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港股京东集团股价刷新高,市值一度突破1万亿港元。截止收盘,涨幅收窄,市值9982亿港元。
2020年8月17日发布半年报,第二季度净收入为2,011亿元人民币(约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3.8%。8月17日收盘以来,盘中7个交易日股价涨幅超32%。截止8月26日收盘,京东集团港股涨势如虹,股价屡创新高,今日开盘310.8元更高321.6元,盘中市值一度超1万亿港元,上市两个半月市值激增3000亿港元,股价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扩展资料
京东市值上涨的原因—多家机构上调目标价
1、 巴克莱分析师Gregory Zhao将京东的目标价从79美元上调至83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Gregory Zhao表示,在今年6月份,中国的用户参与度、商家的营销需求以及供应链和物流能力都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从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上周提交的财报中得到证明。该分析师认为,这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树立了一个‘新起点’。
2、 高盛将京东集团的目标价由283港元升至329港元,将其列入“确信买入”名单
高盛指出,公司零售规模将不断扩张,由非必需品扩展至日常用品,预计公司2020-22年收入分别增长26%、21%、20%。高盛认为,预期京东领先同业的采购规模、广告优势、成本控制等利好因素,将推动公司2020-22年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率达到2.25%、2.5%、2.8%。
京东旗下的京东健康、京东物流、京东数字科技等业务板块贡献估值将不断提高。将京东目标价提价至329港元,以反映业务前景更加明朗的预期利好。
3、野村将京东集团目标价由287港元上调至320港元,维持‘增持’评级
野村表示,京东今年第二季收入及盈利超过预期,其中总收入同比上升34%,超过市场及野村预期5%,主要是受到零售及物流业务增长稳健所提振。另外,因收入及非经营收益提升,公司非通用会计准则下每股盈利同比增长52%,高于市场预测的29%。
4、大和将京东集团的目标价由290港元上调至308港元,评级维持“买入”
大和发表研究报告表示,京东第二季度收入增长强劲,远超市场预期,预期公司下半年仍可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由于公共卫生事件被压抑需求的原因,公司第二季度电子及家用电器类别的收入同比增长28%,预计这种增长势头将在第三季度恢复正常化。
5、 国信证券上调京东集团目标价至318-329 港币,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得益于京喜下沉策略有效,单季用户增速创11 个季度用户增长新高。未来依托于京东强大的供应链与微信社交优势,京喜将不断释放动能,持续贡献增量用户。此外,未来随着物流、数科、健康等业务上市,将为公司贡献可观的市值空间。同时创新业务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通过管理输出、协同赋能不断夯实公司的护城河,并为公司打造第二价值曲线,引领公司未来快速发展。
京东股票代码是JD。就是京东拼音的首字母,JD。这样也比较方便人们记忆。京东可以说是,中国之一个在美国成功上市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果中国公民想要购买京东的股票,需要办理美股账户才可以购买。
2014年5月22日上午9点,京东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JD)。美国也迎来了中国更大的赴美IPO。京东开盘价21.75,较发行价上涨14.5%,并且开盘之后一路上涨,截止2014年5月,京东市值超过300亿美元,且在中概股中排名第二。
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敲响上市钟,发行价19美元,按此计算,京东市值为2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腾讯、百度的中国第三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京东商城登陆纳斯达克首日,开盘价21.75美元,较19美元的发行价上涨14.5%,报收于20.90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0%。
成立仅仅一年多的京东 健康 ,财报却比生于2014年10月的阿里 健康 更“ 健康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质,脱胎于京东自营模式的京东大药房,成为京东 健康 的营收支柱,也是其后来居上超过阿里的关键。以抢滩港交所为始,刘强东在大 健康 领域终于成功开辟第二战场。
大 健康 赛道的另一个重量级玩家,即将登陆港交所。
11月27日,据36氪报道,京东 健康 (06618)于11月26日首日招股,认购反应热烈,截至27日下午4时57分,京东 健康 已录得“孖展”967.52亿港元,超额认购70.7倍。据悉,京东 健康 此次IPO拟发行3.8亿新股,价格为62.80港元/股至70.58港元/股,募资额约在240亿至270亿港元之间,估值算下来约在253到285亿美元。
2020年,可以称得上是专属于京东集团的“京东年”。先是将达达集团送往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京东集团赴港二次上市,紧接着京东数科、京东 健康 陆续进入上市进程。
作为两年前刚刚入局大 健康 赛道的新玩家,京东 健康 后来居上,超过了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系旗下的阿里 健康 同台对垒,且从盈利角度来看,其净利已经超过了阿里 健康 。但透过招股书,却也发现了一些疑虑,对关联方京东集团的强依赖下,京东 健康 上市后真的能做到独立运营了么?上市之前的财务数据又是否能够真实反应公司状况。
净利润如何超过阿里 健康 ?
如果从实际运营的时间来看,2014年2月,医疗 健康 开始作为京东独立的业务项目进行运营,与阿里 健康 同年成立;在2018年3月,京东 健康 取得互联网医院许可证,正式跨入互联网医疗的赛道。而彼时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 健康 ,已经是运营数年的成熟产品。
不过,即便名义上是“互联网医疗”,但就营收比例来说,京东 健康 与阿里 健康 仍然没有走出“医药电商”的窠臼。 换言之,这是两家传统电商模式在医药领域的复现。无论是过去的传统医疗体系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医疗,其发展的初期都是以药品零售为切入点,“以医养药”的模式很难彻底根除。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零售药房收入仍是数字大 健康 的更大占比,并预测这种模式还将持续很久。这一点在京东 健康 身上也显现,其近500页的招股书中虽通篇都是有关“大 健康 ”产业的相关字样,但细分其业务结构,京东 健康 目前主要还是在做医药电商。
从医药电商收入来看,阿里 健康 销售产品的收入为76.6亿元,占据了总营收的79.8%,若加上医药电商平台的12.2%,甚至到了总营收占比的97%; 而京东 健康 的药品收入为94.3亿,占比达到87%,这不免令人疑虑,单一的药品零售能搭得住“大 健康 ”这个大架子么?
从近几年的业绩数据来看,京东 健康 无疑呈现出更好的成长性。据招股书信息显示,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和3.71亿元。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 健康 总营收为132亿元。
若与同业对比来看,阿里 健康 2020财年(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营收96亿元,税后利润亏损1569.6万元;而平安好医生2019年度营收为50.65亿元,税后利润亏损7.34亿元。京东 健康 不仅优于同行,且处于持续盈利状态。
另外,就商业模式来说,其实三者较为相近,总结来看均为B2B+B2C+O2O模式——其主要业务均包含挂号预约、线上问诊、药品零售、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共建等等。虽然三家业务模式不尽相同,但整体上都可分为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业务。
不过,从业务分布来看,京东较阿里 健康 和平安好医生更为全面,拥有中药饮片供应链、药品冷链及药品/非药品批发等独有业务。最终在业绩上,京东缘何领先阿里 健康 并持续盈利,与其业务的布局策略有关。
京东大药房是杀手锏?
药品不同于普通的货品电商,一是其有药品需求一般是急症在身,因此对时效性要求较高;二是对药物品质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两个条件,要求药品电商不仅要保证药物品质,且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以保证物流的时效性。而京东依托其领跑同行的自营业务,在药品电商领域亦有不俗表现。
但如果仅仅是医药电商,阿里 健康 医药电商比例更大,占比达96.96%,医药自营部分也高达84.76%,但阿里 健康 医药电商业务收入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就在于,京东 健康 依托“医+药”闭环,通过准确对接药品使用需求,提高了电商效率,并最终实现了在线医疗服务和零售药房业务协同整合。
在京东的自营模式下,公司从供应商采购医药与 健康 产品,再经过自身质控之后,直接销售给用户,属于B2C模式,京东 健康 的自营业务主要通过京东大药房进行,通过京东 健康 APP的“京东大药房”窗口可直接进行访问。
此外,不仅是在线零售,京东也直接运营部分线下药房,以直接面向用户销售这部分存货。同时,依托强力的京东物流,京东 健康 在全国拥有超过11个大型专门仓库用于储存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还有全国超过230个各类仓库存放非药品 健康 产品,与京东快递和其他第三方快递厂家合作进行药品的配送。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的结合,京东借此实现良性互补,亦能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
最终,京东 健康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营电商体验,获得了用户数量量和用户复购率的“量价齐升”,不过,作为零售药房业务收入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年活跃用户数也出现涨幅下滑的趋势。
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京东 健康 年活跃用户分别为4390万、5050万、5620万,增幅由2018年的15.03%下降至2019年的11.09%。
其实,无论是阿里 健康 还是京东 健康 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无法彻底独立于母体。招股书显示,预计京东 健康 向集团收取的交易金额将由2019年的1.39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2.50亿元。
京东 健康 在招股书中表示,京东集团拥有公司30%以上的表决权,若未来遇到潜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公司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如与非控制股东交易时有利。
由此可见,京东集团对京东 健康 的影响深远。
互联网医疗仍处起步阶段
从定义来看,互联网医疗,亦即在线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医疗服务在线化。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各大互联网厂商也仅仅是做到了在线挂号、医疗信息查询、电子档案、在线问诊、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信息层面的交互。而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涵盖医疗行业的全链条,涉及医疗、医药、医保等多个环节。
也就是说,如果要将整个医疗流程互联网化,目前各大厂商做的仅仅是将线下的信息交互转移到线上——除了阿里、京东、平安三家,亦有腾讯,在2014年通过投资的方式涉足医疗,百度很早也成立了医疗事业部,后大力发展医疗AI,但也仅仅是隔靴搔痒,程度远远不够。而这也导致目前各家的服务虽然看起来种类繁多,其实高度同质化。不同厂商的差别仅仅只是效率与质量的差别,服务也仅仅停留在信息交互和药品电商等流通领域。
就算是初级的药品电商阶段,其渗透率也远远不足。Bigdata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医药线上销售额为1251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6%,而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7955亿元,线上渗透率极低,仅为7%。换言之,仅较为初级的药品电商,其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
此外,就毛利率水平来看,医药电商与头部线下零售药店的差异并不大。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国内前100药品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在27.5%,净利率为4%,京东 健康 和阿里 健康 与此相近,同时二者均略优于线下中小型药房。
因此,就目前来看,医药电商与线下药品零售仍无明显差距。也就是说,线上医疗并未出现类似电商对线下渠道革命性的取代效应。
此外,就底层逻辑而言,互联网医疗的存在,其实是利用互联网的效率,更大程度上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效用,但与之相对,线上对医疗资源的开发也会挤占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会导致极为剧烈的竞争,这对包括京东 健康 在内的线上医疗厂商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而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线医疗市场依然是在导入期,各大平台处在烧钱揽客的阶段,依然是培养用户习惯为主。且由于医药的特殊性质,亦无法过度宣传。
对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一旦跨越盈亏平衡点,业绩增长亦会相当稳健。京东 健康 就目前而言,已处在赛道头部,具备先发优势。抢滩港交所之后,京东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优势亦将进一步扩大。
京东健康股票代码为6618。
12月8日,经开区企业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健康”)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06618。据港交所公告,京东健康公开发售价定为每股70.58港元,若不行使超额配股权,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265亿港元。
京东健康表示,将以此次香港上市为契机,持续加强零售药房业务和医疗健康服务业务的协同,助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升级,并持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扩展资料
据招股书披露,京东健康的总收入在2020年前三季度为1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1%;截至2020年9月30日前的12个月,京东健康的年活跃用户为8000万,相比2017年这一数字接近翻倍。
在今年疫情期间,京东健康之一时间向武汉及其他地方捐赠了大量医用口罩、药品及医疗物资,并联合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保障防疫物资供应;
数千名医生24小时轮班值守,3个月内解答了1000多万用户的在线问询;通过及时推出救助信息公益平台,成功帮助数万名面临断药的慢性病患者解决用药难题。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京东健康港交所挂牌冲刺互联网医疗 北京经开区今年5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京东健康(06618.HK)截至10:29上涨3.02%,现报69.85港元,涨2.05港元。成交174万股,涉资1.195亿元。新浪科技讯 12月9日上午消息,香港恒生指数开盘涨0.71%。恒生科技指数涨1.6%。港股美团涨超2%,京东健康涨1%,哔哩哔哩涨0.7%。
京东健康主要分为互联网医院、京东大药房、健康服务三大业务。从招股书来看,京东健康营收的主要来源是医药和健康产品的销售,仅在2020年上半年收入就达到人民币76.9亿元,占总收入的87.6%。在健康服务方面,京东健康构建了健康服务平台,涵盖了健康体检、疫苗接种、基因检测、医学美容等各个方面的健康服务。互联网医院则以“京东家医”为核心构建全新的线上医生管家的服务模式,同时也是京东大药房和健康服务平台的关键流量入口,帮助提升整个平台的用户粘性。
拓展资料:
1、年底正值体检高峰期,12.12期间,京东健康联动线上线下资源,为消费者推出多元化的体检以及自检自查类服务项目。体检方面,京东健康推出爆款3折、买一送一等超值折扣;瑞慈体检满2000元限时赠送100元京东E卡,基因检测服务赠送价值2000元京东体检卡、或999元全国260城通用体检卡;另有12.12元秒杀骨密度检测服务。口腔保健方面,京东健康推出牙齿美白低至458元、0元种牙 *** 抢、超低价洗牙服务 *** 秒等优惠,全面覆盖牙齿健康的各类服务。
2、京东健康专科中心:持续探索专病专科疾病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发力专科领域的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发展,已开设包括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中医院、呼吸中心等在内的22个专科中心,并入驻近百位权威专家和名医;如韩德民院士、胡大一教授、高思华教授、林江涛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