是要把尽调流程走完的,没想到刚和内部讨论完,准备把问题清单发过去时,对方说已经签了领投方的SPA。”裴辛告诉投中网,“整个过程不过一个星期。”
裴辛等投资人“急速抢项目”的风潮,催生了一级市场内头部项目估值的火速攀升。
“目前,热门赛道的项目估值显著上涨,且交割时间明显缩短,因此留给机构的估值议价空间压缩得比较厉害。”洪泰基金董事总经理姜非向投中网表示,“总体来看,项目的性价比已明显降低。”
不单是中国市场,Preqin数据显示,2020年,由于头部基金募集到了更多的资金,全球一级市场整体项目的估值持续攀升达到840亿美元,同比提升34%。
但,这阻挡不了VC/PE将头部项目收入囊中的热情。
一个VC/PE疯抢项目的冬天,头部项目“尽调”成*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在近期撰文中提到,如今,一个大行业里的*头部公司融资10亿美元,比一个普通公司融资1亿人民币还容易。很多经纬系公司,年初刚刚投完,现在的估值已经翻了1.5至4倍,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
这个冬天,VC/PE对于头部项目的争抢异常疯狂。
“现在,碰到好项目一定要抢。即便是头部机构,投资的节奏也不能像过去,很多企业给不了机构尽调、走访、行业研究的时间。”裴辛对投中网感慨称。
一些头部项目在过热的追捧下,渐渐失去了应有的理性。
“最近有一个项目我们尽调做完了,连价格都谈好了,最后被‘鸽’了。”某硬 科技 基金合伙人邓京告诉投中网,“原因就是又进来两家机构,他们给的估值更高。很多创始人其实对股权稀释这块看得很重,我们看好的那家企业也是考虑了这点,转而选择了他们。”
这件事后,邓京开始对市场态势表露出隐隐的担忧。
从机构端来看,一些VC在背离投资的本质。“大家觉得我反正只要把项目抢到,就可以再去募资,募个单向基金,将机构持续运转起来,也不管投得对不对。”邓京认为。
从项目端来看,一些创始人逐渐忘记了拿钱的初心。邓京表示,“很多项目企业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就看估值和速度。谁给的价格高就要谁的钱,谁给钱快就要谁的钱,怎么简单怎么来,不尽调是*的。”
这样的投资环境使得越来越多身处其中的投资人顿感压力倍增。
“说实话,很多不专业的机构把我们搞得很难受。”裴辛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但是,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的机构越是要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投资逻辑,盲目跟风不是专业投资人该做的事。”
一场始料未及的“捧杀”,好项目止步C轮
投资环境变化下,最让裴辛担忧的,实则并非投不进的VC,而是被“捧杀”的好项目。
“一级市场不同于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中,项目市值会遵循一个竞价体系,根据市场自动调节。但是,一级市场投资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项目价格只涨不跌,高点的估值既定,未来的项目价格便被锁定在某个范围,很多时候这个价格也‘锁死’了创始人。”裴辛对投中网表示。
具体来说,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估值高点进入的机构会与其签订“反稀释条款”,并因此为企业发展设置了诸多桎梏。
例如,当企业经营一旦出现滑坡,业绩已无法支撑高点估值的涨势,但又无法自降身价,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现实条件下,此类褪去明星光环的高估值项目受制于各种条款,只能选择保持‘高姿态’,但没有VC/PE会再投钱,接手一个‘赔本生意’。”邓京分析称,“那么,如果项目身在一个对‘烧钱’体量要求极高的热门赛道,比如硬 科技 ,输血中断会让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资金链断裂,而后‘关门大吉’。
“我最近就眼看着一个这样的好项目止步于C轮。”裴辛告诉投中网。
在裴辛看来,这是一件极其可惜的事情。
“项目本身可能很优质,有钱就能救活,但就是因为身价被捧得太高而无人接盘,‘死’得可太冤枉了。”裴辛表示。
况且,“如果打从一开始,项目就没有享受过资本的蜂拥,或许也会习惯了‘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裴辛提到,“但是,如果曾经在某个时间段项目进来了一堆钱,创始人花得也很舒服,并做了很多规划,突然让他‘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恐怕并不现实。”
一则日渐鲜明的创业定律:“资金已变成核心竞争力”
估值的调整,却并未对机构带来项目筛选标准的改变。
姜非对投中网如是定义好项目,“项目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完整的团队、比较平衡的研发管线,当然,估值范围要合理,能够提供足够的盈利空间。”
虽然整体标准未变,但是,经历了黑天鹅事件频发的2020年,“我们在分析和判断的维度里增加了一些不可抗力和系统性风险的因素。”洪泰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勍对投中网表示。
“项目本身的质量一定是最重要的。”邓京告诉投中网,“即便我们觉得某些项目估值高,我们也会去衡量我们的预期,如果项目足够好且估值在预期范围内,哪怕利润稍微薄一点,我们也会出手。”
归根结底,越来越多的机构愿意为“头部效应”掷重金买单。
经纬中国发现,各个细分领域里第一名的体量,可能比第二名、第三名加起来的总和还要高,距离也还在拉大,现在已经不是“二八定律”,而是非常明显的“一九定律”。
“不管大环境会不会出现动荡,现在成为头部的回报无疑比以前更高了,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基本会是“6-3-1”的格局。”张颖解释称,“不过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很多人会误以为自己是头部。”
此时,企业一方面要通过理性的数据和诚实的比较来分析,例如看市场占有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是否行业第一;另一方面要通过感性维度,比如团队迭代、自己的成长、打法策略来思考。
“早点拿钱,狠狠地拿钱,现在资金已经变成了一个核心竞争力。”张颖直言,“不要过分考虑稀释,而是要把融资确定性放在第一位,拿到充足的子弹,不要因为大意、错判而断粮。我经常鼓励我们的被投公司多拿钱,哪怕有时候会稀释我们,但这增大了最终赢的可能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裴辛、邓京为化名)
互联网创业:泡沫中寻觅新风口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是大众创业中的主力军。2015年前三季度被称为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时代”。但从第四季度开始,“风向”变了。创业团队突然发现,投资机构的钱没那么好拿了,“资本寒冬”之说不胫而走。
互联网创业就真的“钱途无亮”了吗?怎样的创业方向才能让创业团队在一片泡沫中站上风口?作为大量互联网创业的“家”,众创空间又能在提升创业成功率上提供怎样新的帮助?下面是我搜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热潮褪去,市场回归理性
市场长期过于乐观,产生了泡沫,需要通过“寒冬”来挤一挤。国内创投市场持续回归理性,创业与投资对专业度的需求日益凸显
统计显示,去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增速63.9%。“互联网+”领域获得全国50%以上的创投资金和70%以上的天使投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已成为最热门的创业方向。
然而近一两年来,互联网创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变化。来自市场分析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互联网领域有超过4069起投资事件,相比2014年增速超过43%。在投资规模上,仅披露金额的部分就达到2014年的1.97倍。但到了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新成立互联网创业公司143家,比2015年第一季度的206家明显下降;从资本市场来看,投向早期创业团队的投资金额占比32%,也低于2015年第一季度的36%。
与此同时,包括深圳孵化器“地库”、上海“八六三软件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先后转让,成为所谓“资本寒冬”的生动写照。
尽管互联网创业团队在不断“倒下”,但从创业团队和投资机构的反馈来看,称目前的形势为“资本寒冬”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他们认为,市场只是回归了理性。
股权投资平台智金汇CEO杨溢表示:“‘资本寒冬’只是相对市场高位的一种状态,市场长期过于乐观,产生了泡沫,需要通过‘寒冬’来挤一挤。”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同样认为:“虽然今年创业项目的估值没去年高、融资也相对困难,但现在投资机构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创业者。”
心态浮躁的创业团队因此被资本市场所抛弃。“现在不少互联网创业者失去了初心,只想从投资机构圈钱。”艾瑞咨询副总裁杨华说得相当坦白。易开租车联合创始人谭奕坦言,目前的.所谓“寒冬”并非资本寒冬,而是商业模式的寒冬,“没有任何新意的商业模式再想要拿钱,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但投资机构总是逐利的,在从狂热中冷静下来后,他们还是会寻求有发展前途的商业模式”。创投圈CEO李晓宁也表示,2016年国内创投市场持续回归理性,创业与投资对专业度的需求日益凸显。
而在创投研究机构IT桔子创始人CEO文飞翔看来,其实公众和市场对互联网创业团队折戟沉沙也不必过度反应。“即使将被收购的公司也算作成熟期公司,整个统计下来,只有1.6%的互联网初创企业能进入成熟期,创业失败的肯定是大多数。”文飞翔说。
去伪存真,抛下“裸泳者”
心态浮躁的创业团队被资本市场抛弃,有发展前途的商业模式、拥有核心技术且对未来形势有准确判断的公司和团队才能得到资本青睐
互联网产业中有句名言,落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那么什么样的创业团队是所谓“裸泳者”呢?在投资者们看来,曾经流行一时的“烧钱”模式是互联网泡沫的重灾区。“如果持续烧钱,又未能产生可持续的用户价值,只是依靠补贴方式获取用户,一旦停止烧钱,量就不见了,这样的项目,是目前倒闭最快的。”李开复表示。
“去赚钱!全公司去赚钱!全公司去赚每一块钱!”这是曾经成功投资过滴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对创业团队的建议。他表示,互联网创业团队一定要用实际收益来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决不能仅仅为了融资来冲业绩。硅谷知名创业加速器500 Startups的*创业导师内维特同样建议,创业团队必须关注客户留存率,关注收入、利润和转化率。“收入意味着用户潜力,利润证明你的服务有价值,而转化率说明用户喜欢你的产品。”王刚说。
那么从具体的方向上来看,哪些领域还存在机会?洪泰基金投资经理宋楠告诉记者,技术门槛对创业团队来说非常关键,他曾经接触过一个游戏团队,产品甚至无法达到刷新率60赫兹的基本要求,但也想进入VR行业。“这显然不行,只有拥有核心技术,能对未来形势有准确判断的公司和团队,才容易受到资本青睐。”
而在“红海”中搏杀的创业军们,则要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消费互联网中学会在支撑环节寻找机会。在无锡的江南大学,创业团队建起了物流超市,学生可以根据短信提示在开放货架上找到快递,在出口处扫学生卡就可以完成签收,整个过程不超过两分钟,单日派件量最多可以达到1.6万个包裹,而盈利模式则来自于快递公司的配送分成。
微信支付产品运营总监黄丽则表示,目前线下企业与微信的连接,几乎都是通过服务商来完成的,从对会员如何进行*营销,到为企业进行技术外包和商业规划,“只要你能提供新的商业增值价值,就能产生新的盈利模式,这个巨大的新市场正在以数百倍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冷石投资创始人曾凡看来,这也体现出目前投资机构关注度的一个变化,对直接面向消费者端的关注度正在下降。“钱开始涌向企业端市场,创业团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行业解决方案,都是以小企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来探索的。”曾凡说。
协同创业,汇集碎片资源
今天的创业已不再仅仅依靠个人能力发挥,更多的要依靠优质产业生态资源的分享,实现协同创业。全新的产业生态资源分享模式已经形成
当市场回归理性,投资机构真正开始考量创业公司的项目可行性和盈利能力,这也必然倒逼创业服务链条不断升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超过23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2500多家,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表示:“双创服务必须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模式,促进资源整合,推动解决创新资源碎片化孤岛问题。”
从政策层面来看,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众创空间今后的专业化、细分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众创空间正在从粗放型发展拾级而上。
去年12月入孵36氪旗下氪空间的创业团队Remi创始人张晓思表示,众创空间应该具有为创业者“把脉”的能力。“氪空间的‘投后’团队对我们的项目进行了具体业务、战略和盈利方面的诊断辅导,并且要求我们制订一系列在关键节点的阶段性任务,这些对初创型团队明确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氪空间副总裁田智勇则表示,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只有服务能力强、资源对接更高效的众创空间才能留下来。
众创空间星河互联董事长徐茂栋告诉记者,在星河互联创业服务模块2.0中,将15个服务模块对创业者开放,包括项目创建、资金、联合创业、融资、空间、研发,甚至还有人才招聘、财务服务和市场公关服务平台,这些公关服务能覆盖创业企业从零开始的发展全过程。
《2015—2016年中国众创空间发展白皮书》显示,在创业环境优化方面,全新的产业生态资源分享模式已经形成,社会各界资源迅速汇集到这类平台上,代表着未来的孵化潮流。今天的创业已不再仅仅依靠个人能力发挥,更多的要依靠优质产业生态资源的分享,实现协同创业。
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副总裁林松涛介绍,腾讯在4月发布了自己的创业服务平台,同样整合了包括政务、研发、人才、金融、企业管理等基础领域在内的9大类300多项服务。“为了确保‘靠谱’,我们给服务商设立了进入‘门槛’,比如注册资本要在500万元以上,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
而在众创空间的合纵连横之外,新的创业指导工具也在不断涌现。徐茂栋介绍说,星河互联正在搭建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创业系统“创业大脑”,通过纳入创业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创业公司了解自身的成长状况和目前细分行业的竞争情况。
IT桔子也发布了桔子雷达,文飞翔表示,这一工具是为投资人、分析师、投行券商们提供创业投资领域数据分析服务的智能引擎。“比如它可以动态地跟踪国内外创业公司目前的投融资数据,也能够基于数据分析判断行业格局和竞争态势,为投资决策提升效率,提高回报率。”文飞翔说
;
天眼查资料显示,6月下旬到目前为止,垃圾分类新公司的注册数量就达100多家,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到数千万不等。
早在几年前,围绕“垃圾分类”的创业项目就已开始抛头露面,受到资本热捧。专注垃圾分类回收的小黄狗获10.5亿元A轮投资、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奥北环保完成千万元天使投资、智能移动回收站“收荒匠”获千万天使投资……
“垃圾分类”风口是不是真的来了?
作为2017年就投资了一家垃圾分类公司的投资机构,峰瑞资本迄今为止算是入局垃圾分类投资比较早的机构。
但垃圾分类一定是个大趋势,未来也一定会出现巨头公司。
他们看好的垃圾分类公司,不同于传统的“垃圾回收”公司。“垃圾分类是在做一个增量的事,即从源头分类入手,包括让原来不参与垃圾分类的人开始参与。”马睿说,这样的公司业务增长可能不太快,但是这种 探索 很有意义。
对此,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洪泰基金投资经理汪峰。 “目前市面上的创业项目仅仅停留在点上,还没有连成面。”汪峰接触了一大批“垃圾分类”项目后发现,目前赛道上的项目大多是基于软件层面的落地和传统环保项目的升级改造,产业链的延伸很少。
汪峰建议,创业者可从toC的软件层面开始落地,帮助大众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未来3-5年垃圾分类行业或迎来爆发
“这是大势所趋,但风口未到”。汪峰对此颇有感触,垃圾分类的普及还很漫长,他自己也曾因“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分类感到头疼。
汪峰看到,新政在督促民众,民众也在反向督促政府,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政策支持是一方面,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类项目一定会成为风口,而上海只是一个起点,也是带动整个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的契机。”
未来3-5年,整个行业才会迎来爆发。“当一、二线城市被覆盖后,市场规模将形成量的质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前端垃圾收集分类,下游垃圾处理、再生技术等环节,会裂变出新的公司以及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之后智能硬件类的产品,如带有分拣功能的垃圾桶等会更有市场。此外,跟5G、智慧城市相关的创业项目也会有机会,能涉及到从垃圾的产生、回收、运输、二次利用等各个环节。”汪峰说。
当然,作为投资人,更希望看到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能考虑到项目的长期性,回归垃圾分类的本身,提高运营管理能力,让更多人加入到垃圾回收中来。
(原文标题:短时间新注册100家公司!垃圾分类成新风口?看看创投圈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