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说:“ 健康 这个领域做好了,能再造一个京东。”出奇一致,马云也表态“未来十年能超过阿里的,只有大 健康 产业。”
更一致的是,互联网大 健康 领域里,他两都选择了最简单的切入点,也就是在线药房。当然,这条路是*正确也是最为宽敞的。
整个医疗领域里,药品的市场规模一直都是*的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公立医院药品销售收入都超过50%,近些年国家三令五申不能以药养医,种种高压政策出台,才使得医院药占比这一指标降低。但需求是不会消失的,这部分被公立医院被迫放弃的市场,流了出去,意味着, 外界的药品零售市场,越来越宽敞了 。
众多互联网巨头都布局大 健康 ,阿里、京东入场已久不说了,新晋互联网新贵,美团、拼多多都撸起袖子要下场;腾讯投资了企鹅杏仁、微医、丁香医生与好大夫;搜狗则入股了春雨医生;对了,连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平安,也搞出个平安好医生,可惜,路子可能选错了, 以医入手注定比药难 。
之前的文章里就讲过,众多“大 健康 ”企业中,京东 健康 一骑绝尘,是里面*一个盈利的。
当然啦,看了昨天京东集团的文章,大家应该门清,对于零售行业来说,利润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要属现金流,那么京东 健康 现金流如何呢?
答案是,非常好!公司的现金流一直为正,而且越来越好。要知道,京东 健康 在药品零售方面就是个新人,2014年才成立,平台药品秉承京东的基因,仍旧以自营为主,这就意味着,京东 健康 要直接和上游药企打交道。
这些药企们,哪个还不是“小公举”?都是向下游压款压习惯了的,所以,在2017年之前,京东 健康 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一直都是0,也就是说,公司得先款后货。
可是,随着公司卖药卖得越来越好,渐渐地,开始有话语权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一直在升高,截止2020年H1,已经达到30天了,*超过平安好医生,虽然比耕耘已久的传统药房还有差距,但差距在缩小。
和母公司一样,由于供应链都是用的京东的,所以公司的库存管理相当之好,存货周转天数也在不断下降,截止2020年H1,这个数据降到了45天,只有传统零售大药房的一半,而且,随着公司对大数据的不断挖掘,这个数据还将降。
看了上图,所长猜,大家肯定有疑惑,为啥平安好医生的存货周转天数这么低呀,那是因为人家是以医为主,药卖得很少..
上述一切数据都表明,京东 健康 经营越来越好,而且,所长可以很肯定地说,也许在今年,最差不会超过明年,京东 健康 会重演京东的“空手套白狼”剧目,即: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超过存货周转天数 ,意味着公司可以不用花自己一分钱,所有的钱都是大家的,而且, 规模越大,京东 健康 越有钱 。
所长一直和大家强调,京东 健康 是京东集团基本盘的迁移,正如美团的酒店、交通业务是餐饮外卖迁移一样。
看了上文,大家不难发现,京东 健康 有望重演京东的路子,不花一分钱,拿大家的钱周转,然后越滚越大,他能把存货周转天数做到如此低且还在不断减少, 多亏了他爸的大数据支持以及成熟的仓储管理体系 。
公司的药品以自营为主,自营基本就等同于*保障,同时,配送还非常给力,日达、次日达、30分钟和 7*24 快速送达等多种配送,总有一样适合你, 这归功于京东超18万的物流小哥 。
超过1000万SKU,基本什么药品都能在京东上找到,这归功于京东物流自身花重金建设的仓库。
京东 健康 的仓库,和京东是一起用的,截止2020年Q3,京东有800多个仓库,总计2000万平方米,而其中,有 11 个药品仓库和超过 230 个其他仓库在内的基础设施都是京东 健康 在用。
与此同时,京东 健康 的竞争对手们,待遇可就差太多了,平安好医生只有覆盖 40 个城市的中心仓;阿里 健康 只有 9 个仓库,覆盖 7 个地区。
更气人的是,药品这种东西,比较特殊,很多都需要冷链配送,没关系, 京东有,京东可以做到 。
目前,京东 健康 的成本中,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履约费用率,可以简单理解成运送成本,但是,伴随着京东物流自己的规模效益和独立上市,未来这个费用有望进一步下降,而降下来,可全都变成了公司的利润。
本来现在京东 健康 的药品售价就比传统药房低,净利率却差不多,一旦履约费用降下来,京东 健康 就是,卖得又比传统药房便宜,还能比传统药房挣钱。这样,公司也能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增加自己的优势。
已经走上了正轨的京东 健康 ,连医生人数都成了所有平台中最多的。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所长再三强调,京东 健康 是京东基本盘的迁移了吧,自营药品、快速高效地配送、不断下降的成本、不断增大的规模向上游压价、压款,越滚越多的数据,降低存货周转天数,提高运营效率,叠加有京东集团给京东 健康 用户倒流。
全部都是正向循环!!!
未来互联网大 健康 ,京东 健康 一定是可以成功的那一个,现在就领先,未来大概率会更加领先。市场给这么高的估值,那是有道理的。
成立仅仅一年多的京东 健康 ,财报却比生于2014年10月的阿里 健康 更“ 健康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质,脱胎于京东自营模式的京东大药房,成为京东 健康 的营收支柱,也是其后来居上超过阿里的关键。以抢滩港交所为始,刘强东在大 健康 领域终于成功开辟第二战场。
大 健康 赛道的另一个重量级玩家,即将登陆港交所。
11月27日,据36氪报道,京东 健康 (06618)于11月26日首日招股,认购反应热烈,截至27日下午4时57分,京东 健康 已录得“孖展”967.52亿港元,超额认购70.7倍。据悉,京东 健康 此次IPO拟发行3.8亿新股,价格为62.80港元/股至70.58港元/股,募资额约在240亿至270亿港元之间,估值算下来约在253到285亿美元。
2020年,可以称得上是专属于京东集团的“京东年”。先是将达达集团送往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京东集团赴港二次上市,紧接着京东数科、京东 健康 陆续进入上市进程。
作为两年前刚刚入局大 健康 赛道的新玩家,京东 健康 后来居上,超过了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系旗下的阿里 健康 同台对垒,且从盈利角度来看,其净利已经超过了阿里 健康 。但透过招股书,却也发现了一些疑虑,对关联方京东集团的强依赖下,京东 健康 上市后真的能做到独立运营了么?上市之前的财务数据又是否能够真实反应公司状况。
净利润如何超过阿里 健康 ?
如果从实际运营的时间来看,2014年2月,医疗 健康 开始作为京东独立的业务项目进行运营,与阿里 健康 同年成立;在2018年3月,京东 健康 取得互联网医院许可证,正式跨入互联网医疗的赛道。而彼时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 健康 ,已经是运营数年的成熟产品。
不过,即便名义上是“互联网医疗”,但就营收比例来说,京东 健康 与阿里 健康 仍然没有走出“医药电商”的窠臼。 换言之,这是两家传统电商模式在医药领域的复现。无论是过去的传统医疗体系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医疗,其发展的初期都是以药品零售为切入点,“以医养药”的模式很难彻底根除。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零售药房收入仍是数字大 健康 的*占比,并预测这种模式还将持续很久。这一点在京东 健康 身上也显现,其近500页的招股书中虽通篇都是有关“大 健康 ”产业的相关字样,但细分其业务结构,京东 健康 目前主要还是在做医药电商。
从医药电商收入来看,阿里 健康 销售产品的收入为76.6亿元,占据了总营收的79.8%,若加上医药电商平台的12.2%,甚至到了总营收占比的97%; 而京东 健康 的药品收入为94.3亿,占比达到87%,这不免令人疑虑,单一的药品零售能搭得住“大 健康 ”这个大架子么?
从近几年的业绩数据来看,京东 健康 无疑呈现出更好的成长性。据招股书信息显示,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和3.71亿元。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 健康 总营收为132亿元。
若与同业对比来看,阿里 健康 2020财年(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营收96亿元,税后利润亏损1569.6万元;而平安好医生2019年度营收为50.65亿元,税后利润亏损7.34亿元。京东 健康 不仅优于同行,且处于持续盈利状态。
另外,就商业模式来说,其实三者较为相近,总结来看均为B2B+B2C+O2O模式——其主要业务均包含挂号预约、线上问诊、药品零售、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共建等等。虽然三家业务模式不尽相同,但整体上都可分为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业务。
不过,从业务分布来看,京东较阿里 健康 和平安好医生更为全面,拥有中药饮片供应链、药品冷链及药品/非药品批发等独有业务。最终在业绩上,京东缘何领先阿里 健康 并持续盈利,与其业务的布局策略有关。
京东大药房是杀手锏?
药品不同于普通的货品电商,一是其有药品需求一般是急症在身,因此对时效性要求较高;二是对药物品质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两个条件,要求药品电商不仅要保证药物品质,且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以保证物流的时效性。而京东依托其领跑同行的自营业务,在药品电商领域亦有不俗表现。
但如果仅仅是医药电商,阿里 健康 医药电商比例更大,占比达96.96%,医药自营部分也高达84.76%,但阿里 健康 医药电商业务收入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就在于,京东 健康 依托“医+药”闭环,通过准确对接药品使用需求,提高了电商效率,并最终实现了在线医疗服务和零售药房业务协同整合。
在京东的自营模式下,公司从供应商采购医药与 健康 产品,再经过自身质控之后,直接销售给用户,属于B2C模式,京东 健康 的自营业务主要通过京东大药房进行,通过京东 健康 APP的“京东大药房”窗口可直接进行访问。
此外,不仅是在线零售,京东也直接运营部分线下药房,以直接面向用户销售这部分存货。同时,依托强力的京东物流,京东 健康 在全国拥有超过11个大型专门仓库用于储存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还有全国超过230个各类仓库存放非药品 健康 产品,与京东快递和其他第三方快递厂家合作进行药品的配送。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的结合,京东借此实现良性互补,亦能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
最终,京东 健康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营电商体验,获得了用户数量量和用户复购率的“量价齐升”,不过,作为零售药房业务收入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年活跃用户数也出现涨幅下滑的趋势。
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京东 健康 年活跃用户分别为4390万、5050万、5620万,增幅由2018年的15.03%下降至2019年的11.09%。
其实,无论是阿里 健康 还是京东 健康 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无法彻底独立于母体。招股书显示,预计京东 健康 向集团收取的交易金额将由2019年的1.39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2.50亿元。
京东 健康 在招股书中表示,京东集团拥有公司30%以上的表决权,若未来遇到潜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公司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如与非控制股东交易时有利。
由此可见,京东集团对京东 健康 的影响深远。
互联网医疗仍处起步阶段
从定义来看,互联网医疗,亦即在线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医疗服务在线化。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各大互联网厂商也仅仅是做到了在线挂号、医疗信息查询、电子档案、在线问诊、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信息层面的交互。而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涵盖医疗行业的全链条,涉及医疗、医药、医保等多个环节。
也就是说,如果要将整个医疗流程互联网化,目前各大厂商做的仅仅是将线下的信息交互转移到线上——除了阿里、京东、平安三家,亦有腾讯,在2014年通过投资的方式涉足医疗,百度很早也成立了医疗事业部,后大力发展医疗AI,但也仅仅是隔靴搔痒,程度远远不够。而这也导致目前各家的服务虽然看起来种类繁多,其实高度同质化。不同厂商的差别仅仅只是效率与质量的差别,服务也仅仅停留在信息交互和药品电商等流通领域。
就算是初级的药品电商阶段,其渗透率也远远不足。Bigdata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医药线上销售额为1251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6%,而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7955亿元,线上渗透率极低,仅为7%。换言之,仅较为初级的药品电商,其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
此外,就毛利率水平来看,医药电商与头部线下零售药店的差异并不大。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国内前100药品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在27.5%,净利率为4%,京东 健康 和阿里 健康 与此相近,同时二者均略优于线下中小型药房。
因此,就目前来看,医药电商与线下药品零售仍无明显差距。也就是说,线上医疗并未出现类似电商对线下渠道革命性的取代效应。
此外,就底层逻辑而言,互联网医疗的存在,其实是利用互联网的效率,*程度上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效用,但与之相对,线上对医疗资源的开发也会挤占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会导致极为剧烈的竞争,这对包括京东 健康 在内的线上医疗厂商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而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线医疗市场依然是在导入期,各大平台处在烧钱揽客的阶段,依然是培养用户习惯为主。且由于医药的特殊性质,亦无法过度宣传。
对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一旦跨越盈亏平衡点,业绩增长亦会相当稳健。京东 健康 就目前而言,已处在赛道头部,具备先发优势。抢滩港交所之后,京东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优势亦将进一步扩大。
京东健康股票代码为6618。
12月8日,经开区企业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健康”)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06618。据港交所公告,京东健康公开发售价定为每股70.58港元,若不行使超额配股权,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265亿港元。
京东健康表示,将以此次香港上市为契机,持续加强零售药房业务和医疗健康服务业务的协同,助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升级,并持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扩展资料
据招股书披露,京东健康的总收入在2020年前三季度为1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1%;截至2020年9月30日前的12个月,京东健康的年活跃用户为8000万,相比2017年这一数字接近翻倍。
在今年疫情期间,京东健康第一时间向武汉及其他地方捐赠了大量医用口罩、药品及医疗物资,并联合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保障防疫物资供应;
数千名医生24小时轮班值守,3个月内解答了1000多万用户的在线问询;通过及时推出救助信息公益平台,成功帮助数万名面临断药的慢性病患者解决用药难题。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京东健康港交所挂牌冲刺互联网医疗 北京经开区今年5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京东健康的优势在利用京东庞大的用户基数,利用自营优势将药品的销售做得更让人放心,同时在网络问诊方面,京东也能为大量的老用户提供医疗服务。目前香港交易所已经披露了京东健康的招股书,宣布京东健康将很快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京东健康上市之后,它也将成为既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之后,第三家在港股上市的网络健康公司。据悉,京东健康也就是京东集团在物流,数科之外的第三家独角兽公司,未来也有可能为京东创造更大的是收益。
如果按照收入来算,京东健康应该是中国*的医疗健康平台,去年整年录得收入超过100亿,通过京东健康也是中国*的互联网药房,占据市场29%的份额。根据京东披露的数据,京东健康签约了9000家商户,活跃用户有7200万,仅在今年上半年,每日的日均问诊人数就超过了9万,目前为止累计了1.5亿的使用用户。而从业绩上来看,京东健康远超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两家企业,京东健康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了3.7亿的利润,总营收超过了88亿人民币。
据权威数据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去年中国医疗健康的总支出达到了6.5万亿人民币,而且之后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而线上的问诊和药物销售占比更低,空间更大,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京东等大公司纷纷入局健康行业的原因。
而且从目前数据来看,京东健康似乎比其他竞争者都要有优势一些,去年阿里和平安这两家健康企业,分别亏损了1.5亿和18亿,相比之下,能够盈利数亿人民币的京东健康显然要比其他两家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