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公司对500强企业的排名是依照上一年的营业收入来的,并且不管公司的利润情况。京东2018年的营收为698亿美元,而阿里的营收为561亿美元,两者之间相差了100多亿的营收。这样一来,以营收总量为依据的话,京东自然也就排在阿里前面。
从排名的提升情况看,阿里的增长较快,直接从300跳进200以内,而京东由于早前就已经是200强之内,想要持续往上升较为困难,因此只提升了约40位排名。
为何500强不以市值为排名依据
如果说财富公司换一下统计口径,以市场为依据,那么显然阿里就会排在京东前面,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新问题,那就是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怎么办?没上市就没有市值,那就无法将这些公司放入其中了,比如我国的第一科技企业化为就不是上市公司。
那这么一来整个排名就可能出现更大的偏差,很多具有很强营收能力的公司就无法放入排名中(比如化为),整个500强就变成了上市公司500强,而不是真正的全球500强了。
因此,以营收为统计口径虽然并不完全合理,但是相对以市值来说更符合现实的情况,也能将更多的全球企业覆盖其中。
综合而言,对于世界500强这样的排名我们没必要太关注,知道一下就好了!排名并不代表什么太多的意义,我们要做的是不断超越自己,一年一步脚印往前走,这样那我们终有一天超过所有的外国企业,霸占全球500强,哈哈!
大家都在涨,都在刷新股价,所以在这种集体上涨的行情里,京东不是个例。
8月26日午间消息,京东集团港股午后涨幅扩大至7.72%,总市值突破万亿港元。截至发稿,京东股价报价321.0港元/股,市值达10046.64亿港元。
与此同时,京东美股市值达1228.1亿美元,超过美股拼多多的市值(1044.81亿美元)。
要分析这家公司,可以从二季报切入,二季度,轻资产模式的阿里、拼多多、唯品会都暴露出了薄弱环节,而对物流、供应链把控更强的京东,可以说在电商混战下成功突围。
京东凭借完善的物流供应链,使其在货到用户之间更加游刃有余,快消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需求强劲,因为消费者开始居家烹饪,升级家用电器和3C产品,因此京东在3C家电、日用百货、京东超市、生鲜等品类的优势更加明显,京东第二季度电子及家用电器类别的收入同比增长28%。
对比阿里、唯品,由于一部分线下门店和娱乐场所在二季度并未营业,消费者对服饰、汽车等非必需消费品的需求直线下滑,该领域也出现了负增长,这对业务占比较高的阿里、唯品影响较大。宅经济下,消费结构性的差异是二季度最明显的特征,阿里、唯品会的在营收增速上要略逊一筹,但我们看好这部分业务在下半年回归常态。
京东、拼多多是下沉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也是二季度用户增长表现*的两家公司,年活跃用户数增速明显好于阿里和唯品会。京东依靠京喜和京东极速版吸引低线市场新用户,像“便利店”、“超级体验店”进一步完善线下网络布局,通过提升服务来保证用户留存。
外界总比较京东和阿里,阿里去注册了一个新公司叫西京都能上热搜。有人觉得,阿里本身用户体量较大,会不会有用户增速疲软的问题。不过我们认为,阿里的优势在于业务多元化,通过向云、本地服务等业务边界拓展或者开辟跨境电商,都可以继续吸引新用户,所以看客们不必对阿里过度担忧。
京东的另一个竞争者,拼多多忙着冲击五环外,百亿补贴换来的用户增长再次跑赢阿里、京东,但营收阶梯式下滑反映出用户仍更倾向于购买单价较低的补贴商品,大部分高端消费用户在薅完羊毛后就走了,暴露出主打低价、折扣商品的拼多多用户购买力严重不足,仅仅依靠补贴、促销的策略或很难持续下去的软肋。
今后京东、拼多多、阿里三家比拼还将如火如荼,市场盘子这么大,拼多多是否能守住三四五线城市的护城河,京东的物流、数科、健康等业务板块如何形成系统,阿里巨无霸如何保持快速增长还将是市场关注重点。
7月22日,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在上榜的500家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近32.7万亿美元,同比增加8.9%。其中:华为以营收1090.30亿美元排名第61位,排名较去年提升11位,领衔内地科技公司榜;其他上榜的内地科技企业还有:京东(第139位)、阿里巴巴(第182位)、联想(第212位)、腾讯(第237位)、中国电子(第375位)、小米(第468位)。
很多朋友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京东排名会超过阿里43位,超过腾讯98位,排名内地科技公司第二位、互联网公司第一位?因为在大家的潜意识里“不管是从社会影响力,网民普及广度和深度,用户数量和忠诚度,还是市值、营收和净利润”等这些指标,京东都差阿里和腾讯很远很远。
这就要从《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规则说起了。
因为《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主要是依照每家公司过去一年公开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排名的,而不考虑公司市值、资产规模、盈利(或亏损)等指标。
采用企业主营收入作为指标,可以更稳定的衡量一家公司在过去若干年的业务增长情况,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上榜数量,来判断一个行业的兴衰。
而像《福布斯》等同类榜单,更倾向于市场对公司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会采用市值作为衡量指标。由于采用市值来作为指标,受到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股价涨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因此福布斯企业榜单更倾向于在短期内判断一家公司和一个行业的市场追捧程度。
实际上,相对于《福布斯》以及胡润等同类榜单,《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更受到全球经济界高度认可。
另外,京东和阿里的商业模式也有不同。京东是自营电商为主,也就是京东是自己需要卖货的,卖的越多营收自然是越高。而阿里巴巴是以建立平台为主,完全不需要自己销售东西,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和平台服务费。
来看下京东,阿里,腾讯的商业模式:
京东:商业模式以B2C为主,大部分营收来至于自营的商品销售。也就是京东自营卖出去的商品都计入了世界500强的数据统计范围。2018年,京东实现营业收入是698.48亿美元。
阿里:阿里属于平台型公司。营收主要来至广告和为商家的VIP服务费。而阿里巴巴和淘宝平台交易产生的巨量商品交易营收,则不会计入世界500强的统计范围;因为那属于各大小商户的营收,不属于阿里的营收。2018年,阿里实现营业收入是561.47亿美元。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第三季度营收为人民币532.48亿元(约合76.69亿美元),同比增长54%。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达465.7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人民币171.57亿元(约合24.7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24.56亿元增长38%。在财报中的亮点之一就是阿里的云计算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亏损从2015年同期的41%降为2016财年第三季度的5%令人印象深刻。这个财报或许也会让马云说话的底气更足,尤其在美国。
不过有一个事很多人还不太明白,就是论市值而言,1.5万亿的阿里巴巴是京东的市值近6倍之多,但是为什么京东能够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66位,而阿里巴巴却没有出现在世界500强名单之中呢。不仅如此,刘强东在2016年双十一的时候曾表示京东集团5年内的目标是踏进世界100强。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目前常说的世界500强一般都是由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而评选的标准营业收入,而不是市值、也不是净利润。而阿里巴巴在2015财年营业收入是123亿美元,而2015年世界500强后一名企业(英国耆卫保险公司)的营收为237亿美元,是阿里的近两倍。所以那时的阿里巴巴离世界500强还是有一些距离。根据世界500强排名情况显示:沃尔玛*,2015年营业收入达4,821亿美元,国家电网是3,296亿美金,位居第二,华为则以628.5亿美金位列129名,而与阿里巴巴竞争关系的京东集团则以288.4亿美金位列366名。众所周知,京东主要是自营,所有自营产品收入都属于营业收入,而阿里主要做的是平台服务,所以平台上的买卖交易并不能被阿里巴巴纳入营收。
8月26日,港股京东集团股价刷新高,市值一度突破1万亿港元。截止收盘,涨幅收窄,市值9982亿港元。
2020年8月17日发布半年报,第二季度净收入为2,011亿元人民币(约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3.8%。8月17日收盘以来,盘中7个交易日股价涨幅超32%。截止8月26日收盘,京东集团港股涨势如虹,股价屡创新高,今日开盘310.8元*321.6元,盘中市值一度超1万亿港元,上市两个半月市值激增3000亿港元,股价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扩展资料
京东市值上涨的原因—多家机构上调目标价
1、 巴克莱分析师Gregory Zhao将京东的目标价从79美元上调至83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Gregory Zhao表示,在今年6月份,中国的用户参与度、商家的营销需求以及供应链和物流能力都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从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上周提交的财报中得到证明。该分析师认为,这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树立了一个‘新起点’。
2、 高盛将京东集团的目标价由283港元升至329港元,将其列入“确信买入”名单
高盛指出,公司零售规模将不断扩张,由非必需品扩展至日常用品,预计公司2020-22年收入分别增长26%、21%、20%。高盛认为,预期京东领先同业的采购规模、广告优势、成本控制等利好因素,将推动公司2020-22年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率达到2.25%、2.5%、2.8%。
京东旗下的京东健康、京东物流、京东数字科技等业务板块贡献估值将不断提高。将京东目标价提价至329港元,以反映业务前景更加明朗的预期利好。
3、野村将京东集团目标价由287港元上调至320港元,维持‘增持’评级
野村表示,京东今年第二季收入及盈利超过预期,其中总收入同比上升34%,超过市场及野村预期5%,主要是受到零售及物流业务增长稳健所提振。另外,因收入及非经营收益提升,公司非通用会计准则下每股盈利同比增长52%,高于市场预测的29%。
4、大和将京东集团的目标价由290港元上调至308港元,评级维持“买入”
大和发表研究报告表示,京东第二季度收入增长强劲,远超市场预期,预期公司下半年仍可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由于公共卫生事件被压抑需求的原因,公司第二季度电子及家用电器类别的收入同比增长28%,预计这种增长势头将在第三季度恢复正常化。
5、 国信证券上调京东集团目标价至318-329 港币,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得益于京喜下沉策略有效,单季用户增速创11 个季度用户增长新高。未来依托于京东强大的供应链与微信社交优势,京喜将不断释放动能,持续贡献增量用户。此外,未来随着物流、数科、健康等业务上市,将为公司贡献可观的市值空间。同时创新业务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通过管理输出、协同赋能不断夯实公司的护城河,并为公司打造第二价值曲线,引领公司未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