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为什么败给了京东股票,为什么用京东的人越来越多,苏宁易购是如何败给京东的

2023-02-21 13:58:26 基金 xcsgjz

苏宁为何输给京东?刘强东看到苏宁门店,直接包下旁边全部广告牌

最近张近东辞任苏宁董事长职位了,让许多人感慨。张近东创办苏宁快30年,也算是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自己也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没想到最终走到了这一步。

最近几年苏宁易购负债非常高,资金压力巨大,运营业务一直亏损,靠着投资业务在支撑。苏宁线下赢了国美,最终却是输给了电商,其实就是输给了京东。京东有着强大的物流体系,这是苏宁所没有的。

京东创办的时候,苏宁已经快上市了。2004年京东刚刚成立一年,苏宁已经成功上市了。2010京东销售额刚刚突破百亿,而这个时候苏宁才刚刚成立了线上网站。那个时候苏宁虽然还没发展线上,但是苏宁的销售额规模是京东的好几倍。

不过如今京东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万亿了,苏宁也不过才几千亿的水平,现在在中国电商市场份额中,京东占了2成多的市场,而苏宁才半成左右的市场。

电商这个市场就是赢家通吃。阿里是靠着大而全打天下,京东的优势是在3C上面,还有就是强大的物流体系。拼多多的优势是在低端产品上面。苏宁的优势呢?估计很多人想不到,本来很多人认为苏宁的线 *** 系是他的优势,结果线下不仅仅没有成为优势,反而是成为了拖累。苏宁几千家的线下门店,就像是地面部队。电商就是空军,空军打地面部队,当然是一打一个准。

当年阿里都曾经对苏宁寄予厚望,希望苏宁可以阻击京东,不过最终苏宁让马云失望了。最近有一个刘强东的谈话视频,让许多人明白,为何苏宁是干不过京东。刘强东当时是回去了老家宿迁,在给员工谈话的时候,刘强东说京东在宿迁是市场份额之一,但是他回到宿迁之后,还是看到苏宁门店在那里好好的。

于是刘强东就决定把苏宁门店附近的全部广告牌都包下来,直接就是包5年,直到苏宁门店关了为止。

刘强东这段话确实霸气。相比之下,苏宁跟京东的对战中,一直缺乏刘强东这样的霸气。张近东的气质更加温文尔雅,不够刘强东这么狠。刘强东当年为了自建物流体系,曾经被许多人怀疑,一度因为资金要断裂,刘强东一夜白了头发。

张近东很早就获得了成功,所以他的心态跟刘强东不一样。在电商时代来临之后,张近东缺乏创业者的心态,他更像是在守江山,而不是在打江山。

刘强东可以跟基层的员工称兄道弟,张近东肯定是做不到的。刘强东跟基层的快递员一起吃饭,之一句话就是兄弟们换大杯。刘强东这样接地气,基层员工自然非常卖命。当年曾经有人建议,刘强东把员工劳动关系外包,这样京东一年就节省几十亿。

刘强东却不答应,还说谁提这个,就把谁开除了。刘强东说京东发展不能牺牲兄弟们未来的发展。刘强东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带着自己的兄弟们席卷而来,气势非常凶猛。张近东却没有捉住机会,在物流上持续投入。

在服务上没有特色,那就只能拼价格。阿里的优势是非标上发力非常早。不过刘强东也说,如果时间足够,他相信自己可以战胜阿里。刘强东从没把苏宁认为是自己的对手,他的目标一直是阿里。

关键是张近东本来就面对强手,可惜他没把力量集中起来,反而是这里开一枪,那里打一炮。张近东最近几年搞了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都跟零售没有关联,地产、 体育 、媒体这些都是没有太大关联的。另外张近东还入股恒大、收购了万达百货等等。这些收购虽然有些赚了钱,但是反而是分散了苏宁的力量。

苏宁输给京东,其实就是张近东输给刘强东。在能力上,张近东并不输给刘强东,他输的是决心跟战略眼光。

刘强东最近几年他所有的生意都是围绕着服务京东零售这个生意,然后再不断分拆业务出来上市,如今整个京东系市值已经高达1万多亿,而苏宁易购的市值不过才区区600多亿。属于张近东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用京东的人越来越多,苏宁易购是如何败给京东的

是因为苏宁觉醒晚了 以前苏宁的 *** 体验不好 app优化不好 苏宁物流也比较慢 后来京东做大了 但是现在京东慢慢门槛高了 现在苏宁更实惠 客户体验也有改善 苏宁物流也可以隔日达了 现在我也逛苏宁 但是苏宁商品种类和京东差距还是很大

苏京大战的起因是什么和苏京大战的结果?

在电商大节618来临之际,关于苏宁勒令商家禁用京东物流,否则直接关店消息,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从截图上看,苏宁员工直接告诉所有商家,“各位,禁止使用京东的物流发我司销售订单,一旦发现后期按照规定则中心宣传其他销售渠道进行处罚,每次处罚24分,望周知”。

这并不是苏宁和京东之间的之一次电商大战了,此前苏宁与阿里联姻,就被说是孤立行业老二京东的行径。

苏宁老总张近东当初曾豪言:“如果京东的增速比苏宁易购快,我就把苏宁送给他。”但是现在京东的市值已是苏宁的四倍了。

当初远远落后的京东是如何反超苏宁的呢?

最早的电商大战发生在国美和苏宁之间,但是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拘后,国美对苏宁的威肋基本解除,可以说之后是苏宁发展的大好时期。

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11年了,苏宁的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同期国美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98亿和18.4亿。

而那个时候阿里和京东还没资格被苏宁视为“对手”。2011财年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当年自营收入占比99%的京东,营收看起来高些,2011财年达211亿,但却亏损了12.8亿。

但是到了2012财年,苏宁营收同比增幅仅为4.76%,扣非净利润则大跌45.6%至25.15亿,2013年扣非净利润跌到3.07亿,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非净亏损均超过11亿。

这是为什么呢?

2012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52.8亿,为完成全年200亿的销售目标,苏宁易购三管齐下:一是垂直并购,更大的一桩是收购母婴电商“红孩子”;二是品类扩张,图书、百货、酒水、食品等;三是开放平台招商。

2012年8月,京东挑起价格战“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苏宁的回应则是“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价差双倍赔付”。

张近东和刘强东上演的这场“双东戏”,赚足了国人眼球,让“上网买电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只可惜,最终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京东一家。

仔细看一下,苏宁的毛利润率几乎没变,扣非净利润却下降45.6%,通过比对发现,在营收增长不到5%的情况下,2012年“广告促销费用”同比增幅32.6%;“租赁及仓储费”同比增长24.6%;“其它费用”增幅36.3%;“人员费用”增幅14.6%,这四项费用合计共增加了23.1亿元,刚好与扣非净利润下降数额相当。

苏宁败局:回顾苏宁30年的创业史,说说苏宁为什么干不过京东

你可能没听过张近东,因为这个人实在太低调,但你一定知道“苏宁易购”。

这两天有一个大新闻,就是苏宁易购的老板,也就是张近东。要 *** 20%多的股权出去。 *** 对象现在还没公布,外界普遍猜测是南京国资委。

如果 *** 成功,苏宁易购将从江苏更大的民营企业变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民营变国企,对于苏宁本身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

但对老板张近东来说,它将失去对苏宁的控制权。

你可能会问,苏宁不是挺好的吗?苏宁的门店到处都是,为什么老板要落魄到卖股权的地步呢?

原因很简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苏宁的危机,早在十年前就埋下了。

不过我们先不说十年前,先说30年前,也就是从张近东创办苏宁开始说起。

1990年,张近东以10万元自有资金,在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取名为“苏宁交家电”,专卖空调。

在那个年代,空调电视等家电都是稀缺物品,谁只要手里有货,就不愁卖的,老百姓甚至要靠抢,才能抢到。

搭着时代的顺风车,张近东一出手,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到了90年代末,苏宁已经成为全国卖空调领域的老大。这是苏宁的之一个十年。

苏宁的第二个十年。也就是从2000年到2010年,是苏宁真正狂飙突进的10年。

这个时候苏宁又赶上了中国消费的第二个红利。那就是家电消费的大卖场化。

像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大卖场,因为客流量大,销量高,面对厂商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卡着厂商的脖子,要求厂商降价。你如果不降价,你的货就不会出现在我的大卖场里。因为这个事,国美老板黄光裕和董明珠还因为这个事闹过矛盾。

总而言之,那个时候的大卖场是非常强势的。苏宁也在那个时候实现了更快速的扩张。

2004年7月21日,苏宁在深交所上市。当日涨幅100.24%,一举成为沪深两市之一高价股。

2008年,国美老板黄光裕入狱,国美从此一蹶不振,苏宁正好扶摇直上。稳稳的坐上了家电销量的之一名。

这10年,苏宁都是高歌猛进,顺风顺水。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线上消费来了,苏宁的新对手,京东也来了。

京东也是卖电子产品起家的,不同的是,京东只在线上卖。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两家互相看着不顺眼,价格战就打起来了。

2012年,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京东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 10% 以上;苏宁则直接回怼:“苏宁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价差双倍赔付”。

一番血雨腥风的价格战打下来。最终还是互联网基因更强的京东获胜。

要说苏宁,并非不重视互联网,张近东早早就意识到了互联网对零售的重要性。

2005年的时候,苏宁就上线了“苏宁网上商城”。

2009年,苏宁提出“实体店与互联网业务共举的战略”,并将网上商城更名为“苏宁易购”。

张近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线上线下并举。线上大力开发互联网,线下充分利用苏宁的门店资源。

如同苏宁口号,“上街、上网、上苏宁”。

就是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看起来,这个战略挺好,但苏宁缺乏电商基因,流量获取成本高,付出巨额代价却没能把线上渠道打开。

后来苏宁结盟阿里,阿里投资苏宁,占股19%,希望用阿里的电商基因改造苏宁。但阿里本身也是缺乏流量的,两个渴求流量的企业合体,并没有给苏宁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反观京东,早已经抛开苏宁几个身位,走在时代的前列。

而苏宁却走到卖股权求生存的地步,苏宁的落幕,实在让人唏嘘。

回想过往,张近东从1990年代开始,抓住了前两个10年的机会。比如第1个10年卖空调,第2个10年做大卖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却在第3个10年,也就是电商时代来临时,有点捉襟见肘。

并不是能力不行,实在是形势比人强。

一个人可以抓住时代的一两次机会,成就一番事业。

但你无法赶上所有的时代潮流,无法永远走在风口浪尖上。

还是那句话,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企业的时代。

愿苏宁能在他的第4个10年,重新找到属于它的节奏。

苏宁败了,为何苏宁没有干过京东?

苏宁败就败在我们中国很多大企业的通病“够买足球队”苏宁其实是一直是长期赔钱的,从2014年 2020年连续亏损超过160多亿。苏宁流动资产是1072亿,但是苏宁的负债却是1100亿,已经是资不抵债了!

中国四大电商: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前三个都是赚钱的,天猫一年营业额是2.68万亿,京东是2万亿,拼多多是1万亿,而苏宁易购只有3700亿。

最近苏宁也在出售自己20-25的股权就可以看出苏宁缺钱了,曾经的风云人物百亿富翁张近东最近的日子确实是不好过的。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苏宁为什么干不过京东,答案是:经营上肯定是失败的,一个传统卖货的企业出现连续的亏损又没有现金的话就像人没有血液一样慢慢就变成昏迷状态!

苏宁不是败给了京东,而是败给了自己!负债超过1361.4亿的苏宁,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了,可以说现在苏宁已经到了绝境了。张近东相比于刘强东,实际上是拥有先发优势的,不过最终败下阵来,现在苏宁易购只能断臂求生,张近东只能质押股份、苏宁易购只能卖掉股份,用这种方式来拯救苏宁。

张近东两次绝佳机会,遗憾没能大成

当年3C领域的老大是国美,京东、苏宁啥的都得靠边站,尤其是收购永乐电器之后,黄光裕的国美可谓是如日中天,那时候刘强东、张近东都只是行业的配角。

黄光裕收购国美之后,曾经一度非常信任永乐电器的陈晓,自己担任董事长,陈晓担任新国美总裁,两个人事实上貌合神离,尤其是陈晓作为失败者被招安,心里难免有不平。在黄光裕入狱之后,陈晓开始了夺权之路,之后就是黄光裕的妻子杜娟和陈晓内斗,直到杜娟帮助身陷囹圄的丈夫抢回了国美控制权。

这期间是苏宁更好的机会,张近东也借此机会不断高速成长,瞬间成为国内3C领域的之一大龙头,苏宁线下不断扩张,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逐渐铺开了,眼看着苏宁这事儿就要成了,遗憾的是这只是挑战的开始。

刘强东逐渐带着京东转型,互联网时代来临了,重仓投入物流,摒弃了传统的线下模式,用大仓储的大物流方式,取代苏宁、国内的门店小物流方式,京东这种方式取得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采用互联网模式的京东获得了高速发展,尽管大力布局物流的京东相对于 *** 是重模式,但是相对于国美、苏宁这种传统线下模式,京东的模式要轻了很多。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京东的物流周期是大家能够接受的,苏宁线下模式提升了配送效率,但是确实也增加了成本,在效率和价格进行抉择之前,用户一定会选择优势更明显的一个。在阿里加持之后,苏宁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也得到了高速发展,这时候就进入了第二个时期。

苏宁和京东进行价格战,刘强东不怕,因为有了资本的加码,京东总是能够融资到很多钱,苏宁面对弹药充足的京东,基本上是毫无还手之力,尽管在阿里的帮助之下,苏宁也跟京东打得很焦灼,不过阿里毕竟有自己的业务,不会加大码让苏宁跟京东挑战,阿里巴巴还是把重心都放在了天猫上。最终苏宁跟着京东打价格战,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跟着别人的节奏走路,反而把自己弄得非常被动。

国美和京东,其实是苏宁的两次绝好的机会,只不过苏宁都没有抓好,张近东在苏宁的战略决策上,可以说是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具体的策略是错误的。尤其是在选择跟竞争对手竞争之后,苏宁把太多的精力分散到足球、 体育 领域,这些非核心业务烧掉了不少钱,反过来又拖累了苏宁本身的核心业务。苏宁足球,实际上就相当于张近东给儿子张康阳一个锻炼的机会,张康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代价也是惨重的,给太子练兵,可惜的是苏宁的家底没有身后到那种程度。

谈论苏宁易购,人们一般都会把它跟京东做比较。

因为它们诞生的时间相差不远,且自诞生起,就一直缠斗不休,彼此互不服气。但是,超过15年的争斗,如今以“京东完胜、苏宁完败”告终。

我将两者不同时期的关系作个简单的梳理分析:

苏宁干不赢京东,如今被互联网抛弃,原因很多,教训也很深刻。个人认为主要的有三点:

(一)核心原因是: 苏宁电器线下资产过重,线下与线上并没有实现互相补充、互相成就的商业闭环,反而是互相消耗和拆台 。

(二)第二个原因: 苏宁的主业无法聚焦,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

苏宁电器好像啥都是:3C大卖场、电商平台、足球俱乐部、金融平台……,但是好像啥都做不精,除了大卖场规模还可以外,其它的都很散乱,进不了前三名,最终让消费者抛弃。

(三)第三个原因是 战略失误,盲目扩张,过于追求规模效应,却疏忽了核心盈利模式的培育和打磨 。

苏宁有了几千家线下电器大卖场,却雄心勃勃、大费周章地计划在全国搞数万家“ 苏宁小店 ”。苏宁小店,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是鸡肋,投入了几百个亿,结果反响冷淡、合作者抱怨连连。强行推进,无异于南辕北辙、深陷经营泥淖,陷入“开店—关店”的怪圈,最终不得不黯然收场。

“苏宁小店”的溃败,是苏宁集团层面的战略研判失误,严重拖累集团的经营发展,拖累集团的财务 健康 ,导致集团经年累月现金流净流出。财报数据显示: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