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股票发布时间*,京东股权为什么给缪钦

2023-02-22 15:17:13 基金 xcsgjz

刘强东转让京东系相关公司股权引质疑,富豪们怎么了?

大家都能看到,市场上的各种经济持续下滑,而一直作为风口浪尖的互联网行业,也出现了很多大的变动,包括互联网的几大行业巨头,都开始出售自己的股份,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关于刘强东转让京东相关公司股权这件事,引发了网友的纷纷讨论,这些富豪们究竟是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一系列的举动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仔细讲解。

其实站在刘强东个人而言,他对自己一手创办的京东公司是非常有前景期待,但由于整个经济的不景气,所以对行业的增速也有所迟疑,很显然各个行业的。业绩上涨都已经出现持平,或者是下滑的状态,而刘强东之所以会转让自己手中相关的京东股权,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用于做好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另一方面,京东已经是目前互联网的巨头公司之一,而对于一个公司大厂来说,肯定不仅仅只有一个股东,那么很有可能在股东大会上,刘强东的发言权也占比非常小,所以很多网友看到刘强东转让股权的行为,会将其视为一种用股权置换现金。其实我们的猜测,也只是单方面的,对于一个行业或者是一个大厂公司来说,其中的经济纠葛和业务发展,都是极为庞大而复杂的,很多小战略的付出可能是为了更大战略的布局,而这个布局,也是需要时间来推动和慢慢展现出来。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无论是京东发展的何种规模,或者是刘强东如何转出自己手中的股权,其实与我们并无多大关系,我们最主要的,还是多关注自己在当下时兴的互联网行业当中,如何能分到一杯羹,或者是建立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才是最重要的。

京东股权为什么给缪钦

京东股权为什么给缪钦原因:根据公司发布的声明来看,此次股权转让的原因是为了使两家关联公司的行政效率更加高效。

根据京东健康和京东物流两家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刘强东将其持有的宿迁天宁、西安京东两家公司45%的股权转让给了京东副总裁缪钦。一件普通的股权转让事件,却因为扯到了“刘强东”这三个字而引发了广泛的市场关注。

刘强东股权转让给谁了

刘强东股权转让给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刘强东将所持京东产发即江苏京东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予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变更完成后京东产发股东为缪钦(持有45%)、李娅云(持有30%)及张雱(持有25%)。此前,京东健康、京东物流同样发布公告,刘强东所持相关股权将转让给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

京东物流在港交所公告,刘强东于9月16日订立股权转让协议,据此刘强东同意将于西安京东持有的45%股权转让予缪钦,其是京东集团副总裁。由于一名登记股东变更,西安京东、外商独资企业及新登记股东订立新合同安排,现有合同安排同时终止。根据新合同安排,西安京东的新登记股东为缪钦(持有45%)、李娅云(持有30%)及张雱(持有25%)。

相关新闻:

缪钦为前麦当劳中国区COO,2013年出任金钱豹CEO。2020年6月,缪钦加入京东集团,成为刘强东的"兄弟";同年12月份,京东零售组织架构调整,缪钦接棒姚彦中成为京东零售生活服务事业群负责人。

对于最近两次刘强东转让股权,京东方面并未予以回应。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转让股份,是京东刘强东近年来退居幕后、下放权限战略的延续,旨在实现刘强东进一步脱离日常运营管理,提升底下高管的工作开展效率。

以上内容参考:环球人物网-刘强东转让京东系公司股权

以上内容参考:环球人物网-刘强东转让所持京东产发股份

京东健康ceo金恩林出售股票是真的吗

京东健康ceo金恩林出售股票不是真的。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据报道,京东健康CEO金恩林并未出售任何股票,这只是一个谣言。

高瓴投资京东时间

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

查询官方信息可知,2019年11月京东健康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A轮融资,其中高瓴资本有一部。随后在2020年8月,京东健康再获高瓴资本B轮投资,投资额约为8.3亿美元。

京东的线上平台利用京东的品牌知名度,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以及专有技术平台,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品类,与京东大药房形成良性互补、各挥优势。

京东健康招股火爆背后,难逃“大药房”式经营

成立仅仅一年多的京东 健康 ,财报却比生于2014年10月的阿里 健康 更“ 健康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质,脱胎于京东自营模式的京东大药房,成为京东 健康 的营收支柱,也是其后来居上超过阿里的关键。以抢滩港交所为始,刘强东在大 健康 领域终于成功开辟第二战场。

大 健康 赛道的另一个重量级玩家,即将登陆港交所。

11月27日,据36氪报道,京东 健康 (06618)于11月26日首日招股,认购反应热烈,截至27日下午4时57分,京东 健康 已录得“孖展”967.52亿港元,超额认购70.7倍。据悉,京东 健康 此次IPO拟发行3.8亿新股,价格为62.80港元/股至70.58港元/股,募资额约在240亿至270亿港元之间,估值算下来约在253到285亿美元。

2020年,可以称得上是专属于京东集团的“京东年”。先是将达达集团送往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京东集团赴港二次上市,紧接着京东数科、京东 健康 陆续进入上市进程。

作为两年前刚刚入局大 健康 赛道的新玩家,京东 健康 后来居上,超过了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系旗下的阿里 健康 同台对垒,且从盈利角度来看,其净利已经超过了阿里 健康 。但透过招股书,却也发现了一些疑虑,对关联方京东集团的强依赖下,京东 健康 上市后真的能做到独立运营了么?上市之前的财务数据又是否能够真实反应公司状况。

净利润如何超过阿里 健康 ?

如果从实际运营的时间来看,2014年2月,医疗 健康 开始作为京东独立的业务项目进行运营,与阿里 健康 同年成立;在2018年3月,京东 健康 取得互联网医院许可证,正式跨入互联网医疗的赛道。而彼时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 健康 ,已经是运营数年的成熟产品。

不过,即便名义上是“互联网医疗”,但就营收比例来说,京东 健康 与阿里 健康 仍然没有走出“医药电商”的窠臼。 换言之,这是两家传统电商模式在医药领域的复现。无论是过去的传统医疗体系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医疗,其发展的初期都是以药品零售为切入点,“以医养药”的模式很难彻底根除。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零售药房收入仍是数字大 健康 的*占比,并预测这种模式还将持续很久。这一点在京东 健康 身上也显现,其近500页的招股书中虽通篇都是有关“大 健康 ”产业的相关字样,但细分其业务结构,京东 健康 目前主要还是在做医药电商。

从医药电商收入来看,阿里 健康 销售产品的收入为76.6亿元,占据了总营收的79.8%,若加上医药电商平台的12.2%,甚至到了总营收占比的97%; 而京东 健康 的药品收入为94.3亿,占比达到87%,这不免令人疑虑,单一的药品零售能搭得住“大 健康 ”这个大架子么?

从近几年的业绩数据来看,京东 健康 无疑呈现出更好的成长性。据招股书信息显示,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和3.71亿元。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 健康 总营收为132亿元。

若与同业对比来看,阿里 健康 2020财年(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营收96亿元,税后利润亏损1569.6万元;而平安好医生2019年度营收为50.65亿元,税后利润亏损7.34亿元。京东 健康 不仅优于同行,且处于持续盈利状态。

另外,就商业模式来说,其实三者较为相近,总结来看均为B2B+B2C+O2O模式——其主要业务均包含挂号预约、线上问诊、药品零售、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共建等等。虽然三家业务模式不尽相同,但整体上都可分为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业务。

不过,从业务分布来看,京东较阿里 健康 和平安好医生更为全面,拥有中药饮片供应链、药品冷链及药品/非药品批发等独有业务。最终在业绩上,京东缘何领先阿里 健康 并持续盈利,与其业务的布局策略有关。

京东大药房是杀手锏?

药品不同于普通的货品电商,一是其有药品需求一般是急症在身,因此对时效性要求较高;二是对药物品质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两个条件,要求药品电商不仅要保证药物品质,且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以保证物流的时效性。而京东依托其领跑同行的自营业务,在药品电商领域亦有不俗表现。

但如果仅仅是医药电商,阿里 健康 医药电商比例更大,占比达96.96%,医药自营部分也高达84.76%,但阿里 健康 医药电商业务收入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就在于,京东 健康 依托“医+药”闭环,通过准确对接药品使用需求,提高了电商效率,并最终实现了在线医疗服务和零售药房业务协同整合。

在京东的自营模式下,公司从供应商采购医药与 健康 产品,再经过自身质控之后,直接销售给用户,属于B2C模式,京东 健康 的自营业务主要通过京东大药房进行,通过京东 健康 APP的“京东大药房”窗口可直接进行访问。

此外,不仅是在线零售,京东也直接运营部分线下药房,以直接面向用户销售这部分存货。同时,依托强力的京东物流,京东 健康 在全国拥有超过11个大型专门仓库用于储存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还有全国超过230个各类仓库存放非药品 健康 产品,与京东快递和其他第三方快递厂家合作进行药品的配送。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的结合,京东借此实现良性互补,亦能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

最终,京东 健康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营电商体验,获得了用户数量量和用户复购率的“量价齐升”,不过,作为零售药房业务收入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年活跃用户数也出现涨幅下滑的趋势。

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京东 健康 年活跃用户分别为4390万、5050万、5620万,增幅由2018年的15.03%下降至2019年的11.09%。

其实,无论是阿里 健康 还是京东 健康 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无法彻底独立于母体。招股书显示,预计京东 健康 向集团收取的交易金额将由2019年的1.39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2.50亿元。

京东 健康 在招股书中表示,京东集团拥有公司30%以上的表决权,若未来遇到潜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公司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如与非控制股东交易时有利。

由此可见,京东集团对京东 健康 的影响深远。

互联网医疗仍处起步阶段

从定义来看,互联网医疗,亦即在线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医疗服务在线化。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各大互联网厂商也仅仅是做到了在线挂号、医疗信息查询、电子档案、在线问诊、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信息层面的交互。而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涵盖医疗行业的全链条,涉及医疗、医药、医保等多个环节。

也就是说,如果要将整个医疗流程互联网化,目前各大厂商做的仅仅是将线下的信息交互转移到线上——除了阿里、京东、平安三家,亦有腾讯,在2014年通过投资的方式涉足医疗,百度很早也成立了医疗事业部,后大力发展医疗AI,但也仅仅是隔靴搔痒,程度远远不够。而这也导致目前各家的服务虽然看起来种类繁多,其实高度同质化。不同厂商的差别仅仅只是效率与质量的差别,服务也仅仅停留在信息交互和药品电商等流通领域。

就算是初级的药品电商阶段,其渗透率也远远不足。Bigdata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医药线上销售额为1251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6%,而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7955亿元,线上渗透率极低,仅为7%。换言之,仅较为初级的药品电商,其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

此外,就毛利率水平来看,医药电商与头部线下零售药店的差异并不大。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国内前100药品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在27.5%,净利率为4%,京东 健康 和阿里 健康 与此相近,同时二者均略优于线下中小型药房。

因此,就目前来看,医药电商与线下药品零售仍无明显差距。也就是说,线上医疗并未出现类似电商对线下渠道革命性的取代效应。

此外,就底层逻辑而言,互联网医疗的存在,其实是利用互联网的效率,*程度上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效用,但与之相对,线上对医疗资源的开发也会挤占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会导致极为剧烈的竞争,这对包括京东 健康 在内的线上医疗厂商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而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线医疗市场依然是在导入期,各大平台处在烧钱揽客的阶段,依然是培养用户习惯为主。且由于医药的特殊性质,亦无法过度宣传。

对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一旦跨越盈亏平衡点,业绩增长亦会相当稳健。京东 健康 就目前而言,已处在赛道头部,具备先发优势。抢滩港交所之后,京东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优势亦将进一步扩大。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