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不是亏不亏钱,而且有没有钱,有没有现金流。所有公司倒闭,都是因为没钱而倒闭的,并不是因为亏损。
如果你稍微学习一些财务知识、多少了解一下资本市场的规则,你可能会知道,你说的这个亏损并不意味着是公司把钱亏掉,而是公司投资周期的账面亏损,你可能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了。
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不是我们平时习惯认识的估值模式,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主要看供应链规模、用户规模等核心指标,这些核心指标决定了互联网公司的估值。而在即将到来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公司还会引发更多的创新,未来可期,所以资本市场愿意给出高估值。
所以拼多多,京东,美团的总裁是亿万富翁跟年年亏损没有关系,是因为他们的公司值钱,公司的市值高,老板们都是创始人肯定有股份,只要套现一丢丢股份就轻轻松松的过亿了。马云爸爸只持有8%的阿里股票,身价就中国首富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所以他们有钱是因为公司值钱。
说年年亏损的大部分是骗人的鬼话,如果真是亏损的话,那钱就进了他们的口袋。
老板没有一个是傻瓜,就连卖猪肉的人也会说我亏本卖给你了,这样你听起来买的会舒服一些。
现在的老板个比狐狸还狡诈,哪里会亏本生意?
,京东、拼多多、美团的老总,可以是人精,他们说亏本,无非是想少捐一些款而已。
可以这么说,这些人都富得流油,怎么会亏本?亏本他们还能生存下去得?他们拿什么来亏?
说实话,如果这些企业都亏本的活,那世上就没有不亏在的生意了。
说亏本就是他们的口头禅而已,大家没必要当真,其实他们亏不亏本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亏不亏本税务部门最清楚他们。对外他们这样说只是一种障眼法罢了,别当真。
京东、拼多多、美团等的老板赚了钱都没人知道,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郑志刚:黄峥卸任自动触发了拼多多《公司章程》中的相关日落条款的结果。这意味着拼多多未来只有一类股票,重新回到了“同股同权构架”。
2021年3月17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致股东信中宣布卸任拼多多董事长,联合创始人陈磊继任。而就在9个多月前,陈磊刚刚接棒黄峥辞任的CEO一职。拼多多由黄峥和陈磊等于2015年创立,201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根据近期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7.88亿,超过 *** 和京东,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更大的电商平台。
拼多多2018年7月在美国上市时同时借鉴京东的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发行和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形成了拼多多多元而独特的治理构架。例如,拼多多一方面像京东一样直接发行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创始人黄峥持有投票权是A类股票10倍的全部B类股票。合计持股比例为44.6%的黄峥通过持有具有超级投票权的B类股票,投票权占比达89%。另一方面,拼多多设立具有直接任命执行董事和提名推荐CEO等权力,由黄峥、陈磊、孙沁(联合创始人)和范洁真(联合创始人)等为成员的合伙人,建立了类似于阿里的合伙人制度。
那么,随着黄峥的卸任,拼多多的公司治理构架将发生哪些变化和调整呢?
首先,随着黄峥的卸任,拼多多由之前的“同股不同权构架”重新回到中国投资者更加熟悉的“同股同权构架”。
同股不同权构架由于投票权配置权重向创业团队倾斜,至少在形式上形成了表征决策错误责任承担能力的现金流权(例如黄峥出资占股东全部出资的44.6%)与表征对重要决策影响力的控制权(例如黄峥占比达89%的投票权)的分离,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负外部性”。这使得创业团队在理论上具备了以损害外部分散股东的权益为代价,谋取私人收益的动机和能力。因而长期以来,同股不同权构架受到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的批评。但投票权配置权重向创业团队倾斜则很好地鼓励其投入更多的企业专用的人力资本,迎合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对创新导向的组织重构的内在需求,为越来越多的创新导向的高 科技 企业所青睐,并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同和追捧。我们以拼多多为例。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2018年7月26日上市当日,发行价从19美元大涨逾40%,收于26.7美元,市值达295.78亿美元。
为了实现创新导向下投票权配置权重适度倾斜与外部投资者权益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近年来,公司治理实践中逐步出现了一些治理制度的创新。其中日落条款就是上述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日落条款指的是在《公司章程》中对投票权配置权重倾斜的创业团队所持有B类股票 *** 退出,和转为A类股票以及创业团队权力限制的各种条款的总称。
这次黄峥卸任,其名下1:10的超级投票权随之失效就是自动触发了拼多多《公司章程》中的相关日落条款的结果。而黄峥是拼多多具有超级投票权的B类股票的唯一持有人。这意味着拼多多未来只有一类股票,重新回到了“同股同权构架”。如果说拼多多以往通过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的发行,黄峥在出资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公司重要决策的主导,形成了“投入少但影响大”的控制权分布格局,那么,黄峥的卸任和公司治理构架的调整则重新使拼多多股东的投资额所占的比例同时代表了其投票权的影响力,出资比例越高,则影响力越大。
中国A股在2019年7月科创板创立后开始接纳和包容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2020年1月20日上市的优刻得 科技 (688158)成为中国A股之一只“同股不同权构架”的股票。然而,迄今为止,中国A股上市公司并没有触发日落条款的任何案例。因而随着黄峥的卸任和拼多多公司治理构架的调整,为国内的投资者理解日落条款如何实现控制权的状态依存,如何实现投票权配置权重倾斜和投资者权益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提供了极好的案例。它将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中国为数众多的投资者对于“同股不同权构架”潜在的创业团队道德风险问题的顾虑和担忧。拼多多的案例清晰地表明,由于日落条款的引入,把业务模式创新的主导权交给创业团队,并不是意味着主要股东完全放弃控制权,控制权的实现是状态依存的。
第二,虽然黄峥的超级投票权失效,但在公司章程修改之前,合伙人制度依然在拼多多的公司治理构架中发挥基础和关键作用,因而,作为合伙委员会的重要成员,黄峥对于拼多多未来董事会组织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经过向“繁星慈善基金”捐赠、拼多多合伙人集体以及天使投资人Pure Treasure Limited公司的股份划转,黄峥的持股比例从上市当年的44.6%已下降为卸任后的28.1%。尽管如此,黄峥仍然为拼多多持股比例更高的之一大股东。黄峥在致股东信中承诺,其名下股票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锁定,不会出售。
在解读在后黄峥时代拼多多的公司治理构架演变时,一些媒体在强调黄峥对拼多多不容置疑的影响力,更多地看到了,在回归到“同股同权构架”后黄峥依然保持之一大股东地位的事实。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合伙人制度同样是未来保持黄峥在拼多多公司治理构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基础性制度之一。
第三,拼多多在股东投票权履行问题上形成了一个独特模式。我们注意到,黄峥在致股东信中宣布,在其卸任后,其名下股份的投票权将委托拼多多董事会以投票的方式来进行决策。
哈佛大学Oliver Hart教授将股东的权力区分为对公司重要事项在股东大会上进行最后裁决的剩余控制权和受益顺序排在雇员银行 *** 等利益相关者之后承担经营风险的剩余索取权,强调股东应该实现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匹配”,使“最后裁决”的权力和“承担责任”的义务相对应。然而,我们注意到,面对第四次产业革命对创新导向的组织重构的巨大现实诉求,在股权设计层面,股东权益履行将出现深度专业化分工趋势。在普通股东将着力风险分担的同时,将专业决策权力更多集中到创业团队手中,实现普通股东风险分担职能(Hart意义上的剩余索取权)与创业团队集中决策职能(Hart意义上的剩余控制权)这一原本统一在股东权益履行的两种权力(Hart意义上的产权)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以实现治理效率的提升。这事实上是包括AB双重股权结构股票和合伙人制度在内的在新经济企业控制权安排中十分流行背后的原因。
未来分散股东投票权的履行将基于股东意愿满足的市场行为,委托给专业的 *** 投票机构,因而在股东投票权履行过程中同样出现一种专业化分工趋势。我们看到黄峥将其持有的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董事会履行则成为这一趋势下的一个新的例证。但未来拼多多董事会基于怎样的 *** 投票表决协议来代黄峥履行投票权力,以及该协议如何保护黄峥作为股东的权益将有待进一步观察。至少从目前看,陈磊作为董事长的拼多多董事会深得黄峥的信赖是包括黄峥本人在内的拼多多创业团队在这次黄峥卸任中试图向资本市场传递的强烈而明确的信号。
黄峥的卸任也为新经济企业包括退休、传承等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和观察的有趣现象。之一,与近来热烈讨论的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出现的延迟退休趋势相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经济企业却出现了创始人提前退休这一相反的趋势。马云在54岁时辞任阿里的董事局主席,回归教育本业,而比尔•盖茨同样在40多岁的壮年急流勇退,致力于慈善工作。今年只有56岁的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也于2021年2月3日宣布将于第三季度卸任亚马逊CEO。而黄峥还不到41岁就卸任,希望未来努力成为“科学家的助理”。一些新经济企业是否由于创始人的提前退休而使继任的年轻领导人更容易不落窠臼,推陈出新,脱颖而出,续写公司的辉煌值得观察。
第二,很多传统企业在创始人年老体衰后,不得不试图说服了无兴趣的子女继承父业,思考如何实现企业传承的问题时,一些新经济企业创始人却简单遵循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则和内在逻辑,自动实现了企业的有序有效传承。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个真正能创造出新的盈利模式的继承人才能保证创始人手中的股票不会变为废纸。马云对张勇的选择逻辑如此,黄峥对陈磊的选择逻辑同样如此。
说起拼多多相信大家都是不会陌生的,而关于拼多多我们都知道目前已经上市,大家对于拼多多更大股东也是比较好奇的,具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招股书显示,在拼多多的股权结构中,黄峥所占股比为50.7%,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腾讯所占股比为18.5%,为第二大股东;高榕资本所占股比为10.1%,红杉资本所占股比为7.4%。
黄峥父母只有初中学历,职业是工人。黄峥得益于天生聪明,没有经历高考,被保送到专为特殊人才设立的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攻读计算机专业。
黄峥结识丁磊的原因颇为“互联网”。2001年,互联网寒冬期,网易的股价处于历史更低点,从开盘的十几美元跌至0.51美元,面临 *** 。
处于低潮的丁磊因为一个技术问题,辗转获得黄峥的MSN,加上了他。当时还是学生的黄峥根本不敢相信,居然有上市公司老总加他,一番核实后才终于确定。
一个是互联网大咖,一个是计算机系高材生,成了铁杆网友。丁磊成了黄峥打开互联网世界的绝佳窗口。
2007年,黄峥创办电商代运营公司乐其时,当时有大客户暗示其必须给回扣才能把订单给他。黄峥向丁磊吐槽。丁磊霸气地说了一句话,“要不要帮你打抱不平?”但黄峥最终没让他出手。
黄峥有着足够精英范儿的经历,经历了手机电商、电商代运营、游戏等不算太成功的创业项目后,却在三四线城市、凭借低价包邮杀出重围。
从商业谱系上来看,拼多多在创造电商的多极格局,在 *** 、京东、唯品会等巨头丛林中以游戏和社交结合的方式突围。
坊间名言称,圈子决定格局,人脉决定资源,眼界决定未来,黄峥在中国范围内这些都算是万事俱备了。
但是,因为拼多多是到美国上市,必须还要打开美国的圈子,这一直都是中国公司的短板。
而陆奇的履历决定了他的朋友圈是全球各行业最顶尖的人脉,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微软CEO斯蒂芬·鲍尔默、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
所以,陆奇在硅谷和纽约都有着一定号召力,他和沈南鹏等人出现在招股书名单中,显而易见地将会对拼多多在美国上市有不小助力,从陆奇离开百度当天股价大跌可以看出,美国资本市场还是比较认可他的,也可以说,陆奇是市场对于所 *** 司的方向性的把控和掌握,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
其实,像陆奇这样的例子在以前也很常见,要在美国上市,就找一个曾在世界级大公司任重要职位的人担任公司职务,专门负责上市工作,算是给美国投资人看的IP和活体道具,公司成功上市后,该人也就拿着早就谈好的不菲报酬(一般是期权)功成身退。
2018年,刘强东在接受吴晓波的对话采访里面说过,:其实腾讯一直不甘心丢掉自己的电商业务,他们一直想打败京东电商,直到刘强东去美国留学,不管京东一年,腾讯调集各类资源与京东打仗,结果电商业务和京东差距更大了,腾讯这才死了心入股京东。
我相信作为一个影响力这么大的公众人物,刘强东还不至于撒谎,所以说腾讯对于电商业务的失败应该是不甘心的。而因为腾讯是以失败者的身份入股京东,所以虽然其持有京东最多的股份(腾讯持有京东约21.25%的股权,是京东集团的之一大股东),但是投票权连刘强东的一个零头都没有,按照京东的AB股投票权,刘强东占有京东80%以上的投票权。
所以说腾讯在京东的投资,除了有分红权,没有其他的权力了,甚至可以说一点掌控力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扶持一家新的电商,与旧的打擂台,无疑可以大大增加腾讯的话语权,毕竟如果你不听话,我就可以放弃你,选择全力支持另外一个,但是可能腾讯没想到的是拼多多也是一个硬骨头,黄铮根本不肯多放弃自己的股权,牢牢占据着拼多多的之一大股东位置,且持股比例超过50%,腾讯也是插不进去手(拼多多发展太迅速了,没有过多的融资,在互联网企业中,到上市时还能如同黄峥一样持有这么多股权的,屈指可数)。
所以其实就目前对腾讯而言,并没有更多的支持谁,两家企业都一样。在微信内都有入口,只不过京东早期合作,占据了个二级入口,而拼多多在三级入口,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说,甚至可以说扶持京东才对,而不是扶持拼多多,毕竟二级入口的引流明显会高于三级入口。
总结
在国内,腾讯只有一个对手,即阿里,阿里的核心在电商,如果能对阿里的核心业务造成冲击,甚至打败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那么腾讯将一家独大,既然自己没有电商业务,那么转而扶持一家京东(定位相对高端一些),以及扶持一家拼多多(定位低端一些),双重入手,无论最终是哪个战胜或者威胁到阿里了,腾讯都可以坐享其成,又何乐而不为呢?(其实除了京东和拼多多,腾讯还投资了唯品会以及蘑菇街,任何与电商挂钩的有点名气的,只要不是阿里的,可以说腾讯都不放过)。
拼多多在上市时结合了京东的AB股制度,采用双重架构的设计保障了黄峥的控制权。根据查询相关 *** 息显示:设置到拼多多的双层控制结构以及对日落条款的引入,形成了拼多多多元而独特的治理构架。
【智观察报道】 通过在下沉市场的优势,成立五年的拼多多成功挑战了传统电商巨头阿里和京东,一举改变当下的电商市场格局,并引发了新一轮的拼购大战,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在去年都大力向下沉市场进发。但,即便是这样,在下沉市场这块生意上,拼多多还是难以被攻破。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拼多多也是双喜临门,创始人黄峥首次入选新财富500富人榜前十名。而拼多多自己,也是凭借着最近接连上涨的势头,市值再一次超过京东,并在盘中,市值一度超过700亿美元。
截至美股周二收盘,拼多多股价报收于57.83美元,目前总市值约692.59亿美元。京东股价报收于47.03美元,目前总市值约690.69亿美元。
而在此之前,去年,拼多多的市值也一度超过京东。不过,不久后,京东便追赶上来,实现领先。根据智观察的统计,从今年到现在,拼多多和京东的股价表现都很不错。其中,拼多多股价涨幅达53%,京东的股价涨幅达32.9%。要知道,这还是在一季度电商平台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未来,随着二三季度电商平台业务的恢复,京东和拼多多或许还将迎来更高的时刻,而两者的争斗也会更加精彩。
根据拼多多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创始人黄峥为拼多多的之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3.4%。根据最新发布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显示,黄峥首次进入前十名,以1368.4亿元排在了第8名,超过了网易丁磊(1245亿),成为近年来财富增加最多的上榜者之一。
现在,拼多多再一次实现了对京东的超越,估计阿里心里要紧张了。虽然在体量上,拼多多和阿里相差较多,但是凭借着在下沉市场的成功,拼多多的年活跃用户超已经接近6亿,相比较下,阿里年活跃买家数为7.11亿,差距越来越小。
单从现在的势头上来看,拼多多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是,透过市值背后,智观察认为,拼多多在体量上以及业务围城方面和京东还有一些差距,更别说阿里了。三者对比下,拼多多更像是一个单纯的电商平台,吸引用户的核心竞争力是价格以及背靠微信的流量,即便是和国美联手,在物流领域和京东还是相差较多。在疫情期间,拼多多的这一短板就凸显出来,物流链条方面的缺失,让其在前期比较被动。
另外,拼多多在上市之后依旧疯狂烧钱补贴用户,虽然为自己赢得了较为优质的高端消费用户,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并且,在人均花费上面,拼多多和阿里京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阿里1万元,京东为5761元,拼多多则只有1720元。
不过,对于该不该花钱的问题,黄峥则认为,“长期”是增长的战略,也是与变现的取舍。我们把花钱看作是一种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机遇,有了这样的机遇,我们就要去大量地投资,而不是说把钱都存着。
资本市场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对于拼多多的上涨很多人也是持有疑问。不过,如果未来拼多多能在物流以及用户留存上能够进一步完善,那还是有更高的上涨空间的。而对于京东,虽然一年多的调整后已经恢复了多半的元气。但是,如何提升活跃用户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在用户量上,京东已经落下太多。 (文/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