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林园重仓的股票有: 金龙鱼、同仁堂、伊利股份、乐普医疗、云南白药、以岭药业、片仔癀、贵州茅台、海天酱油、中新药业。
【拓展资料】
一种被多家基金公司持有并占流通市值的20%以上的股票即为基金重仓股。
也就是说这种股票有20%以上被基金持有。换句话说,重仓股被某一机构或股民大量买进并持有,所持股票中机构或大户资产占有较大部分。
基金、证券机构交叉持股较多,但有的股票基金持股特别多,证券机构几乎没有,反的情况也有,操作上应注意一下几点:
股票的认同度: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分析方面,二者基本的研究思路大体一致,既都以价值分析为基础。
持股信息的披露:二者有明显区别。对基金有非常规范的要求,周-月-季--半年-年终都要有披露;而对证券机构则没有这种要求,如果不是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前十位流通股东,证券机构自己不会披露“商业秘密”的。
持股时间的限制:二者有明显区别。对证券机构则没有持股时间的限制,对基金有非常规范的要求。
持股比例的限制:二者有明显区别。对基金而言,持有每只股票的数量有占基金总额度与占股票总比例二个限制;对证券机构则只有持股量占股票总比例一个限制。
开户数量的限制:二者也不同。一个基金只能开一个资金帐户;而证券机构则可利用其分支机构开多个资金帐户。
正因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区别,决定了基金和证券机构在操作方式上有很大不同。除了长线品种外,证券机构可以利用分支机构帐户进行操纵股票,短期持股;而基金则因为资金量大,为进退方便,一般只持有大中盘股票。
一般说来,基金重仓股是长线品种,股性不会太活跃;证券机构重仓股则不一定,中短线机会可能更多一些。
林园,男,1963年出生,陕西汉中人,曾在深圳红十字会医院及深圳博物馆工作,1989年以8000元进入股市,2006年10月底,林园持有股票市值达到20亿元。
从8千到10亿的中国股神 ,任凭多丰富的想象力,你也无法想到一个学医出身的小人物,从1989年全家拼凑的8000元人民币起步,投身中国股市。
2006年6月《北京青年报》还颁发给林园“中国巴菲特”的美誉,但林园不服气。“我没有效仿任何人的策略,反而是人们在模仿我,”林园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为什么要关注巴菲特?他是个外国人。”
中国投资界高手如云,只是他们行事低调,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如葛卫东、王亚伟等。
1、 葛卫东 葛卫东,江湖人称“葛老大”,2000年做期货,数次爆仓,一度轻生。2004年阅读大量巴菲特书籍,使其领悟投资真谛,操盘能力迅速提升,近六年年均收益率120%,华尔街称之“东条英机”。如今坐拥150亿资产,荣登胡润财富榜第216名。
2、 王亚伟 王亚伟,曾经的“公募一哥”,率华夏基金在5年内产出748.90%的总回报,成为业界神话。他为人低调,操作极其犀利,被誉为“中国最牛的基金经理”。然而,由于他操作风格过于果敢,2016年旗下基金表现令人唏嘘,王亚伟掉下神坛,但如今他涅盘重生,携240亿规模基金卷土重来,年化收益超70%,重回巅峰。
3、 傅海棠 傅海棠,农民,养过六年猪,种过棉花、大蒜等。2000年做期货投资,2009年到2010年,18个月从5万炒到1.2亿,是国内期货界的“之一散户”。独创“天道”思想分析市场、把握节奏,不做任何技术分析,有“农民哲学家”的称谓。
4、 蒋菲 蒋菲,史上“最牛散户”,25岁就通过炒股赚到4亿,一夜成名。她背景神秘,为人低调,所以其财富来源颇具争议,然而,从她对白云山的操作手法中,我们能看出她是一个典型的“浙 *** ”短线游资,出手及其果断,资产管理非常严格,交易体系自成一派。
5、 赵丹阳 赵丹阳,人称“私募教父”,1994年出国,从事投资和贸易,1996年回归国内市场。2007年、2014年两度狙击A股,震惊股票圈。他擅长研究基本面,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能做出精准的判断,李大霄曾将他的交易逻辑与巴菲特、索罗斯相提并论
拓展资料:
1、 林广袤 “浓汤野人”林广袤,2010年600万元多棉持仓3万手赚220倍到13亿,2011年1亿元空棉1万手赚7亿,被称为棉花奇人。2012年再入市场,亏损7亿,此后,暂退出期货,在华山修行。
2、 张磊 张磊,一级市场“投资狂魔”,是高瓴资本的创建人,管理的资产规模达300亿美元。他投资过的项目包括腾讯、京东、摩拜、滴滴,崇尚“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的投资哲学,目前,他的基金是亚洲更大、业绩更优秀股权管理基金。
3、 裘国根 裘国根,70亿身家,学院派出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96年开始投资,2001年创办重阳投资,成为掌舵人。无论股票、期货、债券市场,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最擅长投资组合,旗下基金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25%.
4、 曹仁超 曹仁超,内地股民将他奉为"香港股神"。1969年开始投资生涯,用5000港元买股票,40年后拥有42亿元的资产,创造了“40年增值4万倍”的神话。他主张“炒股不炒市”的理念,对行业发展有深入研究,可惜的是2014年患上淋巴癌,于2015年2月去世。
5、 徐翔 徐翔,曾经的“私募一哥”,人称“宁波涨停板敢死队”总舵主,17岁带3万入市炒到40亿,曾经管理数百亿元资产“傲视群雄”。可惜的是,2015年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被抓,一代投资神话就此落幕。
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个牛逼的人,用凑来的8000块钱开始炒股,炒到现在身价已经上千亿了,创造了亿万倍的惊人回报,被民间誉为股神,为股民津津乐道,他就是人们常说的民间股神林园。
在A股成立30年来,许多所谓的股神常常是坛花一现,而真正能做到几十年屹立不倒的大师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而林园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成功投资人士。堪称东方的巴菲特,中国的股神。在私募界他也是一名数一数二的人物。
那么林园是如何做到的呢?
早年林园在读书时学得临床医学,后来到深圳干过一段时间的医生,在刚出道之前,可以说他是一个穷 *** 丝,最初炒股的8000块钱还是他从家里,东拼西凑而来的,或许他天生就是具有投资的天赋,他的投资生涯大致可以分为8个阶段。
之一个阶段是:1989年到1990年
那个时候的林园,也像我们现在的许多散户一样做短线 ,1989年他首次买入深发展,利用了信息差,因为市场信息不透明,当时深圳不同的营业厅股票有价差,他经过多次的低买高卖,反复收割,一年不到就获利近十几万元。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到1992年,当时在民间炒作的是原始股,嗅觉灵敏的林园再次发现了赚钱的机会,他不停地到全国各地,收购职工内部原始股,随着他持有的公司上市,这些原始股爆涨了几十倍,林园持有的股票市值一下就涨到1000多万元。
第三个阶段是1993-1994年,他回到家乡西安搞起了房地产,虽然赚得不多,但他却幸运逃顶避开了熊市,保住了胜利的果实。
第四个阶段是1995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正值牛市,他先后在低位买入深发展,四川长虹等公司实现了从一千万到一亿元资产的增值。
第五个阶段是2001到2003年,市场走熊,他转向海外股票的投资,资产从一个亿增长到3个亿。
第六个阶段是2003年到2005年,他投资茅台等优质蓝筹股,资产实现了4个亿的增长。
第七个阶段是2005年到2007年,他先后加杠杆买入黄山 旅游 ,上海机场,招行等进行可转债套利交易,在这两年中,他的资产又发生了质的飞跃,到2007年末,他持有的股票市值超过了20亿。
第八个阶段是2003年到2021年,他在2003年前后以20-40元买入的茅台一直持有到现在,据林园自己说,他目前持有约2%的茅台股份,换算一下,他持有茅台的市值大约为600亿元,因此他的投资收益大约翻了近300-500倍。
通过他的投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林园,凭借敏锐的观察力,进行短线的投机,后来当他的资产庞大时,继而选择长期持有绩优成长股,最终实现数以万倍的增值。
林园为自己总结了一套统一的投资 *** 论,只投资那些具有高护城河,加上成瘾性产品的公司,他把选择行业作为他投资的首选,他在过去30年的投资生涯中,主要围绕着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品种进行投资,这中间累计复合涨幅非常的可观。同时他在A股、亚太和欧美证券市场的,投资业绩和国内市场比较接近,他的投资 *** 论,具有普适的 *** 及思维优势。不受不同市场和环境的限制。
林园在投资时非常注重风险控制,减少投资上的失误,他先想到是会不会亏钱,在相全的基础上,再去考虑能不能赚钱。
他所投的公司都会亲自去上市公司进行调研,亲自了解管理层,公司在市场的地位,终端市场销售情况,弄明白公司财务报表,这也是我们散户,很少有人能做到的。林园曾以30元买入茅台后,跌到20元,他没有割肉,而是越跌越买,坚定持有,可能是他了解到茅台公司业绩非常的优秀,在遇到市场的波动时,而有坚定持有的信心,最终他赢得丰厚的回报。
另一面林园喜欢集中资金,重仓买入一个公司,长期持有,提高利润,他掌握了股市的规律,他说市场90%以上的时间,不是在震荡就是在下跌,仅有10%的时间在涨,他就坚持等待上涨的时刻到来,让利润飞奔。
我们从他的投资的轨迹中也可以发现,他很几乎不投看不懂的 科技 股,而投一些业务简单,主营业务强的,跟嘴巴有关系,成瘾性强,产品能反复销售的企业。因此他买的不是酒就是药,而消费和医药行业,在美国和中国 历史 上,都是能穿越牛熊且容易诞生大牛股的行业。同时他所投的企业兼具成长和价值,在低估时买进,耐心等待公司的发展。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